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况山水诗的情感意蕴及其成因
论顾况山水诗的情感意蕴及其成因[20191216201405]
内容摘要:顾况是一位处于盛中唐时期拥有较高文学地位的诗人。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鲜明的个性,同时年寿高,经历朝代多。再加上其思想受到儒释道的影响,使他的诗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韵味。我将从他的山水诗入手,体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其主要表现在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寄情山水的游仙情结,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与闲适生活的追求。并分别从顾况的人生经历、时代思潮、前代传承三个方面来论述诗人创作山水诗的成因。力求通过对其山水诗的研究来更深层次地了解诗人,给大家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顾况。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顾况山水诗情感意蕴成因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顾况山水诗的情感意蕴 1
(一)思乡: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2
(二)隐逸:寄情山水的游仙情结 3
(三)真淳:对大自然的赞美与闲适生活的追求 5
三、顾况创作山水诗的原因分析 6
(一)人生经历 6
(二)时代思潮 8
(三)前代传承 10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论顾况山水诗的情感意蕴及其成因
一、引言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又说华阳真隐或华阳山人),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横山人(今浙江海盐县)。顾况是盛唐和中唐之间一位有着很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诗人,他先后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等六个帝王朝代。其情感意蕴深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释、道互补的时代潮流的影响,再加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他的诗歌中往往表达出不同于其他诗人的情感风貌。他以洒脱不羁的方式继承了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创作了具有重大情感意蕴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诗歌。
现存顾况的诗歌有大约二百四十五首,从这些留存下来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取材广泛,涉及面广:有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时弊的;有批判社会现实的;有关注妇女命运的诗歌;有歌颂自然,风格清新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情于山水之中的情怀;还有一些讽喻诗、悼亡诗、边塞诗、民俗诗等等。
可对于这样一位诗人,却鲜为人知。从目前对于他的研究成果来看,还不够深入、全面,研究与其创作量有一定距离,研究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大都局限在对其诗歌的整理,艺术研究上,对于他诗的思想情感研究比较薄弱。而本文将从他的山水诗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体悟山水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并分别从顾况的人生经历、时代思潮、前代传承三个方面来论述他创作山水诗的成因。
二、顾况山水诗的情感意蕴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政治大变动,时代的变迁粉碎了许多文人墨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于是他们选择了归隐,寄情于山水,顾况就是其中一位。他作为一名兼有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隐逸诗人,一生充满了对大自然喜爱与向往,再加之仕途不顺,对他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写下了不少山水之作。山水成为了他陶冶情操的工具,借此来表达内心的苦懑心曲。在他的诗中并没有过多地赞颂雄奇的大河山川,而是将目光转向山河小林,别有一番风味。“诗”是诗人用来传情达意、寄托情思的最好诠释工具。通过它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聆听诗人的心声。
(一)思乡: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思乡是一个沉重的词汇,从古至今,它一直是诗词歌赋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顾况的一生,吴中之茅山、苏州故里——这里既是他安身的乡土,也是他心灵向往的栖居地,他对这些地方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羁鸟恋旧林。”何况人乎?顾况怀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外出宦游时,他会思念故乡;出仕任职时,他会怀念故土;直至最后的归隐,他也选择了回到自己的故乡。因此,顾况对于家,有着深深的眷恋。如:
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小孤山》)
此诗由饶州返苏州故里时所作。小孤山,位于江西彭泽县北大江中,四面洪涛,一峰独峙,山形似髻,俗称髻山。由于它与彭泽县西南面的大孤山遥遥相对,故得名小孤山。全诗描绘了:在洪涛汹涌的江水边,枫树飒飒,古庙悠悠。林间慈鸟反哺,碧空徙雁南飞。在朦胧月色下,诗人乘着小舟从洞庭出发,顺流而下,将归故里。小孤山赫然屹立在江中,远远呼应着大孤山。两山一远一出,给人一种缓缓而来,虚寒老友的亲切感。诗人伫立船头,抬头遥望那一轮明月,眼前一湖洞庭,脚下一叶小舟,思归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寥寥数语,没有太华丽的辞藻,表面好像把几组不相干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但却又是融合的恰到好处。又如:
春还不得还,家在最深山。蕙圃泉浇湿,松窗月映闲。薄田临谷口,小职向人间。去处但无事,重门深闭关。(《忆山中》第178页)
春天已经回来,但是诗人不能回归。“深山中”不仅写出了故家的遥远,又有着一种宁静清幽的感觉,真切流露出诗人的欲归却无力的复杂情感。“蕙圃泉浇湿,松窗月映闲。”潺潺泉水环绕着香草的园圃,月下松影落在独窗上。一动一静,有色有声。别致的景色不似诗人的冥想,仿佛真实的展现在诗人的面前。如此写实,力见诗人思乡之情深。“薄田临谷口,小职向人间。”诗人笔锋一转,两句十字,场景被拉到了当时的现实处境。离乡却没有太大建树,处境的凉薄与上句的桃源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诗人心中无形的呐喊:“去处但无事,重门深闭关。”思乡情深至切,奈何不见归途。只能遥遥祈愿家乡无故,一切如旧。
另外还有一首:
山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山川身不行。(《范山人画山水歌》第122页)
这是一首经典的抒发思乡情怀的山水诗作,逋翁先生一扫传统思乡诗的幽柔惆怅的感情基调。轻快的语句,畅快的场景,道出了作者豁达的情怀。“峥嵘”、“泓澄”、“漫漫汗汗”尽是大场面,如此铺垫,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笔耕”更是出彩,景色由远至近,又由近至远,一个“笔”目光聚于一点。场景的远近巨细,层次结构搭配的如此精彩,引人入胜。“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诗人又将景色升华,仅是炫丽的画面,不足表达心中那份物我同在、融情至景的情感意蕴。描写自下而上,由细到广,草木神明,有物有声。这正是道家的一生万物、万物归一的思想。一草一木皆有神明,何况作为场景的主角诗人自己,诗人便是神明中的一个。再接下句,远道而来,反身遥望故乡,作者的灵魂脱离了肉体,飞向故里,家乡的山川河流,经历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三字“身不行”更是点睛之笔。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全诗丝毫没有流露出惆怅伤怀的思想感情,全然一副乐观豁达的姿态。
(二)隐逸:寄情山水的游仙情结
说到隐逸,就会让人不由想到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陶潜先生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时局动乱,人心不安。很晚才做官的陶渊明终其一生未就高职,不但没有实现其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而且还要卑躬屈膝地与官场之人周旋。仕途的不得志让他选择归隐山林,远离世俗。顾况的经历和陶渊明的经历很相似,都处在乱世,有着远大的为官抱负,但最后都选择了隐逸生活,另外还有“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的隐逸诗人李白。有学者指出:“顾况的自我期许与盛唐人遥为呼应,他的弃世是从一种崇高跳入另一种崇高。他之入世抱有一种与李白相同的使‘海县清一’乾坤重整的济世之心,他的出世追逐的也是一种高远的志趣,是不同方向上的大写人格的展开。”隐逸情结既是对前人的道德情操的追响,又带着各不相同的现实意义。在顾况的隐逸情结之中,既饱含着对故乡的留恋,又有对先贤超越世俗逸情的追慕,还有对自己仕途不顺由抱怨到最后的妥协。
顾况被贬离开滁州之后,又取道扬州。然后渡江至句容茅山,起屋于小茅岭桃花崦。一些山水诗应运而生,如这两首: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归山作》第216页)
日暮衔花飞鸟还,月明溪上见青山。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人不得攀。(《夜中望仙观》第234页)
这两首诗描写了顾况退隐后居住茅山后的生活,这里有青山、空林、飞鸟、明月、小溪、道观相伴,顾况浑然过着“荣辱不关身”,“一樽朝暮醉”的半隐半仙的幸福生活。
顾况归茅山不久即受道篆:
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老人方授上清策,夜听步虚山月寒。(《崦里桃花》第254页)
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诗和綦毋诚的《同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诗,都表达了对顾况归隐茅山修道学仙的羡慕。顾况所作《奉酬茅山赠赐并简綦毋正字》诗云:“鹤庙新家近,龙门旧国遥。离怀结不断,玉洞一吹箫”,也流露出自己要断绝仕宦之念,远离尘世,潜心修道的决心。
后来,顾况南归苏州海盐故居,写下了《南归》、《提明霞台》等归隐诗。自此,顾况往返于茅山、海盐两故居。期间他创作了山水田园诗,如:
内容摘要:顾况是一位处于盛中唐时期拥有较高文学地位的诗人。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鲜明的个性,同时年寿高,经历朝代多。再加上其思想受到儒释道的影响,使他的诗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韵味。我将从他的山水诗入手,体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其主要表现在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寄情山水的游仙情结,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与闲适生活的追求。并分别从顾况的人生经历、时代思潮、前代传承三个方面来论述诗人创作山水诗的成因。力求通过对其山水诗的研究来更深层次地了解诗人,给大家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顾况。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顾况山水诗情感意蕴成因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顾况山水诗的情感意蕴 1
(一)思乡: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2
(二)隐逸:寄情山水的游仙情结 3
(三)真淳:对大自然的赞美与闲适生活的追求 5
三、顾况创作山水诗的原因分析 6
(一)人生经历 6
(二)时代思潮 8
(三)前代传承 10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论顾况山水诗的情感意蕴及其成因
一、引言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又说华阳真隐或华阳山人),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横山人(今浙江海盐县)。顾况是盛唐和中唐之间一位有着很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诗人,他先后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等六个帝王朝代。其情感意蕴深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释、道互补的时代潮流的影响,再加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他的诗歌中往往表达出不同于其他诗人的情感风貌。他以洒脱不羁的方式继承了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创作了具有重大情感意蕴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诗歌。
现存顾况的诗歌有大约二百四十五首,从这些留存下来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取材广泛,涉及面广:有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时弊的;有批判社会现实的;有关注妇女命运的诗歌;有歌颂自然,风格清新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情于山水之中的情怀;还有一些讽喻诗、悼亡诗、边塞诗、民俗诗等等。
可对于这样一位诗人,却鲜为人知。从目前对于他的研究成果来看,还不够深入、全面,研究与其创作量有一定距离,研究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大都局限在对其诗歌的整理,艺术研究上,对于他诗的思想情感研究比较薄弱。而本文将从他的山水诗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体悟山水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并分别从顾况的人生经历、时代思潮、前代传承三个方面来论述他创作山水诗的成因。
二、顾况山水诗的情感意蕴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政治大变动,时代的变迁粉碎了许多文人墨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于是他们选择了归隐,寄情于山水,顾况就是其中一位。他作为一名兼有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隐逸诗人,一生充满了对大自然喜爱与向往,再加之仕途不顺,对他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写下了不少山水之作。山水成为了他陶冶情操的工具,借此来表达内心的苦懑心曲。在他的诗中并没有过多地赞颂雄奇的大河山川,而是将目光转向山河小林,别有一番风味。“诗”是诗人用来传情达意、寄托情思的最好诠释工具。通过它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聆听诗人的心声。
(一)思乡: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思乡是一个沉重的词汇,从古至今,它一直是诗词歌赋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顾况的一生,吴中之茅山、苏州故里——这里既是他安身的乡土,也是他心灵向往的栖居地,他对这些地方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羁鸟恋旧林。”何况人乎?顾况怀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外出宦游时,他会思念故乡;出仕任职时,他会怀念故土;直至最后的归隐,他也选择了回到自己的故乡。因此,顾况对于家,有着深深的眷恋。如:
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小孤山》)
此诗由饶州返苏州故里时所作。小孤山,位于江西彭泽县北大江中,四面洪涛,一峰独峙,山形似髻,俗称髻山。由于它与彭泽县西南面的大孤山遥遥相对,故得名小孤山。全诗描绘了:在洪涛汹涌的江水边,枫树飒飒,古庙悠悠。林间慈鸟反哺,碧空徙雁南飞。在朦胧月色下,诗人乘着小舟从洞庭出发,顺流而下,将归故里。小孤山赫然屹立在江中,远远呼应着大孤山。两山一远一出,给人一种缓缓而来,虚寒老友的亲切感。诗人伫立船头,抬头遥望那一轮明月,眼前一湖洞庭,脚下一叶小舟,思归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寥寥数语,没有太华丽的辞藻,表面好像把几组不相干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但却又是融合的恰到好处。又如:
春还不得还,家在最深山。蕙圃泉浇湿,松窗月映闲。薄田临谷口,小职向人间。去处但无事,重门深闭关。(《忆山中》第178页)
春天已经回来,但是诗人不能回归。“深山中”不仅写出了故家的遥远,又有着一种宁静清幽的感觉,真切流露出诗人的欲归却无力的复杂情感。“蕙圃泉浇湿,松窗月映闲。”潺潺泉水环绕着香草的园圃,月下松影落在独窗上。一动一静,有色有声。别致的景色不似诗人的冥想,仿佛真实的展现在诗人的面前。如此写实,力见诗人思乡之情深。“薄田临谷口,小职向人间。”诗人笔锋一转,两句十字,场景被拉到了当时的现实处境。离乡却没有太大建树,处境的凉薄与上句的桃源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诗人心中无形的呐喊:“去处但无事,重门深闭关。”思乡情深至切,奈何不见归途。只能遥遥祈愿家乡无故,一切如旧。
另外还有一首:
山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山川身不行。(《范山人画山水歌》第122页)
这是一首经典的抒发思乡情怀的山水诗作,逋翁先生一扫传统思乡诗的幽柔惆怅的感情基调。轻快的语句,畅快的场景,道出了作者豁达的情怀。“峥嵘”、“泓澄”、“漫漫汗汗”尽是大场面,如此铺垫,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笔耕”更是出彩,景色由远至近,又由近至远,一个“笔”目光聚于一点。场景的远近巨细,层次结构搭配的如此精彩,引人入胜。“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诗人又将景色升华,仅是炫丽的画面,不足表达心中那份物我同在、融情至景的情感意蕴。描写自下而上,由细到广,草木神明,有物有声。这正是道家的一生万物、万物归一的思想。一草一木皆有神明,何况作为场景的主角诗人自己,诗人便是神明中的一个。再接下句,远道而来,反身遥望故乡,作者的灵魂脱离了肉体,飞向故里,家乡的山川河流,经历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三字“身不行”更是点睛之笔。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全诗丝毫没有流露出惆怅伤怀的思想感情,全然一副乐观豁达的姿态。
(二)隐逸:寄情山水的游仙情结
说到隐逸,就会让人不由想到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陶潜先生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时局动乱,人心不安。很晚才做官的陶渊明终其一生未就高职,不但没有实现其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而且还要卑躬屈膝地与官场之人周旋。仕途的不得志让他选择归隐山林,远离世俗。顾况的经历和陶渊明的经历很相似,都处在乱世,有着远大的为官抱负,但最后都选择了隐逸生活,另外还有“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的隐逸诗人李白。有学者指出:“顾况的自我期许与盛唐人遥为呼应,他的弃世是从一种崇高跳入另一种崇高。他之入世抱有一种与李白相同的使‘海县清一’乾坤重整的济世之心,他的出世追逐的也是一种高远的志趣,是不同方向上的大写人格的展开。”隐逸情结既是对前人的道德情操的追响,又带着各不相同的现实意义。在顾况的隐逸情结之中,既饱含着对故乡的留恋,又有对先贤超越世俗逸情的追慕,还有对自己仕途不顺由抱怨到最后的妥协。
顾况被贬离开滁州之后,又取道扬州。然后渡江至句容茅山,起屋于小茅岭桃花崦。一些山水诗应运而生,如这两首: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归山作》第216页)
日暮衔花飞鸟还,月明溪上见青山。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人不得攀。(《夜中望仙观》第234页)
这两首诗描写了顾况退隐后居住茅山后的生活,这里有青山、空林、飞鸟、明月、小溪、道观相伴,顾况浑然过着“荣辱不关身”,“一樽朝暮醉”的半隐半仙的幸福生活。
顾况归茅山不久即受道篆:
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老人方授上清策,夜听步虚山月寒。(《崦里桃花》第254页)
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诗和綦毋诚的《同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诗,都表达了对顾况归隐茅山修道学仙的羡慕。顾况所作《奉酬茅山赠赐并简綦毋正字》诗云:“鹤庙新家近,龙门旧国遥。离怀结不断,玉洞一吹箫”,也流露出自己要断绝仕宦之念,远离尘世,潜心修道的决心。
后来,顾况南归苏州海盐故居,写下了《南归》、《提明霞台》等归隐诗。自此,顾况往返于茅山、海盐两故居。期间他创作了山水田园诗,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