敦煌本《坛经》人称代词研究

题目敦煌本《坛经》人称代词研究[20191216163919]
内容摘要:《坛经》是唐五代时期的代表性语料,而敦煌本《坛经》与其它版本相比较为可靠,是语言界研究的重要对象。本论文以研究敦煌本《坛经》的人称代词为内容,将其分为自称、对称、己称、他称和旁称代词进行分类研究,通过数量统计、用例分析等方法分别探讨并总结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进一步将其与近代、中古乃至上古时期人称代词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从而研究整个敦煌本《坛经》人称代词的用法和特点,最终得出相应的观点与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敦煌本《坛经》的人称代词总体体现出系统完整、新旧交替的特点,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不平衡性”、“继承性”、“发展性”。本论文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对敦煌本《坛经》和整个唐五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研究有一定程度上的参考。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敦煌本《坛经》人称代词唐五代汉语
目 录
一、引言 1
(一)《坛经》概况及其研究现状 1
1.《坛经》的文本概况 1
2.《坛经》的研究概况 2
(二)人称代词的界定与分类 3
二、《坛经》人称代词分类研究 3
(一)自称代词 4
1.吾 4
2.我 5
3.比较 6
4.小结 8
(二)对称代词 8
1.汝 8
2.汝等 10
3.比较 10
4.小结 11
(三)己称代词 11
1.自 11
2.自身 12
3.比较 13
4.小结 13
(四)他称代词 14
1.其 14
2.比较 14
3.小结 15
(五)旁称代词 15
1.人 15
2.小结 16
三、《坛经》人称代词使用特点 17
(一)不平衡性 17
(二)继承性 17
(三)发展性 17
四、结语 18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1
敦煌本《坛经》人称代词研究
一、引言
(一)《坛经》概况及其研究现状
1.《坛经》的文本概况
(1)作者与成书时间
《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公开尊为经的佛书,在中国佛教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本经书记载的是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生前的事迹言行和禅法思想,由其弟子法海整理记录而成,是一本禅宗语录,其内容浅显易懂,道理深入浅出,主张明心见性,人人都有佛性。《坛经》保留了惠能的思想,成为传世之作,奠定了禅宗的的理论基础。而在《坛经》的流行过程中,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遭到增删修改,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版本。目前一般认为《坛经》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敦煌本”,其字体可以断定是唐五代时期的,因此我们通常认为这就是《坛经》的成书时间。
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上述观点是大部分人认可的,除此之外,还有一小部分人表示不赞同。有人说《坛经》的创始人不仅仅是慧能,经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神会所作,甚至于其完全是由神会或神会一派所作;另有人认为“敦煌本”虽然是现存最早的《坛经》版本,但不是历史上存在过的最古的本子,在这之前应该还有一《坛经》原本或祖本。这些观点都有其相应的论据,而至于真相如何,我们在此不作深究。
(2)版本流传
《坛经》形成后十分盛行,在流传中由于辗转传抄和传承者见解的不同而造成某些内容变动,因而形成了内容不完全相同的本子。迄今为止,经过学者的搜集、整理,已发现了近三十种不同的版本。郭朋在《坛经校释》中认为:“真正独立的《坛经》本子,仍不外乎敦煌本(法海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这四种本子;其余的,都不过是这四种本子中的一些不同的翻刻本和传抄本而已。”因此,《坛经》的版本虽多,但学者对其的研究都是以这四个本子为代表的。
①“敦煌本”。又称“法海本”,全名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共一卷,约一万二千余字。其成书于唐五代时期,由慧能弟子法海根据其言行、思想整理记录而成,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坛经》版本。
②“惠昕本”。晚唐或宋初僧人惠昕改编,共两卷,约一万四千余字。由于其编订较早,后又演变出许多版本,如金山天宁寺本、大乘寺本等。
③“契嵩本”。成书于宋仁宗至和年间,由僧人契嵩改编,共一卷,约两万余字。全名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简称《曹溪原本》,后又演化出“德异本”和“宗宝本”。
④“宗宝本”。成书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由僧人宗宝改编,共一卷,约两万余字,题名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坛经》在经过“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等不同版本的修改加工后,其后来的“宗宝本”可谓是集诸本之大成,形成了一本较为完整的禅宗宗经。因此,自明朝以来,“宗宝本”成为最流行、甚至于成为了几乎唯一通行的《坛经》本子。
而本篇论文之所以选用敦煌本,是因为蒋绍愚先生认为:“作为唐代近代汉语研究资料,《六祖坛经》(敦煌本)可靠。”因此,为了提高论文观点的准确性,我选择研究此版本。
2.《坛经》的研究概况
纵观关于《坛经》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学者关于《坛经》的论著主要是以它的版本、思想、语言等方面为着眼点来进行研究的,而对于《坛经》的语言研究又集中于它的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句式、修辞等,如介词研究方面有陈文洁的《敦煌本<坛经>介词“於”的分类考察》、副词研究方面有谢洁瑕的《<六祖坛经>中的副词研究》、句式研究方面有姚红卫的《<六祖坛经>句式运用探究》等,而其在代词尤其是人称代词研究这一方面是相对有限的。
人称代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词汇研究的重要对象。王力在《古代汉语》中说:“人称代词有‘吾’‘我’‘予’(余),‘女’(汝)‘尔’‘若’‘而’‘乃’,‘其’‘之’等。”由此可见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数量繁多、层级复杂,研究的空间十分大。学术界掀起对人称代词探讨的热潮起源于马建忠先生的著作《马氏文通》的发表,像王力、吕叔湘、周法高等语法学家都对此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严晨的《浅析上古汉语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一文将上古时期人称代词的特点概括为数量繁多,讲究格的形式,并且没有单复数的区别。而在中古时期,人称代词有了一定的发展与演变,如董志翘、王东在《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中总结了中古时期人称代词的特点,他们认为中古时期的人称代词已有了独自的体系,而突出的特点主要在于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伊”、“渠”等的产生。到近代汉语时期,人称代词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如齐静的《<儒林外史>中的人称代词》和崔兰霞的《<醒世姻缘传>人称代词研究》,她们都认为近代汉语时期的人称代词在选词和用法上除了有个别特殊现象外,已经和现代汉语十分接近了。
目前学术界对《坛经》人称代词的探讨是比较少的,其中主要的研究就是陈年高的《敦博本<坛经>的人称代词》一文。在该文中,他把敦博本《坛经》的人称代词分成自称代词、对称代词、己称代词和旁称代词进行研究,以期能达到弄清《坛经》语言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特点的目的。所以,《坛经》人称代词的研究还可以有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
(二)人称代词的界定与分类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古代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和特殊代词五类,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其中,人称代词是用来代替人或事物的。纵览学术界对人称代词的研究,众学者对于其本质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侧重点方面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不同的人对人称代词有不同的分类。比较典型的有:
1.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文语法》中将人称代词分为五种:自称(说话的称呼自己)、对称(说话的称呼听话的)、他称(说话的称呼自己和听话以外的)、统称(统括自称、对称两方面,或包括他称)、复称(复称上面的名、代词)。
2.以高名凯、吕叔湘等为代表的“三分法”。其中,高名凯先生将人称代词分为第一身人称代词、第二身人称代词和第三身人称代词;吕叔湘先生则在沿用一般人称代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将其换为三身代词。
3.杨伯峻、何乐士先生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也将人称代词分成五类,只是不同于黎锦熙先生的后两类,分别为自称、对称、他称、己称和旁称,后两类的划分原因主要是因为己称与自称、旁称与他称都有所不同。
其余的划分方法还有如以李佐丰先生为代表的“四分法”、以许仰名教授为代表的“六分法”等,总之是见仁见智,每种分类方法都有其相应的理据,但又有其内存的缺陷,不过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十分值得借鉴与学习的。
而本论文以敦煌本《坛经》为语料,以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采用杨伯峻、何乐士先生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自称、对称、他称、己称和旁称代词,对该书中的人称代词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和探讨。
二、《坛经》人称代词分类研究
(一)自称代词
自称代词,即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指说话的称呼自己的代词。它
在整个人称代词系统中最为复杂,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台”、“俺”、“某”等。而《坛经》中的自称代词有“吾”、“我”、“我等”、“朕”四个。
1.吾
《坛经》中“吾”字共出现61次,除去专门术语“吾我”1次,共作自称代词60次,是全书自称代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其中,“吾”用作主语30次,用作宾语14次,用作定语8次,用作兼语8次。
(1)用作主语
“吾”用作主语共30次,例:
①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七)
② 吾闻汝禅师教人唯传戒定慧。(四三)
③ 法达,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四六)
④ 汝不信,吾与诵先代五祖《传衣付法颂》。(五六)
⑤ 汝听,吾与汝说。(六〇)
这5例中的“吾”均作句子(或小句)主语。
(2)用作宾语
“吾”用作宾语共14次,例:
① 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七)
② 汝等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智,各作一偈呈吾。(八)
③ 汝将《法华经》来,对吾读一遍,吾闻即知。(四五)
④ 汝须自修,莫问吾也。(四八)
⑤ 汝等尽诵取此偈,意与吾同。(五四)
其中,①、②、④三例“吾”作动词宾语,其余2例“吾”均作介词宾
语。
(3)用作定语
“吾”用作定语共8次,例:
① 若是汝作,应得吾法。(一〇)
② 吾心正定,即是持经。(四五)
③ 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处;若知去处,即不悲泣。(五四)
这3例中,“吾”分别放在中心语“法”、“心”、“去处”前作定语。
(4)用作兼语
“吾”用作兼语共8次,例:
① 善知识,听吾说《无相戒》,令汝迷者罪灭。(三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6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