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情节设计策略分析(附件)【字数:9096】
摘 要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模式,被誉为“侦探小说女王”。她的小说以独特的故事背景设定,巧妙的悬念设置,在侦探过程中的推理手段、动机分析,以及能够丰富人物性格的会话对人性和正义进行了探索,作者把握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对案件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是突破了经典侦探小说的局限性,对人物的正邪不做自主判断,让读者能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交流是阿加莎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小说人物有的启用现实原型也让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小说的内涵也得到了深化,通过对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情节设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侦探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目 录
前 言 4
第一章 背景设定 5
1.1人物设定 5
1.1.1波洛与福尔摩斯 5
1.1.2受害者 5
1.1.3犯人 6
1.2故事背景设定 6
1.2.1案发现场设定 6
1.2.2作者背景 6
第二章 设置悬念 7
2.1情节设置 7
2.2对话设置 7
2.3叙述性诡计 8
第三章 推理手段 9
3.1假言判断 9
3.2人物心理 10
3.3人性 11
结束语 12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前 言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世界侦探小说中的地位具有独特性,她的作品以动机与人性的分析,为读者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心理世界,在侦探小说史上别具一格。阿加莎小说情节设计与人物、故事背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情节的悬念设置往往让小说结局出乎人的预料,阿加莎在人物的塑造上运用了大量心理状态的描写,使主题升华到人性本质。阿加莎小说开创的“乡间别墅派”模式和叙述性诡计的叙事方式,对后世创作侦探小说的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基于已有的对阿加莎小说中心理描写的探讨之上进行了深入挖掘,在论证方面涉及到一点点日本新本格推理小说。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针对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著侦探小说,具代表性的研究作品有都文娟的《论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艺术》,秦雪晶的《解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等;以上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籍及论文根据阿加莎所处年代的局限性,文化发展因素等,对较为具体的研究者进行了对其模式研究、断案技巧、故事设定以及独特的吸引力等研究;在具体作品的研究上,才华的《从东方快车谋杀案看侦探小说的叙事技巧》、贺新丽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假言判断的运用》对阿加莎小说的情节设计做了细致地分析。
第一章 背景设定
1.1人物设定
1.1.1波洛与福尔摩斯
作为一个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创造了自夏洛克福尔摩斯之后的又一个经典侦探大师形象——赫尔克里波洛。福尔摩斯自称侦案手法为演绎法,主要是用物证探案,注重用痕迹和证据证明案件,波洛则偏于对案情和人物心理的分析,前者用到的各种专业知识颇多,给人们一种通天知地的感觉,后者则需要更为精巧的情节设计来支撑他。福尔摩斯是位英国绅士,设定也是更符合当下社会流行的元素,他像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所有可勘破的谜团疑点都被他变成线索牢牢捏在手中,只剩下最后一片拼图,只要将其串联在一起就可以了;波洛则很少物证,通过对阿加莎小说的研究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作品中虽然能看出福尔摩斯的影子,但作者渐渐也有了自己的风格,会话被作者大量运用在小说中,例如《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十二位嫌疑人与波洛的对话,每一位的证词都独立作为了一个章节,波洛利用一些物证加证词,用那些“小小的灰色脑细胞”解开了看起来不可能解开的案件,一下子让波洛的形象知性起来,这点和作者的女性视角有关,这个有着洁癖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形象十分丰满,他贴近生活,一些小缺点让这个人物显得更人性化。
如果硬要说两位侦探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对于正义的定义,都凌驾于法律之上。福尔摩斯不用多说,他自己心里有着衡量正义与邪恶的标杆,并超然于法律之外。波洛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也展示了另一面,波洛通过对雷切特之死和阿姆斯特朗一家的悲惨遭遇牵连出来的线索进行串联,得出凶手是十二个人的结论,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第一个结论放过了他们。
当法律无法制裁一个罪有应得的人的时候,其他自由人把自己当成了审判员与执行员,这当然是犯罪,只是打着正义的旗帜迷惑了很多人的眼,作者刻画雷切特的时候也故意让他显得丑恶,几乎没有美好的地方,这让行刑者的复仇有了借口,一切也就顺理成章的发生了。法律与人情的交锋变得激烈,小说的主题也被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当法律无法将犯人绳之以法,你会选择舍弃良知默然无声,还是违背规则实现正义?
1.1.2受害者
在阿加莎的小说中,受害者与凶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设计最为精妙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明面上的受害者是雷切特,但他又拥有着凶手这样的双重身份,而故事隐藏的暗线则是故事的起源,受害者为多年前死去的3岁的黛西,一起绑架撕票事件,导致阿姆斯特朗一家的悲剧。小说的推理除去根据从案发现场得来的推测外,试图以对话的形式找出嫌疑人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阿加莎小说的受害者也没有人数限制,例如经典作品《无人生还》。
1.1.3犯人
犯人的设定在阿加莎的小说中体现的很奇妙,以《东方快车谋杀案》和《无人生还》为例,快车里的十二个凶手和岛上的沃格雷夫法官在思想上有那么一丝相同,就是既然法律裁决不了你那就由我来裁决,虽然沃格雷夫法官在本质和动机上要比十二个凶手更为变态粗暴,但凶手作案的因果逻辑关系很明确。
1.2故事背景设定
1.2.1案发现场设定
阿加莎开创了著名的“乡间别墅派”模式,“乡间别墅派”指得是凶手作案的地点范围很小,不像福尔摩斯中的凶杀现场规模,有时候案件涉及的时间或空间跨度宏大。阿加莎小说中,《东方快车谋杀案》就在一列火车上,《尼罗河上的惨案》则在一列游轮上,《无人生还》是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密室的设置让很多人认为会增加小说的可阅读性,也可以在密室设下悬念引导剧情发展。在阿加莎小说中目击者的案发现场也有可能不是第一案发现场。
1.2.2作者背景
阿加莎的小说不同于柯南道尔,柯南道尔的小说中充斥着浓浓的英国风情,迷雾笼罩的伦敦,马车经过的贝克街,门外的阴冷与房间点着火的壁炉确实让人着迷,而阿加莎的小说中却有着浪漫的异域色彩,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是分不开的。阿加莎曾随同第二任丈夫马克思马洛温前往中东地区,在当地遇到 了很多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并且在闲暇之余将看到的风土人情记录了下来。这段中东的生活经历,丰富了阿加莎的人生阅历,这段时期也成为了阿加莎的高产期,著名的《阳光下的罪恶》、《东方快车谋杀案》等等都是她在叙利亚的土屋中,在临时钉起来的书桌上打出来的。
目 录
前 言 4
第一章 背景设定 5
1.1人物设定 5
1.1.1波洛与福尔摩斯 5
1.1.2受害者 5
1.1.3犯人 6
1.2故事背景设定 6
1.2.1案发现场设定 6
1.2.2作者背景 6
第二章 设置悬念 7
2.1情节设置 7
2.2对话设置 7
2.3叙述性诡计 8
第三章 推理手段 9
3.1假言判断 9
3.2人物心理 10
3.3人性 11
结束语 12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前 言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世界侦探小说中的地位具有独特性,她的作品以动机与人性的分析,为读者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心理世界,在侦探小说史上别具一格。阿加莎小说情节设计与人物、故事背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情节的悬念设置往往让小说结局出乎人的预料,阿加莎在人物的塑造上运用了大量心理状态的描写,使主题升华到人性本质。阿加莎小说开创的“乡间别墅派”模式和叙述性诡计的叙事方式,对后世创作侦探小说的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基于已有的对阿加莎小说中心理描写的探讨之上进行了深入挖掘,在论证方面涉及到一点点日本新本格推理小说。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针对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著侦探小说,具代表性的研究作品有都文娟的《论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艺术》,秦雪晶的《解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等;以上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籍及论文根据阿加莎所处年代的局限性,文化发展因素等,对较为具体的研究者进行了对其模式研究、断案技巧、故事设定以及独特的吸引力等研究;在具体作品的研究上,才华的《从东方快车谋杀案看侦探小说的叙事技巧》、贺新丽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假言判断的运用》对阿加莎小说的情节设计做了细致地分析。
第一章 背景设定
1.1人物设定
1.1.1波洛与福尔摩斯
作为一个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创造了自夏洛克福尔摩斯之后的又一个经典侦探大师形象——赫尔克里波洛。福尔摩斯自称侦案手法为演绎法,主要是用物证探案,注重用痕迹和证据证明案件,波洛则偏于对案情和人物心理的分析,前者用到的各种专业知识颇多,给人们一种通天知地的感觉,后者则需要更为精巧的情节设计来支撑他。福尔摩斯是位英国绅士,设定也是更符合当下社会流行的元素,他像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所有可勘破的谜团疑点都被他变成线索牢牢捏在手中,只剩下最后一片拼图,只要将其串联在一起就可以了;波洛则很少物证,通过对阿加莎小说的研究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作品中虽然能看出福尔摩斯的影子,但作者渐渐也有了自己的风格,会话被作者大量运用在小说中,例如《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十二位嫌疑人与波洛的对话,每一位的证词都独立作为了一个章节,波洛利用一些物证加证词,用那些“小小的灰色脑细胞”解开了看起来不可能解开的案件,一下子让波洛的形象知性起来,这点和作者的女性视角有关,这个有着洁癖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形象十分丰满,他贴近生活,一些小缺点让这个人物显得更人性化。
如果硬要说两位侦探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对于正义的定义,都凌驾于法律之上。福尔摩斯不用多说,他自己心里有着衡量正义与邪恶的标杆,并超然于法律之外。波洛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也展示了另一面,波洛通过对雷切特之死和阿姆斯特朗一家的悲惨遭遇牵连出来的线索进行串联,得出凶手是十二个人的结论,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第一个结论放过了他们。
当法律无法制裁一个罪有应得的人的时候,其他自由人把自己当成了审判员与执行员,这当然是犯罪,只是打着正义的旗帜迷惑了很多人的眼,作者刻画雷切特的时候也故意让他显得丑恶,几乎没有美好的地方,这让行刑者的复仇有了借口,一切也就顺理成章的发生了。法律与人情的交锋变得激烈,小说的主题也被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当法律无法将犯人绳之以法,你会选择舍弃良知默然无声,还是违背规则实现正义?
1.1.2受害者
在阿加莎的小说中,受害者与凶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设计最为精妙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明面上的受害者是雷切特,但他又拥有着凶手这样的双重身份,而故事隐藏的暗线则是故事的起源,受害者为多年前死去的3岁的黛西,一起绑架撕票事件,导致阿姆斯特朗一家的悲剧。小说的推理除去根据从案发现场得来的推测外,试图以对话的形式找出嫌疑人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阿加莎小说的受害者也没有人数限制,例如经典作品《无人生还》。
1.1.3犯人
犯人的设定在阿加莎的小说中体现的很奇妙,以《东方快车谋杀案》和《无人生还》为例,快车里的十二个凶手和岛上的沃格雷夫法官在思想上有那么一丝相同,就是既然法律裁决不了你那就由我来裁决,虽然沃格雷夫法官在本质和动机上要比十二个凶手更为变态粗暴,但凶手作案的因果逻辑关系很明确。
1.2故事背景设定
1.2.1案发现场设定
阿加莎开创了著名的“乡间别墅派”模式,“乡间别墅派”指得是凶手作案的地点范围很小,不像福尔摩斯中的凶杀现场规模,有时候案件涉及的时间或空间跨度宏大。阿加莎小说中,《东方快车谋杀案》就在一列火车上,《尼罗河上的惨案》则在一列游轮上,《无人生还》是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密室的设置让很多人认为会增加小说的可阅读性,也可以在密室设下悬念引导剧情发展。在阿加莎小说中目击者的案发现场也有可能不是第一案发现场。
1.2.2作者背景
阿加莎的小说不同于柯南道尔,柯南道尔的小说中充斥着浓浓的英国风情,迷雾笼罩的伦敦,马车经过的贝克街,门外的阴冷与房间点着火的壁炉确实让人着迷,而阿加莎的小说中却有着浪漫的异域色彩,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是分不开的。阿加莎曾随同第二任丈夫马克思马洛温前往中东地区,在当地遇到 了很多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并且在闲暇之余将看到的风土人情记录了下来。这段中东的生活经历,丰富了阿加莎的人生阅历,这段时期也成为了阿加莎的高产期,著名的《阳光下的罪恶》、《东方快车谋杀案》等等都是她在叙利亚的土屋中,在临时钉起来的书桌上打出来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