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红楼梦》唱词的修辞研究

越剧《红楼梦》唱词的修辞研究[20191210155657]
内容摘要:越剧,清末时期起源于浙江嵊县,是中国第二大剧种。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唱词优美典雅,含蓄委婉,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在修辞上也很有研究价值,在这里根据徐进编剧1979年出版的《越剧红楼梦》中记载的唱词,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探讨其语言艺术表现,从修辞格、语音修辞、词语修辞三方面来着重进行分析整理,主要包括比拟、譬喻、对偶、借代、夸张、叠音、双声和叠韵、方言词、成语等多种修辞。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越剧红楼梦修辞格语音修辞词语修辞
目 录
一、引言 1
(一)越剧,越剧《红楼梦》简介 1
(二)越剧《红楼梦》的研究现状 1
(三)越剧《红楼梦》唱词的修辞研究的目的 2
二、越剧《红楼梦》唱词的修辞格研究 3
(一)比拟 3
1.拟人 3
2.拟物 4
(二)比喻 4
1.明喻 4
2.暗喻 5
3.借喻 5
(三)对偶 6
(四)引用 7
(五)借代 8
1.特征、标志代本体 8
2.部分代整体 8
3.具体代抽象 8
(六)镶嵌 9
(七)夸张 9
(八)复叠 10
(九)顶真 10
(十)拈连 11
1.全式拈连 11
2.略式拈连 11
(十一)节缩 12
(十二)排比 12
(十三)设问 13
(十四)映衬 13
1.正衬 13
2.反衬 14
(十五)感叹 14
1.添加“呵”“呀”“呜呼”“噫嘻”“哉”“夫”等感叹词于直陈句的前后 14
2.寓感叹的意思于设问的句式 14
(十六)反复 15
三、越剧《红楼梦》唱词的语音修辞研究 15
(一)叠音 15
1.构形类叠音 15
2.构词类叠音 16
(二)双声和叠韵 16
(三)儿化 17
(四)押韵 17
(五)衬字 18
四、越剧《红楼梦》唱词的词语修辞研究 18
(一)方言词 18
(二)成语 19
(三)谚语 19
五、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2
越剧《红楼梦》唱词的修辞研究
一、引言
(一)越剧,越剧《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宝黛的真挚爱情感动了不少人。本已经闻名中外的《红楼梦》,当越剧再用富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口音将这段荡气回肠的凄美爱情故事唱出来的时候,更是让人“泪湿青衫”。
越剧与京剧、豫剧同为中国戏曲的三个最重要的剧种,是全国第二大剧种。与京剧相比,它的唱腔更为柔美,带有一种江南的秀美灵气。它的曲目更偏重于“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它发源于浙江嵊州,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浙江嵊县有一种“落地唱书调”,是用笃鼓、檀板击打节奏的,会发出“的笃、的笃”的声音,所以又被称作“的笃班”。1919年,“的笃班”进入了上海,发展迅速,并且很快立足。到了二十年代后期,女演员大量涌现,唱戏便由男女合演转为女班盛行。于是,“的笃班”又被称为女子文戏。到了1938年秋天,才将其改名为越剧。
随着剧种的扩大、发展的成熟,越剧也形成了很多流派。在生角流派中,如:尹派、范派、徐派等等;在旦角流派中,如:袁派,王派,傅派等等。这些派别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越剧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部分组成,各派在曲调和唱法上的造诣更不相同,有的偏重于柔美,而有的则结合京剧的唱法,更有阳刚之气。越剧在装扮上,通常使用淡妆出场,衣服也选用一些柔和的颜色,清新雅致,让人看了很舒心,更是将江南那种柔美发挥地淋漓尽致;演唱者鲜用男演员,一般生角都是通过女扮男装来呈现出来的,如《红楼梦》中的宝玉就是徐玉兰所扮演。越剧的演奏乐器用的是二胡,这也是它唱腔柔美的原因之一。
在越剧中有很多经典的曲目,比如:《西厢记》、《碧玉簪》、《梁祝》,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红楼梦》。
(二)越剧《红楼梦》的研究现状
著作《红楼梦》在戏曲上的改编,不光有我在这里所提到的越剧《红楼梦》,还有黄梅戏《红楼梦》,昆剧《红楼梦》等。它们的唱词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如傅骏的《说“红”道“黄”谈戏改——从黄梅戏<红楼梦>说开去》中说到黄梅戏《红楼梦》唱词说白的语言风格古典文雅而又通俗浅近,带有鲜明的理性批判意识。再如刁茜媛的《论越剧<红楼梦>与黄梅戏<红楼梦>的比较》中说到越剧《红楼梦》的唱词语言优美典雅,而又注重表现意境,符合“才子佳人”戏的传统,含蓄委婉。又如施旭升的《呈现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评昆曲<红楼梦>的经典化实践》中评价昆曲《红楼梦》的唱词古朴典丽、清新优美,显示出其艺术表现的一大特点,并且在审美上大大超越了现今一般的昆曲“新编”剧,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神韵。
越剧《红楼梦》改编的伟大成功和它忠于原著的精神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如董文桃的《越剧<红楼梦>三个版本的主题探源》中分析了“62年版”、“新版”和2000年的“戏曲电视剧版”三版越剧《红楼梦》由于改编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导致主题的不同,从而可以看出,改编一部戏曲,它的主题意蕴和艺术价值并不单纯地来自于它自身,而是与所在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如傅谨在《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中阐述了上世纪50年代的意识形态背景对越剧《红楼梦》改编的影响以及戏剧家在改编唱本、编排戏剧时,如何应对政治的显性或隐性的干预。又比如张婧在《今生偏又遇着他——浅谈越剧与<红楼梦>的完美结合》中从越剧剧种本身的特点和《红楼梦》文学结构和选材方面两个角度阐释了越剧和《红楼梦》结合的经典完美之处。再如摘自《红楼梦学刊》中聂付生的《论旧版越剧<红楼梦>艺术神韵的生成》,阐述了徐进在改编过程中传神地表达出原著的情感意识和诗化般的审美意境,以及表演者如泣如诉的唱腔和出神入化的表演使其艺术神韵很好地表现出来。又如张仲年和卢珊的《文学改编的经典:独特创造,追求超越——经典版越剧<红楼梦>五十年后再读札记》,阐明了徐进编剧改编的越剧《红楼梦》是经典中的经典,发掘了越剧的本体生命,并且升华了原著。
(三)越剧《红楼梦》唱词的修辞研究的目的
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越剧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对其开始了更为频繁的研究。目前对于越剧《红楼梦》的研究,多在于越剧《红楼梦》唱词文本的生成过程,艺术神韵如何生成,以及与其他戏曲形式的《红楼梦》的比较等方面,修辞方面的研究涉及甚少,我通过阅读徐进编剧在1979年出版的《越剧红楼梦》中的唱词,发现其不光文辞优美,而且非常注重修辞,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本文根据徐进编剧出版的《越剧红楼梦》中记载的唱词,进行修辞研究。主要从辞格修辞、语音修辞和词语修辞三个方面展开,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宣扬和保护传统文化做一份贡献,提供新的解读方式;有利于大家对越剧《红楼梦》更深入地了解,使这种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也可以使这方面的研究更加完整,增加人们对越剧《红楼梦》的另一种认识;有助于大家了解吴越地方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越剧的魅力,使其发扬光大;同时也增加了大家对名著《红楼梦》不同形式的认识,使名著《红楼梦》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越剧《红楼梦》唱词的修辞格研究
(一)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运用比拟,可以把事物或人描写的更加富有灵气,更加生动形象,而比拟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个方面。在越剧《红楼梦》唱词中,运用比拟的地方也有几处,今天我在这里就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1.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可以让物的形态等方面更加形象生动,如:
(1)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
《越剧红楼梦·葬花、试玉》p.40
“逼”是一种人才会有的动作,这里用来描写“风霜刀剑”,更能显示出刀剑之狠。
(2)鸟自无言花自羞。
《越剧红楼梦·葬花、试玉》p.40
“言”和“羞”都是描写人的神态,而这里却用来描写鸟和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鸟儿默默无语,花儿各自含羞的形态,更显示出了林黛玉的凄凉处境,问鸟鸟不语,问花花不说。
(3)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
《越剧红楼梦·黛玉焚稿》p.59
将“诗书”拟作“闺中伴”,将“笔墨”拟作“骨肉亲”,说明林黛玉饱读诗书,极有文采,同时这句还兼用了比喻修辞,更加形象。
2.拟物
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作乙物写。”如:
(4)又无兄弟共姐妹,似一枝寒梅独自放。
《越剧红楼梦·黛玉进府》p.3
黛玉在苏州老家没有兄弟姐妹,独自一人长大拟作是寒梅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的形态,把黛玉拟作“寒梅”,又兼用明喻的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出了黛玉从小生活的孤独,以及她坚强,不畏风雪,不怕封建压迫,独自傲开的性格特征。
(5)乳燕离却旧时窠,孤女投奔外祖母。
《越剧红楼梦·黛玉进府》p.3
这里把黛玉拟作“乳燕”,用拟物的手法,兼用借喻的手法,写出了黛玉的幼小。
(6)只怕是庸材难以成栋梁,于家于国皆无望。
《越剧红楼梦·笞宝玉》p.27
将栋梁之才拟作“栋梁”,简短的话语,使唱词唱上去更加朗朗上口,兼用借喻的手法,生物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的才能。
(二)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而比喻粗略的可以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运用比喻,能使事物的某种形态得到更好地阐释,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在越剧《红楼梦》唱词中,比喻的运用也多达几十处。如:
1.明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似的’等一类的喻词。”如:
(7)闲静犹似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
《红楼梦·黛玉进府》p.7
前一句将林黛玉娴静的时候的情景比作是娇美的花儿映照在水里,把黛玉那种柔弱的形态一下子呈现在了读者面前,生动形象。后一句将林黛玉的一举一动比作是细细的柳枝在微风的吹拂下,轻柔娇弱,这样来形容黛玉也是非常的贴切的,那种轻柔的美通过这个比喻,轻易地就表现出来了。
(8)垂手恭敬听教诲,味同嚼蜡读圣贤。
《越剧红楼梦·“不肖”种种》p.20
这里将读书比作嚼蜡,一方面表现出文章的无趣枯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宝玉并不认同所谓的圣贤书,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思想进步。
(9)眉尖若蹙,眼波如水。
《越剧红楼梦·“不肖”种种》p.21
写出了林黛玉的目光流动如水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黛玉的美,楚楚动人。
2.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其中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如:
(10)老祖宗当你掌上珍,众姐妹贴近你的心。
《红楼梦·黛玉焚稿》p.58
把林黛玉比作是贾母手心里的珍宝,珍宝已经价值很高,何况是放在手心里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了老祖宗贾母对黛玉的宠爱以及呵护有加。
(11)(宝钗)更有金锁配宝玉,是一对天生的并蒂莲。
《红楼梦·王熙凤献策》p.51
并蒂莲是象征爱情美好的花,而王熙凤将宝玉和宝钗的关系比作是并蒂莲,说明她很会讨贾母以及王夫人的欢心,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支持宝玉和宝钗成婚。
(12)姑娘你身子乃是宝和珍,再莫说这样的话儿痛人心。
《红楼梦·黛玉焚稿》p.58
把林姑娘的身体比作是“宝和珍”,这样一来,就轻易地说明了林黛玉地位之高,犹如珍宝,之所以语序是先“宝”后“珍”,是为了押韵的需要,押鼻韵。
3.借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如:
(13)今日里接来娇花倚松栽,从今后,在白头外婆怀里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6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