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成大的使金诗(附件)
摘 要范成大所写的这组使金诗,在功能上更加突出实用效果纪行、纪事、纪行。但这又不是一次普通单纯的出游,使金重任、特殊的身份以及境遇是促使这种独特的使金诗出现的重要原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对于范成大、使金诗出现背景和价值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对于范成大使金诗的分类和其使金诗体现出的思想感情进行了描述和概括,且对于具体的诗作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从而加深对使金情感的理解;第三部分则是对范成大在使金诗中体现出的思想感情进行描绘,从而了解到范成大使金诗的创作意义。对于整个范成大诗作研究有一个新的理解和体会。
目 录
1 引言 1
2 范成大使金背景 2
2.1 宋金和战背景 2
2.2 范成大使金经过 3
3 范成大使金诗的内容 5
3.1 思英雄豪杰 5
3.2 反映遗民生活 6
3.3鄙夷金人统治 7
4 范成大使金诗的艺术特色 9
4.1具有实录特色的史诗 9
4.2使金诗多样的艺术风格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使金诗是在宋金战争与交往的不同背景下,由南宋使臣在出使金国的过程中创作的诗歌,极具时代特色。不仅题材内容独特新颖,艺术特色别具一格,而且也是考察那段历史时期宋金两国关系的重要历史材料。他的使金诗中带有强烈的民族观念、文化观念,对于异域、民族之间的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范成大是与陆游、尤袤、杨万里并称的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今存诗近二千首,其诗歌风格大率以清新、温润、雅致为主要特色。南宋乾道六年(1170),45 岁的范成大作为“祈请使”出使金国,写下了七十二首使金诗,该组使金诗是范成大诗歌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其一贯清新雅丽的特点,又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七十二首使金诗为组诗形式,诗前加注,一地一记;其艺术造诣也是多方面的,既带有明显的游记色彩,也带有政论色彩,兼具文与诗的特点;由于使金诗的独特写作背景,其风格也不他的其他诗歌作品,这组使金诗中,对生命和人生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表现相当明显,感情基调也不同于平时;另外,范成大的使金诗中反映面也相当广泛。对于范成大的研究重点在于范成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田园诗,对于范成大的使金诗研究则比较少。
2 范成大使金背景
在做文学研究时,应尽可能地还原其历史原貌,包括其创作的历史大环境及思想背景等,正如法国批评家丹纳所言:“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5]所以在对范成大的使金诗研究中,也需要从整个宋金和战交往的大背景下去考察。一边是武力软弱的现实政治,一边是对天下一统的政治期盼,使宋朝文人处于痛苦煎熬的。而宋朝的对外交往与文人所作的有关诗文,也可以说是这种矛盾纠结的反映。
2.1 宋金和战背景
自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到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金国灭亡,双方交往的117年中,战争时期仅为28年,所以从总体上来讲,和平时期是占绝对多时段的。同时,宋金使节交往频繁,使节对双方关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求和”的意向几乎都是双方所共有的。
宣和七年(1125年)战争爆发之初,主和派一味求和。但主战派也并非一味主战,以抗战派的李纲和主和派的李棁相比,宗望率军包围北宋首都东京时,李纲自求为议和使,后宋钦宗派遣李棁出使。再以使金者洪皓为例,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使金,被扣留于金地,后成为了完颜家族的教师,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订立议和盟约,之后,宋高宗下了一道诏书,岳飞时任湖北京西宣抚使,上表曰:“口诵诏书,面有惭于军旅,尚作聪明而过虑,徒怀犹豫以致疑。谓无事而请和者谋,恐卑词而益备者进,愿定谋而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正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首以称藩。”[6]素以抗金英雄著名的岳飞也并非完全反对议和,并不是害怕,而是希望能用合适的手段收复失地,让金国真正的俯首称臣,最终能达成和平。可以看出,在宋金对峙的形势之下,并非只是主和派主和,主战派也是希望和平的,只是在追求和平的前提下,主战派和主和派满足金国的条件不同。
在金国方面,完颜阿骨打一直坚持与北宋交好,在他死后,金朝贵族攻宋,但宗望包围北宋首都后,便与宋人讲和。即便是好战的粘罕随着战事的进行,也逐渐产生了议和思想。宋人王伦使金被扣,宗翰曾派遣乌陵思谋到驿馆见王伦,王伦言议和之事,乌陵思谋回去后,言与宗翰,宗翰随即亲到驿馆与王伦言语,言下之意已经想议和,只是不知南宋朝廷意下如何。后宗翰放回王伦,又于绍兴四年(1134年)派遣王栩、李永寿等使宋。同年,金傀儡皇帝伪齐刘豫请金国助他攻宋,被置之不理。绍兴四年(1134年)后,金国上下已渐无斗志,由此可见,宋金战争时期,宋金双方也都有求和愿望,即便是主战人物,随着时间和战争的的推移,也逐渐趋向于和平。
2.2 范成大使金经过
乾道元年(1165年)宋金“隆兴和议”,宋金成为叔侄治国,改“岁贡”为“岁币”,宋帝接见金使仍需行跪拜礼以接受金诏书,皇帝赵昚深以为耻,于是派范成大出使金国。范成大使金主要有两个使命,一是请归还宋皇帝祖宗陵寝,一是更定受书礼,害怕金国大怒,于是就派范成大自行处理礼节受书的事情。本来宋孝宗与虞允文商议派遣使臣之事,虞允文荐李焘及范成大,李焘百般推脱,害怕去了金国难以全身而退。最后只有范成大出使,全节而还,虽然出使的使命并未实现,但金国的完颜雍很赏识他。
出使过程中,作诗七十二首,命曰《北征集》。其出使过程主要为:六月甲子,离开宋国;八月十一日渡淮,经盱眙,过泗州,作诗《渡淮》、《汴河》;过临淮县,作了《虞姬墓》;到了南京见到雷万春墓、张巡、许远庙,沉郁悲愤,作《雷万春墓》、《双庙》;到了南京,经过睢口,作《睢水》;丙寅,过雍丘县,过空桑,经过伊尹墓,作《伊尹墓》;过陈留县,有一个留侯庙,作《留侯庙》;西门十里,孟庄有孟姜女庙,作了《西瓜园》;丁卯,过东御园,即宜春苑,看到颓垣荒草,过二里,到达东京.看到朝阳门皆为荒墟,作《护龙河》、《福胜阁》;过大相国寺,看到昔日繁华的相国寺已是破败不堪,作《相国寺》;经过交钞所,并作介绍。入都亭驿,所见萧条一片。庚午,出了驿站,详细描写了所历之地,过东宫、棂星门、旧宣德楼、安远门、金水河、药市桥街、蕃衍宅、龙德宫、撷芳、撷景二园。作有《州桥》、《宣德楼》、《市街》、《金水河》、《壶春堂》;过封丘县、胙城县,见渐水侵过胙城十里,作《渐水》,表人心一统于江南之意;过黄河李固渡,念及李固渡之战、岳飞、宗泽之胜,激烈慷慨,作《李固渡》;到了滑州,作《天成桥》《旧滑州》;过安阳河、漳河到达磁州曹操讲武城,作《讲武城》、《七十二冢》;甲戌,过台城镇、赵故城,旁边有廉颇、蔺相如墓。到了邯郸县,作《赵故城》、《蔺相如墓》、《邯郸驿》;丛台在邯郸北门外,曾是武灵王胡服骑射之所,所作《丛台》;到了临铭镇,过洺河,作《临铭镇》,记录主人殷勤待客之意;至沙河县,过七里河,至信德府、邢州,作《邢台驿》、《柳公亭》,表达压抑、抑郁之情;过冷水河,至内丘县,作《内丘梨园》;丙子,过沙河,礼仪河、大宁河,至柏乡县,其东有尧山,尧之葬所,又经柏乡北,见光武庙,作《大宁河》、《柏乡》、《唐山》、《光武庙》;过王郎城、洨河石桥,作《赵州石桥》;经过柏林院,想到了赵州禅师,作《柏林院》;至栾城县,看到农民食不果腹生活困难,作《栾城》;过光武帝渡冰之滹沱河,作《滹沱河》;过真定,见有京师旧乐工,舞高平曲破,作《真定舞》;过新乐县至中山府,有东坡祠,作《东坡祠堂》、《松醪》;过望都,作诗《望都》;经保州,过徐河、曹河,俗传王祥卧冰处。至安肃军,其门外,原是出塞路,沿路有古柳,作《安肃军》、《出塞路》;二十八日,至金山,与陆游相会,八月戊午,渡淮,九月丙戌,至燕山。
目 录
1 引言 1
2 范成大使金背景 2
2.1 宋金和战背景 2
2.2 范成大使金经过 3
3 范成大使金诗的内容 5
3.1 思英雄豪杰 5
3.2 反映遗民生活 6
3.3鄙夷金人统治 7
4 范成大使金诗的艺术特色 9
4.1具有实录特色的史诗 9
4.2使金诗多样的艺术风格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使金诗是在宋金战争与交往的不同背景下,由南宋使臣在出使金国的过程中创作的诗歌,极具时代特色。不仅题材内容独特新颖,艺术特色别具一格,而且也是考察那段历史时期宋金两国关系的重要历史材料。他的使金诗中带有强烈的民族观念、文化观念,对于异域、民族之间的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范成大是与陆游、尤袤、杨万里并称的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今存诗近二千首,其诗歌风格大率以清新、温润、雅致为主要特色。南宋乾道六年(1170),45 岁的范成大作为“祈请使”出使金国,写下了七十二首使金诗,该组使金诗是范成大诗歌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其一贯清新雅丽的特点,又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七十二首使金诗为组诗形式,诗前加注,一地一记;其艺术造诣也是多方面的,既带有明显的游记色彩,也带有政论色彩,兼具文与诗的特点;由于使金诗的独特写作背景,其风格也不他的其他诗歌作品,这组使金诗中,对生命和人生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表现相当明显,感情基调也不同于平时;另外,范成大的使金诗中反映面也相当广泛。对于范成大的研究重点在于范成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田园诗,对于范成大的使金诗研究则比较少。
2 范成大使金背景
在做文学研究时,应尽可能地还原其历史原貌,包括其创作的历史大环境及思想背景等,正如法国批评家丹纳所言:“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5]所以在对范成大的使金诗研究中,也需要从整个宋金和战交往的大背景下去考察。一边是武力软弱的现实政治,一边是对天下一统的政治期盼,使宋朝文人处于痛苦煎熬的。而宋朝的对外交往与文人所作的有关诗文,也可以说是这种矛盾纠结的反映。
2.1 宋金和战背景
自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到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金国灭亡,双方交往的117年中,战争时期仅为28年,所以从总体上来讲,和平时期是占绝对多时段的。同时,宋金使节交往频繁,使节对双方关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求和”的意向几乎都是双方所共有的。
宣和七年(1125年)战争爆发之初,主和派一味求和。但主战派也并非一味主战,以抗战派的李纲和主和派的李棁相比,宗望率军包围北宋首都东京时,李纲自求为议和使,后宋钦宗派遣李棁出使。再以使金者洪皓为例,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使金,被扣留于金地,后成为了完颜家族的教师,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订立议和盟约,之后,宋高宗下了一道诏书,岳飞时任湖北京西宣抚使,上表曰:“口诵诏书,面有惭于军旅,尚作聪明而过虑,徒怀犹豫以致疑。谓无事而请和者谋,恐卑词而益备者进,愿定谋而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正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首以称藩。”[6]素以抗金英雄著名的岳飞也并非完全反对议和,并不是害怕,而是希望能用合适的手段收复失地,让金国真正的俯首称臣,最终能达成和平。可以看出,在宋金对峙的形势之下,并非只是主和派主和,主战派也是希望和平的,只是在追求和平的前提下,主战派和主和派满足金国的条件不同。
在金国方面,完颜阿骨打一直坚持与北宋交好,在他死后,金朝贵族攻宋,但宗望包围北宋首都后,便与宋人讲和。即便是好战的粘罕随着战事的进行,也逐渐产生了议和思想。宋人王伦使金被扣,宗翰曾派遣乌陵思谋到驿馆见王伦,王伦言议和之事,乌陵思谋回去后,言与宗翰,宗翰随即亲到驿馆与王伦言语,言下之意已经想议和,只是不知南宋朝廷意下如何。后宗翰放回王伦,又于绍兴四年(1134年)派遣王栩、李永寿等使宋。同年,金傀儡皇帝伪齐刘豫请金国助他攻宋,被置之不理。绍兴四年(1134年)后,金国上下已渐无斗志,由此可见,宋金战争时期,宋金双方也都有求和愿望,即便是主战人物,随着时间和战争的的推移,也逐渐趋向于和平。
2.2 范成大使金经过
乾道元年(1165年)宋金“隆兴和议”,宋金成为叔侄治国,改“岁贡”为“岁币”,宋帝接见金使仍需行跪拜礼以接受金诏书,皇帝赵昚深以为耻,于是派范成大出使金国。范成大使金主要有两个使命,一是请归还宋皇帝祖宗陵寝,一是更定受书礼,害怕金国大怒,于是就派范成大自行处理礼节受书的事情。本来宋孝宗与虞允文商议派遣使臣之事,虞允文荐李焘及范成大,李焘百般推脱,害怕去了金国难以全身而退。最后只有范成大出使,全节而还,虽然出使的使命并未实现,但金国的完颜雍很赏识他。
出使过程中,作诗七十二首,命曰《北征集》。其出使过程主要为:六月甲子,离开宋国;八月十一日渡淮,经盱眙,过泗州,作诗《渡淮》、《汴河》;过临淮县,作了《虞姬墓》;到了南京见到雷万春墓、张巡、许远庙,沉郁悲愤,作《雷万春墓》、《双庙》;到了南京,经过睢口,作《睢水》;丙寅,过雍丘县,过空桑,经过伊尹墓,作《伊尹墓》;过陈留县,有一个留侯庙,作《留侯庙》;西门十里,孟庄有孟姜女庙,作了《西瓜园》;丁卯,过东御园,即宜春苑,看到颓垣荒草,过二里,到达东京.看到朝阳门皆为荒墟,作《护龙河》、《福胜阁》;过大相国寺,看到昔日繁华的相国寺已是破败不堪,作《相国寺》;经过交钞所,并作介绍。入都亭驿,所见萧条一片。庚午,出了驿站,详细描写了所历之地,过东宫、棂星门、旧宣德楼、安远门、金水河、药市桥街、蕃衍宅、龙德宫、撷芳、撷景二园。作有《州桥》、《宣德楼》、《市街》、《金水河》、《壶春堂》;过封丘县、胙城县,见渐水侵过胙城十里,作《渐水》,表人心一统于江南之意;过黄河李固渡,念及李固渡之战、岳飞、宗泽之胜,激烈慷慨,作《李固渡》;到了滑州,作《天成桥》《旧滑州》;过安阳河、漳河到达磁州曹操讲武城,作《讲武城》、《七十二冢》;甲戌,过台城镇、赵故城,旁边有廉颇、蔺相如墓。到了邯郸县,作《赵故城》、《蔺相如墓》、《邯郸驿》;丛台在邯郸北门外,曾是武灵王胡服骑射之所,所作《丛台》;到了临铭镇,过洺河,作《临铭镇》,记录主人殷勤待客之意;至沙河县,过七里河,至信德府、邢州,作《邢台驿》、《柳公亭》,表达压抑、抑郁之情;过冷水河,至内丘县,作《内丘梨园》;丙子,过沙河,礼仪河、大宁河,至柏乡县,其东有尧山,尧之葬所,又经柏乡北,见光武庙,作《大宁河》、《柏乡》、《唐山》、《光武庙》;过王郎城、洨河石桥,作《赵州石桥》;经过柏林院,想到了赵州禅师,作《柏林院》;至栾城县,看到农民食不果腹生活困难,作《栾城》;过光武帝渡冰之滹沱河,作《滹沱河》;过真定,见有京师旧乐工,舞高平曲破,作《真定舞》;过新乐县至中山府,有东坡祠,作《东坡祠堂》、《松醪》;过望都,作诗《望都》;经保州,过徐河、曹河,俗传王祥卧冰处。至安肃军,其门外,原是出塞路,沿路有古柳,作《安肃军》、《出塞路》;二十八日,至金山,与陆游相会,八月戊午,渡淮,九月丙戌,至燕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