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翼童话的讽刺手法以大林和小林为例(附件)
摘 要张天翼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风格与众不同的作家,他在创作成人文学的同时,又在儿童文学领域寻求新的机遇,逐渐在儿童文学领域脱颖而出,以“新人”著称。他的作品能够迎合人们的心理,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老天真叔叔”。张天翼在创作中既有成人世界里的假丑恶现实,又能用孩子的眼光,将他们眼中纯洁美好的世界用笔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眼前。他的作品传达给孩子们的是在现实残酷下,孩子们的勇敢、面对不平的事存有正义感,在热闹的讽刺中隐含着善意的劝诫,给我们后世儿童文学在萌芽之初就烙下现实主义的鲜明特色。本文尝试以《大林和小林》为例,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从三个方面对他的童话讽刺手法进行分析一是他儿童文学创作取得成功的因素;二是他独特讽刺艺术风格的内容;三是他独特艺术风格给人带来的影响。
目 录
引言 1
1 张天翼童话讽刺手法形成原因 2
1.1 创作主体的选择 2
1.2 时代背景的干预 4
2 张天翼童话讽刺手法的艺术表现 6
2.1 漫画式的夸张 6
2.1.1 恶与兽性的群体 6
2.2 对照式的叙述框架 8
2.2.1 故事情节的对照 8
2.2.2 人物命运行为的对照 8
2.3 反说式的语言运用 9
2.3.1 隐喻 9
2.3.2 反讽 10
3 张天翼童话讽刺手法的价值 13
3.1 直面现实 13
3.2 敢于抗争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引言
童话,“它借着奇异的想象,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原本平凡无奇的真实世界幻化成美丽的超现实境界,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满足了儿童的多种需求。”[1]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正处于混乱时期,文学界追随潮流开启革新,作家们寻求新的创作模式,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创造出属于本时期的文学方向,青年作家张天翼以小说《三天半的梦》、《二十一个》跻身于文坛并受到重视。之后他又随之发表了《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代表作,张天翼逐渐成为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带有讽刺意味,讽刺现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社会的残酷与黑暗,抨击统治恶势力的残忍。因时代要求他将由讽刺小说转向讽刺童话,并且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他童话作品中带有清新讽刺以及他的作品文风活跃深受人们的喜爱。童话的出现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心理,所以童话在此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解放后,更是倾注全部的精力于儿童文学,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开山鼻祖”[2]P24,是继“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造的路”[3]P298的叶圣陶之后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者,把我国儿童文学带入一个新的领域。更让人惊叹的是,“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始终在成人文学、儿童文学两条战线上劳作的作家,大概就只有张天翼了。”[2]P24
1张天翼童话讽刺手法形成原因
张天翼的成长环境与接受教育的差异,让他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张天翼童话用讽刺的艺术手法融进现实的世界,用讽刺的话语情节来抨击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毫无疑问,童话家的生活体验和时代背景对其的影响,决定了童话的内涵和它所要体现的价值。总之无论童话的表达形式怎样改变,它都与作家生活的时代和经历息息相关,作家必须将此运用一种手段将其融进童话的艺术形象上。张天翼创作讽刺童话的成因,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创作主体的选择和时代背景的干预。
1.1创作主体的选择
“童话家的体验生成一般来说总是处于两种联系中:一是与童话家在特定时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一是与童话家个人经历中的早期经历、由教育和其他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反应图式的联系。”[4]P31通俗地说,每个童话家的童年经历都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在他们以后的成长中时不时地影响着他。于张天翼而言亦是如此,回顾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从小与众不同的教育。就会发现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命形态。
张天翼他出生在文学气息浓厚的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忠实的文学爱好者。在张天翼童年印象中,父亲虽然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但他思想开明并不守旧,也是一个爱说讽刺话的诙谐幽默的老人,所以张天翼从小在阅读选择权上并不是执迷于传统的文化,既可以看东方的又可以看西方的。而张天翼的母亲反则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新女性,她把自己的思想甚至爱好创作的特点深刻影响到孩子们。张天翼小的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述林译的狄更斯作品《孝女耐儿传》,这便是他初步接触到的西方小说。《孝女耐儿传》主要特点就是讽刺,因为狄更斯的作品中反应出当时英国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在写作手法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尖锐深刻的讽刺及现实社会主义的描写,恰好符合中国所处的社会现实。除了父母,他二姐对他影响颇多,二姐是受五四时代影响的新女性,爱说弯曲的笑话爱形容人,往往挖到别人心底里去。这些让他从小形成这种固定习惯,觉得用讽刺幽默艺术来解释文学作品要比正常状态好很多,这在他幼小心灵埋下种子。作品《包氏父子》就是源于他的日常生活,在二姐家与包氏父子长期交往观察中创作的,作者用讽刺的笔法表现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5]P117的情感。保姆王妈给他讲徐长文,讲《屁弹铜匠》滑稽小说,给他童年生活带来很多欢乐。由此他对这类抨击时政的小说感兴趣,所以后来作品大多源自于他的幼年经历。正是由于家庭的影响,使得他小时候就养成了喜欢拿幽默讽刺的方式来解读他人作品,创作的主体选择大多来源于他上学期间阅读的作品。
幼年西方文学的印象,让张天翼在中学时期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文学作品,对西方文学作品有了良好的认识,与此同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典籍大量阅读,就形成了他后来的成熟思想,以致他对于事物的看法不至于那么保守,对人性的表达手法呈现多样化的书写。在林译小说的影响下他开始创作滑稽小说《新诗》。中学偶读鲁迅《阿Q正传》使自己心情汹涌澎湃,张天翼接触到鲁迅的作品,他发现林译小说不符合我们国家的时代,让人们一直生活在幻想中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他作为激进青年在寻找适合的创作。鲁迅小说出现正好代替林译小说,鲁迅在创作中爱好对国民性问题进行探究,揭发现实生活中的丑恶面具,不自觉地采用讽刺手法描写现实社会。而当时社会国情正好如此,所以张天翼自认为找到适合自己创作的方式,因此他抛弃滑稽小说,决定“要师法现实主义艺术大师鲁迅,学习鲁迅对待现实主义人生所采取的严肃、认真的态度。”[6]P2728 大学期间对鲁迅作品感兴趣,但又不呢边个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一直在探求摸索。
在不断地探究创新中,他发表了不少文章反复摸索发觉童话既能迎合当时文学的发展趋向又能适合儿童接受。19291931年小说《鬼土日记》《从空虚到充实》《二十一个》这样的作品以怪诞讽刺特点,为后来童话讽刺手法埋下伏笔,后来书写过程中他发现讽刺艺术用得过多,并不能真心表达他的内心情感,而鲁迅1935年所说“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童话开辟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不料此后不但并无退变,而且也没有人追踪,倒是在不断地在向后转。”[7]P222《稻草人》得出现为他点亮新的方向,他发现改造成人的过程比较困难,如果我们从孩子角度入手,可能会有新的开拓。童话创作正是时代所需,而张天翼又富有童趣,他认为童话既能给儿童提供精神需求又能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怒融入童话,并启迪儿童要认清社会现实的黑暗。张天翼创作童话所表现的意识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与使命感,儿童作为新一代青年要从思想上赋予他们要有反抗斗争精神。在此基础上创新,创造自己的风格。在创作主体上,他认为儿童作为时代的接班人,唤醒他们麻木的心灵,因此他从创作讽刺小说转为讽刺童话。
目 录
引言 1
1 张天翼童话讽刺手法形成原因 2
1.1 创作主体的选择 2
1.2 时代背景的干预 4
2 张天翼童话讽刺手法的艺术表现 6
2.1 漫画式的夸张 6
2.1.1 恶与兽性的群体 6
2.2 对照式的叙述框架 8
2.2.1 故事情节的对照 8
2.2.2 人物命运行为的对照 8
2.3 反说式的语言运用 9
2.3.1 隐喻 9
2.3.2 反讽 10
3 张天翼童话讽刺手法的价值 13
3.1 直面现实 13
3.2 敢于抗争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引言
童话,“它借着奇异的想象,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原本平凡无奇的真实世界幻化成美丽的超现实境界,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满足了儿童的多种需求。”[1]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正处于混乱时期,文学界追随潮流开启革新,作家们寻求新的创作模式,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创造出属于本时期的文学方向,青年作家张天翼以小说《三天半的梦》、《二十一个》跻身于文坛并受到重视。之后他又随之发表了《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代表作,张天翼逐渐成为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带有讽刺意味,讽刺现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社会的残酷与黑暗,抨击统治恶势力的残忍。因时代要求他将由讽刺小说转向讽刺童话,并且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他童话作品中带有清新讽刺以及他的作品文风活跃深受人们的喜爱。童话的出现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心理,所以童话在此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解放后,更是倾注全部的精力于儿童文学,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开山鼻祖”[2]P24,是继“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造的路”[3]P298的叶圣陶之后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者,把我国儿童文学带入一个新的领域。更让人惊叹的是,“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始终在成人文学、儿童文学两条战线上劳作的作家,大概就只有张天翼了。”[2]P24
1张天翼童话讽刺手法形成原因
张天翼的成长环境与接受教育的差异,让他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张天翼童话用讽刺的艺术手法融进现实的世界,用讽刺的话语情节来抨击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毫无疑问,童话家的生活体验和时代背景对其的影响,决定了童话的内涵和它所要体现的价值。总之无论童话的表达形式怎样改变,它都与作家生活的时代和经历息息相关,作家必须将此运用一种手段将其融进童话的艺术形象上。张天翼创作讽刺童话的成因,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创作主体的选择和时代背景的干预。
1.1创作主体的选择
“童话家的体验生成一般来说总是处于两种联系中:一是与童话家在特定时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一是与童话家个人经历中的早期经历、由教育和其他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反应图式的联系。”[4]P31通俗地说,每个童话家的童年经历都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在他们以后的成长中时不时地影响着他。于张天翼而言亦是如此,回顾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从小与众不同的教育。就会发现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命形态。
张天翼他出生在文学气息浓厚的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忠实的文学爱好者。在张天翼童年印象中,父亲虽然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但他思想开明并不守旧,也是一个爱说讽刺话的诙谐幽默的老人,所以张天翼从小在阅读选择权上并不是执迷于传统的文化,既可以看东方的又可以看西方的。而张天翼的母亲反则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新女性,她把自己的思想甚至爱好创作的特点深刻影响到孩子们。张天翼小的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述林译的狄更斯作品《孝女耐儿传》,这便是他初步接触到的西方小说。《孝女耐儿传》主要特点就是讽刺,因为狄更斯的作品中反应出当时英国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在写作手法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尖锐深刻的讽刺及现实社会主义的描写,恰好符合中国所处的社会现实。除了父母,他二姐对他影响颇多,二姐是受五四时代影响的新女性,爱说弯曲的笑话爱形容人,往往挖到别人心底里去。这些让他从小形成这种固定习惯,觉得用讽刺幽默艺术来解释文学作品要比正常状态好很多,这在他幼小心灵埋下种子。作品《包氏父子》就是源于他的日常生活,在二姐家与包氏父子长期交往观察中创作的,作者用讽刺的笔法表现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5]P117的情感。保姆王妈给他讲徐长文,讲《屁弹铜匠》滑稽小说,给他童年生活带来很多欢乐。由此他对这类抨击时政的小说感兴趣,所以后来作品大多源自于他的幼年经历。正是由于家庭的影响,使得他小时候就养成了喜欢拿幽默讽刺的方式来解读他人作品,创作的主体选择大多来源于他上学期间阅读的作品。
幼年西方文学的印象,让张天翼在中学时期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文学作品,对西方文学作品有了良好的认识,与此同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典籍大量阅读,就形成了他后来的成熟思想,以致他对于事物的看法不至于那么保守,对人性的表达手法呈现多样化的书写。在林译小说的影响下他开始创作滑稽小说《新诗》。中学偶读鲁迅《阿Q正传》使自己心情汹涌澎湃,张天翼接触到鲁迅的作品,他发现林译小说不符合我们国家的时代,让人们一直生活在幻想中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他作为激进青年在寻找适合的创作。鲁迅小说出现正好代替林译小说,鲁迅在创作中爱好对国民性问题进行探究,揭发现实生活中的丑恶面具,不自觉地采用讽刺手法描写现实社会。而当时社会国情正好如此,所以张天翼自认为找到适合自己创作的方式,因此他抛弃滑稽小说,决定“要师法现实主义艺术大师鲁迅,学习鲁迅对待现实主义人生所采取的严肃、认真的态度。”[6]P2728 大学期间对鲁迅作品感兴趣,但又不呢边个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一直在探求摸索。
在不断地探究创新中,他发表了不少文章反复摸索发觉童话既能迎合当时文学的发展趋向又能适合儿童接受。19291931年小说《鬼土日记》《从空虚到充实》《二十一个》这样的作品以怪诞讽刺特点,为后来童话讽刺手法埋下伏笔,后来书写过程中他发现讽刺艺术用得过多,并不能真心表达他的内心情感,而鲁迅1935年所说“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童话开辟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不料此后不但并无退变,而且也没有人追踪,倒是在不断地在向后转。”[7]P222《稻草人》得出现为他点亮新的方向,他发现改造成人的过程比较困难,如果我们从孩子角度入手,可能会有新的开拓。童话创作正是时代所需,而张天翼又富有童趣,他认为童话既能给儿童提供精神需求又能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怒融入童话,并启迪儿童要认清社会现实的黑暗。张天翼创作童话所表现的意识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与使命感,儿童作为新一代青年要从思想上赋予他们要有反抗斗争精神。在此基础上创新,创造自己的风格。在创作主体上,他认为儿童作为时代的接班人,唤醒他们麻木的心灵,因此他从创作讽刺小说转为讽刺童话。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