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鹿原看关中丧葬礼俗文化心理(附件)

摘 要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中丧葬礼俗体现了关中丧葬特色,其丧葬礼俗文化心理是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关中丧葬的仪式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可以分为葬前的准备、葬礼的过程和葬后的祭奠。最为重要的是关中丧葬礼俗的文化心理,有宗族庇护的由衷渴望、“喜”与“悲”的生死观和慎重追远的孝道心理。关中丧葬礼俗的文化影响,具有维护伦理道德、稳定宗族关系和延续“孝”与“敬”的价值。
Key Words: White Deer Plain; The guanzhong region; Mortuary practices; Cultural psychology 目 录
1 绪论 1
2关中丧葬的仪式程序 2
2.1葬前的准备 2
2.2葬礼的过程 4
2.3葬后的祭奠 4
3 关中丧葬礼俗的文化心理 6
3.1宗祖庇护的由衷渴望 6
3.2“喜”与“悲”的生死观 6
3.3慎终追远的孝道心理 7
4 关中丧葬礼俗的文化影响 9
4.1维护伦理道德 9
4.2稳定宗族关系 10
4.3延续“孝”与“敬”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绪论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1]陈忠实生活在关中,《白鹿原》在创作上是以关中文化为背景,极具巧妙地把关中地域文化、风土民俗融入到小说中,尤其把关中民俗文化在小说中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民俗文化思想渲染了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在对关中民俗中丧葬礼俗的描述,是文化心理影响下所表现出关中地区独具特点的丧葬礼俗。
2关中丧葬的仪式程序
由生到死是人一生所必须经历而又无法避免的自然过程。死亡就意味着生命状态的永远终止,丧葬作为一种仪式,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产生,进而演化得复杂、成熟。丧与葬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说文解字》中:“‘丧,亡也。葬:葬,藏也。’”[2]P29用现代汉语理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丧指失去、丧失,葬指的是将尸体掩埋收藏。丧葬就是指埋葬失去生命体征的人,这个过程作为人生礼仪中最后一项仪式活动,仪式程序是较为隆重繁杂的。
在《白鹿原》中描写了众多人的葬礼如白秉德老汉、鹿三的女人鹿惠氏、白嘉轩妻子仙草、白嘉轩母亲白赵氏、鹿兆海、朱先生等等。阅读对比发现从仪式程序上看,可以把关中地区丧葬礼俗仪式程序大致总结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葬前的准备;第二阶段,葬礼的过程;第三阶段,葬后的祭奠。
2.1葬前的准备
人生来是赤身裸体的,由于人的羞耻心出现以树叶树皮为主的衣服,此时的衣服凝聚的是遮羞的目的。随着自然环境和四季变化的因素,为了能遮风挡雨抵御寒冷,树叶树皮形式的衣服达到保暖的目的。当文明逐渐形成,美的概念也随之产生,衣服开始进入到审美领域,慢慢有了不同颜色和各种样式,审美的因素从而推进了整个服饰的变化。衣服也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在人死后所需要穿的衣服称之为寿衣,寿衣也就成为丧葬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逝者安葬前家属要给逝者换上生前准备好的寿衣。寿衣通常是逝者生前自己购买或自织布料缝制而成,如遇到突发事件死去的由子女亲属及时购买寿衣。“嘉轩一声哭嚎就昏死过去,被救醒时父亲已经穿上了老衣”[3]P10这是白秉德老汉死后换上了提前准备好的寿衣。鹿惠氏死后“在左领右舍的女人们的帮助下洗了脸擦了身,换上了寿衣。里外分单的夹的棉的三件寿衣”[3]P451朱先生死后“朱白氏抱来了早已备置停当的寿衣,立即抓紧时间给朱先生换穿”。[3]P631综合看来小说中关中地区对逝者安葬前要对逝者进行快速擦净身体穿上寿衣,以免死亡过久身体僵硬难以穿上寿衣,擦洗身体是希望逝者能干净地离开人世。逝者所穿寿衣的件数上也有讲究“有三件、五件、七件、九件,十一件,一般寿衣都是以奇数为准。‘老衣’件数的多少,以及样式颜色等都是与逝者的年龄、属相、身份、贫富都密切相关的。”[4]小说中,从鹿三的女人鹿惠氏下葬时所穿三件寿衣,就能判断她的具体生活情况。
逝者在穿好寿衣后,子女要穿孝衣戴孝帽到亲戚朋友家报丧将死讯告知亲友。白秉德老汉死后“派出四个近门子的族里人,按东南西北四路分头给亲戚报丧。”[3]P10鹿惠氏死后第二天才给亲戚好友报丧,报丧是由逝者的儿女或者晚辈,用最原始口传信息的通知方式将逝者的死亡时间和出殡日期告知亲友,并邀请他们参加逝者的吊唁活动。这个过程报丧之人都要在门外喊出亲友进行,不得进入家中。
在报丧的过程中逝者家中其余人要及时搭建灵堂,以便于停放穿好寿衣的逝者。灵堂中要有灵桌、放有贡品、设有香案等供守灵和吊唁的厅堂,通常情况下都是在室外搭建。白秉德老汉死后,白嘉轩“被救醒时父亲已经穿上了老衣,香案已经在灵桌上焚烧。”[3]P10,说明灵堂已经搭建完成。朱先生死后“怀义买回祭物,兄弟俩把点心石榴等供品依样摆置到灵桌上,然后由怀仁发蜡焚香,怀义在瓦盆里点着了阴纸,最后就迫不及待地跪伏到灵桌下尽情放开喉咙哭起来。”[3]P633这个过程把设立灵堂的作用都表现出来了。
关中地区“由于以农为本,以土地为生的生产方式,人们对待土地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母,生命之本。”[5]所以斯地实行土葬,主要还是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思想,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回归黄土地,完成生命与万物的融合。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也造就了“看风水”这种特殊职业,他们以看风水定墓穴为主要工作。白秉德老汉停尸灵堂时,“在阴阳先生未定准穴位之前先给坟地堆砖做箍墓的准备事项。”[3]P10家属要请阴阳先生为逝者测定墓穴位置,定准后才能开始动工挖墓箍墓,墓穴的位置按一定顺序安置。白秉德老汉“他的坟堆按照长幼排在父亲坟堆的下首靠左的位置,右边不言而喻的是留给白赵氏将来仙逝时的安居之地。”[3]P11墓穴位置由长辈在上晚辈在下男左女右的顺序,由此可以看出墓穴能体现逝者身份还能辨别性别。墓穴的大小各不相同,主要由逝者家庭经济条件和逝者品德决定。朱先生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一个“圣人”的形象,白嘉轩看着下葬时尸体“躺在木板上,木板两边套着吊绳,徐徐送入墓道;四个年轻人恭候在墓道里,把僵硬的姐夫尸体抬起来放入暗室;暗室里面有窄窄一盘土炕。”[3]P637看出朱先生的墓穴有墓道和暗室,是规模较大的墓穴。证明后人对朱先生高尚品德的极大肯定。
2.2葬时的过程
安葬逝者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首先将逝者尸体从灵堂移入棺材中。小说中白秉德老汉死后第七天后就在祖坟坟地上箍好了墓,占据了一方土地。鹿三女人鹿惠氏死后第二天才给亲戚家报丧,当天午时入殓。朱先生死后第七天才下葬。可以看出下葬的时间各不相同,有死后第二天、第三天和第七天。因入殓后就要下葬所以就说明入殓的时间也是各不相同。不同逝者入殓棺材也有所差别,白嘉轩第二房女人死后所用棺材是一具薄板棺材以及埋葬卫家三姑娘是用了杨木板割成的棺材,而鹿兆海死后所用的灵柩是漆成黑色的棺材。“这都显示了关中这个具有深厚儒家传统文化的地域中,男尊女卑、身份地位等观念的根深蒂固。”[6]虽逝者的棺材有所差异但入殓程序相同,在入殓前要“先把棺材打扫,铺上一层弹好的棉花,上敷白麻纸,然后从大头到小头把七枚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状。”[7]然后将尸体安放在上面。入殓完要进行封棺,由压棺人用斧头等工具将钉子钉死棺盖才算入殓完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5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