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子产形象探析
摘 要子产的事迹主要见于《左传》,本文以《左传》为主要文本,通过分析子产形象及其形象塑造方法,探明《左传》塑造子产的目的。作为春秋晚期变革与冲突的社会变迁之际郑国的杰出执政者,子产在郑国危难之际临危受命,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施行一系列变革措施,使郑国得以稳定发展。塑造子产其人的目的一方面显示出时代对于贤臣的呼唤;另一方面,借对子产事功详细描写,树立了良性德行,后世良臣的楷模。
目 录
引 言 1
1 子产形象表现 2
1.1 开明的为政者 2
1.2 坚定的改革者 3
1.3 杰出的外交家 4
1.4 恪守原则的君子 5
2 子产形象塑造方法 7
2.1 鲜明的身份对比 7
2.2 精湛的语言描写 8
2.3 细腻的心理描写 10
3 子产形象的意义 12
3.1 时代呼唤贤臣 12
3.2 塑造贤臣典范 12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引 言
子产生于公族之家,是郑穆公之孙,司马子国(公子发)之子,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子。郑国的贤相,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执国政长达二十二年之久,是一位勇于改革旧制度,与时俱进、有思想、有谋略的改革家。
本文以《左传》为基础,分析子产人物形象。《左传》中涉及子产相关事迹主要在襄公、昭公时期,共涉及子产事迹篇目共二十六处,其中详写片段如下,襄公时期: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子产助郑伯去楚、郑子产为政、子产坏晋馆垣、郑伯有嗜酒、郑子皮授政子产、子产不毁乡校;昭公时期:子产却楚逆女以兵、郑子产与子皙争聘、子产制丘赋、叔向问政子产、郑简公吊唁晋平公、郑国发生火灾、郑国发生水灾、子产论政之宽猛、诸侯国讨伐晋、韩宣子索要玉环共十七篇,民主为政、治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外交上机智沉着应对如流、为人刚正不阿,做人做事皆是后世贤臣楷模,为我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位春秋第一贤相的形象。此外,其余九处片段也略提子产,包括襄公时期:尹何治封邑、陈国积粮、子产问政然明、楚康王攻郑、公子扎以礼治国;昭公时期:楚灵王与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产、子产与晋平公、子产还韩宣子地、韩宣子请求职位,以上片段中子产出现的频率较低且描写他的言辞较少,无论是帮助别人找出问题还是寻求别人帮助以解决自己的难题,每逢开口必定直击要害,使问题得到解决。
据收集资料来看,学者们历来将子产作为政治家和外交家来评价,其治郑策略及外交辞令方面的研究最多,而对子产人物形象深度分析的研究屈指可数。因此,本文立足于整体更深层次解读《左传》文本,探析《左传》中子产人物形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形象塑造方法,借此窥探《左传》中塑造子产的实际意图。
1 子产形象表现
《左传》作为编年体史书,通过描述事件并运用某些艺术手法对一些历史人物形象进行篆刻。观《左传》即发现在该书众多人物形象塑造中,作者给予子产大量笔墨,本就十分“偏爱”。从《左传》中子产第一次出现就已经展现出过人的政治天赋,到临近病危时告诫继任者治国理政要宽猛相济这段时间,子产在治国理政中所施行的一系列措施均展现其善于用人的领导才能、高瞻远瞩的先见之明、才智过人的胆识谋略,使郑国每每遇上危难总能化解,最终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1.1 开明的为政者
《左传》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充分考虑到民众力量对于稳定国家政权的重要。因此,《左传》在利用人物言论表达开明民主思想的同时也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如子产不毁乡校: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1]P357
春秋时期,乡校是老百姓议论国家繁荣昌盛、社会风习、百姓日常生活相关问题的场所。然明认为毁掉乡校,能够有效帮助子产进行执政和改革,减少反对的声音。但子产认为,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镜子,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老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沉默并不意味着顺从;相反,沉默中蕴藏着可怕的力量。子产执政期间,未毁掉乡校而保护了当时郑国国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使得乡校这一场所在当时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子产不毁乡校”是子产执政民主的体现,纵观《左传》全书,不难发现开明民主的民本思想渗透全书。
治理国家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政令的宽与猛既有优点也有劣势,子产病危之际,用水与火作比喻,并形象地阐述了它们的辩证关系:
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1]P451
子产病危之际仍忧心国政,于是安排了后事,并分析了宽政和猛政的施行原因及效果,过分的宽大仁慈容易被视为软弱,从而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但过分的威猛严厉容易导致残暴,以致引起强烈反抗,造成违法乱纪。所以,在治国理政时,应宽严相济,施行爱民之道,让人们心服口服地遵纪守法。子产此番为政言论,是他为政多年经验的总结,观点清晰,有理有据。此处,将子产与子太叔为政对比,凸显了子产为政开明的政治理念,亦衬托出子产为政的高明。
总之,子产为政施行开明民本思想,处处为百姓考虑,深得民心,为其后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
1.2 坚定的改革者
自古以来,每逢改革之际,都必定招来质疑与责难,因为人们早已习惯在现有的“安稳”生活中一成不变,而改革的波澜带来的是不安,甚至是触及利益的影响。[2]且不论改革最终取得多大成功,获得后世多少赞美,至少在改革初期,子产所听到的是一个又一个非议,但怀揣改变弱国面貌的决心,子产毅然决然推行了三次改革:
目 录
引 言 1
1 子产形象表现 2
1.1 开明的为政者 2
1.2 坚定的改革者 3
1.3 杰出的外交家 4
1.4 恪守原则的君子 5
2 子产形象塑造方法 7
2.1 鲜明的身份对比 7
2.2 精湛的语言描写 8
2.3 细腻的心理描写 10
3 子产形象的意义 12
3.1 时代呼唤贤臣 12
3.2 塑造贤臣典范 12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引 言
子产生于公族之家,是郑穆公之孙,司马子国(公子发)之子,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子。郑国的贤相,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执国政长达二十二年之久,是一位勇于改革旧制度,与时俱进、有思想、有谋略的改革家。
本文以《左传》为基础,分析子产人物形象。《左传》中涉及子产相关事迹主要在襄公、昭公时期,共涉及子产事迹篇目共二十六处,其中详写片段如下,襄公时期: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子产助郑伯去楚、郑子产为政、子产坏晋馆垣、郑伯有嗜酒、郑子皮授政子产、子产不毁乡校;昭公时期:子产却楚逆女以兵、郑子产与子皙争聘、子产制丘赋、叔向问政子产、郑简公吊唁晋平公、郑国发生火灾、郑国发生水灾、子产论政之宽猛、诸侯国讨伐晋、韩宣子索要玉环共十七篇,民主为政、治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外交上机智沉着应对如流、为人刚正不阿,做人做事皆是后世贤臣楷模,为我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位春秋第一贤相的形象。此外,其余九处片段也略提子产,包括襄公时期:尹何治封邑、陈国积粮、子产问政然明、楚康王攻郑、公子扎以礼治国;昭公时期:楚灵王与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产、子产与晋平公、子产还韩宣子地、韩宣子请求职位,以上片段中子产出现的频率较低且描写他的言辞较少,无论是帮助别人找出问题还是寻求别人帮助以解决自己的难题,每逢开口必定直击要害,使问题得到解决。
据收集资料来看,学者们历来将子产作为政治家和外交家来评价,其治郑策略及外交辞令方面的研究最多,而对子产人物形象深度分析的研究屈指可数。因此,本文立足于整体更深层次解读《左传》文本,探析《左传》中子产人物形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形象塑造方法,借此窥探《左传》中塑造子产的实际意图。
1 子产形象表现
《左传》作为编年体史书,通过描述事件并运用某些艺术手法对一些历史人物形象进行篆刻。观《左传》即发现在该书众多人物形象塑造中,作者给予子产大量笔墨,本就十分“偏爱”。从《左传》中子产第一次出现就已经展现出过人的政治天赋,到临近病危时告诫继任者治国理政要宽猛相济这段时间,子产在治国理政中所施行的一系列措施均展现其善于用人的领导才能、高瞻远瞩的先见之明、才智过人的胆识谋略,使郑国每每遇上危难总能化解,最终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1.1 开明的为政者
《左传》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充分考虑到民众力量对于稳定国家政权的重要。因此,《左传》在利用人物言论表达开明民主思想的同时也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如子产不毁乡校: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1]P357
春秋时期,乡校是老百姓议论国家繁荣昌盛、社会风习、百姓日常生活相关问题的场所。然明认为毁掉乡校,能够有效帮助子产进行执政和改革,减少反对的声音。但子产认为,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镜子,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老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沉默并不意味着顺从;相反,沉默中蕴藏着可怕的力量。子产执政期间,未毁掉乡校而保护了当时郑国国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使得乡校这一场所在当时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子产不毁乡校”是子产执政民主的体现,纵观《左传》全书,不难发现开明民主的民本思想渗透全书。
治理国家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政令的宽与猛既有优点也有劣势,子产病危之际,用水与火作比喻,并形象地阐述了它们的辩证关系:
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1]P451
子产病危之际仍忧心国政,于是安排了后事,并分析了宽政和猛政的施行原因及效果,过分的宽大仁慈容易被视为软弱,从而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但过分的威猛严厉容易导致残暴,以致引起强烈反抗,造成违法乱纪。所以,在治国理政时,应宽严相济,施行爱民之道,让人们心服口服地遵纪守法。子产此番为政言论,是他为政多年经验的总结,观点清晰,有理有据。此处,将子产与子太叔为政对比,凸显了子产为政开明的政治理念,亦衬托出子产为政的高明。
总之,子产为政施行开明民本思想,处处为百姓考虑,深得民心,为其后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
1.2 坚定的改革者
自古以来,每逢改革之际,都必定招来质疑与责难,因为人们早已习惯在现有的“安稳”生活中一成不变,而改革的波澜带来的是不安,甚至是触及利益的影响。[2]且不论改革最终取得多大成功,获得后世多少赞美,至少在改革初期,子产所听到的是一个又一个非议,但怀揣改变弱国面貌的决心,子产毅然决然推行了三次改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