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族之家中丽莎的圣母性

摘 要女性崇拜是俄罗斯文学中别具一格的特征之一。俄罗斯文人笔下的许多女性都信仰上帝,坚守道德,宽容仁爱,藐视物质利益,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带有一种宗教禁欲主义的崇尚高洁之美。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屠格涅夫塑造了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本文着重分析屠格涅夫作品中的圣母性,集中论述圣母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最后,通过对圣母性的现实意义的分析,从而了解屠格涅夫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入挖掘屠格涅夫创作的成因和动机,进一步研究宗教对女性身心的束缚,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目 录
引 言 1
1 圣母性的体现 2
1.1 丽莎的内在体现 2
1.2 丽莎的外在体现 3
2 圣母性产生的原因 5
2.1 潜移默化的宗教信仰 5
2.2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
2.3 个人经历的影响 7
3 圣母性的现实意义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十九世纪俄国的文学,从早期的女性情感倾向,逐渐演变成女性崇拜,而到了十九世纪后期,一些作家和哲学家经过进一步的分析,使之升华,从而成为了一种定向的圣母情结,圣母情结在宗教文化中的原型之一是圣像,俄国东正教主要的宗教符号有两种,一种是耶稣受难像,还有一种是圣母像。这个时候国家意识形态确立,形成了“三位一体模式”(东正教、专制和民族性)。
而伟大的小说家屠格涅夫正处于这个时期,他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并称为俄国最伟大的三位小说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阿霞》等,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是俄国社会特定阶段的一部编年史,从而他的创作也就构成一部十九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屠格涅夫出生于一个大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使得他有可能较早的接触到西欧文化。虽然他经常出国,在西欧生活时间长,但他对俄国往往怀有很深的眷恋,对西欧抱有某种厌恶,同时他也是对西欧和西方文化最为了解的俄国知识分子之一,这使得他在作品中会将两者社会现实进行对比。
屠格涅夫的作品中不缺乏女性形象,但他却钟爱于塑造圣母性的女性人物,这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女性都具有崇高的品格,在动荡的社会中生存,她们就像一朵朵白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实作者本身想要借助这些女性形象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寄予她们对民族复兴的希望,由此,这些女性形象都象征着智慧的化身和拯救的力量。
每一部文本的构思都源于作者本身的灵感,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文化的熏陶,都会在文本中有所体现,透过文本会了解到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而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恰恰体现了当时时代的混乱,俄国贵族逐渐没落,新的一代人不知该何去何存,也就在这个时候,屠格涅夫写下了长篇小说,为人们答疑解惑,寻求新的出路,而他也将民族的复兴寄托于女主人公丽莎的身上。
1 圣母性的体现
圣母性,它是脱胎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圣母形象。扩展为女性对众生的救赎与博爱,圣母她无条件的仁爱、宽容与悲悯,在她眼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美丑之分,任何人都值得被爱,即使是仇人也不例外,就像耶稣一样,心怀众生,悲悯众生,却远离世人,庄严神圣。圣母性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物的内在体现,内在体现就是人物的思想、精神品质;另一方面是人物的外在体现,外在体现就是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
1.1 丽莎的内在体现
圣母不仅仅是爱的化身,智慧的体现,更是人类的代言人。每一个虔诚的教徒都崇拜、信仰圣母。
《贵族之家》中的女主人公丽莎怀有一颗博爱之心,她爱着每一个人,就如同慈祥的圣母,心有众生,她也是屠格涅夫所有作品中最圣洁、最美好的女性形象之一。她笃信宗教,是上帝虔诚的信徒,将宗教信条奉为人类美好品德和行为的源泉。正如王立业所说:“只有《贵族之家》中被深刻教化了的丽莎真诚地爱着所有的人。这种爱中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作家对基督情感本真最直觉意义上的渗透,同时还有完全能够感觉得出的屠格涅夫自己的理念。” [1]P50宗教感受如同一股纯洁的源泉,正是这种圣母性使得丽莎亲近人民,并且使她在贵族圈内外与众不同、格外醒目。
丽莎待人友好,平等对人。她的音乐老师莱姆搁笔许久,没有人能使他振作起来,但唯独丽莎例外,莱姆专门为她写了一首清唱剧,赞美她为人善良,虽然丽莎将曲子分享给他人,但他面对单纯的丽莎也无法生气,还夸赞道:“您是个好姑娘您看有人到你们家来了。再见。您是个非常好的好姑娘。” [2]P143虽然丽莎出身于贵族,但她没有小姐脾气,对自己的老师既心怀尊重,又同情他的遭遇,即使丽莎分享了老师的清唱剧,老师没有责怪她,但她却自责不已,面对潘申的嬉皮笑脸,丽莎严厉的批评了他,“您使他伤心—也叫我难过。现在他连我也不会相信了。” [2]P140当潘申说为了逗逗他,丽莎无法认同他的观点,认为他的做法不对,丽莎尊重莱姆,同样也爱自己的老师,即使潘申是无心之过,但将自己的乐趣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做法在丽莎看来是不对的,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是在践踏他人的尊严。在丽莎眼里,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她爱每一个人,时刻顾及别人的感受。
“丽莎从小受到农奴出身的乳娘的照顾和教育,这使得她一方面了解、同情农民的疾苦,并意识到劳动人民为她本人所属的那个贵族阶级所付出的一切,因此她真诚地热爱普通俄罗斯劳动人民并感受到自己与他们之间的血肉联系。” [3]P176正是因为丽莎通过乳娘的照料而了解了农民的疾苦,使得她不仅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而且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与他们进行亲密的交往。当母亲领地的村长前来拜访他们的时候,丽莎与他们交谈甚欢,而且与村长们交谈时,她从来不摆架子,因为她认为自己与他们平等。丽莎认为自己的祖先“罪孽深重”,他们不择手段的搜刮农民,残暴地对待他们,给农民带来了灾难,而自己的父亲也是这样残忍地对待他们,因此,她虔诚地向上帝祈祷,希望可以赎免祖先的“罪责”。
另一方面,乳娘给丽莎讲述了许多宗教故事和传说,因此在乳娘的言传身教下,丽莎潜移默化的形成了浓厚的宗教观念。“被深刻宗教化了的丽莎的爱是一种基督徒式的自我牺牲的爱,一种成全他人的爱。基督让她博爱,让她没有恨。” [4]P286基于宗教的爱情观念,她爱每一个人,也包括瓦尔瓦拉。所以当瓦尔瓦拉突然“复活”,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强烈的宗教意识影响着丽莎,宗教战胜了爱情,她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认为“幸福是由不得我们,而是由上帝做主的”。[2]P260她甚至劝拉夫列茨基原谅妻子,与妻子和解,而自己却选择了在修道院里度过余生,借此来换得上帝的谅解。其实丽莎一直认为自己的爱情是错误的,因为她爱上的人有妻子,根据宗教观念这是有罪的。所以她经常惶恐不安,即使听到了瓦尔瓦拉的死讯后,还是没能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她曾对拉夫列茨基说道:“您应该关心的是使您得到饶恕” [2]P210也正是如此,当瓦尔瓦拉回来后,她将同瓦尔瓦拉的见面,当做是上帝对她的惩罚,她心想:“我在她面前是有罪的”。[2]P246所以她选择去修道院不仅为了忘却这段感情,更是为了赎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7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