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厢记的戏剧性体现

摘 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戏剧性体现在矛盾冲突上,主要为两个矛盾冲突,第一个是外在冲突,就是主要人物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赖婚”和“拷红”上,第二个是内在冲突,内在矛盾就是崔莺莺本人的内心矛盾,内心矛盾主要体现在“闹简”和“赖简”上,舞台场面设计也同时体现戏剧性的魅力,无论是唱词、旁白还是场景描写,都把这部剧的戏剧性体现的淋漓尽致。总之,《西厢记》的戏剧性使整本戏剧更加耐人寻味。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情节冲突体现的戏剧性 2
1.1老夫人与崔、张、红的矛盾 2
1.2崔、张、红之间的矛盾 5
第二章 人物内心的矛盾体现的戏剧性 7
第三章 舞台场面设计体现的戏剧性 9
3.1《西厢记》舞台场面设计 9
3.2舞台场面描写的魅力 9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 言
“所谓戏剧,在西方译为drama,旧时专指戏曲,通过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我觉得一部好的戏剧作品是要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舞台性的。文学性在戏剧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读者可以从阅读中感受它。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与矛盾正是戏剧性的体现。“戏剧性是戏剧艺术的首要特征同时也是戏剧作品的灵魂,戏剧故事就是以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为结构线索的。”
《西厢记》中,主要就是以不同身份阶级的人物之间产生的矛盾来塑造戏剧情节,作者王实甫就是通过刻画剧中人物鲜明的性格来体现戏剧性。剧中的人物主要就是:老夫人、崔莺莺、张生以及红娘。老夫人自不必多说,她是封建势力的顽固代表。引起矛盾的主要人物还是张生这一颗投入风平浪静的封建之湖的定时炸弹,使得原来的平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王实甫塑造的张生这一角色其实他的身上能依稀看到唐伯虎的影子——有才的洒脱文人。张生虽然为一介书生,但他并不循规蹈矩,在爱情面前他有强烈的追求和直率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在面对与自己身份悬殊的相国千金之时,他仍然不顾封建礼教的桎梏,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所以,他显然挑起了反叛者与封建势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维护者之间看似没有硝烟的战争。
因此,张生性格使得整个戏剧的矛盾开始挑起,正如我之前所说他就是一颗投向封建势力平静湖面的一颗炸弹,挑起了一大阵水波,使得老夫人所代表的封建势力不得不与此抗衡,封建势力维护者与反叛者之间的矛盾也就由此展开,老夫人、崔莺莺、张生以及红娘的戏剧冲突也就开始拉开帷幕。
第一章 情节冲突体现的戏剧性
1.1老夫人与崔、张、红的矛盾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充分体现了戏剧性。王实甫的点睛之笔在于他的戏剧冲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矛盾,另一方面是内在矛盾,《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贯穿全剧的线索:一条是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的矛盾为线索;另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为线索。前一条矛盾其实就是老夫人与崔、张、红三者之间的矛盾,后一条则是崔、张、红三者内部矛盾。前一种矛盾在“赖婚”和“拷红”情节中表现得最为尖锐,后一种将莺莺、张生以及红娘由于身份、思想不同而引发的误会性冲突表现出来的性格与形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与丰满。《西厢记》不仅有两条外在冲突内的矛盾相互交错,同时也伴随着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的互相影响来布置情节使得故事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体现出强烈的戏剧性。
下面本文就《西厢记》的戏剧性体现做一具体分析探讨。
首先是外在人物间的冲突,即老夫人与崔、张、红之间的矛盾,其次是内在人物间的冲突,即崔莺莺、张生、红娘三者间的矛盾。
(一)、老夫人与崔、张、红三人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老夫人与张生以及老夫人与红娘的矛盾冲突。首先,老夫人与张生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赖婚”这一主要情节中。《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戏名为“赖婚”,主要是老夫人在张生救助莺莺普救寺被围之后陡然食言变卦,而激起了崔、张二人与她的正面冲突,使得原本已驶进爱情港湾的爱情之舟,面临着颠覆的厄运。提到老夫人的“赖婚”,其实是有原因的。那么,老夫人食言“赖婚”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原因是有很多的。
很多人认为是官宦之家的门第观念。确实,自古就有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这一说,首先崔莺莺的身份是高贵的,她是已故相国之女,是实打实的相国千金。但其实张生也并非寒门,家道中落前父亲也是礼部尚书,与崔家家世可谓不相上下。不过,张生比较凄惨的是官拜礼部尚书的父亲不幸因病身亡,而母亲也在一年后随父而去,使得张生功名未成并且四方漂流,居无定所。说了这么多,就一句话“张生家族没落了,现在就是一穷书生,身份低微。”然而,崔家自相国故去后也是一落千丈。由此可见,崔、张两家的门第是相当的。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此时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老夫人的亲侄——郑恒。究其原因,我总结了以下三个:
首先,主要是老夫人过世的丈夫即莺莺之父死前就给莺莺和郑恒许下了婚约,对于丈夫生前的意愿老夫人作为一位封建家庭的拥护者她是不会擅自违背的,况且古代女子本来就遵守三从四德的,“夫命不可违”老夫人聪明人肯定懂,所以很明显老夫人是希望莺莺嫁给郑的,只是张生在普救寺被围救莺莺于危难之中在那种危急的情况下不得不答应张生的许婚要求,她碍于自己的面子才会允婚于张生。其次,张生与老夫人有亲戚关系,这一层关系首先张生就疏于郑恒。你看啊,老夫人是封建势力的坚定维护者,莺莺乃相国之女,身份高贵,郑恒也是尚书之子,两人身份很匹配,再加上有血缘关系可以亲上加亲,更加巩固家族地位。老夫人何乐而不为?另外,老夫人怕郑恒闹事自己对付不了他。本来崔家就与郑家已订好婚约,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现在因为老夫人一句话莺莺改许婚于张生,以郑恒的性格他岂能善罢甘休?果然,在第五本第三折里,他便大耍无赖了。他理直气壮地说:“姑父许我成亲,谁敢将言相拒。我若放起刁来,且看莺莺那去!”老夫人思来想去,郑恒毕竟也是尚书之子,放起刁来肯定对付不了,而如果悔婚于张生,张生毕竟是个贫弱书生,再闹也卷不起大风浪,相比之下,还是郑恒难办,所以老夫人也就只能悔婚于张生了!以上就是老夫人为何“赖婚”的主要原因了。
在“赖婚”一折中,应老夫人之约,张生心里一喜,以为详谈许婚之约,便马不停蹄地过来赴约。与老夫人一见面,老夫人再度言语上答谢并设宴款待,张生以礼貌之词慨然答道“此贼之败,皆夫人之福”,“此皆往事,不足挂齿”。话里尽量表现自己的书生礼貌与大度,说的是很好听,其实心里想的便是:您最好的答谢就是尽快把千金莺莺许配给我,并不是这些外在的答谢!大堂内张生与老夫人详谈,而此时的莺莺还在内堂,她尚且不知道张生已经来了。当红娘奉命邀请小姐出来待客,莺莺推脱“身子有些不停当”,可当知道邀请的客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张生时,心里暗自欢喜,立马改口回到:“若请张生,扶病也索走一遭。”莺莺的这一些细小的言语举动就能够很明显的体现出张生在他心里的地位。心里想到母亲就要将自己许配给朝思暮想的张生时,喜不自禁。她在[五供养]曲中唱道:“若不是张解元识人多,别一个怎退干戈。”在莺莺的眼中张生自然是一个文武双全、无人能比的如意郎君,虽然自己还未嫁他,但已经为他的出类拔萃而感到无比自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6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