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第十一诫透视19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态
摘 要有一个独特的组织,他拥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那便是大学。大学似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随着时代在变化,社会出现了转型,经济开始发展。这样的变化折射到了校园里。它并没有带给知识分子正面的影响,相反,却是让这些知识分子开始变化,他们渐渐的成为了人们质疑的对象,而这些都在“大学叙事”中得到了体现。当人自身的高尚价值和物质需求相碰撞时,我们该如何坚守?当传统精神的小船漂浮在权钱色的欲望之河上,我们该如何选择?以知识分子作为对象,以大学校园为模板所创作出来的“大学叙事”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创作主体用他们的作品虽然不能够给我们所感受到的沉痛现实带来较为积极的效应,也不能给这样一个变质的社会带来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但是他却能够直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得到警醒,这就是创作主体所想要带来的效果和价值。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90年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坍塌 3
1.1 金字塔式架构对人的束缚 3
1.2 在困顿与变异中存在的大学精神 4
1.3 知识分子在象牙塔中的失语 5
第二章 欲望的狂欢与精神的陷落 6
2.1 执着的坚定走向痛苦背弃 6
2.2 真正爱情的丧失到性放纵 6
2.3 从高贵的中心到世界的边缘 7
第三章 巧妙的话语策略来集体审丑 9
3.1 泛论:冲突的对立,预设的结局 9
3.2 复线言说欲望 9
3.3 荒诞颠覆传统 11
第四章 重建精神象牙塔 12
4.1 小说知识分子悲剧结局的暗示 12
4.2 精神困惑与失意的生存境遇的突围 12
4.3灵魂漂泊者的自我救赎 13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引 言
在那样一个时代,本能压抑,命运悲惨。对于文化的思索却逐渐萎缩,大学体制似乎接近于崩塌,最后险些瘫痪。在建国后,因为大学体制的缺失从而使得好几代作家没有了大学校园经历的体会。自从没有了在“象牙塔”中的一起奋斗过、浪漫过、哭过笑过的青葱岁月,文学创作就少了生活的来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没有了这些来源,创作者就只能用自己的想象去触及陌生的大学校园,但是他们却不能自然地去描写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也就自然不能够探索出知识分子的心理和趣味,因此在文学中的反应也就少之又少了。
中国,有那么一代人被革命狂潮的噩梦所影响,高考的重生让大学重获流淌的血液。之后很多以校园知识分子的小说开始出现。比如张者的《桃李》,黄梵的《第十一诫》。虽然历经苦难却有着执着的信念,不断反思,不停的反问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观。伴随着西方和东方各种思潮的出现,一次次激烈的碰撞都不断的在象牙塔中出现。对各种学术的探讨,大学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色彩开始在这样一个灰色的地带蔓延开来。与此同时,这样的急剧变化也在这样平静如水的校园中弥漫开来,这样的变化似乎像一阵狂风吹过这个平静的校园湖面,它吹皱了一波碧水。现实的喧嚣和往日的安宁形成巨大的反差。同时出现的各种让人难以捉摸透的社会怪圈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此导致了这些知识分子开始对自己的坚持产生怀疑,从而有了后面的巨大反差。大学象牙塔的光芒开始消失,挂在学子心中的荣誉十字架也似乎消失了。大学中迷茫的青年学生为自己失去梦想而烦恼,为自己的感情得不到宣泄而气馁。他们的不安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校园内被放大。因此在这样的一个混乱场面中,清醒的知识分子站了出来,为了一个艰难的改革之路,他们用他们的笔去对这样的现象进行批判。其中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世纪之交,相当多的作家在这一领域里拥有着精彩的创作。大学校园里有很多一代人认为梦想是可以有个好地方住。大学校园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向往,他照亮大地,随着时代的变换拥有着气息。中国的大学在二十世纪瞬间能够带动一个社会。而象牙塔上所散发的让人晕眩的光却迷惑着人们的眼睛。
大学校园由“重生”进入了“困惑”,原本的精英变得大众。象牙塔的土地也不再如田园诗般的美丽。创作主体用自己的作品去浓缩了这个社会的变迁,而大学校园则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想象。回顾近现代文学史,大学的题材不是空前的,可以让我们记住的只有老舍、沈从文,以及钱钟书的《围城》等零星几个作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大学校园生活往往远离大众,很少一小部分的校园拥有着阳春白雪,大学知识分子是群体但力量却比个体还要薄弱。新中国的成立本该可以有个大突破。但却因为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大学教育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在他们为了民族的一切作斗争时,却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动摇,他们陷入了一个黑洞,一个被资产阶级所控制的黑洞,他们开始丧失自己......
第一章 90年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坍塌
1.1 金字塔式架构对人的束缚
大学在我国属于第一个行政机构,这里有着醉心于各个学术的专家和科研学术团体,这似乎无形中有着一种权利,一种被政治所带动的权力。世纪之交的大学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被市场经济和官位所牵引,大学生存也越发艰难,这些都使得人文精神陷入参与政参与学校争夺的漩涡中,大学此时似乎没有了自己的底气,外界以及内部的各个权力开始欺压他们,他们的那份正义也在被这个世俗的社会所吞噬,大学成为了一个被牵涉进物质欲望的集体,同时又成为了一个被人和政府迫害的受害者。人们开始怀疑知识分子,他们的地位也开始动摇。大学的管理主要遵循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行政级别的设置、管理水平,采取责任制,在塔尖的校长和其他领导成员地位明确,这样的分工犹如一个完美的金字塔,但它却是落后的。这样的组织结构似乎很光滑,坚实的底盘和固体,但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在底部默默努力,甘愿当一个踏脚石,只为了让这个堡垒能够坚固和稳定。因此,部门与部门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出现了不信任彼此的工作环境,使各司其职开始崩溃,如:教授、副教授、学术带头人、院长、部门主管等拥有权威或者技术的人开始逐渐偏离学术性质的称谓,追求的不再是精神上的富裕而是追求了物质,欲望等纸醉金迷的生活。表面上,所有的大学校园里拥有秩序且勤奋刻苦的学生,他们致力于教学和研究,但实质上,因为上层的坍塌,犹如碎块,一步步走向瓦解。
此外,毕业一年,其恶劣称号为皇帝的后宫工作清晰的层次所说的推广体系与社会现实的大学一样,已经建立了一个完美的“传销塔”。在“传销”的高层中为争取进一步完善大学知识分子使用,甚至出现自己人对抗自己人,这就造成一种恶化的竞争,一种“没有敌人却处于斗争的”的尴尬局面。在大学知识分子的学术实践中,导师却成为一个很尴尬的指导者,学生为了毕业分配的好工作,也可以说因为现实的无奈,在行政权利的行使中,很多漏洞出现:有贿赂、欺诈、潜规则等等。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一心要爬上“传销”中层甚至顶层,虽然有那些复杂的行政规定和约束,但是导师和学生却仍然能够悠闲又方便地为了自己的利润,从容不迫的在规章的背后制定一个新的规章。
美国高校就用这种管理体制和风格,用“潜规则”改变着这个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在大学校园里,教授学术的表面与学生的崇拜变得相互交织,扭曲了人们正确看待的视角。学术没有了自由,被一次次的剥削。大学中各种制度的出台,各项指令被颁布,学校各学科的层次、教学的评价、各科的名称,教学汇编等开始量化,知识分子就因此来投机取巧的往塔尖爬。在攀爬的过程中使出各种手段,使真正的学术慢慢成为符号化的标题:空洞的学术成果、项目等等,他们蒙蔽双眼,又因为离开人民的力量而有了欲望又受到诱惑。在“大学叙事”中,知识和权力纠缠在一起,知识的减少,权利的增加,慢慢的变得混沌,一边是互相排斥,另一边又是为了奢靡而达成一致。这个现象直接导致学术与科研变成了大学中最不重要的事。大学这个“象牙塔”的声誉只是一个发亮却虚得狠的外壳。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90年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坍塌 3
1.1 金字塔式架构对人的束缚 3
1.2 在困顿与变异中存在的大学精神 4
1.3 知识分子在象牙塔中的失语 5
第二章 欲望的狂欢与精神的陷落 6
2.1 执着的坚定走向痛苦背弃 6
2.2 真正爱情的丧失到性放纵 6
2.3 从高贵的中心到世界的边缘 7
第三章 巧妙的话语策略来集体审丑 9
3.1 泛论:冲突的对立,预设的结局 9
3.2 复线言说欲望 9
3.3 荒诞颠覆传统 11
第四章 重建精神象牙塔 12
4.1 小说知识分子悲剧结局的暗示 12
4.2 精神困惑与失意的生存境遇的突围 12
4.3灵魂漂泊者的自我救赎 13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引 言
在那样一个时代,本能压抑,命运悲惨。对于文化的思索却逐渐萎缩,大学体制似乎接近于崩塌,最后险些瘫痪。在建国后,因为大学体制的缺失从而使得好几代作家没有了大学校园经历的体会。自从没有了在“象牙塔”中的一起奋斗过、浪漫过、哭过笑过的青葱岁月,文学创作就少了生活的来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没有了这些来源,创作者就只能用自己的想象去触及陌生的大学校园,但是他们却不能自然地去描写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也就自然不能够探索出知识分子的心理和趣味,因此在文学中的反应也就少之又少了。
中国,有那么一代人被革命狂潮的噩梦所影响,高考的重生让大学重获流淌的血液。之后很多以校园知识分子的小说开始出现。比如张者的《桃李》,黄梵的《第十一诫》。虽然历经苦难却有着执着的信念,不断反思,不停的反问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观。伴随着西方和东方各种思潮的出现,一次次激烈的碰撞都不断的在象牙塔中出现。对各种学术的探讨,大学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色彩开始在这样一个灰色的地带蔓延开来。与此同时,这样的急剧变化也在这样平静如水的校园中弥漫开来,这样的变化似乎像一阵狂风吹过这个平静的校园湖面,它吹皱了一波碧水。现实的喧嚣和往日的安宁形成巨大的反差。同时出现的各种让人难以捉摸透的社会怪圈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此导致了这些知识分子开始对自己的坚持产生怀疑,从而有了后面的巨大反差。大学象牙塔的光芒开始消失,挂在学子心中的荣誉十字架也似乎消失了。大学中迷茫的青年学生为自己失去梦想而烦恼,为自己的感情得不到宣泄而气馁。他们的不安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校园内被放大。因此在这样的一个混乱场面中,清醒的知识分子站了出来,为了一个艰难的改革之路,他们用他们的笔去对这样的现象进行批判。其中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世纪之交,相当多的作家在这一领域里拥有着精彩的创作。大学校园里有很多一代人认为梦想是可以有个好地方住。大学校园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向往,他照亮大地,随着时代的变换拥有着气息。中国的大学在二十世纪瞬间能够带动一个社会。而象牙塔上所散发的让人晕眩的光却迷惑着人们的眼睛。
大学校园由“重生”进入了“困惑”,原本的精英变得大众。象牙塔的土地也不再如田园诗般的美丽。创作主体用自己的作品去浓缩了这个社会的变迁,而大学校园则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想象。回顾近现代文学史,大学的题材不是空前的,可以让我们记住的只有老舍、沈从文,以及钱钟书的《围城》等零星几个作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大学校园生活往往远离大众,很少一小部分的校园拥有着阳春白雪,大学知识分子是群体但力量却比个体还要薄弱。新中国的成立本该可以有个大突破。但却因为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大学教育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在他们为了民族的一切作斗争时,却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动摇,他们陷入了一个黑洞,一个被资产阶级所控制的黑洞,他们开始丧失自己......
第一章 90年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坍塌
1.1 金字塔式架构对人的束缚
大学在我国属于第一个行政机构,这里有着醉心于各个学术的专家和科研学术团体,这似乎无形中有着一种权利,一种被政治所带动的权力。世纪之交的大学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被市场经济和官位所牵引,大学生存也越发艰难,这些都使得人文精神陷入参与政参与学校争夺的漩涡中,大学此时似乎没有了自己的底气,外界以及内部的各个权力开始欺压他们,他们的那份正义也在被这个世俗的社会所吞噬,大学成为了一个被牵涉进物质欲望的集体,同时又成为了一个被人和政府迫害的受害者。人们开始怀疑知识分子,他们的地位也开始动摇。大学的管理主要遵循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行政级别的设置、管理水平,采取责任制,在塔尖的校长和其他领导成员地位明确,这样的分工犹如一个完美的金字塔,但它却是落后的。这样的组织结构似乎很光滑,坚实的底盘和固体,但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在底部默默努力,甘愿当一个踏脚石,只为了让这个堡垒能够坚固和稳定。因此,部门与部门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出现了不信任彼此的工作环境,使各司其职开始崩溃,如:教授、副教授、学术带头人、院长、部门主管等拥有权威或者技术的人开始逐渐偏离学术性质的称谓,追求的不再是精神上的富裕而是追求了物质,欲望等纸醉金迷的生活。表面上,所有的大学校园里拥有秩序且勤奋刻苦的学生,他们致力于教学和研究,但实质上,因为上层的坍塌,犹如碎块,一步步走向瓦解。
此外,毕业一年,其恶劣称号为皇帝的后宫工作清晰的层次所说的推广体系与社会现实的大学一样,已经建立了一个完美的“传销塔”。在“传销”的高层中为争取进一步完善大学知识分子使用,甚至出现自己人对抗自己人,这就造成一种恶化的竞争,一种“没有敌人却处于斗争的”的尴尬局面。在大学知识分子的学术实践中,导师却成为一个很尴尬的指导者,学生为了毕业分配的好工作,也可以说因为现实的无奈,在行政权利的行使中,很多漏洞出现:有贿赂、欺诈、潜规则等等。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一心要爬上“传销”中层甚至顶层,虽然有那些复杂的行政规定和约束,但是导师和学生却仍然能够悠闲又方便地为了自己的利润,从容不迫的在规章的背后制定一个新的规章。
美国高校就用这种管理体制和风格,用“潜规则”改变着这个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在大学校园里,教授学术的表面与学生的崇拜变得相互交织,扭曲了人们正确看待的视角。学术没有了自由,被一次次的剥削。大学中各种制度的出台,各项指令被颁布,学校各学科的层次、教学的评价、各科的名称,教学汇编等开始量化,知识分子就因此来投机取巧的往塔尖爬。在攀爬的过程中使出各种手段,使真正的学术慢慢成为符号化的标题:空洞的学术成果、项目等等,他们蒙蔽双眼,又因为离开人民的力量而有了欲望又受到诱惑。在“大学叙事”中,知识和权力纠缠在一起,知识的减少,权利的增加,慢慢的变得混沌,一边是互相排斥,另一边又是为了奢靡而达成一致。这个现象直接导致学术与科研变成了大学中最不重要的事。大学这个“象牙塔”的声誉只是一个发亮却虚得狠的外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