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词中用典的爱国情愫透视(附件)

摘 要辛弃疾以自己强烈的爱国激情、豪爽的英雄气概,把爱国词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形成爱国词所特有的风格。而用典现象在其词体现爱国主义思想主旋律方面表现极为突出,充分展现了其爱国思想成因。从其爱国词、登临词、田园词中可透视其用典之爱国情愫。
目 录
1 绪论 1
2 爱国情愫形成的原因 2
2.1 社会环境 2
2.2 文化渊源 2
2.3 主观因素 2
3 辛词中用典的爱国情愫透视 4
3.1 爱国词中用典的情愫透视 4
3.2 其他词中用典的爱国情愫透视 5
3.2.1 登临词 5
3.2.2 田园词 6
4 辛词中用典抒发其爱国情愫的意义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1 绪论
在宋词的文学时代中,辛弃疾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他生当衰世,“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他将自己无处发泄的“一腔忠愤”及其“抑郁无聊之气”都写进其词中,不仅在词中抒写抗金、恢复的大题材,而且在词中歌咏自然风光,赞颂农家生活,多方面的描写了当地的社会风貌。辛弃疾的一生作词颇多,现存词600多首,而且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有爱国词、登临词、田园词等,而其能被人称为南宋爱国主义词人就可以体现出了其爱国词的重要地位。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而最终以文为业的一代词坛英雄人物。他深谋远虑,善于治军,还具有随机应变的才能。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终究使其无用武之地。在这种恢复无望的情况下,辛弃疾将其全部精力与才情用于写词。在其所有的词作中,爱国词比重最大。他以强烈的爱国激情及英雄气概,把爱国词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
辛弃疾用其一生,用600多首词来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的词以爱国思想为主旋律,既慷慨又苍劲悲凉,表现了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评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光阴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因为词中大家刘克庄说他的词“大声鞺鞳,小声鏗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1]P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文人评价“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2]P121
2 爱国情愫形成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
从辛弃疾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民族矛盾是辛弃疾爱国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每当民族压迫严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绪必然高涨。而辛弃疾生长于沦陷的北方,亲见生活于金国统治下的人民生活之惨痛。所以他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体会也就不言而喻。
正如他后来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彼视吾民,如晚妾之御嫡子。爱憎自殊,不复顾惜”。“民有不平,讼之于官则胡人胜而华民则饮气以屈,用畴相邻,胡人则强而夺之;孳畜相杂,胡人则盗而有之”。[3]P63在这种残酷种族压迫的环境中沦陷区百姓不断奋起反抗。1161年,完颜亮南侵,江淮前线和北方敌后同时激起了反抗高潮。21岁的辛弃疾就在此时于济南组织起义军然后南下的。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在朝廷当权派的压制下升华。南宋朝廷对从敌境过来的人称为“归顺人”存在歧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辛弃疾满怀抱负,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施展,那种懊恼与悲愤都在最后写进自己的词中。
2.2 文化渊源
从其文化渊源上来说,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人生态度对后世士大夫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在南宋文学中得到充分地体现。作为一个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封建士大夫,辛弃疾爱国情怀中夹杂着儒家的功名事业思想,抗金复国、重整河山已成为他一生不曾解释的情结。
在有着根深蒂固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的辛弃疾,他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诠释的很好,在其词中也可以发现,在他作品中经常出现“正分裂”、“补天裂”、“整顿乾坤”、“西北洗胡沙”[3]P63等句,就是这一主导激情的自然反应。在词人的后半生备受猜忌、动辄得咎的情况下,惟其获至功名的希望愈小,他争取功名的呼声也就愈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又再一次把辛弃疾的爱国词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2.3 主观因素
从其主观因素上来看,辛弃疾比某些非沦陷区出身的人有着更为具体的感受,有着更为强烈的屈辱感、紧迫感与责任感,并由此强化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大目标。少年时,祖父的教育在其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青少年时期,亢进斗争的锤炼。
这也是贯穿一生的英雄的气质。辛弃疾以英雄许人,亦以英雄自许,通过对历史上武功卓著英雄人物的仰慕与歌颂,表达自己欲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恢弘大志。其作品中仰慕的英雄有“隆中卧虎”诸葛亮;有“政尔良难君臣事,晚听秦笙声苦”的谢安;有“悠悠万世功”的夏禹;有“坐断东南站未休”的孙权;还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以及老当益壮的廉颇。词人不惜笔墨,着意歌颂了他所仰慕的英雄人物,表现了他坚持抗战正确立场,表达出他渴望奔赴战场杀敌救国的强烈愿望。所以说,他是一个富有强烈爱国思想的战士,也是一个有远见有才能的政治家。
从这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形成的原因,是因为所处的环境,所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有所受到的文化熏陶。这也造就了辛弃疾词的另一种伟大成就,那就是用典。
3 辛词中用典的爱国情愫透视
由于其个人经历,人生理想及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也造就了其伟大的文学成就,也正是由于其不平凡的经历也正为其词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其作品中有学者就提出,辛词中的用典值得一提。在以前就有学者提出其用典可分为十四类“一曰正用,二曰历用,三曰列用,四曰衍用,五曰援用,六曰评用,七曰反用,八曰活用,九曰设用,十曰借用,十一曰假用,十二曰藏用,十三曰暗用,十四曰逐段印证”。[4]P11也将用典的方式分为“明用、暗用、反用、借用、化用五大类”[5]P11而就本人而言比较支持后者,由于在前人的研究中想对后者的划分做以补充。
3.1爱国词中用典的情愫透视
在辛弃疾600多首的现存词中,用典之词就有338首,占辛弃疾词的一半以上,且典故内容之丰富,无与伦比。[6]P86用典,也叫用事,古诗词中,由于字数的限制,或者在当时有些话不便明说,便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复杂而又深厚的感情,抒发对国家、身世、人生的感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2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