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特点(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赵树理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占有重要一席。他根植于晋东南家乡那片熟悉的土地,通过自身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民间文艺的深刻把握,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农村题材小说,其作品表现出了鲜明的风格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目 录
引言 1
1 鲜明的创作风格 2
1.1 浅显易懂的表现形式 3
1.2 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 4
1.3 通俗晓畅的群众语言 6
2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8
2.1 发现问题,直面现实 9
2.2 解决问题,批判社会 10
3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意义 12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引言
作为一位毕生致力于为农民创作的作家,赵树理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开始了文艺创作的“工农兵方向”,其作品较为全面的体现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在以广大农民为代表的读者群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起了巨大轰动。
赵树理熟悉农村、又善为于描写农村,他的作品真实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时间农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上,赵树理创造性的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表现形式和“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思潮、意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题材小说,并表现出了鲜明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赵树理的众多作品来看,他鲜明的创作风格表现为:在充分了解农民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传统文艺表现形式的继承与创新,创造出了适合农民阅读、理解的浅显易懂的表现形式,在这种独特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对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熟悉,描绘出了一系列生动鲜活、使农民倍感亲切的农民形象,再结合通俗晓畅、极具地域色彩的群众语言创作出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学作品。
赵树理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以晋东南家乡作为自己小说的创作背景,选取日常生活的小人物和小故事作为自己作品的创作题材,通过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形成作品。赵树理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热衷于将生活中的问题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再通过作品来解决问题、进而批判社会,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深刻的现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主义精神特点。
1 鲜明的创作风格
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是,努力探索文学作品“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使自己的作品受到老百姓的追捧,特别是为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他通过浅显易懂的表现形式和通俗晓畅的叙述语言,用笔下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成功地实践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的精神。他的“农民文化”色彩正是个人作品大众化的充分表现,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民间文艺的深刻把握,最终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山药蛋”派。
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在广大劳动人民中引起了巨大轰动。他出身于农民,因此对农民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他将自身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和晋东南地区深厚的文化相结合,以当地的风俗文化作为自己作品的创作题材,再赋以作品独特的群众语言,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艺的表现手法。他以传统的艺术表现技巧为基础,再通过自己的革新创造,形成了一套独具个人特色的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简单明了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简单对话和富有个性的动作,将人物形象生动的勾勒出来;在小说的情节结构方面,赵树理通过中国民间文艺“讲故事”的手法,将剧情表现得既流畅而又曲折,加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在小说的叙事与写景方面,他通过对故事的叙述,将景色隐藏在故事中,以小说中人物的眼睛来描写景色。再加上富有特色的群众语言和高超的艺术表达技巧,使其作品表现得极为质朴、自然而又不失幽默,体现出了极富个人鲜明特色的风格。
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赵树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出身于农民,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对农村充满了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这种情感表现得质朴自然,没有丝毫虚伪、做作。农村的日常生活、农民的情感心理在赵树理笔下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他的作品中描写的都是地道的中国农民,尤其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不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北方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语言上,他针对广大农民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采用了大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尤其是口语化语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群众化的语言在其作品中被运用的淋漓尽致。茅盾曾说:“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断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凭它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何在?在于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1]P23赵树理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了艺术加工,使作品语言既显现出通俗晓畅、生动明了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在叙事写人时,赵树理充分表现出了自己的幽默感,他善于用形象鲜明的绰号来突出人物性格,使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吸引力。
浅显易懂的表现形式
在农村题材小说的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创造性的继承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表现技巧,但又对传统章回体小说过于程式化的结构予以摒弃。他对传统章回体小说中惯用的“对仗式”标题进行巧妙地改造,将每一节的主要内容通过小标题概括出来,但又不拘泥于标题的程式化和固定化,这就使故事的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更加符合农民的阅读口味,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抓住读者兴趣的基础之上,他又尽可能的照顾广大农民的审美和阅读需求,对行文进行巧妙的安排,将农民熟悉的事物通常一笔带过,反过来,农民不熟悉的就作为行文的重点。比如小说中农业生产过程就相当简略,而人物外号的来源,而对事件的前因后果等则进行详细叙述。
赵树理的家乡——沁水县尉迟村位于山西东南,此地独特的“三圣教”被广大群众信奉,他的祖父赵东丰熟知三圣教教文,并具有一定的民间文艺功底。而父亲赵和清更是青出于蓝,他擅长音律,成为了乡里八音会的会员。再加上晋东南地区方言种类繁多、复杂。因而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赵树理对民间艺术浓厚的兴趣,在土词汇的驾驭能力方面表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受自身的经历和喜好影响,才促成了赵树理、以农村、农民为创作题材的民间文艺的写作。出于自身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具有民间艺人的素质,因此赵树理能了解农民群众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要求。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几十年间,他都始终生活在群众中,将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深扎在农村的大地上,创作出了一系列浅显易懂、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在《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将大故事和小故事交叉在一起,通过故事和故事“环环相扣”的方式来安排剧情和结构,在全文一开始就用“米烂了”这个小故事交代先出场的三仙姑。“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 “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2]P3一句话,三仙姑这个反对婚姻自由的封建形象就在农民的脑海中浮现了,对于老百姓来而言,这样的描写更容易理解;而“不宜栽种”和“恩典恩典”等一连串故事,则把把二诸葛的迷信、迂腐但又老实、厚道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这些人物对于赵树理小说的主要受众——广大农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至于剧情的发展,赵树理将人物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通过人物的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剧情衔接紧密。第二章在交待“三仙姑的来历”时,用“三仙姑有什么本领能团结这伙青年呢?这秘密在他女儿小芹身上。”[2]P5这样一句话就直接把故事转到了小芹身上。这些都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
目 录
引言 1
1 鲜明的创作风格 2
1.1 浅显易懂的表现形式 3
1.2 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 4
1.3 通俗晓畅的群众语言 6
2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8
2.1 发现问题,直面现实 9
2.2 解决问题,批判社会 10
3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意义 12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引言
作为一位毕生致力于为农民创作的作家,赵树理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开始了文艺创作的“工农兵方向”,其作品较为全面的体现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在以广大农民为代表的读者群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起了巨大轰动。
赵树理熟悉农村、又善为于描写农村,他的作品真实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时间农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上,赵树理创造性的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表现形式和“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思潮、意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题材小说,并表现出了鲜明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赵树理的众多作品来看,他鲜明的创作风格表现为:在充分了解农民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传统文艺表现形式的继承与创新,创造出了适合农民阅读、理解的浅显易懂的表现形式,在这种独特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对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熟悉,描绘出了一系列生动鲜活、使农民倍感亲切的农民形象,再结合通俗晓畅、极具地域色彩的群众语言创作出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学作品。
赵树理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以晋东南家乡作为自己小说的创作背景,选取日常生活的小人物和小故事作为自己作品的创作题材,通过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形成作品。赵树理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热衷于将生活中的问题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再通过作品来解决问题、进而批判社会,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深刻的现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主义精神特点。
1 鲜明的创作风格
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是,努力探索文学作品“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使自己的作品受到老百姓的追捧,特别是为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他通过浅显易懂的表现形式和通俗晓畅的叙述语言,用笔下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成功地实践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的精神。他的“农民文化”色彩正是个人作品大众化的充分表现,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民间文艺的深刻把握,最终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山药蛋”派。
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在广大劳动人民中引起了巨大轰动。他出身于农民,因此对农民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他将自身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和晋东南地区深厚的文化相结合,以当地的风俗文化作为自己作品的创作题材,再赋以作品独特的群众语言,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艺的表现手法。他以传统的艺术表现技巧为基础,再通过自己的革新创造,形成了一套独具个人特色的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简单明了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简单对话和富有个性的动作,将人物形象生动的勾勒出来;在小说的情节结构方面,赵树理通过中国民间文艺“讲故事”的手法,将剧情表现得既流畅而又曲折,加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在小说的叙事与写景方面,他通过对故事的叙述,将景色隐藏在故事中,以小说中人物的眼睛来描写景色。再加上富有特色的群众语言和高超的艺术表达技巧,使其作品表现得极为质朴、自然而又不失幽默,体现出了极富个人鲜明特色的风格。
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赵树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出身于农民,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对农村充满了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这种情感表现得质朴自然,没有丝毫虚伪、做作。农村的日常生活、农民的情感心理在赵树理笔下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他的作品中描写的都是地道的中国农民,尤其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不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北方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语言上,他针对广大农民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采用了大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尤其是口语化语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群众化的语言在其作品中被运用的淋漓尽致。茅盾曾说:“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断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凭它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何在?在于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1]P23赵树理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了艺术加工,使作品语言既显现出通俗晓畅、生动明了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在叙事写人时,赵树理充分表现出了自己的幽默感,他善于用形象鲜明的绰号来突出人物性格,使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吸引力。
浅显易懂的表现形式
在农村题材小说的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创造性的继承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表现技巧,但又对传统章回体小说过于程式化的结构予以摒弃。他对传统章回体小说中惯用的“对仗式”标题进行巧妙地改造,将每一节的主要内容通过小标题概括出来,但又不拘泥于标题的程式化和固定化,这就使故事的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更加符合农民的阅读口味,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抓住读者兴趣的基础之上,他又尽可能的照顾广大农民的审美和阅读需求,对行文进行巧妙的安排,将农民熟悉的事物通常一笔带过,反过来,农民不熟悉的就作为行文的重点。比如小说中农业生产过程就相当简略,而人物外号的来源,而对事件的前因后果等则进行详细叙述。
赵树理的家乡——沁水县尉迟村位于山西东南,此地独特的“三圣教”被广大群众信奉,他的祖父赵东丰熟知三圣教教文,并具有一定的民间文艺功底。而父亲赵和清更是青出于蓝,他擅长音律,成为了乡里八音会的会员。再加上晋东南地区方言种类繁多、复杂。因而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赵树理对民间艺术浓厚的兴趣,在土词汇的驾驭能力方面表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受自身的经历和喜好影响,才促成了赵树理、以农村、农民为创作题材的民间文艺的写作。出于自身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具有民间艺人的素质,因此赵树理能了解农民群众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要求。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几十年间,他都始终生活在群众中,将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深扎在农村的大地上,创作出了一系列浅显易懂、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在《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将大故事和小故事交叉在一起,通过故事和故事“环环相扣”的方式来安排剧情和结构,在全文一开始就用“米烂了”这个小故事交代先出场的三仙姑。“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 “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2]P3一句话,三仙姑这个反对婚姻自由的封建形象就在农民的脑海中浮现了,对于老百姓来而言,这样的描写更容易理解;而“不宜栽种”和“恩典恩典”等一连串故事,则把把二诸葛的迷信、迂腐但又老实、厚道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这些人物对于赵树理小说的主要受众——广大农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至于剧情的发展,赵树理将人物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通过人物的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剧情衔接紧密。第二章在交待“三仙姑的来历”时,用“三仙姑有什么本领能团结这伙青年呢?这秘密在他女儿小芹身上。”[2]P5这样一句话就直接把故事转到了小芹身上。这些都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