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文写作灵活性的探讨
关于公文写作灵活性的探讨[20191216202143]
内容摘要:公文写作给人的印象在语言上是追求精确明晰,具有程式化的写作的格式,也几乎是零情感投入的,但其实公文中有大量模糊语言的存在,模糊语言在内涵或是范围具有不确定性,写作者在遵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在行文结构上去选择去创新,同时,公文写作作为一种写作活动,写作主体具有能动性,写作者无可避免的渗入主体情感,面对同一主体和材料,不同人也会写出不一样的公文。公文里的模糊语言、写作者在行文结构上的选择以及情感的渗入使公文具有了灵活性这一特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公文写作灵活性
Key word: Official documents;Writing;Flexibility目 录
一、引言 1
(一)公文的定义 1
(二)公文的规范 1
(三)公文的灵活性 1
二、从模糊语言论公文写作的灵活性 2
(一)模糊语言在公文中存在原因 3
(二)公文模糊语言的价值 3
1.使公文更加简洁精练 3
2.有利于公文表述周密严谨 3
3.使公文内容的表述具有灵活性 4
(三)模糊语言在公文中实现 4
1.弱化程度和情感 4
2.词意的扩大 5
三、从行文方面论公文写作的灵活性 5
(一)标题的选择 5
1.省略发文机关保留发文事由和文种 5
2.省略发文事由保留发文机关和文种 5
3.省略发文机关和事由保留文种 5
(二)材料的运用安排 6
(三)结构的安排选择 6
四、从情感力量论公文的灵活性 7
(一)公文写作情感存在合理性 7
1.公文写作无法背离写作规律 7
2.写作者的社会属性使公文无法回避情感 7
(二)公文写作情感的实现途径 8
1.强烈色彩词语的选择 8
2.议论的表现方式间接流露 8
3.句式的选择 8
(三)情感对公文写作的重要性 9
1.有助于公文的贯彻实施 9
2.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团体形象 9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2
关于公文写作灵活性的探讨
一、引言
(一)公文的定义
公文即公务文书,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无论从事专业工作,还是从事行政事务,都要学会通过公文来传达政令政策、处理公务,以保证协调各种关系,决定事务使工作正确地、高效地进行。公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而言,狭义的公文指的是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中所规定的15种公文文种,即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公报、意见、报告、请示、批复、函、纪要等文种。其文种范围除上述15种外,还包括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其他应用文种,如机关事务文种“计划”、“ 总结”、“简报”等,其文种种类与数量难以一一固定,本论文主要是对广义上的的公文做研究论述。
(二)公文的规范
相比较于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极其讲求规范,一般认为,公文写作是一种模式化写作,这一判断或要求意味着公文写作是将规范性最为主要追求的。公文写作的规范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格式的规范,二是文种使用的规范,三是表达的规范。格式的规范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中的一些格式上的硬性规定,比如标题的构成是“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文种使用的规范指的是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所规定的15种,主要包括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公报、意见、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它们每一种有固定的使用范围、权限和事项。比如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对某项工作 、问题作出指示。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时使用的文种 应该是批复,文种的错误使用会影响组织形象。表达规范指的是观点要明确,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陈述要符合事实,不能胡编乱造,用词要严谨,行文过程抓住实施本质。
(三)公文的灵活性
相比较于文学写作,写作讲求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文写作不具有灵活性。从公文写作实际情况看,公文写作的灵活性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于文学写作,公文写作的灵活性是具有一定限度的,抑或说是有一个“度”的,这个“度”取决于“规范性”要求。公文写作的灵活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不影响公文事实正确传达的前提下公文中有模糊语言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语言存在,给公文在表达、理解以及范围上带来一种灵活性。公文还可以在尊重基本行文关系、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在行文上有所变化和选择,再如在标题中省略发文机关或发文事由等、在结构上不一样的安排等。另外很多学者都认同公文中是有情感参与的,如学者张蓬就曾提出“公文主要是表达集体或者国家的意志,但是公文毕竟是由人来撰写的,虽然在公文的内容中已经明确了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办什么事,但是在写作过程当中、在许可的弹性范围之内,面对不同的对象,作者还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或弱或强的会渗透一些自己的个人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参与会影响到写作者的选择,给公文带来灵活性。当然公文主要是表达集体或者国家的意志,它的情感流露是有节制的,事实永远是公文的基础,公文也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直接宣泄表达,而是在叙事说理、告知事项之中蕴含情感。公文的情感还要考虑行文关系,比如上行文情感应诚恳谦虚,不可专横武断,下行文则应坚定明确,不可畏缩不决。
二、从模糊语言论公文写作的灵活性
公文在语言上特别强调准确、精炼、明晰,防止产生歧义和误解,以便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但公文其实不可避免的有模糊语言的存在,而模糊语言与公文语言的准确性其实并不冲突,恰恰很多时候模糊语言是对公文语言准确性的补充,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常见的模糊词有:比如表时间的模糊词语 “最近、近期、适当时候、将来、曾经、同时、有时、一直”等。表范围的模糊词语如:“有关、各部门、国内外、乡(县、市、省)内外、左右、上下”等。表条件的模糊词语如:“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情况下、在基础上、符合一定条件、在特殊情况下”等。表数量的模糊词语如:“许多、多数、广大、某些、有此,一些、个别、部分”等。表程度的模糊词语如:“很、一般、更加、进一步、基本上、显著、较”等。表频率的模糊词语如:“经常、不断、有时、反复、再三、多次、偶尔”等。这些词在公文写作中使用频率很高,在公文写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词语都具有不明确的特点,就使给公文带来了灵活性。
(一)模糊语言在公文中存在原因
公文的模糊语言存在的原因主要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指的是客观事物自身存在着模糊性,客观世界的很多事物都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传递信息者只能把客观事物的最明显的特征标志出来,不能精确地确定客观事物的特征。学者刘萍提出“主观原因主要是根源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有清晰和精确的一面,也有模糊不清的一面,当无法对事物做出明晰、清楚的断言时,只能用模糊语言,在特定语境需要使用模糊语言。”其次,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词具有模糊性,如“高”“低”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这些词不容易给人清晰的印象,俩个、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说姚明很高,也可以说东京铁塔很高,可是姚明相对于东京铁塔是渺小的。
总之,公文中的模糊语言的存在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客体,不仅在于主体,也不仅在于语言本身,而是主体和客体在语言中相互碰撞的结果,是三方面的特点共同决定的是客体与主体以及语言本身的相互碰撞的结果。
(二)公文模糊语言的价值
公文模糊语言的存在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对于公文中模糊语言的价值我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使公文更加简洁精练
当一些精确词语无法清晰准确的描述事物时,模糊语言反而更能以简代繁,例如在《关于近期集中上楼安置工作急需明确的几个问题的请示》中写道“对以上问题的处理建议,是在综合市相关领导的指示、各职能部门的意见、各区安置办及各安置区建设指挥部建议的基础上提出。实际操作中若出现新的问题,建议再根据具体情况酌情予以调整。”。文中“酌情”如果换用其他精确语言换成精确语言一一举例就会使公文显得繁琐不堪,而且可能会有所遗漏,而模糊词的运用使公文简洁明了。
2.有利于公文表述周密严谨
周密严谨是公文的基本要求,否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公文的执行。客观世界存在着模糊性,有些时候不能用精确语言,这时用模糊语言来表达会最为准确。比如《中国科协关于申报2014年度引领地方学会能力提升项目的通知》中写到“各地科协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认真梳理工作内容,准备相关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应客观真实,不得谎报业绩、编造事迹。申报材料重点反映:学会能力提升整体工作方案和采取的具体措施、争取到的政策和专项经费等支持、有关工作综述、有关支撑项目情况、有关项目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奖建资金的使用计划等。”“等”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模糊词,但它在公文中的运用可以很好地避免难以一一举例或是列举遗漏了的问题,使表述更加周密严谨。
内容摘要:公文写作给人的印象在语言上是追求精确明晰,具有程式化的写作的格式,也几乎是零情感投入的,但其实公文中有大量模糊语言的存在,模糊语言在内涵或是范围具有不确定性,写作者在遵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在行文结构上去选择去创新,同时,公文写作作为一种写作活动,写作主体具有能动性,写作者无可避免的渗入主体情感,面对同一主体和材料,不同人也会写出不一样的公文。公文里的模糊语言、写作者在行文结构上的选择以及情感的渗入使公文具有了灵活性这一特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公文写作灵活性
Key word: Official documents;Writing;Flexibility目 录
一、引言 1
(一)公文的定义 1
(二)公文的规范 1
(三)公文的灵活性 1
二、从模糊语言论公文写作的灵活性 2
(一)模糊语言在公文中存在原因 3
(二)公文模糊语言的价值 3
1.使公文更加简洁精练 3
2.有利于公文表述周密严谨 3
3.使公文内容的表述具有灵活性 4
(三)模糊语言在公文中实现 4
1.弱化程度和情感 4
2.词意的扩大 5
三、从行文方面论公文写作的灵活性 5
(一)标题的选择 5
1.省略发文机关保留发文事由和文种 5
2.省略发文事由保留发文机关和文种 5
3.省略发文机关和事由保留文种 5
(二)材料的运用安排 6
(三)结构的安排选择 6
四、从情感力量论公文的灵活性 7
(一)公文写作情感存在合理性 7
1.公文写作无法背离写作规律 7
2.写作者的社会属性使公文无法回避情感 7
(二)公文写作情感的实现途径 8
1.强烈色彩词语的选择 8
2.议论的表现方式间接流露 8
3.句式的选择 8
(三)情感对公文写作的重要性 9
1.有助于公文的贯彻实施 9
2.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团体形象 9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2
关于公文写作灵活性的探讨
一、引言
(一)公文的定义
公文即公务文书,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无论从事专业工作,还是从事行政事务
(二)公文的规范
相比较于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极其讲求规范,一般认为,公文写作是一种模式化写作,这一判断或要求意味着公文写作是将规范性最为主要追求的。公文写作的规范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格式的规范,二是文种使用的规范,三是表达的规范。格式的规范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中的一些格式上的硬性规定,比如标题的构成是“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文种使用的规范指的是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所规定的15种,主要包括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公报、意见、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它们每一种有固定的使用范围、权限和事项。比如请示是下级机关
(三)公文的灵活性
相比较于文学写作,写作讲求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文写作不具有灵活性。从公文写作实际情况看,公文写作的灵活性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于文学写作,公文写作的灵活性是具有一定限度的,抑或说是有一个“度”的,这个“度”取决于“规范性”要求。公文写作的灵活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不影响公文事实正确传达的前提下公文中有模糊语言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语言存在,给公文在表达、理解以及范围上带来一种灵活性。公文还可以在尊重基本行文关系、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在行文上有所变化和选择,再如在标题中省略发文机关或发文事由等、在结构上不一样的安排等。另外很多学者都认同公文中是有情感参与的,如学者张蓬就曾提出“公文主要是表达集体或者国家的意志,但是公文毕竟是由人来撰写的,虽然在公文的内容中已经明确了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办什么事,但是在写作过程当中、在许可的弹性范围之内,面对不同的对象,作者还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或弱或强的会渗透一些自己的个人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参与会影响到写作者的选择,给公文带来灵活性。当然公文主要是表达集体或者国家的意志,它的情感流露是有节制的,事实永远是公文的基础,公文也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直接宣泄表达,而是在叙事说理、告知事项之中蕴含情感。公文的情感还要考虑行文关系,比如上行文情感应诚恳谦虚,不可专横武断,下行文则应坚定明确,不可畏缩不决。
二、从模糊语言论公文写作的灵活性
公文在语言上特别强调准确、精炼、明晰,防止产生歧义和误解,以便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但公文其实不可避免的有模糊语言的存在,而模糊语言与公文语言的准确性其实并不冲突,恰恰很多时候模糊语言是对公文语言准确性的补充,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常见的模糊词有:比如表时间的模糊词语 “最近、近期、适当时候、将来、曾经、同时、有时、一直”等。表范围的模糊词语如:“有关、各部门、国内外、乡(县、市、省)内外、左右、上下”等。表条件的模糊词语如:“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情况下、在基础上、符合一定条件、在特殊情况下”等。表数量的模糊词语如:“许多、多数、广大、某些、有此,一些、个别、部分”等。表程度的模糊词语如:“很、一般、更加、进一步、基本上、显著、较”等。表频率的模糊词语如:“经常、不断、有时、反复、再三、多次、偶尔”等。这些词在公文写作中使用频率很高,在公文写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词语都具有不明确的特点,就使给公文带来了灵活性。
(一)模糊语言在公文中存在原因
公文的模糊语言存在的原因主要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指的是客观事物自身存在着模糊性,客观世界的很多事物都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传递信息者只能把客观事物的最明显的特征标志出来,不能精确地确定客观事物的特征。学者刘萍提出“主观原因主要是根源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有清晰和精确的一面,也有模糊不清的一面,当无法对事物做出明晰、清楚的断言时,只能用模糊语言,在特定语境需要使用模糊语言。”其次,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词具有模糊性,如“高”“低”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这些词不容易给人清晰的印象,俩个、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说姚明很高,也可以说东京铁塔很高,可是姚明相对于东京铁塔是渺小的。
总之,公文中的模糊语言的存在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客体,不仅在于主体,也不仅在于语言本身,而是主体和客体在语言中相互碰撞的结果,是三方面的特点共同决定的是客体与主体以及语言本身的相互碰撞的结果。
(二)公文模糊语言的价值
公文模糊语言的存在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对于公文中模糊语言的价值我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使公文更加简洁精练
当一些精确词语无法清晰准确的描述事物时,模糊语言反而更能以简代繁,例如在《关于近期集中上楼安置工作急需明确的几个问题的请示》中写道“对以上问题的处理建议,是在综合市相关领导的指示、各职能部门的意见、各区安置办及各安置区建设指挥部建议的基础上提出。实际操作中若出现新的问题,建议再根据具体情况酌情予以调整。”。文中“酌情”如果换用其他精确语言换成精确语言一一举例就会使公文显得繁琐不堪,而且可能会有所遗漏,而模糊词的运用使公文简洁明了。
2.有利于公文表述周密严谨
周密严谨是公文的基本要求,否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公文的执行。客观世界存在着模糊性,有些时候不能用精确语言,这时用模糊语言来表达会最为准确。比如《中国科协关于申报2014年度引领地方学会能力提升项目的通知》中写到“各地科协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认真梳理工作内容,准备相关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应客观真实,不得谎报业绩、编造事迹。申报材料重点反映:学会能力提升整体工作方案和采取的具体措施、争取到的政策和专项经费等支持、有关工作综述、有关支撑项目情况、有关项目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奖建资金的使用计划等。”“等”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模糊词,但它在公文中的运用可以很好地避免难以一一举例或是列举遗漏了的问题,使表述更加周密严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