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大淖记事》的修辞艺术院系人文学院中文系

论汪曾祺《大淖记事》的修辞艺术院系人文学院中文系[20191210155259]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的修辞艺术,对《大淖记事》的语音、词语、句子以及修辞格进行系统论述,对语音中连绵词、叠音词、拟声词的研究,感受《大淖记事》在音律上的修辞效果;对词语、句子方面的修辞,感知汪曾祺在遣词造句时对于修辞的巧妙运用,感受汪曾祺独特的语感,语音以及文字;对修辞格的研究,体会汪曾祺的修辞艺术为他的文章增添了阅读的情趣。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汪曾祺小说修辞语言特征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语音修辞 1
(一)连绵词 2
(二)叠音 3
(三)拟声 4
三、词语修辞 5
(一)运用方言词汇 5
(二)词语的语体色彩 6
四、句子修辞 7
(一)长句和短句 7
(二)整句和散句 8
(三)常式句和变式句 9
五、修辞格 11
(一)比喻 11
(二)借代 12
(三)比拟 13
(四)夸张 13
(五)双关 14
(六)对比 15
六、结语.16
七、参考文献 17
八、致谢......................................................................................................................18
一、引言
汪曾祺的小说叙事语言清新脱俗,没有华丽的辞藻,不用浓墨重彩的修饰,却能够在平淡之中彰显出其小说独有的魅力。而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大淖记事》的语言特色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大淖记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描绘了汪曾祺家乡高邮地区的风土人情,并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挑夫女儿巧云和锡匠十一子纯美的爱情入手,歌颂了当地人民不畏强权的精神,折射出了下层人民闪耀的人性光辉。《大淖记事》更像是一首极具特色的地方童谣,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让读者对于作者所描写的情景、事物印象深刻,身临其境。这与汪曾祺对于修辞艺术的巧妙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黄京玄在《汪曾祺〈大淖记事〉的词句修辞艺术》中认为,汪曾祺先生的《大淖记事》中精妙地选择和运用俗语、形容词、动词、释句、比喻、设问等修辞方式,不仅凸显了故乡高邮的地域色彩,而且在刻画人物、表现风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张利华《汪曾祺小说语言修辞特色浅谈》认为,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在语言的使用上,汪曾祺经常选择那些平凡的日常口语。在句式的选择上,汪曾祺多用短句、散句。在辞格的运用上,是极其富有日常生活性的。对语言修辞效果的这种追求,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简洁平淡的语言特色。
修辞学是一种能够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表现效果以及接受效果的写作手法,它能够使语言变得生动趣味,让枯燥的文章焕发光彩。我通过反复研读全文,细心揣摩品味作者的各种修辞,并参考前人所作的各类有关汪曾祺散文和修辞学研究的文献综述,以汪曾祺先生的著名小说《大淖记事》为对象,分别从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句子修辞、修辞格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论述,从而对汪曾祺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修辞方法的手法进行浅淡地概括。
总的来说,关于汪曾祺《大淖记事》的修辞艺术方面,历来学者只是局限于研究《大淖记事》中特定的某些修辞学现象,但系统性略显不足。这给本篇文章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本文希望通过系统研究《大淖记事》,对汪曾祺小说的修辞特征做一次全面的了解,也希望可以由小及大,对人们生活中的语言修辞的正确运用有一定的帮助。研究《大淖记事》,能够从一篇文章入手,从精华中管中窥豹,从而对汪曾祺的语言特色、修辞艺术等的使用有一个大体的概貌。另外,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借鉴,让自身的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语音修辞
修辞学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艺术修饰,对语音的修饰也属于修辞的范畴。语音修辞的主要功能是使句子和谐优美,读起来能够琅琅上口,使语句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连绵词
连绵词是一些不能够被分离且单独表示意义的词语。连绵词都是由两个连绵在一起的音节组成的,它们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古籍文献中保留下来至今仍在使用的古连绵词或者是早期从国外引进的外来词汇。
连绵词可以分为双声词、叠韵词、双声叠韵词以及非双声叠韵词。双声词是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词语;叠韵词是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词语;双声叠韵词是指两个音节的声母韵母都相同的词语;非双声叠韵词是指两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的词语。另外,由于连绵词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上古时期的汉语,因此我们在判断双声叠韵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古代汉语的发音标准来判断,不能够理所当然地运用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来进行辨别。
下面是我从《大淖记事》中摘录的包含双声叠韵词语的句子:
⑴沙洲上冒出许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
⑵浆坊附近,还有几家买卖荸荠。
⑶可以听到远远地一阵一阵朦胧的市声。
⑷只是爱穿件华丝葛的裤子,爱吃点瓜子零食。
⑸打个呵欠伸懒腰,瞌睡子又上来了。
⑹这倒真是两只鸳鸯,可是配不成对。
⑺唱腔本是萨满教的香火请神唱的调子,所以又叫“香火戏”。
⑻梳了一个“苏州俏”的发髻,还抹了一点胭脂。
⑼或挑到南门外琵琶闸的大船上,沿运河外运。
⑽河水缓缓流淌,上面氤氲着薄薄的雾气。
其中,鸳鸯、琵琶、氤氲是双声词,这些词语的特征是它们的声母相同;荸荠、朦胧是叠韵词,这些词语的特征是他们的韵母相同;蒌蒿、华丝葛、呵欠、萨满、芝麻是非双声叠韵词。
文中还出现了以下双声叠韵词:
双声词:蟾蜍、抽搐、犹豫、褴褛;叠韵词:窈窕、玫瑰、葫芦、彷徨;双声叠韵词:辗转、缱绻、氤氲、玲珑;非双声叠韵词:鹧鸪、蟋蟀、蚯蚓、芙蓉。
连绵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双声叠韵方面。李重华关于双声叠韵曾经说过 “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也就是说,双声叠韵能够使我们的文章读起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律之美。简单地说,双声叠韵词语的音节中,相邻的音节因为相同而显得特别突出,所以根据这样的声音效果所表达出来的意蕴和情绪也就显得更加明显,更加得以强化。让气势磅礴的词语读起来愈加铿锵,让温婉可人的词语读起来更加婉转,音节更加紧凑,回味起来更加润口。以“鸳鸯”为例:“鸳鸯”属于双声词语,相同的声母的两个字读起来更加亲密,即便不知词语所描绘的为何物,仍然能够体会到两种事物依依相靠的感觉,更加增添了鸳鸯成双成对缠绵悱恻的柔情。以“朦胧”为例:“朦胧”是叠韵词,音节的紧凑感使朦胧这种不真切却又极具吸引力的状态描摹得万分形象。以氤氲为例:氤氲一词不仅给读者在语言文字上带给人诗意的享受,而且在语音上也充满节奏,读起来富有美感。
《大淖记事》中还有很多包含连绵词的句子,这样的读音上面的强化能够使包含连绵词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十足,使整篇《大淖记事》就像一首充满韵律的歌曲,在浓墨重彩的江南水乡环境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特别,让读者欲罢不能。
(二)叠音
叠音词是指两个音节的声音形式完全相同的词,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类是双音节的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两个音节联绵在一起,分开后单个的音节(字)不表示意义;另一类是双音节的合成词,由两个语素合成,两个音节分开后都能单独表示意义。还有一些非典型的叠音词主要是形容词的各种重叠形式,例如:叠音+后缀‘然’、叠音后缀词、形容词的重叠、形容词重叠+‘的’、名词的重叠、动词的重叠等等。接下来就从《大淖记事》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含有叠音词的句子来一一作详解。
在《大淖记事》中,汪曾祺在叠音词方面运用最多的是形容词的重叠,这种叠音词出现的频率几乎贯穿了整篇文章:
⑴现在里面冷清清、空荡荡。
⑵西边是几排错错落落的低矮的瓦屋。
⑶大概是觉得这种水淋淋的东西对女人更适宜。
⑷她浑身是湿透的,软绵绵,热乎乎。
⑸十一子觉得巧云紧紧挨着他,越挨越紧。
⑹所以这一代总是安安静静的,很少有大家吵嘴的事情发生。
⑺用一个木槌在铁砧上敲敲打打,大约一两顿饭功夫就成型了。
⑻只有附近的野孩子到船室来唱戏玩,棍棍棒棒,乱打一气。
⑼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
⑽碗里是骨堆堆的一碗紫红紫红的米饭。
其中,冷清清、空荡荡、水淋淋、软绵绵、热乎乎、亮晶晶属于叠音后缀词;错错落落、安安静静属于形容词的重叠;紧紧属于叠音合成词;敲敲打打、棍棍棒棒、紫红紫红属于非典型的叠音词。
文中还有如下叠音词:
叠音单纯词:潺潺、翩翩、冉冉、孜孜;叠音合成词:油油、青青、试试、练练;叠音后缀词:红彤彤、冷冰冰、雄赳赳、急匆匆;叠音+后缀“然”:贸贸然、欣欣然、茫茫然、惶惶然;形容词的重叠: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整整齐齐、痛痛快快;形容词的重叠+“的”:高高的、稳稳地、长长的、笨笨的。
叠音事实上就是音律的重复交叠,他也拥有双声叠韵所表达出来的语音效果。恰当合适地使用叠音词能够起到很多作用,诸如强调气势、增强表达、促进节奏、和谐音律、加强感染等等。以例句⑵为例:作者用错错落落而不是错落,这样就能加强对乡间房屋不按规格随心所欲建造的描摹,使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片错落有致各具姿态的乡间房屋的样貌。以例句⑸为例:作者用紧紧而不是单独一个紧字,更加强调了此时此刻巧云的无助与缺乏安全感,让巧云与十一子心心相惜的感觉昭然若揭,同时也增强了巧云身上的悲剧色彩。以例句⑺为例:作者不是用敲打,而是用敲敲打打,这样就形象地展示了锡匠在锻炼锡器时候的动作,并非是简单敲打几下就能完成的。以例句⑻为例:作者用棍棍棒棒而不是用棍棒,不仅能够凑足字数与后面的乱打一气形成语音的节奏,更能凸显棍棒交错的画面,显示孩子们顽皮的特性。以例句⑽为例:作者用紫红紫红而不是紫红,意在凸显米饭紫红色的颜色,让读者过目难忘。
(三)拟声
拟声词是一种用汉字来描摹我们生活中的声音的词语,《大淖记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拟声词,这些拟声词的恰当使用为文章平添了许多生活的趣味。
拟声词分为单音节词语,双音节词语,三音节词语以及四音节词语。下面摘录《大淖记事》中的部分拟声词:
⑴里面是松花黄色的,毛茸茸,挨挨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
⑵小轮船漆得花花绿绿的,飘着万国旗,机器突突地响。
⑶把一泡骚尿哗哗地撒到水里,看谁尿得最远。
⑷他们吃饭不怎么嚼,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咚一声就咽下去了。
⑸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
⑹几个媳妇脱了衣服跳到淖里扑通扑通洗了一会。
⑺一上大街,就“打打打滴打打打滴”齐齐整整地吹起来。
其中,啾啾、突突、哗哗、咕咚、嚓嚓是双音节词语;扑通扑通和打打打滴是四音节词语。
文中还出现了这些拟声词:吱吱、砰砰、咕咕、呱呱、呜呜。
拟声词的作用在于能够准确地描摹出自然界的声响,从而使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被进一步拉近,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亲切自然。以例句⑵为例:突突一词准确形象地描绘了轮船发动机在发动时候的声响。以例句⑸为例:嚓嚓一词写出了衣服的布料在摩擦的时候产生的声响,而只闻嚓嚓不闻其他声响,侧面反映了挑夫女子走路时候的整齐与精神。以例句⑹为例:扑通扑通形象地写出了几个女子跳进淖中的瞬间所产生的声响,让人忍不住想象当时的画面。
三、词语修辞
(一)运用方言词汇
方言词汇是一个地区的居民所使用的带有特殊口音、使用特殊词汇的语言。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所以在他的散文小说里面就充斥着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出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7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