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在盛唐边塞诗中的价值取向研究
摘 要在鼎盛的唐朝文化中,盛唐边塞诗一直都如一颗明珠闪耀古今。而楼兰这一意象更是和盛唐边塞诗有着密切的联系。楼兰是盛唐边塞诗中最典型的边塞意象,它影响着盛唐边塞诗的发展与走向,把盛唐边塞诗推向了唐朝文化的顶峰。楼兰这一意象在盛唐边塞诗中价值取向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从边塞诗的内涵与特征以及楼兰的历史含义出发,通过对盛唐边塞诗中包含楼兰这一意象诗词的深入研究,对楼兰在盛唐边塞诗中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更系统的认知。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题材为主的一类诗歌,它有着强烈的地域性、社会性、政治性特征;盛唐边塞诗中的楼兰不仅是一个古国更是代表了诗人对汉朝盛世的推崇、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边塞战士的歌颂;楼兰这一意象推动了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更奠基了盛唐边塞诗在唐朝文化中的地位。
目 录
引 言 1
1 楼兰的历史和内涵 3
1.1 楼兰的历史记载和起源 3
1.2 楼兰在盛唐边塞诗中的双重含义 3
2 边塞诗中楼兰意象的价值取向 5
2.1 对汉朝盛世的推崇 5
2.2 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6
2.3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
2.4 对边塞战士的歌颂 8
3 这一意象对盛唐边塞诗所产生的影响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盛唐时期无疑是唐代灿烂文明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在经过颇具六朝余韵的初唐之后,盛唐诗歌就展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盛唐诗歌的这种艺术魅力将中国古典审美文化推向了新的巅峰,达到了一种“风骨”与“兴象”齐头并进的完美境界。在这浩瀚的盛唐诗坛中,描写边疆战事的边塞诗更是一颗明珠,在默默地为大唐之光闪耀。盛唐边塞诗它不仅具有盛唐的那种豪迈,反映着大唐气象,而且有着边塞闺怨诗的哀婉缠绵。在这个时期,很多诗人有着亲身的边塞和军旅生活经验,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亲历和见闻,同时又有很多诗人把乐府旧题改变,进行新的创作。在这一时期写边塞诗的诗人人数之多,所写边塞诗数量之大,堪称奇迹。然而在这些边塞诗中有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就是在很多边塞诗中都会出现“楼兰”这一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象,像李白、岑参、杜甫、陈子昂等这些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多次写到了楼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题材为主的一类诗歌。有研究者认为:“所谓边塞诗,顾名思义,地理位置应限制在边塞,即沿长城一线,向西北延伸到安西四镇,时间应指盛唐和中唐。”[1]P357他们只把盛唐到中唐这段时间里描写边塞风景和边塞战士的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这样一种看法实在是太过狭隘。《说文解字》中“边,行垂涯也。”[2]128 “塞,隔也。”[2]241边塞,即边疆设防处,其中“边”就有包含四边的意思,所以但凡是写出了东、南、西、北这四个边塞题材的诗都可以称之为边塞诗,然后从时间来看,边塞诗也不仅仅只出现在唐代,但凡有国家存在就必然会有守土的防卫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边塞诗。“塞”字的“险要设防”之意,其所代表的含义是不仅仅与一般的边塞生活有关,更重要的是都要与边塞防卫有关。后来的研究者才有了新的定义:“所谓边塞诗,就是我们对特定时代(唐代)出现的描写与边塞军旅生活相关之人事情景的诗歌所建立的一种整体的、多层次的认识。它是特定时代的文学现象,而并不排斥其他时代有性质相类的诗歌,它是边疆战争的产物,却并非以写边战所能局限。”[3]P44边塞抒情诗、边塞山水诗、边塞咏物诗、边塞军事诗、边塞怀古诗这些类别都必须和边塞防卫有关联。所以,边塞诗必须是以历代的边塞防卫为背景,写的是边塞各类题材的诗歌。
边塞诗本身有一种特殊性,具体来讲:
一是边塞诗富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是边塞诗最突出的特征。“边塞诗本身就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4]P496从内容上讲,边塞诗它具有鲜明的苦、险、寒等特点,风急天暗、飞沙走石、茫茫瀚海这些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景象,边塞诗中表现出鲜明的异域他乡、肃杀萧瑟的情调。边塞诗大部分都是以边塞荒寒僻远的环境作为背景,在险关要隘、高山大川等地表现征战之事,进而将思乡念亲之情、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之情蕴含其中,边塞诗本身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从艺术风格上看,边塞诗表现出一种或悲慨凄凉,或慷慨悲壮,或雄迈激昂的气质,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激动之情。边塞诗塑造出了一种气势磅礴、冲天豪气的阳刚气质,从而具有了一种阳刚劲建的特点,达到了一种或壮美、或崇高的境界。像岑参的作品《走马川行》、《白雪歌》等都是用奇苦、奇险、奇寒这些文字,用具有厚重、粗粝、壮伟的特点的事物组成了一幅粗犷、阳刚的画面,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壮美或是崇高的境界。
二是边塞诗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特征,属于政治诗。从内容这个方面来说,边塞诗在诗歌创作中所反映出的是国与国、集团与集团之间相互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政治行为。就像董乃斌先生说的:“边塞诗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性、社会性很强的诗歌品种”[5]P255,这里所说的政治性就是边塞诗所体现出的将士保家卫国、守疆戊土的行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具有很强烈的政治性;另一方面的社会性则说的是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生活内容部分,其中包含了各种民族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各种民族情怀、思乡恋亲的情感等。正是因为边塞诗属于政治诗,才决定了边塞诗中所写的内容必须要以边塞保家卫国这样一种行为作为它的背景,如果没有这种背景是不能称之为边塞诗的。
1 楼兰的历史和内涵
1.1 楼兰的历史记载和起源
楼兰古国,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在汉代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它的故都在如今的新疆罗布泊西北沿岸,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敦煌相邻。楼兰最早的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6]P724;在班固的《汉书西域传》中也有对楼兰国的地理位置的记录:“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7]P841,楼兰古国在这些史料的记载里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
在历史可查的文献中所记载到的楼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在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王国把国都迁到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扜泥城(如今的若羌附近),并且把国名楼兰改为鄯善。公元1世纪中叶之后,“小宛 (今且末南)、精绝(今尼雅)、戎卢(今且末与民丰之间)、且末(今且末县)为鄯善所并”[8]P108。在公元5世纪末的时候,“鄯善为丁零所破, 人民散尽。”[9]P79。从此楼兰古国就在历史中消逝了,就这样消失在了那浩瀚的沙海之中。虽然楼兰国成为了历史,但是楼兰文化它的生命却并没有就这样结束,它在唐朝诗人的诗里获得了新生。
目 录
引 言 1
1 楼兰的历史和内涵 3
1.1 楼兰的历史记载和起源 3
1.2 楼兰在盛唐边塞诗中的双重含义 3
2 边塞诗中楼兰意象的价值取向 5
2.1 对汉朝盛世的推崇 5
2.2 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6
2.3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
2.4 对边塞战士的歌颂 8
3 这一意象对盛唐边塞诗所产生的影响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盛唐时期无疑是唐代灿烂文明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在经过颇具六朝余韵的初唐之后,盛唐诗歌就展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盛唐诗歌的这种艺术魅力将中国古典审美文化推向了新的巅峰,达到了一种“风骨”与“兴象”齐头并进的完美境界。在这浩瀚的盛唐诗坛中,描写边疆战事的边塞诗更是一颗明珠,在默默地为大唐之光闪耀。盛唐边塞诗它不仅具有盛唐的那种豪迈,反映着大唐气象,而且有着边塞闺怨诗的哀婉缠绵。在这个时期,很多诗人有着亲身的边塞和军旅生活经验,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亲历和见闻,同时又有很多诗人把乐府旧题改变,进行新的创作。在这一时期写边塞诗的诗人人数之多,所写边塞诗数量之大,堪称奇迹。然而在这些边塞诗中有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就是在很多边塞诗中都会出现“楼兰”这一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象,像李白、岑参、杜甫、陈子昂等这些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多次写到了楼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题材为主的一类诗歌。有研究者认为:“所谓边塞诗,顾名思义,地理位置应限制在边塞,即沿长城一线,向西北延伸到安西四镇,时间应指盛唐和中唐。”[1]P357他们只把盛唐到中唐这段时间里描写边塞风景和边塞战士的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这样一种看法实在是太过狭隘。《说文解字》中“边,行垂涯也。”[2]128 “塞,隔也。”[2]241边塞,即边疆设防处,其中“边”就有包含四边的意思,所以但凡是写出了东、南、西、北这四个边塞题材的诗都可以称之为边塞诗,然后从时间来看,边塞诗也不仅仅只出现在唐代,但凡有国家存在就必然会有守土的防卫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边塞诗。“塞”字的“险要设防”之意,其所代表的含义是不仅仅与一般的边塞生活有关,更重要的是都要与边塞防卫有关。后来的研究者才有了新的定义:“所谓边塞诗,就是我们对特定时代(唐代)出现的描写与边塞军旅生活相关之人事情景的诗歌所建立的一种整体的、多层次的认识。它是特定时代的文学现象,而并不排斥其他时代有性质相类的诗歌,它是边疆战争的产物,却并非以写边战所能局限。”[3]P44边塞抒情诗、边塞山水诗、边塞咏物诗、边塞军事诗、边塞怀古诗这些类别都必须和边塞防卫有关联。所以,边塞诗必须是以历代的边塞防卫为背景,写的是边塞各类题材的诗歌。
边塞诗本身有一种特殊性,具体来讲:
一是边塞诗富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是边塞诗最突出的特征。“边塞诗本身就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4]P496从内容上讲,边塞诗它具有鲜明的苦、险、寒等特点,风急天暗、飞沙走石、茫茫瀚海这些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景象,边塞诗中表现出鲜明的异域他乡、肃杀萧瑟的情调。边塞诗大部分都是以边塞荒寒僻远的环境作为背景,在险关要隘、高山大川等地表现征战之事,进而将思乡念亲之情、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之情蕴含其中,边塞诗本身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从艺术风格上看,边塞诗表现出一种或悲慨凄凉,或慷慨悲壮,或雄迈激昂的气质,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激动之情。边塞诗塑造出了一种气势磅礴、冲天豪气的阳刚气质,从而具有了一种阳刚劲建的特点,达到了一种或壮美、或崇高的境界。像岑参的作品《走马川行》、《白雪歌》等都是用奇苦、奇险、奇寒这些文字,用具有厚重、粗粝、壮伟的特点的事物组成了一幅粗犷、阳刚的画面,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壮美或是崇高的境界。
二是边塞诗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特征,属于政治诗。从内容这个方面来说,边塞诗在诗歌创作中所反映出的是国与国、集团与集团之间相互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政治行为。就像董乃斌先生说的:“边塞诗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性、社会性很强的诗歌品种”[5]P255,这里所说的政治性就是边塞诗所体现出的将士保家卫国、守疆戊土的行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具有很强烈的政治性;另一方面的社会性则说的是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生活内容部分,其中包含了各种民族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各种民族情怀、思乡恋亲的情感等。正是因为边塞诗属于政治诗,才决定了边塞诗中所写的内容必须要以边塞保家卫国这样一种行为作为它的背景,如果没有这种背景是不能称之为边塞诗的。
1 楼兰的历史和内涵
1.1 楼兰的历史记载和起源
楼兰古国,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在汉代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它的故都在如今的新疆罗布泊西北沿岸,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敦煌相邻。楼兰最早的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6]P724;在班固的《汉书西域传》中也有对楼兰国的地理位置的记录:“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7]P841,楼兰古国在这些史料的记载里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
在历史可查的文献中所记载到的楼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在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王国把国都迁到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扜泥城(如今的若羌附近),并且把国名楼兰改为鄯善。公元1世纪中叶之后,“小宛 (今且末南)、精绝(今尼雅)、戎卢(今且末与民丰之间)、且末(今且末县)为鄯善所并”[8]P108。在公元5世纪末的时候,“鄯善为丁零所破, 人民散尽。”[9]P79。从此楼兰古国就在历史中消逝了,就这样消失在了那浩瀚的沙海之中。虽然楼兰国成为了历史,但是楼兰文化它的生命却并没有就这样结束,它在唐朝诗人的诗里获得了新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