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形象

摘 要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白骨精,又称为“尸魔”与“白骨夫人”,在《西游记》中,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角色。本篇论文主要对《西游记》中“白骨精”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情感方面展开分析与研究,旨在探讨其文化蕴含与启示,并揭示作者所寄托的理想和愿望。
目 录
引 言 1
1 “白骨精”释义 2
2 “白骨精”形象在《西游记》中的作用 5
2.1 烘托人物形象 5
2.2 推动故事情节 6
3 “白骨精”形象的特点 7
3.1 妖性 7
3.2 魔性 9
3.3 人性 9
4 “白骨精”形象的影响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是以“唐三藏西天取经”为历史背景,通过吴承恩的艺术处理,深刻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目前,从整体唐僧师徒的角度来研究的著作很多,以胡适、郑振铎和鲁迅最为代表,他们大多从新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对《西游记》进行阐释,其中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1]P108,孙楷第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对《西游记》人物情节、刻画方法、描绘场景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发表了较多有价值的观点[2]。
在《西游记》中刻画了相当多的妖魔鬼怪,众多学者也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如《<西游记>“白骨精”考辨》中,宋珂君对“白骨精”的故事背景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三打白骨精”的原因,“白骨观”的概括等[3]。“白骨精”形象的成功,表达了吴承恩对人生的感叹,宣扬了人应放下痴欲贪欲,升华生命的思想。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探源》中,谭家健对白骨精的故事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到了一篇前朝小说某男杀猫妖与“三打白骨精”情节极为相似[4]。
关于“白骨精”的研究被学术界公认最多的有两种。一是学者刘湘吉在戏曲影视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中包括对白骨精的形象设计进行了详解,从来源、设置、改编、事迹、性格特征和有关评论入手,撰写了《一代妖姬白骨精——<西游记>人物形象之白骨精解析》[5];二是崔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再说“白骨精”》,将“白骨精”作为现代网络词或汉语新词进行相关的流行简缩词的研究[6]。《“白骨精”的新面孔——论新词中的“旧瓶装新酒”现象》中,作者赵伟国对“白骨精”也进行了新式解释。他认为“白骨精”主要指白领或中产阶层中的人员。解释为“白领、骨干、精英”[7]。
另外对《西游记》中的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故事的艺术手法也有着 一定的研究,如埝任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中,分析“三打白骨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一环紧接一环,情节紧凑,引读者入迷[8]。并且在文中对比鲜明,陪衬强烈,在尖锐性格对立中塑造人物典型。可见,此故事的艺术价值颇高。但此些研究多为一家之言,观点侧重不一、宽泛而谈,而以小见大单独从一个妖精配角入手的系统研究基本没有。
1 “白骨精”释义
“白骨精”长时吸收了太阳和月亮的精华,逐渐变为“精”,但却被腐朽的世界侵蚀。因此,它也被称为“尸魔”。《西游记》中著名的“骷髅女”在小说中被称为“白骨夫人”。
在《说文解字》中,作者许慎认为,“白”代表死亡阴暗的事物。“白”是“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9]P351正常家中有白事,就是指办丧事,家中有人逝去,家人为其祈福,用白色求逝者安息,能够上西天。用“入、二”来进行说明。入就是“出者阳也,入者阴也”[9]P351。而二表示地府。“骨者,肉之覈(实)也”[9]P409,就是说直立而行,没有皮肉的白骨。白骨通常是人死后,尸体腐烂,身上的血肉都没有后剩下的骨头。就是一整架没有皮肉血液的骷髅。白骨必须要是经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婴幼儿时期人的骨头是红色的,骨髓是红色的,所以死后剩下的骨头也是红色,慢慢的人长大后,红色骨髓会成为黄色骨髓,因而是黄骨。因为人体骨骼会渐渐失去造血功能,变成黄色。所以人死后会得到黄骨,而最终变为白骨,但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经过脂肪的降解流失最终形成。但是,白骨并不是永存的,它最终会随着时间的逝去变成微粒消失在空气中。但是它也任然证明了这个人曾经活过的记忆,在人世间曾经存在过,留下一定的讯息。
如果说白骨是由人变成的,那么研究白骨首先就要从人开始。要研究它生前在人世间没有彻底离开的一种纠葛状态。一个生命,从没有到诞生,再到死亡这个过程,存在的对人世间的眷恋可以称之为“执着”。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有“精气神”,“精”是指物质,“气”是指能量,“神”是指意识,存在皆是生命,那么,在评析这副白骨时,先入为主借常人的“分别心” 去批判不见得客观公平。
中医的发展对“白骨”最终会化成妖精而不是鬼怪做了解释。远古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是敬畏的,人们往往通过对鬼神的求助来治愈自己的病痛,上古的巫医就是人与鬼神沟通的人。因为“巫医”经常被一同提前。在著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有 “人始生,先成精”[10]P294这样的观点。中国古代医学认为,“精”亦是“精气”,这是一种有形体的,具有流动性的,可以 组成人的东西,其中就有精、血、津、液。所以有了“秉两大以成形,藉阴阳而赋命”[10]P294的“先天之精”这样的说法。可以认为,“白骨”虽然没有血肉,没有人的形态,但是有“精”,最终得以形成人的模样。
有些人会误认为“妖精”就是“妖怪”,但是“妖精”和“妖怪”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性质有所区别,“妖怪”代表的是超越自然能力或者可怕鬼怪东西,而“妖精”更多是动植物变幻而成的,具有一定的法术或者异能力。他们可以捉弄没有这种能力的普通人类,因此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斗争。“白骨精”和别的妖精一样,也是自然界中幻化而成的东西,通过一定的修炼具有法力,和人类修仙之间只是方法角度的不同。例如“狐妖”和“狐仙”之间的区别。虽然有的人误认为二者是一样的,但是还是不同的物种。但是为什么“白骨”最后变成“妖”而不是“仙”?在这当中,一定是方向出现了偏差。从这个角度来看,“白骨”最终化成妖精,其中也包含了人类对于自身变化的疑问和探索。
说起妖精,我们可以通过东西方对比看出。西方妖精与东方相通,多为动物植物变换,经常隐藏在深山树林里。但是与东方妖精不同的是,西方妖精的形象较多为正面形象,他们可爱动人,并且心地善良,宛如小孩子,虽然有时候会进行一些恶作剧行为,但是并不谋害人的性命,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生活。而东方正面形象主要为神仙,他们住在天庭或自己的府邸,不与外人交往,与妖怪这一类别相区分。像“白骨精”这种类型的妖魔,由白骨变幻而成,在西方应称为亡灵,代表着“死亡”,令人不寒而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8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