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长篇小说的女性意识(附件)
摘 要萧红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女性作家,她用女性的声音说出女性的困境,表达女性的真实自我。她从女性的生存体验出发,以家庭关系为主,书写女性悲惨命运和生存现状,她从人最基本的生与死、女性的生育与家庭的关系入手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认识、自我救赎。本文从萧红的成长经历对创作的影响、小说创作及文本表现这三方面来探究萧红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并选择萧红的长篇小说代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作为主要文本来论述。
目 录
引言 1
1 女性意识的形成 2
1.2 艰难不幸的人生 4
1.3 鲁迅萧军等对其创作的影响 5
2 女性意识的体现 7
2.1 《生死场》:生的坚强,死的挣扎 7
2.1.1 生的坚强:王婆 7
2.1.2 死的挣扎:月英 8
2.2 《呼兰河传》:残酷的生存现状 9
2.2.1 孕育的磨难:王阿嫂 9
2.2.2 家庭的折磨:小团圆媳妇 10
3 女性意识的独特性:客观展示,悲情书写 12
4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萧红,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在呼兰河镇出生,1942年1月于香港逝世,享年31岁。1928年她在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学习,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等人的作品影响。1930年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萧红离家出走,自此,踏上文学之路。
萧红一生致力于书写女性,她看到了女性在社会上的艰难生存,她以女性独特的细腻视角描写社会现状和女性畸形的遭遇,她的作品大多描写的是小人物平凡的日常琐事,以在时代背景下的邻里邻外、鸡毛蒜皮来表现文章主题。她的小说文本从女性意识叙述来说颇有探究意义。
乐黛云教授这样阐释“女性意识”:“应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机构看女性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的觉醒;第二是自然层面,以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生理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年;第三是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特处境。”[1]本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将从萧红典型的两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入手研究其作品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选取其中典型人物进行重点分析,使得能对女性意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女性意识的形成
1.1 特殊的成长环境
萧红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张廷举长期担任官吏,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在这种思想环境压迫下,也为萧红之后的反抗出走埋下伏笔。
萧红家中除了父亲,还有祖父、祖母、继母 亲弟和继弟。祖父张维祯严格来讲并不是萧红的亲祖父,但却因为祖父的好性情,没有向家中其他长辈一样对身为女孩儿的萧红抱有歧视,而是尽心教导、一起玩乐。祖父好学,萧红也深受影响,为以后的文学之路开启了兴趣和基础,若没有这位祖父,张迺莹很有可能不会成为现在的萧红。母亲早亡,父亲专横无情,萧红的内心是极度渴望有人陪伴的,老旧封建思想使女孩儿得不到重视,但祖父正好填补了这项空缺,使萧红几乎把所有的亲情念想都系在祖父身上,俨然成为祖父的小跟屁虫。《呼兰河传》这部带着浓浓自传体形式的散文式小说中也经常提到“祖父一天都在后院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院里边”[2]P38“祖母死了,我就跟着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2]P51由此可见萧红对其祖父的依赖,之后对文学作品及文学创作的浓厚兴趣和终身写作从这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是对祖父文学精神的一种继承和追忆吧。然好景不长,18岁的萧红外出求学,祖父却永远沉睡在呼兰河,这对萧红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祖父去了,世界上最爱她的人就再也没有了,这个封建落后的呼兰河再也没有值得她留念的事物,于是次年父亲包办婚姻时,萧红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呼兰河,去向远方。
萧红的家庭成长环境严格来说是畸形的,她的父亲张廷举虽然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因为拥护中国共产党政策被选为开明绅士,本质上上仍是封建大家长,不问家事,不懂教育,对萧红冷酷无情。而本应该成为萧红成长引导者的家庭女性成员——母亲和祖母:一个是继母,“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3];而另一个祖母对萧红更是漠不关心,无丝毫教导之意,小萧红调皮爱捅破窗户纸,祖母给予的不是细心教导,而是可怕的惩罚“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2]P40“还有祖母的大躺箱上也尽雕着小人,尽是穿古装衣裳的我总想要细看一看,可是祖母不让我沾边,我还离得很远她就说:‘可不许用手摸,你的手脏。’”[2]P43“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扎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2]P46 ,整个家中,只有祖父给了萧红亲情的慰藉。夜间不敢到茅厕去,“‘妈妈同我到茅厕去趟吧’‘我不去!’(妈妈)‘那我害怕呀!’(我)‘怕什么?’(妈妈)‘怕什么?怕甚怕鬼?’(父亲)”[3],这就是父母的态度,本应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却像血缘上的陌生人。而祖父却是“冬天已经睡下,赤着脚 ,开着纽扣跟我到外面茅厕去”[3],家人对她的态度一对比是如此鲜明,萧红可以说是没有感受到父母爱,一般认为孩子成长时期,儿子最好的榜样是父亲,女儿最好的榜样是母亲,萧红的成长时期却没有得到女性长辈的指导和关怀,而这也使她在之后的文学创作中对女性所持的态度一如母亲祖母对她的态度。可以说,萧红的女性书写在很大方面上是被儿时女性长辈不慈的表现所影响。
“早上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2]P51萧红最先开始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诗,这是儿时祖父教她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诗使人聪慧,因为诗是最精简美丽的语言。”[4]祖父爱诗,也教小荣华学诗,用美丽的语言陶冶心灵、妆点人生。而萧红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也多用如诗歌般精简优美的语句。像她的成名作《生死场》这部小说中,也有大量如“城外一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荫蒙蔽着。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动荡遮天的大伞”[2]P145这类美妙的语句,使得《生死场》中的“生”与“死”生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正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作者想展现出的画面,生动直观而又不失文字之美地展现出来。不光《生死场》,萧红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有诗歌散文式优美的字句。梅林忆萧红,道:“我第一次看到悄吟的作品,是在我们的报纸副刊(《青岛晨报》)上发表的一篇小说《进城》。清丽纤细,然而下笔大胆,如同一首抑郁的牧歌。”[5]也有读者赞她“只要读过萧红的文章,你就会为她特殊的行文韵意所倾倒。”萧红被称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她的文字正如洛神般“翩若惊鸿,婉如游龙”。
目 录
引言 1
1 女性意识的形成 2
1.2 艰难不幸的人生 4
1.3 鲁迅萧军等对其创作的影响 5
2 女性意识的体现 7
2.1 《生死场》:生的坚强,死的挣扎 7
2.1.1 生的坚强:王婆 7
2.1.2 死的挣扎:月英 8
2.2 《呼兰河传》:残酷的生存现状 9
2.2.1 孕育的磨难:王阿嫂 9
2.2.2 家庭的折磨:小团圆媳妇 10
3 女性意识的独特性:客观展示,悲情书写 12
4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萧红,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在呼兰河镇出生,1942年1月于香港逝世,享年31岁。1928年她在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学习,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等人的作品影响。1930年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萧红离家出走,自此,踏上文学之路。
萧红一生致力于书写女性,她看到了女性在社会上的艰难生存,她以女性独特的细腻视角描写社会现状和女性畸形的遭遇,她的作品大多描写的是小人物平凡的日常琐事,以在时代背景下的邻里邻外、鸡毛蒜皮来表现文章主题。她的小说文本从女性意识叙述来说颇有探究意义。
乐黛云教授这样阐释“女性意识”:“应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机构看女性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的觉醒;第二是自然层面,以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生理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年;第三是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特处境。”[1]本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将从萧红典型的两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入手研究其作品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选取其中典型人物进行重点分析,使得能对女性意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女性意识的形成
1.1 特殊的成长环境
萧红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张廷举长期担任官吏,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在这种思想环境压迫下,也为萧红之后的反抗出走埋下伏笔。
萧红家中除了父亲,还有祖父、祖母、继母 亲弟和继弟。祖父张维祯严格来讲并不是萧红的亲祖父,但却因为祖父的好性情,没有向家中其他长辈一样对身为女孩儿的萧红抱有歧视,而是尽心教导、一起玩乐。祖父好学,萧红也深受影响,为以后的文学之路开启了兴趣和基础,若没有这位祖父,张迺莹很有可能不会成为现在的萧红。母亲早亡,父亲专横无情,萧红的内心是极度渴望有人陪伴的,老旧封建思想使女孩儿得不到重视,但祖父正好填补了这项空缺,使萧红几乎把所有的亲情念想都系在祖父身上,俨然成为祖父的小跟屁虫。《呼兰河传》这部带着浓浓自传体形式的散文式小说中也经常提到“祖父一天都在后院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院里边”[2]P38“祖母死了,我就跟着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2]P51由此可见萧红对其祖父的依赖,之后对文学作品及文学创作的浓厚兴趣和终身写作从这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是对祖父文学精神的一种继承和追忆吧。然好景不长,18岁的萧红外出求学,祖父却永远沉睡在呼兰河,这对萧红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祖父去了,世界上最爱她的人就再也没有了,这个封建落后的呼兰河再也没有值得她留念的事物,于是次年父亲包办婚姻时,萧红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呼兰河,去向远方。
萧红的家庭成长环境严格来说是畸形的,她的父亲张廷举虽然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因为拥护中国共产党政策被选为开明绅士,本质上上仍是封建大家长,不问家事,不懂教育,对萧红冷酷无情。而本应该成为萧红成长引导者的家庭女性成员——母亲和祖母:一个是继母,“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3];而另一个祖母对萧红更是漠不关心,无丝毫教导之意,小萧红调皮爱捅破窗户纸,祖母给予的不是细心教导,而是可怕的惩罚“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2]P40“还有祖母的大躺箱上也尽雕着小人,尽是穿古装衣裳的我总想要细看一看,可是祖母不让我沾边,我还离得很远她就说:‘可不许用手摸,你的手脏。’”[2]P43“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扎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2]P46 ,整个家中,只有祖父给了萧红亲情的慰藉。夜间不敢到茅厕去,“‘妈妈同我到茅厕去趟吧’‘我不去!’(妈妈)‘那我害怕呀!’(我)‘怕什么?’(妈妈)‘怕什么?怕甚怕鬼?’(父亲)”[3],这就是父母的态度,本应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却像血缘上的陌生人。而祖父却是“冬天已经睡下,赤着脚 ,开着纽扣跟我到外面茅厕去”[3],家人对她的态度一对比是如此鲜明,萧红可以说是没有感受到父母爱,一般认为孩子成长时期,儿子最好的榜样是父亲,女儿最好的榜样是母亲,萧红的成长时期却没有得到女性长辈的指导和关怀,而这也使她在之后的文学创作中对女性所持的态度一如母亲祖母对她的态度。可以说,萧红的女性书写在很大方面上是被儿时女性长辈不慈的表现所影响。
“早上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2]P51萧红最先开始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诗,这是儿时祖父教她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诗使人聪慧,因为诗是最精简美丽的语言。”[4]祖父爱诗,也教小荣华学诗,用美丽的语言陶冶心灵、妆点人生。而萧红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也多用如诗歌般精简优美的语句。像她的成名作《生死场》这部小说中,也有大量如“城外一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荫蒙蔽着。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动荡遮天的大伞”[2]P145这类美妙的语句,使得《生死场》中的“生”与“死”生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正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作者想展现出的画面,生动直观而又不失文字之美地展现出来。不光《生死场》,萧红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有诗歌散文式优美的字句。梅林忆萧红,道:“我第一次看到悄吟的作品,是在我们的报纸副刊(《青岛晨报》)上发表的一篇小说《进城》。清丽纤细,然而下笔大胆,如同一首抑郁的牧歌。”[5]也有读者赞她“只要读过萧红的文章,你就会为她特殊的行文韵意所倾倒。”萧红被称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她的文字正如洛神般“翩若惊鸿,婉如游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