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洵的家训思想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宋代四川眉山苏氏家族为璀璨的文学世家,且苏轼两兄弟有着良好的长远发展,究其原因除了天资聪颖,努力好学之外与苏洵良好的家训是分不开的。笔者拟从苏洵对苏轼、苏辙的教育中剖析出苏洵寓教之于名、领读万卷书、陪行万里路和不唯以科举四个家训思想特色,以古鉴今,总结出对苏洵家训对当下家庭教育的启发,以期对当今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目 录
引言 1
1 家训的含义 2
2 苏洵家训思想来源 3
2.1豁达的人生态度 3
2.2良好的家庭教育 4
2.3独特的蜀地文化 5
3 苏洵家训思想特色 6
3.1寓教之于名 6
3.2领读万卷书 6
3.3陪行万里路 7
3.4不唯以科举 8
4 苏洵家训思想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10
4.1亲子需共学 10
4.2读书须行路 10
4.3教育求丰富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引言
中国自古就重视家训是因为家训体现的是家族的信仰,是家的根基之所在。宋代四川眉山苏轼两兄弟不仅成为大文豪且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除了其自身的天赋之外是与苏洵良好的家训是分不开的,通过研究苏洵的家训不仅适用于宋代,也可用于当下家庭教育。
当今社会中家庭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百姓的关注。原因在于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提高,人民的物质消费也越来越高;高精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及人们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这使得家长们慢慢地认识到现在不仅仅是在养孩子,更要培养孩子。这一认识也使得家长们逐渐的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会伴随一些盲目的现象,例如过分注重智教而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过分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了德育和体育问题;隔代教育带来的溺爱问题;单亲家庭教育的心理问等,这些问题带来的不仅是严重的叛逆,更甚者会逼迫孩子走向极端,因此良好的家训在当下是急需的。
苏洵成功的家庭教育,正在启发着当下父母家庭教育要亲子共同学习,一起扩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知识开阔视野,跳出高考丰富学习生活。
1 家训的含义
从古至今家训一直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很大的作用,由于子女是在父母的教育之下长大成人的,因此父母的所做所言都对子女的成长起着很大的教育意义。
中国古代通常认为教育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1]p325,“育,养子使做善也”[1]p1021而且在古代强调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因此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占据的是主导者。“训,说教也。”[1]p367清朝段玉裁注:“教,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2]p491可见,“训”的意思是要教诲的人通过语言进行教导、教诲,而且一定要有条有理,顺理成章地解释清楚。因而家训和教育意义是一样的,都在教子女做人做事。
通过“教育”和“家训”可见在古代对子女的教育即是一个家庭中父母按照自己的理念对子孙为人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在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子孙是要认真听从的。2 苏洵家训思想来源
苏洵良好的家训思想,离不开本其身豁达的人生态度、苏序的家庭教育和眉山文化的滋养。
苏洵在年轻时一直处于游山玩水的状态,后来参加科举时屡试屡败,直至放弃科举考试。但其依然热爱学习,作出了流芳美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他后期育儿思想的重要来源。欧阳修在《老苏先生墓志铭》中提到苏洵常常感叹:“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3]652欧阳修因先后两次向朝廷推举了苏洵,因此苏洵称其为知音。而苏序之所以为苏洵的知音是因独特的教育,作为父亲苏序十分了解苏洵的个性和资质,因此不强求苏洵读文习字,父亲的理解与尊重是苏洵家训思想第二大原因。第三是因蜀地文化,南宋陆游有诗:“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4]p663蜀地的人杰地灵是一重蜀地文化,后来因战争导致三次移民事件,有识之士因移民而来到眉山,为眉山文学的兴起起到了作用,这是二重蜀地文化,双重的独特文化影响了苏洵的教育理念。
苏洵从出生之地到经历人生种种这一过程不但在影响着自己的人生路程,同时也为他后来的育儿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豁达的人生态度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普通人失去的不仅前途更是人生的理想,但苏洵在一波三折的科举面前,没有低头,即便最后没有中举,他依然没有放弃,反而转换了读书学习的态度,正是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成就了苏洵。
年少时期的苏洵不爱学习,只知游山玩水,一直到苏涣中举受到影响,方才想着考科举,决定入仕,但因其学术不精,未能中榜,此后苏洵游山玩水,开始过起了逍遥快活的日子。直到二十七岁苏洵才开始知道读书,欧阳修写到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奋,谢其素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3]p206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苏洵又开始踏上了科举之路,然而事与愿违,苏洵因为不懂声律而再次落榜,之后苏洵依然没有放弃入仕的想法,“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3]206后来欧阳修和梅尧臣等人倡导的关于古文革新运动事情!这件事情对苏洵的震撼很大,之后他再次决定去学习声律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此不足为学也”[3]p206所以“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5]p353于是便烧毁了以往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而埋头苦作的数百篇文章,彻底的告别了科举的牢笼将自己解放了出来,开始潜心钻研学术。屡战屡败的仕途之路,不仅没有让其走上堕落的方向,反而让苏洵认清了社会的现实,现在是学习声律的时代,同时更加让他找到了自己目标即发奋读书,充实自己。曾巩评论苏序的读书观“君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6]p428读书的目的是为知晓大义、认得大体、明辨是非,苏序的读书观影响着苏洵的读书观和他对教育两子的态度,学习并非只是为了考取功名。
目 录
引言 1
1 家训的含义 2
2 苏洵家训思想来源 3
2.1豁达的人生态度 3
2.2良好的家庭教育 4
2.3独特的蜀地文化 5
3 苏洵家训思想特色 6
3.1寓教之于名 6
3.2领读万卷书 6
3.3陪行万里路 7
3.4不唯以科举 8
4 苏洵家训思想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10
4.1亲子需共学 10
4.2读书须行路 10
4.3教育求丰富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引言
中国自古就重视家训是因为家训体现的是家族的信仰,是家的根基之所在。宋代四川眉山苏轼两兄弟不仅成为大文豪且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除了其自身的天赋之外是与苏洵良好的家训是分不开的,通过研究苏洵的家训不仅适用于宋代,也可用于当下家庭教育。
当今社会中家庭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百姓的关注。原因在于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提高,人民的物质消费也越来越高;高精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及人们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这使得家长们慢慢地认识到现在不仅仅是在养孩子,更要培养孩子。这一认识也使得家长们逐渐的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会伴随一些盲目的现象,例如过分注重智教而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过分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了德育和体育问题;隔代教育带来的溺爱问题;单亲家庭教育的心理问等,这些问题带来的不仅是严重的叛逆,更甚者会逼迫孩子走向极端,因此良好的家训在当下是急需的。
苏洵成功的家庭教育,正在启发着当下父母家庭教育要亲子共同学习,一起扩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知识开阔视野,跳出高考丰富学习生活。
1 家训的含义
从古至今家训一直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很大的作用,由于子女是在父母的教育之下长大成人的,因此父母的所做所言都对子女的成长起着很大的教育意义。
中国古代通常认为教育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1]p325,“育,养子使做善也”[1]p1021而且在古代强调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因此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占据的是主导者。“训,说教也。”[1]p367清朝段玉裁注:“教,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2]p491可见,“训”的意思是要教诲的人通过语言进行教导、教诲,而且一定要有条有理,顺理成章地解释清楚。因而家训和教育意义是一样的,都在教子女做人做事。
通过“教育”和“家训”可见在古代对子女的教育即是一个家庭中父母按照自己的理念对子孙为人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在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子孙是要认真听从的。2 苏洵家训思想来源
苏洵良好的家训思想,离不开本其身豁达的人生态度、苏序的家庭教育和眉山文化的滋养。
苏洵在年轻时一直处于游山玩水的状态,后来参加科举时屡试屡败,直至放弃科举考试。但其依然热爱学习,作出了流芳美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他后期育儿思想的重要来源。欧阳修在《老苏先生墓志铭》中提到苏洵常常感叹:“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3]652欧阳修因先后两次向朝廷推举了苏洵,因此苏洵称其为知音。而苏序之所以为苏洵的知音是因独特的教育,作为父亲苏序十分了解苏洵的个性和资质,因此不强求苏洵读文习字,父亲的理解与尊重是苏洵家训思想第二大原因。第三是因蜀地文化,南宋陆游有诗:“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4]p663蜀地的人杰地灵是一重蜀地文化,后来因战争导致三次移民事件,有识之士因移民而来到眉山,为眉山文学的兴起起到了作用,这是二重蜀地文化,双重的独特文化影响了苏洵的教育理念。
苏洵从出生之地到经历人生种种这一过程不但在影响着自己的人生路程,同时也为他后来的育儿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豁达的人生态度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普通人失去的不仅前途更是人生的理想,但苏洵在一波三折的科举面前,没有低头,即便最后没有中举,他依然没有放弃,反而转换了读书学习的态度,正是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成就了苏洵。
年少时期的苏洵不爱学习,只知游山玩水,一直到苏涣中举受到影响,方才想着考科举,决定入仕,但因其学术不精,未能中榜,此后苏洵游山玩水,开始过起了逍遥快活的日子。直到二十七岁苏洵才开始知道读书,欧阳修写到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奋,谢其素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3]p206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苏洵又开始踏上了科举之路,然而事与愿违,苏洵因为不懂声律而再次落榜,之后苏洵依然没有放弃入仕的想法,“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3]206后来欧阳修和梅尧臣等人倡导的关于古文革新运动事情!这件事情对苏洵的震撼很大,之后他再次决定去学习声律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此不足为学也”[3]p206所以“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5]p353于是便烧毁了以往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而埋头苦作的数百篇文章,彻底的告别了科举的牢笼将自己解放了出来,开始潜心钻研学术。屡战屡败的仕途之路,不仅没有让其走上堕落的方向,反而让苏洵认清了社会的现实,现在是学习声律的时代,同时更加让他找到了自己目标即发奋读书,充实自己。曾巩评论苏序的读书观“君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6]p428读书的目的是为知晓大义、认得大体、明辨是非,苏序的读书观影响着苏洵的读书观和他对教育两子的态度,学习并非只是为了考取功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