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中的插图艺术(附件)【字数:11307】

摘 要张爱玲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作家,擅长小说、散文,其绘画才能也非常突出,还为自己的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花凋》等文章绘制多幅插图。这篇论文从绘画的角度,分析张爱玲作品的插图艺术,以期与小说文本内容相结合,在“图文合一”中达到对张爱玲小说更全面、丰富的认识。
目 录
第一章 插图艺术的渊源及作用1
1.插图艺术的起源1
1.1手绘年代1
1.2雕版年代1
2.插图艺术的作用2
第二章 张爱玲的写作与绘画天赋3
张爱玲短篇小说插图个案分析5
1.《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绣花鞋5
2.《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7
3.《金锁记》中的曹七巧9
4.《花凋》中的郑先生与郑夫人11
张爱玲短篇小说中的插图效果13
结束语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附录18
第一章 插图艺术的渊源及作用
1.1插图艺术的起源
插图艺术的开端应该追溯到三万五千年前,最初的形态是壁画,目的是表现出远古人类生活的场景。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插图也在不断演变着,造纸术发明以后,插图被广泛运用。
1.1.1手绘年代
插图在简牍帛书上也出现过,简帛上的插图起着说明解释的作用。在2000多年前,在秦简《曰书》有一幅人形图,图上的内容画的是两个小人,这幅画为以后研究书籍里的插图有着极大的参考作用。插图在汉朝出土的简上也被发现。插图的很好的载体之一就是帛,《人物驭龙帛画》在春秋战国年间是最出名的帛书插图;在东汉末期,佛学、道学慢慢地被众人接受,手抄书籍也随着时代变迁开始盛行,因此手绘宗教里的插图也就发展起来了。现在我国可以考查的佛教经书是在20世纪初期在新疆发现的5至6世纪时代的打乘佛教经典抄本;目前被认为最古老的佛教经书是2007年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遗迹发现的据认为是2至3世纪期间抄写的大乘佛教经典之一的《贤劫经》,插画在这些经书中都有出现。
1.1.2雕版年代
公元4世纪,石碑拓印开始流行,雕版印刷初见端倪。人物画是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开始出现的,几十个人物画在雕版佛经的扉页上被发现。公元7世纪初期,在唐朝时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发明了。在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般若经》上面的插图,推动了书籍插图由手绘插图迈步到印制插图阶段。
较多的人物插图在宋元朝代的《三礼图》等雕版印刷书籍中大量出现。在元代年间所刻制的《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里,包含了周濂溪、司马光等其他人的插图图像,另外经、史、子、集在这一时间段也开始套印插图,推动了插图进一步的深远发展,并且出现了套色插图。
人物画在明清年代开始慢慢衰败。可是在书籍插画区域,还是不断地有人物插图的宏伟作品的产生。比如弘治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嘉靖刻本《全相平话三国志》等等。建安、金陵等一些艺术门派由于这个人物书籍插图快速发展的时带也开始产生。由于石印印刷术在清朝时期的使用,“绣像画”插图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风格。
明清到民国初期,伴随着西方文化慢慢渗透到中国,书记插画的制作和画法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插图艺术有了光影和远近区别是因为西方国家绘画的透视法被运用。虽然这些创新的制作方法和技术让传统的雕版印刷走向了败落,但却让书籍插画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1.2插图艺术的作用
文字的表音和表意作用,一定程度上为很多的信息表达提供了载体,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释放信息过程的不准确和接受的无趣,于是插图的作用就尤为重要,插图起到了辅助文字说明的作用。插图包含了设计者的创意及人性化的亲切笔触,使得文字直观性的缺点得到了弥补。这些独特的插图不仅客观真实地表达了文学精神,而且对绘画的本身也有着独到特殊的认识,并且在美学方面也有一些思考。插图一方面起着传播信息的视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缩短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在审美方面的一致,更完善地构建起理解的桥梁。
张爱玲小说中的插图属于文学作品的插图,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文学作品,那也不会存在插图艺术,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学作品的插图不能像自然类的插图那样只从图片上理解作品,可以这么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意境、意象是通过文字的表达去启发读者思考、想象,那么插图就是通过美术让其转变为具有立体感的造型的视觉艺术。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它是自由的,它可以用自己的表现手法、艺术词汇和透视洞察力去体现文学作品的典型环境和性格。
插图可以将文学作品的主题进一步深化及提升;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可以将作品的场景、气氛得到进一步渲染。
第二章 张爱玲的写作与绘画天赋
张爱玲的爷爷在清末是一位很有名的大臣,叫张佩纶,奶奶叫李菊耦,是晚清领导洋务运动的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名叫张志沂,曾经任职金浦路铁路局英文秘书。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培养,张爱玲4岁开始私塾教育,8岁因父亲辞去职务搬回上海,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古典名著。11岁入读圣玛利亚女校,12岁首次在圣玛利亚校刊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13岁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且开始向父亲学习写旧诗。之后便开始陆陆续续地发表文章,她的作品内容广泛,有小说、散文、学术论著、电影剧本和译文作品。其中小说作品有《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心经》、《怨女》、《茉莉香片》等,散文作品有《天才梦》、《烬余录》、《童言无忌》、《雨伞下》等,电影剧本有《太太万岁》、《不了情》、《红楼梦》、《小儿女》、《南北一家亲》等,学术论著有《红楼梦魇》、《<海上花列传>评注》,译文作品有《海上花列传》、《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老人与海》。由此可看出张爱玲的写作才能突出,具有天赋。
文学写作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特殊的艺术特质,但是它们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需要通过创作,来体现出人生百态。
在语言方面,张爱玲的天赋表现得淋漓尽致,浓艳的繁华,洗练的简朴,随意切换。在绘画插图的时候,没有丝毫添加个人情感,没有任何有意美化、丑化一说。做到以最真实的内容来吸引读者,做到图文并茂,进一步提高作品的人文张力。以图释文,以文释图,图文对照。她在中国被誉为“仙才”,以文学创作闻名海外,但是却没有多少人了解她在绘画上的天赋和在插图方面取得的成功。其实她中学时在《大美晚报》发表的一幅漫画才是她人生的第一笔稿费。张爱玲从小具有绘画天赋,母亲在油画方面的造诣很深,在她留学回来后亲自教导张爱玲绘画的配色及其它方面。从而让张爱玲在线条的配色及其它方面具有专业的眼光和独特的偏爱。当张爱玲的小说代表作《传奇》发表的时候,她特别用心地为其中的8篇绘制插图,那8篇作品分别是《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倾城之恋》、《金锁记》、《年青的时候》、《花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