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生死场中的生命意义(附件)
摘 要 《生死场》中村民无意识的生死轮回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思考。该论文分别从生命本真形态、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与生存价值的探索三个方面来分析生命的本质,以贯穿生死的起始点,阐述这一环境中生命意义的最终含义。
目 录
引言 1
1 生命本真形态的呈现 2
1.1 原始状态的生存本能 2
1.2 艰苦环境下对物欲的追求 2
1.3 民族危机下求生的反抗 3
2 《生死场》中对于生与死的思考 5
2.1 自然状态下生的苦难 5
2.2 动物的死关系着人们的生 6
2.3 自我毁灭状态下生与死的刑罚 7
2.4 灵魂的麻木与安放 8
3 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探求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萧红本名张乃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女作家,她所生活的二十世纪,正是中国历史的多事之秋,阶级压迫与民族危机严重。在这样一个时期,她完成了人生第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作《生死场》,从而震惊文艺界,被称为抗日作家。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一个偏僻村庄,一群无知、愚昧的村民无意义的生死和最后走向抗日道路的故事。《生死场》前十章主要讲人的生死状态,后七章讲述人民走上抗日的道路,在历史上这部作品被归为抗日作品。但当我读完全部内容时,并没有觉得它就是一部抗日作品,反到对书中村民的生活状态感到一丝茫然。在贫瘠的土地上村民们毫无意识的生和麻木的灵魂让我对生命意义充满疑问。动物性的存在,麻木冷漠的灵魂,无意识的生活状态下是怎样体现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在最后思想走向觉醒又是怎么体现生命最高意识的?这正是我要研究的内容。通过对不同条件和环境下人物心理特征分析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从生与死相生相克的角度出发,必定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1 生命本真形态的呈现
1.1 原始状态的生存本能
所谓原始状态就是最初就有的样子,而原始状态也代表着人类处在最古老时期的生活条件下一切的行为活动。原始状态的生存本能是处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最低端的层次,人们的思想、意识都不具有主观性,在原始生存环境下,动物般的生存状态,展现在《生死场》这部作品中。
文中作者形容每个人都是用动物的蠢笨,自然存在是动物性的存在,形容麻面婆的样子总是,“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的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1](p11)说到二里半“他的面孔和马脸一样长”[1](p13)几乎每个人都有动物般的样子,生存状态就如动物般。母熊、马、牛、猪这种丑陋又平凡的动物成为了萧红《生死场》中每一位人物的代表,就连打鱼村最美丽的姑娘月英也被作者形容成“一只患病的猫儿”。人类如同动物般的生存状态不禁让人痛心,他们作为人类的姿态和语言能力是何等的低下。生而不为人,不如化为“畜”,从人类到畜生的本能生存方式只是被剥夺了“情”的“性”。动物的“性”是一种本能的宣泄,不包含“情”。就金枝来讲,她的情人很强硬的占有她就是一种被欲望驱使的生理宣泄。这种状态下人与动物已无本质的区别,只是一种靠着本能需求有所行为的生物。
萧红通过将人类与动物的形态相结合,不仅还原出当时生存状态下的凄惨表象,同时也揭露中国民间社会底层农民生活方式的落后。萧红在描写村民动物性的生命状态时也直面人物的悲惨命运,在残酷到近乎病态的生存方式下又体现生命的凄惨。
1.2 艰苦环境下对物欲的追求
当时的社会正处在激烈的战乱时期,人民的生活也随着不断地炮火陷入巨大的漩涡中。在东北贫瘠土地上的村民们更是失去了生活的来源,而这个时候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和追求是远远超出平常的,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人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取得粮食。而粮食便从单一食物的地位上升到人们生存的寄托,粮食是唯一的希望和精神支柱。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既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其中生理的需要是一种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得以产生。但是在《生死场》这样一个艰难的环境下,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根本无法满足,这种不满足导致对粮食的极端物欲甚至可以超过血肉连着的亲情。其中在文中三个部分得以体现:一是二里半因为弄丢了羊,板着青色的面孔,在找羊的途中和地邻打了起来,更踏碎了地邻的白菜,被人拿着搅酱缸的耙子追着打,他逃回家后带着怒气对着麻面婆撒火。二是王婆喂牛时,把孩子放在草堆上,当她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她偏偏没有去抱孩子,而孩子恰好和铁犁跌在一起。处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在这种危急时刻,她本该将孩子抱起挽救她的生命,可是,王婆却把她堆在草堆上,看着血流成河的孩子在草堆里,她叫喊着“孩子死了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一开始我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我把麦粒拾起来,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啊!。”[1](p14)和失去女儿相比,王婆对辛勤耕种即将收获的麦子更具感情。这是超越了骨肉亲情的生存条件。三是金枝因为怀孕心不在焉,摘了一筐的青色柿子,惹怒了母亲,被一阵唾骂、羞辱,甚至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被母亲吐痰。因为在农家无论是菜棵,或者一株茅草也都要超过人的价值,更何况是自己辛苦种出的菜棵。当金枝的母亲看到被毁坏的柿子,第一反应不是想着女儿怎么样,而是去关心自己辛苦种的菜棵,这种护粮食的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这种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是无法理解,粮食本是一种消耗品,只是用来填补自身空洞,让人产生可以从事一切活动的能量。而当时中国人所生活的状况下,除了吃、穿再无其他生活欲望,因此作为萧红笔下最惨淡的生活写照也是合乎常理的。
1.3 民族危机下求生的反抗
民族危机是由于外族的侵略把本民族逼上面临灭亡的地步,也有原因是本民族内部不团结等问题。而《生死场》中的民族危机当属于前者,当时的年代处于一个局势动荡,炮火不断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人的突然入侵,让原本枯燥、乏味,没有生命力的村民们开始恐慌起来,平静的生活就此打破,本就艰苦的生活环境在此时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混沌的生活已不能再继续维持,人们开始渐渐改变了生活意识,到处宣讲“王道”。
日本人开始在村子里肆意妄为,大扫荡搜查党员,这个时候李青山在村里鼓动大家革命,举行杀鸡宣誓仪式,他派人到每家去寻公鸡,没寻到便决定拿老山羊代替。宣誓结束后赵三把一只匣枪装好子弹摆在众人面前,然后每个人走到那只枪口下跪倒“盟誓”。很快他们便开始了举着“爱国军”的旗子,挨家挨户地游行。这样的游行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革命军”被日本鬼子打散,死的死,逃的逃。虽然在最后革命失败,这并不影响人们对革命的忠诚,他们的心中还是保留着对革命的希望和期盼。因为战争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们麻木的心,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情感,让他们的内心也高涨起强烈的抗日斗争意识。就连农村妇女金枝的思想意识也在最后有了改变,发出“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的呼声。
目 录
引言 1
1 生命本真形态的呈现 2
1.1 原始状态的生存本能 2
1.2 艰苦环境下对物欲的追求 2
1.3 民族危机下求生的反抗 3
2 《生死场》中对于生与死的思考 5
2.1 自然状态下生的苦难 5
2.2 动物的死关系着人们的生 6
2.3 自我毁灭状态下生与死的刑罚 7
2.4 灵魂的麻木与安放 8
3 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探求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萧红本名张乃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女作家,她所生活的二十世纪,正是中国历史的多事之秋,阶级压迫与民族危机严重。在这样一个时期,她完成了人生第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作《生死场》,从而震惊文艺界,被称为抗日作家。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一个偏僻村庄,一群无知、愚昧的村民无意义的生死和最后走向抗日道路的故事。《生死场》前十章主要讲人的生死状态,后七章讲述人民走上抗日的道路,在历史上这部作品被归为抗日作品。但当我读完全部内容时,并没有觉得它就是一部抗日作品,反到对书中村民的生活状态感到一丝茫然。在贫瘠的土地上村民们毫无意识的生和麻木的灵魂让我对生命意义充满疑问。动物性的存在,麻木冷漠的灵魂,无意识的生活状态下是怎样体现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在最后思想走向觉醒又是怎么体现生命最高意识的?这正是我要研究的内容。通过对不同条件和环境下人物心理特征分析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从生与死相生相克的角度出发,必定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1 生命本真形态的呈现
1.1 原始状态的生存本能
所谓原始状态就是最初就有的样子,而原始状态也代表着人类处在最古老时期的生活条件下一切的行为活动。原始状态的生存本能是处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最低端的层次,人们的思想、意识都不具有主观性,在原始生存环境下,动物般的生存状态,展现在《生死场》这部作品中。
文中作者形容每个人都是用动物的蠢笨,自然存在是动物性的存在,形容麻面婆的样子总是,“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的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1](p11)说到二里半“他的面孔和马脸一样长”[1](p13)几乎每个人都有动物般的样子,生存状态就如动物般。母熊、马、牛、猪这种丑陋又平凡的动物成为了萧红《生死场》中每一位人物的代表,就连打鱼村最美丽的姑娘月英也被作者形容成“一只患病的猫儿”。人类如同动物般的生存状态不禁让人痛心,他们作为人类的姿态和语言能力是何等的低下。生而不为人,不如化为“畜”,从人类到畜生的本能生存方式只是被剥夺了“情”的“性”。动物的“性”是一种本能的宣泄,不包含“情”。就金枝来讲,她的情人很强硬的占有她就是一种被欲望驱使的生理宣泄。这种状态下人与动物已无本质的区别,只是一种靠着本能需求有所行为的生物。
萧红通过将人类与动物的形态相结合,不仅还原出当时生存状态下的凄惨表象,同时也揭露中国民间社会底层农民生活方式的落后。萧红在描写村民动物性的生命状态时也直面人物的悲惨命运,在残酷到近乎病态的生存方式下又体现生命的凄惨。
1.2 艰苦环境下对物欲的追求
当时的社会正处在激烈的战乱时期,人民的生活也随着不断地炮火陷入巨大的漩涡中。在东北贫瘠土地上的村民们更是失去了生活的来源,而这个时候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和追求是远远超出平常的,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人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取得粮食。而粮食便从单一食物的地位上升到人们生存的寄托,粮食是唯一的希望和精神支柱。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既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其中生理的需要是一种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得以产生。但是在《生死场》这样一个艰难的环境下,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根本无法满足,这种不满足导致对粮食的极端物欲甚至可以超过血肉连着的亲情。其中在文中三个部分得以体现:一是二里半因为弄丢了羊,板着青色的面孔,在找羊的途中和地邻打了起来,更踏碎了地邻的白菜,被人拿着搅酱缸的耙子追着打,他逃回家后带着怒气对着麻面婆撒火。二是王婆喂牛时,把孩子放在草堆上,当她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她偏偏没有去抱孩子,而孩子恰好和铁犁跌在一起。处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在这种危急时刻,她本该将孩子抱起挽救她的生命,可是,王婆却把她堆在草堆上,看着血流成河的孩子在草堆里,她叫喊着“孩子死了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一开始我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我把麦粒拾起来,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啊!。”[1](p14)和失去女儿相比,王婆对辛勤耕种即将收获的麦子更具感情。这是超越了骨肉亲情的生存条件。三是金枝因为怀孕心不在焉,摘了一筐的青色柿子,惹怒了母亲,被一阵唾骂、羞辱,甚至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被母亲吐痰。因为在农家无论是菜棵,或者一株茅草也都要超过人的价值,更何况是自己辛苦种出的菜棵。当金枝的母亲看到被毁坏的柿子,第一反应不是想着女儿怎么样,而是去关心自己辛苦种的菜棵,这种护粮食的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这种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是无法理解,粮食本是一种消耗品,只是用来填补自身空洞,让人产生可以从事一切活动的能量。而当时中国人所生活的状况下,除了吃、穿再无其他生活欲望,因此作为萧红笔下最惨淡的生活写照也是合乎常理的。
1.3 民族危机下求生的反抗
民族危机是由于外族的侵略把本民族逼上面临灭亡的地步,也有原因是本民族内部不团结等问题。而《生死场》中的民族危机当属于前者,当时的年代处于一个局势动荡,炮火不断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人的突然入侵,让原本枯燥、乏味,没有生命力的村民们开始恐慌起来,平静的生活就此打破,本就艰苦的生活环境在此时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混沌的生活已不能再继续维持,人们开始渐渐改变了生活意识,到处宣讲“王道”。
日本人开始在村子里肆意妄为,大扫荡搜查党员,这个时候李青山在村里鼓动大家革命,举行杀鸡宣誓仪式,他派人到每家去寻公鸡,没寻到便决定拿老山羊代替。宣誓结束后赵三把一只匣枪装好子弹摆在众人面前,然后每个人走到那只枪口下跪倒“盟誓”。很快他们便开始了举着“爱国军”的旗子,挨家挨户地游行。这样的游行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革命军”被日本鬼子打散,死的死,逃的逃。虽然在最后革命失败,这并不影响人们对革命的忠诚,他们的心中还是保留着对革命的希望和期盼。因为战争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们麻木的心,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情感,让他们的内心也高涨起强烈的抗日斗争意识。就连农村妇女金枝的思想意识也在最后有了改变,发出“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的呼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