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的忠义形象分析(附件)

摘 要宋江性格的核心是忠、义。未上梁山之前的宋江,其理想就是成为忠义双全之人。上梁山之后,宋江忠、义的性格更被其张扬到极致。本文将从人物描写和人物事迹这两方面,来叙述宋江之忠、宋江之义如何形成的,并在最后分析宋江忠义形象的成因。 目 录
引言 1
1 人物描写中的忠义 2
1.1 形象描写的内蕴 2
1.2 语言描写中的忠义 3
1.3 贯穿前后的忠义主线 5
2 忠义事迹分析 7
2.1 事迹基于天理 7
2.2 招安为国之大义 8
3 忠义思想的成因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水浒传》最初的名称是《忠义水浒传》。忠义二字在小说中的分量自是不言而喻,而作为小说第一主人公的宋江,在其身上更是集中了“忠”、“义”两大特质,宋江的形象也就跑不出忠义之外。历来说宋江形象为阴谋家与投降派者,加大的帽子于宋江之上,如农民起义的领袖或农民起义的投降派等,都是站在了阶级分析的立场,并没有将宋江形象置于正处,我们在看待宋江形象时应该遵循作者的本意,去考察宋江之为宋江,而不要以时下的观点考察宋江。
对于宋江等人的记载在宋朝之时已经有了,见于《大宋宣和遗事》等书,而早在南宋龚圣与即作《宋江三十六人赞》,为宋末元初人周密的史料笔记《癸辛杂识》中收录。在这篇赞中龚圣与就提到了“呼保义宋江,不称假王,而呼保义”[1]P23即以“义”之一字赏之,而且赞中还明确说了“与其逢圣公之徒,孰若跖与江也”,对宋江极其欣赏,而原因页在这篇赞中亦有所交代,龚圣与说:“余尝以江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器超卓有过人者,立号既不僭侈,名称俨然犹循轨辙,虽托之记载可也。古称柳盗跖为‘海贼之圣’,以其守一至于极处,能出类而拔萃。若江者其殆庶几乎!虽然,彼跖与江,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者也,岂若世之乱臣贼子,畏影而自走,所为近在一身而其祸未尝不流四海”[1]P48在龚圣与看来,宋江不辞盗名而躬履盗迹,但是却勇于承担历史之责任,是“守一而至于极处”、“出类而拔萃”者,认为宋江识器超卓,可以托拟于古代记载中的如《史记游侠列传》中的侠士形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记载可也。古称柳盗跖为‘海贼之圣’,以其守一至于极处,能出类而拔萃。若江者其殆庶几乎!虽然,彼跖与江,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者也,岂若世之乱臣贼子,畏影而自走,所为近在一身而其祸未尝不流四海”[1]P48在龚圣与看来,宋江不辞盗名而躬履盗迹,但是却勇于承担历史之责任,是“守一而至于极处”、“出类而拔萃”者,认为宋江识器超卓,可以托拟于古代记载中的如《史记游侠列传》中的侠士形象。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施耐庵对宋江艺术形象的塑造主要集中在“忠义”二字上。“忠”、“义”是一种道德观念,是一种精神约束力,更是一种人生行为准则。“忠”主要指正统观念中的忠君思想,“义”主要指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及兄弟间的江湖情义,体现为为小我的忠义体现。当英雄们面临国家民族危难之时的舍小我成大我的责任感,则是君子大我的忠义选择,宋江的形象就是这种“忠”和“义”的统一体。我们应该了解不同时代对“忠义”的看法存在偏差,自然学派间“忠义”的定义也会有差别,探索《水浒》作者塑造宋江形象的旨趣所在之时,应该特别注意“天理”二字,在《水浒传》中不断强调“天理”,所谓的“天理”就是董仲舒“君权神授”的理念,同时也参杂有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设想。
1 人物描写中的忠义
1.1 形象描写的内蕴
《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是具有典型性的,从外貌即可以看出来,如对李逵的描写:
看那人生得如何?但见: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杀下云梯。李逵真勇悍,人号铁牛儿。[2]P44
正是符合于李逵,单凭其粗犷的外形,夸张的五官搭配,我们大体可得知他是无理性、无算计、率性而为的人,并且巧妙地把其憨直、鲁莽的性格特点也跃然纸上,和之完全相反的另一主要人物——林冲,他的形象描写则要文雅得多: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知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2]P56
从摺纸西川扇到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既符合他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也是符合其从能忍到不能再忍,从懦弱到铁心坚强,从屈辱到奋起反抗的人物形象。由此可知,在《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根据其内在性格和精神特质所描绘的。而《水浒传》中对于宋江的描写: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2]P6O
首先从宋江的眼睛来看,宋江是丹凤眼。古代有“青鸾丹凤”一说,这种眼形的人天生就是忠肝义胆,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有勇有谋,路见不平必定拔刀相助,爱恨分明,受恩必报,重承诺守信用,在乱世可骤然发迹显贵。而古来提到丹凤眼,首先想到的就是关云长,作为“武圣”,他是“义”的化身,清代更将之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毛宗岗则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男性如果是丹凤眼,在古人看来“目如凤凰,必定高官”[3]P40 而《水浒传》中的宋江正是有着丹凤眼,施耐庵给宋江丹凤眼上所赋予的也正是“义”的内蕴。而“唇方口正”,“方”、“正”二字的内蕴,正是施耐庵借宋江的唇口之形,来交代说明宋江“方”、“正”形象,《礼记曲礼上》言:“立必正方,不倾听”,方者,“大义之方”也,正者,直也,“大义之正”也,以此来看,方与正也是对宋江忠义形象的塑造。
1.2 语言描写中的忠义
宋江自幼就接受儒家传统君子的文化教育,“忠君”对他的思想起着极为深刻的作用,他一直设想通过努力和奋斗来获得“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而其人生的终极目标便是为朝廷、为国家出力。所以在他看来,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等行为都是大逆不道之举,因此当官人前来拿他之时,他情愿诚心地服罪,并自愿刺配到江州,以期望改造后重新做人。而全文自始至终在涉及到此人的描述时,都是抱着“忠义”观念而登场的,在行文细节中表现得就更多了,如在他前后出现之时,在他对话、言语之中处处都透漏着这份坚定的忠义感。例如在《水浒传》第三十六回中,宋江刺配途中被梁山好汉请上梁山,晁盖劝他留在山上共聚大义,不要再去受赵宋朝廷的压榨之时,宋江却这样答复晁盖:
父亲明明训教宋江,小可不争随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如哥哥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兄长手里乞死。[2]P72
在此处,宋江不肯入伙,一则是其父亲宋太公明白告诫过宋江不可揭旗造反,若入了梁山,就是违了父亲的教诲,是不孝的表现;再者在宋江看来,入伙打家劫舍的梁山,最是逆了天理,是不忠的行径,所以宋江情愿讨一死也不入伙梁山。在这言语中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1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