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六畜中的三叠字(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_______________摘 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六畜“马、牛、羊、鸡、犬、豕”这六个字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讨论其作为构字字符的重叠情况、重叠的原因及使用情况。结论表明六畜的排列次序是依据六畜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而排列,在这个过程中儒家道德对此也有重要影响。六畜字符几乎都可重叠,三叠符字多表示“多”“快”义。而在当前的使用中三叠符字有“犇”“羴”“鱻”,人名仅“犇”字。
目 录
1 引言 1
2 六畜字的产生及排列次序 3
3 六畜字文化研究 5
3.1 马与战争文化 5
3.2 牛羊与庙堂祭祀文化(太牢) 5
3.3 鸡与生活文化 7
3.4 犬豕与生活文化 8
4 六畜三叠字文化研究 10
4.1 表“众多”的字 10
4.2 表“盛大”的字 11
4.3 表“快”的字 11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7
1 引言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六畜“马、牛、羊、鸡、犬、豕”这六个字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讨论其三叠字的使用情况。汉字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几千年来汉字一直存在于汉民族的文化与生活之中,很好地为汉民族服务着。在古代,有关于语言文字的研究的学科就叫做文字学,或被称为“小学”。“古之教人必先小学,小学之书,声音,文字是也。” [1]P27汉字成为汉民族认知世界,社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苏新春的《文化语言学教程》中写道,汉字独特的价值在于它的表意性,汉字字根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象形性。把字符重叠是汉字的构字方法之一,六畜字“马、牛、羊、鸡、犬、豕”几乎都能重叠来构成新字,但各个字的重叠能力不尽相同。而在当前的应用中六畜字及其叠符字的使用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又有什么等问题,对此目前没有专门的文章进行研究。
关于六畜的研究倒不少。在《尔雅》注证(2013)前言部分提到揭示中国文化的四大起源,其一是畜牧文化的兴起。而《尔雅》释畜第十九中又有对六畜定义“马八尺为駥。牛七尺为犉。羊六尺为羬。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五尺为<豕厄>。狗四尺为獒。鸡三尺为鹍。” [2]P201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了每个字的六书,造字法,本义。又对它们每个字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简洁的解释和阐述。而关于三叠字的研究或者著作并不多见。在1995到2015年期间年李书宝,刘琳,韩春梅,向莹等人发表过有关三叠字和同符会意字等著作和论文。他们分别从同符字的概念,辨析,构型分析以及意义类型和发展演变到没落和从结构和审美思维方向,以及从同体会意字的表现形式,表意特点,与文化的关系几个方面研究的。在前辈的一些有关同字符的论文研究中,也只是对它们进行了分类,或是对结构进行分析,多是从会意字方向进行分析。少有详细完整而全面分析的研究。有鉴于此,本论文就是对六畜字及其叠符字从文字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并联系当代生活文化对六畜及其的叠符字的应用进行讨论。
首先要研究六畜的叠符字就要从它的本字研究出发,那么就研究六畜产生以及他们的排列顺序,结合了有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犬、鸡。”唐贾公彦疏说“马牛羊豕犬鸡”这种排列顺序,取自于《尔雅释畜》。现在所能看到的《尔雅释畜第十九》中排列次序为马、牛、羊、彘、狗、鸡。而晋代杜预注《左传》时六畜的排列次序则发生了变化。《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杜预注:“马、牛、羊、鸡、犬、豕。” [3]P234前面三个排列相同。后面排列把鸡排在犬前,把豕排在犬后。南宋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中也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3]P134采用了与杜预注中相同的次序。我们都知道《三字经》作为中国古代蒙学课本,受此影响,这样的六畜排列次序便固定下来。所以本篇论文采用杜预注的排列顺序。因为叠符字有二叠符字,三叠符字,四叠符字,六叠符字。那么,在这里我只研究三叠字。接下来,六畜字文化研究,根据前面六畜的顺序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研究分类。我把它们分类四类,第一是马与战争文化,第二是牛羊与庙堂祭祀文化,第三是鸡与生活文化,第四是犬豕与生活文化。第四部分是三叠符字的文化研究。三叠符字文化研究,“骉”、“猋”、“犇”、“羴”。分别从造字法,字义,文化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得出结论。
2 六畜字的产生及排列次序
六畜的出现最早是在《周礼》称“六扰(驯服)”“六牲”。而《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郑玄注:“六畜,六牲也。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3]P2334《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畜宜六扰。”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犬、鸡。”[3]P3734唐贾公彦疏曰“云‘六牲,马牛羊豕犬鸡’者,此依《尔雅释畜》,亦是将用之曰牲也。”现在所能看到的《尔雅释畜》第十九中排列次序为马、牛、羊、彘、狗、鸡,与郑注贾注相同。但是到了晋代杜预注《左传》时六畜的排列次序发生了变化。《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杜预注:“马、牛、羊、鸡、犬、豕。”[3]P3734前面三个排列相同。后面排列把鸡排在犬前,把豕排在犬后。南宋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中也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3]P3734采用了与杜预注中相同的次序。本篇论文则采用杜预的排列顺序:马、牛、羊、鸡、犬、猪。马牛羊的次序没有变化,说明从先秦到唐宋马牛羊的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没有发生变化。马用于骑乘和打仗。古文字中有很多专指不同特征的马,这说明在汉代之前马在社会非常重要,区分的也很细致因而才会有不同特征马的专用字。在《说文解字》“马”部共收录50字之多,按马的毛色、名字、优劣、年龄、性别和脾性、高矮进行了进一步分类。其中与马的毛色相关汉字共二十五个;与马的优劣相关的有九个,马的名字六个,马的性别和脾性五个,马的年龄三个,马的高矮两个。下面我们只列举按马的高矮有哪些汉字。如:《说文解字》“马”部中与马的高矮有关的汉字有“骄”“騋”“骄”是指六尺高的马,“騋”是指七尺高的马。《春秋公羊解诂》:“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驹,高五尺以上。”[3]P1534“驹”同“骄”。由此可见当时官位的高低决定着他的马的尺寸高矮大小。又如“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3]P1110这又说明高大的马比较受人推崇。
牛主要用于耕田祭祀,很少用于食用。“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2]P1110这可以看出在古代先秦等级严格的社会中,杀牛的权利在诸侯及天子。即使到了魏晋时期,法律也规定不得随便杀食牛。《晋书列传第四十八》载“杀牛有禁,买者不得辄屠。”羊在古代的地位次于牛。考察《尚书》《周礼》《礼记》《仪礼》中凡牛羊豕三者并称时,羊均排在牛后豕前。这是由于古代羊礼仪上常与卿大夫相配。如《春秋繁露执贽第七十二》:“故羊之为言犹祥与,故卿以为贽。”[3]P534《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第五十八》“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3]P534《白虎通义卷二五祀》:“祭五祀,天子、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3]P3423《礼记王治第五》“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3]P2356然而后面三畜的次序由原来的“彘(豕)、狗(犬)、鸡”后来演变为“鸡、狗(犬)、彘(豕)”。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次序变化?这是因为古人重德的结果。《韩诗外传卷二》:
目 录
1 引言 1
2 六畜字的产生及排列次序 3
3 六畜字文化研究 5
3.1 马与战争文化 5
3.2 牛羊与庙堂祭祀文化(太牢) 5
3.3 鸡与生活文化 7
3.4 犬豕与生活文化 8
4 六畜三叠字文化研究 10
4.1 表“众多”的字 10
4.2 表“盛大”的字 11
4.3 表“快”的字 11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7
1 引言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六畜“马、牛、羊、鸡、犬、豕”这六个字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讨论其三叠字的使用情况。汉字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几千年来汉字一直存在于汉民族的文化与生活之中,很好地为汉民族服务着。在古代,有关于语言文字的研究的学科就叫做文字学,或被称为“小学”。“古之教人必先小学,小学之书,声音,文字是也。” [1]P27汉字成为汉民族认知世界,社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苏新春的《文化语言学教程》中写道,汉字独特的价值在于它的表意性,汉字字根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象形性。把字符重叠是汉字的构字方法之一,六畜字“马、牛、羊、鸡、犬、豕”几乎都能重叠来构成新字,但各个字的重叠能力不尽相同。而在当前的应用中六畜字及其叠符字的使用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又有什么等问题,对此目前没有专门的文章进行研究。
关于六畜的研究倒不少。在《尔雅》注证(2013)前言部分提到揭示中国文化的四大起源,其一是畜牧文化的兴起。而《尔雅》释畜第十九中又有对六畜定义“马八尺为駥。牛七尺为犉。羊六尺为羬。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五尺为<豕厄>。狗四尺为獒。鸡三尺为鹍。” [2]P201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了每个字的六书,造字法,本义。又对它们每个字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简洁的解释和阐述。而关于三叠字的研究或者著作并不多见。在1995到2015年期间年李书宝,刘琳,韩春梅,向莹等人发表过有关三叠字和同符会意字等著作和论文。他们分别从同符字的概念,辨析,构型分析以及意义类型和发展演变到没落和从结构和审美思维方向,以及从同体会意字的表现形式,表意特点,与文化的关系几个方面研究的。在前辈的一些有关同字符的论文研究中,也只是对它们进行了分类,或是对结构进行分析,多是从会意字方向进行分析。少有详细完整而全面分析的研究。有鉴于此,本论文就是对六畜字及其叠符字从文字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并联系当代生活文化对六畜及其的叠符字的应用进行讨论。
首先要研究六畜的叠符字就要从它的本字研究出发,那么就研究六畜产生以及他们的排列顺序,结合了有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犬、鸡。”唐贾公彦疏说“马牛羊豕犬鸡”这种排列顺序,取自于《尔雅释畜》。现在所能看到的《尔雅释畜第十九》中排列次序为马、牛、羊、彘、狗、鸡。而晋代杜预注《左传》时六畜的排列次序则发生了变化。《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杜预注:“马、牛、羊、鸡、犬、豕。” [3]P234前面三个排列相同。后面排列把鸡排在犬前,把豕排在犬后。南宋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中也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3]P134采用了与杜预注中相同的次序。我们都知道《三字经》作为中国古代蒙学课本,受此影响,这样的六畜排列次序便固定下来。所以本篇论文采用杜预注的排列顺序。因为叠符字有二叠符字,三叠符字,四叠符字,六叠符字。那么,在这里我只研究三叠字。接下来,六畜字文化研究,根据前面六畜的顺序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研究分类。我把它们分类四类,第一是马与战争文化,第二是牛羊与庙堂祭祀文化,第三是鸡与生活文化,第四是犬豕与生活文化。第四部分是三叠符字的文化研究。三叠符字文化研究,“骉”、“猋”、“犇”、“羴”。分别从造字法,字义,文化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得出结论。
2 六畜字的产生及排列次序
六畜的出现最早是在《周礼》称“六扰(驯服)”“六牲”。而《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郑玄注:“六畜,六牲也。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3]P2334《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畜宜六扰。”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犬、鸡。”[3]P3734唐贾公彦疏曰“云‘六牲,马牛羊豕犬鸡’者,此依《尔雅释畜》,亦是将用之曰牲也。”现在所能看到的《尔雅释畜》第十九中排列次序为马、牛、羊、彘、狗、鸡,与郑注贾注相同。但是到了晋代杜预注《左传》时六畜的排列次序发生了变化。《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杜预注:“马、牛、羊、鸡、犬、豕。”[3]P3734前面三个排列相同。后面排列把鸡排在犬前,把豕排在犬后。南宋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中也有:“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3]P3734采用了与杜预注中相同的次序。本篇论文则采用杜预的排列顺序:马、牛、羊、鸡、犬、猪。马牛羊的次序没有变化,说明从先秦到唐宋马牛羊的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没有发生变化。马用于骑乘和打仗。古文字中有很多专指不同特征的马,这说明在汉代之前马在社会非常重要,区分的也很细致因而才会有不同特征马的专用字。在《说文解字》“马”部共收录50字之多,按马的毛色、名字、优劣、年龄、性别和脾性、高矮进行了进一步分类。其中与马的毛色相关汉字共二十五个;与马的优劣相关的有九个,马的名字六个,马的性别和脾性五个,马的年龄三个,马的高矮两个。下面我们只列举按马的高矮有哪些汉字。如:《说文解字》“马”部中与马的高矮有关的汉字有“骄”“騋”“骄”是指六尺高的马,“騋”是指七尺高的马。《春秋公羊解诂》:“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驹,高五尺以上。”[3]P1534“驹”同“骄”。由此可见当时官位的高低决定着他的马的尺寸高矮大小。又如“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3]P1110这又说明高大的马比较受人推崇。
牛主要用于耕田祭祀,很少用于食用。“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2]P1110这可以看出在古代先秦等级严格的社会中,杀牛的权利在诸侯及天子。即使到了魏晋时期,法律也规定不得随便杀食牛。《晋书列传第四十八》载“杀牛有禁,买者不得辄屠。”羊在古代的地位次于牛。考察《尚书》《周礼》《礼记》《仪礼》中凡牛羊豕三者并称时,羊均排在牛后豕前。这是由于古代羊礼仪上常与卿大夫相配。如《春秋繁露执贽第七十二》:“故羊之为言犹祥与,故卿以为贽。”[3]P534《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第五十八》“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3]P534《白虎通义卷二五祀》:“祭五祀,天子、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3]P3423《礼记王治第五》“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3]P2356然而后面三畜的次序由原来的“彘(豕)、狗(犬)、鸡”后来演变为“鸡、狗(犬)、彘(豕)”。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次序变化?这是因为古人重德的结果。《韩诗外传卷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