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路遥的生活经历对小说中苦难意识形成的影响

试论路遥的生活经历对小说中苦难意识形成的影响[20201006192348]
目 录
前言 1
一、苦难意识的文本呈现 1
(一)苦难的肉身 1
(二)苦难的灵魂 1
(三)苦难的爱情 2
二、苦难意识的生成 2
(一)路遥经历的苦难 2
(二)路遥的经历对小说中苦难意识形成的影响 5
三、苦难意识的价值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前言
路遥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作品却是永恒的,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阅读路遥的作品时一开始心情往往是激动的,但慢慢的会变得沉重起来,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被苦难深深折磨着的,无论是肉身还是精神甚至是爱情,都被苦难所洗礼。但最震撼人心的是,那些鲜活的人们并没有迷失在苦难里,而是勇敢的与苦难做斗争。而这些苦难又与路遥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是路遥亲身经历过的。
一、苦难意识的文本呈现
(一)苦难的肉身
从农村走出来的路遥,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小说也刻画了一些一辈子扎根于黄土地的农民人物形象。孙玉厚是路遥刻画最典型的一个农民形象,他一辈子在土地上耕耘,他对生活最大的期望就是全家人能吃饱穿暖,但因为他的老实无能,解决温饱问题对他来说也成了奢望。他这一辈子可以说是苦到骨子里了,因自幼丧父,幼年时就背负起了生活的重担。上有常年卧病不起的母亲需要侍奉,下有还在读书的儿女需要供养,还要四处借钱修建新的窑洞为弟弟娶媳妇。又因为弟弟要求分家,他又不得不携一家老小寄居在别人家。苦难的生活逼迫着他从事繁重的劳作,这无形中加重了他们肉身的苦难。高加林的父亲高玉德与孙玉厚一样老实无能,总把希望寄托在老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爷身上,当得知高加林的老师职位被村里的能人高明楼的儿子顶了去时说:“老天爷总有一天会睁眼的。”他是希望老天爷给高明楼惩罚,但又让高加林的母亲给高明楼家送茄子并要求以后见了高明楼都要给人家笑脸,这一切都是因为人家通着天哩,希望他能照顾高加林的前途。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是太沉重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见了路遥在书写一个长期受生活苦难折磨的底层小人物时,不仅仅停留在展示其生活状态,也深刻揭露了苦难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物的内在意识的。”[1]然而苦难并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厚实的庄稼人。
(二)苦难的灵魂
但是被苦难折磨最深的人并不是这些一辈子生活在黄土地的农民,而是拼命想逃出苦难的黄土地,却又受黄土地牵绊的年轻人。路遥很擅长刻画“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他当时与孙少平、高加林以及马建强一样处于这个尴尬的境地,承受着物质匮乏带来的苦难以外,还要饱受追求理想道路上带来的精神之苦。孙少平的出场就已经直观地展现了他长期所受的物质之苦,“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年龄所持有的那种青春光彩。”他在学校长期吃着没有营养的高粱面馍,而且连这黑面馍都是不充足的。孙少平与马建强在学校的状态都是一样苦难的,马建强说自己对食物产生了一种病态的欲望,在物资匮乏的当时,饥饿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这些“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分子所受的精神上的苦难远远超过了物质上的苦难。孙少平、高加林、马建强是路遥塑造的“城乡交叉地带”的年轻知识分子,因为贫穷和倔强的性格,使得他们内心都有些自卑。这种自卑来自贫富差距,城里的学生衣着整洁,他们衣衫褴褛,城里的学生吃的是白馍甲菜,他们连一份丙菜都吃不起,只能躲在角落里啃黑馍,这些差距对他们心理的打击非常大,使他们的自尊心一再受挫,但还好他们没有沉沦下去而是将敏感的自尊心转变为前进的动力,立志做精神上的强者。他们对自己的出路感到迷茫,但又不想放弃,不想和父母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所以他们大都选择“出走”的方式,去大城市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寻找更多可能性。
(三)苦难的爱情
物质上的苦难是普遍的,但田润叶、刘巧珍在爱情方面的苦难却是不普通的。田润叶如此执着的追求孙少安,她作为一个端着“铁饭碗”的公家人,丝毫没有嫌弃少安是庄稼人,义无反顾的追求着少安,但她的爱始终没有得到少安的回应。在那样困难的年代里,润叶的爱情显得那么伟大和无私又显得那么苦难。刘巧珍同样大胆的义无反顾的爱着知识分子高加林,为高加林去卖馍,听高加林的话不顾及旁人的眼光开始刷牙,她真的给落魄迷茫时期的高加林莫大的安慰,可是当高加林自以为踏出黄土地时却将她无情的抛弃了。田润叶和刘巧珍最大的爱情悲剧都是因为他们所谓的阶级造成的,当时的他们太重视地位和身份而不是自己真实的感觉。这就使得他们在承受物质苦难的同时还要受爱情苦难的折磨。
小说中对苦难真实生动的描写撼动人心,小说主人公身上也满是路遥的影子,路遥自身经历的苦难对他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苦难意识形成的影响巨大。
二、苦难意识的生成
(一)路遥经历的苦难
路遥的这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苦难,书写苦难也是为自己经历的苦难找到了一个出口。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949年路遥出生时,新中国才成立两个月,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农业技术还非常落后,陕北的地理以及气候条件又不是很好,所以导致粮食非常短缺,又因为当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所以处在育龄期的妇女没有采取任何的节育措施,一旦怀孕就会生出来,这就导致家里的人口众多,这使得大部分家庭都是处在温饱难以保障的状态。路遥的母亲相继给路遥添了8个弟弟妹妹,这加剧了他们家的贫困形势,能吃一顿饱饭,冬天穿一件暖和的衣服都成了奢望。家庭的极度贫困加上家中人口众多,父母就决定把已经7岁的路遥过继给了大伯,这件事对路遥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那种印象是永生难忘的。当时,父亲跟我说,是带我到这里来玩玩,住几天。我知道,父亲是要把我扔在这里,但我假装不知道,等待着这一天。那天,他对我说,他要上集去,下午就回来,明天咱们再一起回老家,知道他是要悄悄溜走。我一早起来,乘家里人都不知道,我躲在村里一棵老树背后,眼看着我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像小偷似的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7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但我咬牙忍住了,因为,我想到我已到了上学的年龄,而回家后,父亲没法供我上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7岁的路遥已经用大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了,为了能够上学,路遥成熟的像个大人一样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权衡利弊之后,选择留在大伯家。虽然心里很痛苦、也苦苦的挣扎过,但还是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的做了决定。其实大伯家的光景也不好,所以他在上高小时只能做个“半灶生”,也就是住校的穷学生,家里交不起粮食,只能把从家里带来的加了麸糠的干粮在学校的灶上热一热凑合着吃,夏天发霉的糠菜团子也一样硬着头皮吃下去。
生活上已经如此困难了,更别说穿衣、学习用品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条件了,路遥因为没有图画纸和水彩笔,所以在上图画课时只能端端的坐着,或是找个理由离开教室直到下课才回来。为了看电影,试图从下水道里爬进体育场,但还是被巡查员揪着头发送出去。但这些苦难并没有打垮路遥,反倒使他意志变得更加坚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从来没有放弃。公然违抗大伯的命令去参加全县升初中考试,并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延川县唯一的全日制中学---延川中学,但供路遥上完高小已经是大伯能力的极限了,所以要上初中,路遥只能自己想办法,在大队书记的帮助下,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坐在延川中学的教室里了。但他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还是饥饿,就如同《在困难的日子里》描写的那样:“饥饿经常使我一阵又一阵的眩晕。走路时东倒西歪的,不时得用手付托一下什么东西才不至于栽倒。课间,同学们都到外面活动去了,我不敢站起来,只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下。我甚至觉得脑袋都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不使尊贵的它在这个世界前搭啦下来,身上可怜其它部位都在怎样拼命挣扎着支撑啊!饥饿使我到野外的力气都没有了。因为寻觅东西已经补不上要消耗的热量。除去上课,整天就蜷曲在自己的破羊毛毡上,一口口咽着口水。白天是吃不到什么的,可晚上只要是睡着,就梦见自己在大嚼大咽。我对吃的东西已经产生了一种病态的欲望,甚至都干扰得连课都听不下去了。”这是路遥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对饥饿详尽、生动的描写反映出路遥当时生活的窘迫,这段苦难的生活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8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