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英体态语文化异同分析(附件)

摘 要 体态语是非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成功进行交流,我们应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体态语。由于人生理属性具有相似性,因此世界各国的体态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然而,由于社会环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的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体态语存在许多差异。它们由文化制约并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同样的体态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行使着不同的社会功能。本文致力于从姿势、肢体动作、体触行为、面部表情四个方面对中英体态语进行对比。目的在于通过列举体态语的文化差异与共性,提出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的原则,从而促进有效交流,避免误解。
目 录
引言 1
1 体态语概说 2
1.1 体态语的基本概念 2
1.2 文化对体态语的影响 2
1.3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3
2 中英体态语文化异同分析 4
2.1 姿势 5
2.2 肢体动作 6
2.3 体触行为 7
2.4 面部表情 8
3 中英体态语文化异同成因 9
3.1 社会环境 9
3.2 价值观念 10
3.3 风俗习惯 11
4 中英体态语交际策略 12
4.1 相互了解 12
4.2 宽容对待 12
4.2 避免误解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十分重要,为了避免体态语中的文化因素引发交际障碍,各国学者和专家越来越倾向于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研究体态语。跨文化交际学在英语中是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早期也称作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有的学者区分两个术语,他们认为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文化比较,但绝大部分学者不作区分。[1]P9在西方,对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作出解释的代表性学者有古德昆斯特和斯考伦。其中古德昆斯特在其著作《跨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中提出了“Cros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2]P293315斯考伦在其书《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中提出了“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3]P13在我国,胡文仲先生在其书《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1]P1
现今,世界各国经济日益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对异国、异文化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为迫切,了解和研究语言是了解异国民、异文化的必由之路,而了解和研究语言,就要了解和研究语言和非语言两个侧面,作为非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但是,因为文化的不同,不同民族的体态语也带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甚至一些相同的体态语在不同文化中会有截然不同的意思。例如,世界绝大部分民族都是用点头来表示对人和事的肯定,用摇头来对人或事物的情况做出否定判断。但是,斯里兰卡人则用微微摇头表示肯定,用使劲摇头来表示否定,值得注意的是,当斯里兰卡人要表达十分赞同的意思时还是要点头。
对于在不同文化中成长的人来说,体态语文化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因缺乏对体态语文化差异的了解而导致交际失败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本文选择从姿势,肢体动作,体触行为,面部表情四个方面对中英体态语进行对比。目的在于通过列举体态语的文化共性与差异,提出中英体态语交际策略,从而减少误会,增强交流的有效性。
1 体态语概说
1.1 体态语的基本概念
谈到跨文化交际,人们一定会想起语言,想起我们每天所说的话。但是,和我们如影随形,对人类跨文化交际做出巨大贡献的还有体态语。人们使用体态语的历史十分悠久,体态语在人类人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至始至终地参与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一起帮助人们更好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的体态语正以其独特性章显着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与民族性格。
在西方国家,伯德惠斯特尔在其著作《体语学导论》中提出了“身势语”一词,主要是指研究体态语的学科,对交际与身体动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法斯特认为: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4]198在我国,胡文仲认为,体态语是传递、交流信息的表情及动作。[1]P95耿二岭对体态语的定义是:我们把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和眼色以及沟通者接受者的空间位置关系等一系列与沟通者和接受者的身体姿态有最直接关系的伴随语言手段。[5]P34
1.2 文化对体态语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符号的一部分,体态语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体态语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绝大部分体态语都是人后天从环境中模仿与学习而获得的。作为一种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它是历史发展的结晶,是时间沉淀的硕果,反映了每个民族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想观以及不同的风俗民情。换句话说,因为文化上有不同点,所以同一种体态语会在不同民族地域有不同的含义与功能。
就英国与中国而言,英国是岛国,航海业发达,人们形成了敢于冒险、崇尚自由的性格,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契约关系,因此而形成了离散型的文化模式,在这种离散型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人们注重个人隐私,强调个人空间。比如在体触行为上,英国人极力避免与他人直接的身体接触,如果不小心碰到别人也会表示歉意。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人们一般以群居方式进行生产与生活活动,集体观念强,因此其文化模式表现出聚合型特征,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合院结构充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聚合特点。在聚合型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中国人的体态语也带有聚合特点。相比英国人对摩肩接踵的讨厌,中国人对于这种情况则是持容忍的态度,对于公交车上人挤人的现象,中国人觉得是很正常的事。
同样,不同文化环境,对体态语符号的不同理解也会造成文化误解。比如现在我们都知道掌心朝外的V型手势代表胜利,这一行为最初是由比利时的律师德拉维雷用来作为蔑视纳粹的手势,是英语中victory(胜利)一词的首字母。后来,这一手势经英国广播电视台成功宣传,变成盟国部队表示胜利的信号,并传遍欧洲,紧紧与反纳粹运动联系在一起。但是,常常有人用反掌的手势来代替正掌手势,这样就会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成为表示侮辱的符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不知道有反掌形式,因此在检阅时,他做了反掌的V型手势,结果自然招来非议。[6]P19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