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钗黛之诗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附件)
摘 要 诗歌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歌都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也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小说前八十回中有关林黛玉和薛宝钗诗歌的分析,认为这些诗歌对映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才情、隐喻人物命运起到一定的作用,为烘托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目 录
引言 1
1映现人物性格 2
1.1满纸自怜题素怨——林黛玉 2
1.2淡极始知花更艳——薛宝钗 4
2展示人物才情 7
2.1风流别致——林黛玉 7
2.2含蓄浑厚——薛宝钗 10
3隐喻人物命运 13
3.1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 13
3.2何曾闻得梵铃声——薛宝钗 15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引 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曹雪芹穷尽一生心血的结晶。在他的笔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作为小说的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可谓是文学史上经典的人物形象,她们二人所作的诗歌独具匠心,别有韵味,这些诗歌都是与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等紧密相关的,成为小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利用诗歌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一重要手段,既符合了她们二人的性格特征、思想志趣、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又巧妙地影射出她们的身世、经历、命运和结局。本文试从映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才情、隐喻人物命运三个方面对其作以分析,揭示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1映现人物性格
在《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典型,因为她们各自生活经历和教育环境的不同,造就她们二人不同的性格。黛玉有点孤高自许,说话时常尖刻,但是在面对爱情和自由时有自己的追求;相反,宝钗为人比较安分随时,沉默寡语,所以始终固守封建礼教。
1.1满纸自怜题素怨——林黛玉
在大多数人眼中,林黛玉总是一副柔柔弱弱的样子,正如文中所写“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1]P49黛玉生于封建仕宦家庭,但并没有形成养尊处优的性格,因为她的家境与一般仕宦之家有所不同。
首先,这个家庭人丁稀薄,林父并不像其他男子那样妻妾成群、子女众多,所以,在黛玉的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识里,这种传统的嫡庶尊卑、长幼有序的观念并不强。
其次,母亲较早地离开了黛玉,使黛玉在成长的道路上失去了女性引路人。黛玉母亲贾氏身份不一般,是史老太太的小女儿,备受疼爱,出身贵族大家庭,自幼接受家庭的传统教育,恪守纲常伦理,深谙封建女子处世之道。但因其母早亡,那些所谓的三从四德等妇德规约并没有在她身上深深烙下印记。“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1]P36使黛玉变得孤僻自闭、多愁善感。
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那些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在黛玉眼中微不足道,所以,她的性情较之其他人更纯真自然,不善权变,不过也有些小心眼,汪道伦则坦言“黛玉之‘小心眼’,‘小’的不可恨而可爱。”[2]黛玉这样的性格与当时贾府的阴险势利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加剧了她哀愁苦恼的情绪。
她的这种思想情感与性格自然流淌在她的诗作中,如在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的“大观园题咏”中,黛玉作的《世外仙源》一诗: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1]P244
从此诗可以看出黛玉与别人不一样的志趣,整体上超世绝伦,颇有应付的味道,更不像其他人那样一个劲的的邀宠颂圣。此作是她“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1]P244,但即被元妃称赞。后来“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1]P245,又替宝玉作《杏帘在望》,也被定为宝玉诸作之冠。这首代拟之作细微处也可见黛玉亦是应付之作,如“盛世无积馁,何须耕织忙”即是,立意奇特,语言大方,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意,尽显真情真性。姜志军先生曾评价道“诗句雅致清新,诗意活泼超俗,造境自然典雅,具有‘世外桃源’的味道。”[3]
又如在第三十七回中,因“李纨道:‘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是好花。你们何不就咏起他来?’”[1]P490所以这次的诗歌以白海棠为题,每人作一首。黛玉所作的《咏白海棠》咏物拟人,以物自喻,句句写得不同凡响,正如文中所写: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1]P492493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蔡义江老先生认为“因花的高洁自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托”[4]P222我们就不难看出这是写出黛玉自己高洁的品格。“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如梨花般白净,风韵可比梅花,“宋代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4]P223难怪此联说得巧妙别致。“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把“缟袂”譬喻成白海棠,大概是说白海棠犹如月中仙子穿着自己缝制的素衣,又如闺中女子秋日里心含怨苦,此句流露出黛玉丧母别父、寄人篱下的悲苦心境,颇有些伤感意味。
再者,第三十八回在她夺魁的《菊花诗》三首中也有别于他人的志趣,“李纨笑道:‘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1]P514第一首《咏菊》并没有详尽地描述菊花的风韵,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抒写黛玉的感想。“口角噙香对月吟”可以看出她浪漫俊逸的作诗情态;“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菊花是孤傲的,正如黛玉的个性一样;“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风流说到今”,有陶渊明的地方就有菊花,将二者结合起来表现自己孤高自芳,构想独特。第二首《问菊》,菊被黛玉当成自己的知己,与她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其实呢是黛玉本身在心里的一段旁白,“孤标傲世偕谁隐”一句倒映出真实的自己。第三首《菊梦》运用拟人手法写菊花做梦,“篱畔秋酣一觉清”,以天上反衬人世,用梦境对实际的生活进行质疑,表现了现实社会生活的丑态令作者十分不满,由此才有了“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的无限感叹。
1.2淡极始知花更艳——薛宝钗
小说的另一位女主人公薛宝钗,不管是在成长阅历、文化积淀方面,还是在品格性情方面,较之黛玉大相径庭。薛宝钗出身高贵,世代经商,她温文儒雅,雍容华贵,罕言寡语,可谓是传统社会名门闺秀的杰出代表。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薛宝钗看重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张新艳说过“曹雪芹虽主要用白话语言创作《红楼梦》,但他深谙韵文写作之道。书中人物所创作诗词曲赋,各与人物性格、品行、学识相称,个性鲜明。”[5]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略见一斑。
目 录
引言 1
1映现人物性格 2
1.1满纸自怜题素怨——林黛玉 2
1.2淡极始知花更艳——薛宝钗 4
2展示人物才情 7
2.1风流别致——林黛玉 7
2.2含蓄浑厚——薛宝钗 10
3隐喻人物命运 13
3.1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 13
3.2何曾闻得梵铃声——薛宝钗 15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引 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曹雪芹穷尽一生心血的结晶。在他的笔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作为小说的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可谓是文学史上经典的人物形象,她们二人所作的诗歌独具匠心,别有韵味,这些诗歌都是与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等紧密相关的,成为小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利用诗歌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一重要手段,既符合了她们二人的性格特征、思想志趣、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又巧妙地影射出她们的身世、经历、命运和结局。本文试从映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才情、隐喻人物命运三个方面对其作以分析,揭示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1映现人物性格
在《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典型,因为她们各自生活经历和教育环境的不同,造就她们二人不同的性格。黛玉有点孤高自许,说话时常尖刻,但是在面对爱情和自由时有自己的追求;相反,宝钗为人比较安分随时,沉默寡语,所以始终固守封建礼教。
1.1满纸自怜题素怨——林黛玉
在大多数人眼中,林黛玉总是一副柔柔弱弱的样子,正如文中所写“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1]P49黛玉生于封建仕宦家庭,但并没有形成养尊处优的性格,因为她的家境与一般仕宦之家有所不同。
首先,这个家庭人丁稀薄,林父并不像其他男子那样妻妾成群、子女众多,所以,在黛玉的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识里,这种传统的嫡庶尊卑、长幼有序的观念并不强。
其次,母亲较早地离开了黛玉,使黛玉在成长的道路上失去了女性引路人。黛玉母亲贾氏身份不一般,是史老太太的小女儿,备受疼爱,出身贵族大家庭,自幼接受家庭的传统教育,恪守纲常伦理,深谙封建女子处世之道。但因其母早亡,那些所谓的三从四德等妇德规约并没有在她身上深深烙下印记。“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1]P36使黛玉变得孤僻自闭、多愁善感。
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那些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在黛玉眼中微不足道,所以,她的性情较之其他人更纯真自然,不善权变,不过也有些小心眼,汪道伦则坦言“黛玉之‘小心眼’,‘小’的不可恨而可爱。”[2]黛玉这样的性格与当时贾府的阴险势利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加剧了她哀愁苦恼的情绪。
她的这种思想情感与性格自然流淌在她的诗作中,如在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的“大观园题咏”中,黛玉作的《世外仙源》一诗: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1]P244
从此诗可以看出黛玉与别人不一样的志趣,整体上超世绝伦,颇有应付的味道,更不像其他人那样一个劲的的邀宠颂圣。此作是她“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1]P244,但即被元妃称赞。后来“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1]P245,又替宝玉作《杏帘在望》,也被定为宝玉诸作之冠。这首代拟之作细微处也可见黛玉亦是应付之作,如“盛世无积馁,何须耕织忙”即是,立意奇特,语言大方,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意,尽显真情真性。姜志军先生曾评价道“诗句雅致清新,诗意活泼超俗,造境自然典雅,具有‘世外桃源’的味道。”[3]
又如在第三十七回中,因“李纨道:‘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是好花。你们何不就咏起他来?’”[1]P490所以这次的诗歌以白海棠为题,每人作一首。黛玉所作的《咏白海棠》咏物拟人,以物自喻,句句写得不同凡响,正如文中所写: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1]P492493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蔡义江老先生认为“因花的高洁自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托”[4]P222我们就不难看出这是写出黛玉自己高洁的品格。“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如梨花般白净,风韵可比梅花,“宋代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4]P223难怪此联说得巧妙别致。“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把“缟袂”譬喻成白海棠,大概是说白海棠犹如月中仙子穿着自己缝制的素衣,又如闺中女子秋日里心含怨苦,此句流露出黛玉丧母别父、寄人篱下的悲苦心境,颇有些伤感意味。
再者,第三十八回在她夺魁的《菊花诗》三首中也有别于他人的志趣,“李纨笑道:‘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1]P514第一首《咏菊》并没有详尽地描述菊花的风韵,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抒写黛玉的感想。“口角噙香对月吟”可以看出她浪漫俊逸的作诗情态;“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菊花是孤傲的,正如黛玉的个性一样;“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风流说到今”,有陶渊明的地方就有菊花,将二者结合起来表现自己孤高自芳,构想独特。第二首《问菊》,菊被黛玉当成自己的知己,与她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其实呢是黛玉本身在心里的一段旁白,“孤标傲世偕谁隐”一句倒映出真实的自己。第三首《菊梦》运用拟人手法写菊花做梦,“篱畔秋酣一觉清”,以天上反衬人世,用梦境对实际的生活进行质疑,表现了现实社会生活的丑态令作者十分不满,由此才有了“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的无限感叹。
1.2淡极始知花更艳——薛宝钗
小说的另一位女主人公薛宝钗,不管是在成长阅历、文化积淀方面,还是在品格性情方面,较之黛玉大相径庭。薛宝钗出身高贵,世代经商,她温文儒雅,雍容华贵,罕言寡语,可谓是传统社会名门闺秀的杰出代表。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薛宝钗看重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张新艳说过“曹雪芹虽主要用白话语言创作《红楼梦》,但他深谙韵文写作之道。书中人物所创作诗词曲赋,各与人物性格、品行、学识相称,个性鲜明。”[5]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略见一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