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观词的女性化特征(附件)
摘 要 秦观的词以一种类似于女性的口吻,把自己坎坷的身世经历及爱情体验都融入在词中,倾诉着内心无尽的悲凉。他将身世之感并入艳情之作,由人生飘零之苦和政治失意之悲引发他的孤寂心境,促使其词具有独到的女性化特色以及鲜明的女性形象特点,情景交融而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手法,对于同时代以及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目 录
绪论 1
1 秦观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2
1.1 时代背景 2
2 秦观词中女性化特征的表现 3
2.1 语言上的女性化特征 4
2.2内容上的女性化特征 6
2.2.1 歌姬形象 6
2.2.2 民女形象 7
2.2.3 其他类型的女性形象 9
3 对秦观词女性化特征的评价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绪论
作为北宋词坛婉约词的代表人物,秦观现存的111首词中涉及女性形象的有 80 余首,占总数的 80%以上。这些女性题材的词作大都抒发自己仕途的失意以及对男女之间含蓄之情的描述。他的词哀怨、仇情居多,情感丰富而且敏感脆弱。他以深闺之情寄托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愁苦与愤懑,将彼此之间的情感融会贯通,令人难分彼此。
他的词中写了很多的女性形象,然而不同时期又呈现着不同的姿态,词中女性形象的流变折射出了秦观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的变化,反映出了人生的遭际对秦观各个方面的影响。秦观词中的女性形象从亮丽活泼到隐忍幽怨再到悲愤呼告,这就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从豪杰才子到正统儒士再到悲愤贬官的经历相对应。本文拟对秦观词中的女性化题材、女性化的风格进行研究。
1 秦观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北宋时期,词的创作虽流行但却难登大雅之堂,秦观在这种思想下创作自己的词作,逐渐形成自己的主题风格,慢慢的其词在词坛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秦观处于北宋时期纵观秦观的一生,前半生处于蹉跎于科考,后半生颠沛于流放的路途。理解秦观的苦难人生和扭曲性格才能理解他词中的女性化性格。
1.1 时代背景
北宋中叶时期,词的体制已经臻于成熟。体裁、语言、表现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法、结构形式上都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路数与格局,显示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初步构筑了自己的审美体系。随着人们对词的熟悉,导致作者也越来越多,写起来也得心应手,词逐渐成为了社会上最常用的表达情谊的工具。
“当时,上至名公巨卿、鸿儒耆宿,下至浮浪子弟、落拓文人,纷纷染指于词,但是词的地位仍十分低下,‘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词多用于娱宾遣兴、析酲解愠。”[1]p45士流既不敢公然鼓吹作词,也不屑于像品藻诗、文那样评论词。在这样的环境中秦观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将诗、词截然分开。从体裁上来说他不把诗的内容混入词中。秦观是有意把词看成与诗迥然不同的文体进行创作的,尽力拉开词与诗之间的距离,借以保持词的独立性。在这样的背景中秦观的词形成的自身独有的特点。
1.2 秦观个人经历
秦观虽饱腹诗书但却仕途坎坷,他两次科考都以落榜告终,这无疑给他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后来经苏轼王安石的举荐,于元丰8年(1085)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太学博士,国子院编修等职位,并经常于馆阁名流诗词唱和。但是入仕不久就遭逢元佑党争元佑年间旧党持政,朝廷内部斗争激烈。
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客观公正的评价新旧两党之间的争论。但最后苏轼被贬,秦观无法摆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击,无端受到牵连,被一贬再贬。秦观内心充满恐惧和惶恐,笼罩在危机四伏的党祸阴影之中。面对政治的恐惧和生命的忧虑,秦观与苏轼的反映截然不同,苏轼的生性旷达,能够随遇而安调整自己的心态。而秦观却在悲苦的心态中无法自拔,在精神上一蹶不振。党争之后屡遭贬谪,四处流放,凄怆哀愁成了他情感中的“心结”,“伤心”与悲哀成了他生命与创作的主旋律。这种愁苦哀怨结在秦观的心中,挥之不去,拂之不来,导致秦观觉得生活无望,万念俱灰。正是因为这种命运悲剧的不断升级,秦观的词作也逐渐走向了艺术巅峰。
“王国维定论:古人伤心人也,‘此为淮海足以当之’。”[2]p23可以说,这是秦观词作具有女性风格的个人经历因素。
2 秦观词中女性化特征的表现
北宋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并且统治者也鼓励臣民享受男女之乐。宋太宗曾经对大臣们说“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3]p7朝廷还专门设立“教坊”作为专门管理官妓的机构,在天子开放的政策下,许多大臣都蓄有私妓。这也导致了许多描写女性作品的词作流传出来,然而也并不例外秦观也有许多描写这类女子的作品。秦观不仅在词中描写女性,其本身的语言也带有着女性化的味道,这就让我们不免联想到了他的生世和遭遇,壮志难酬、抱负难以实现导致处处彰显这自己哀愁的心思
2.1 语言上的女性化特征
秦观的词作具有女性化细腻敏感,缺少一种男子应具有的阳刚之气。他以类似于女性的口吻,以一种女子哀怨婉弱的姿态,把自己的爱情体验以及仕途坎坷融注在小词之中,倾诉自己内心的悲愤与凄凉。秦观女性化的细腻造就了他“婉美”的词学风貌,他的词始终具有着一种女性化的特征,表现为一种“阴柔”之美,无处不透露着自身的身世之感。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4]P92
这首诗给人一种悲凉无奈的感觉,他也是他把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词中的典型之作。这是他被贬时期对家乡的思念,他以富有特色的景物来描写难以抑制的哀愁。开头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明为写景,实则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的迷茫,看不清以后;“桃源望断”这是词人迫切的想要寻找人生归处的心情;“可堪”两句更是悲凉无奈,无处不透露这凄楚。下片开头的“砌”字更是悲楚,饱含离恨的封封书信沉甸甸地压在词人的心头,压抑窒息。结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因景设问,融入了秦观自身的悲凉心境,沉痛地表达了词人远离朝廷、流放天涯的无奈和悲愤。
秦观还于花前月下的艳词中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表现着社会不公以及人生不平的深刻体验。如《满庭芳》词: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蔼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襄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染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4]P51
据徐培均先生考证:“少游于元丰二年己未(1079)五月如越,《别程公辟给事》诗又云:‘裘敝黑貂霜正急,书传黄犬岁将穷。’可见他离越时已届岁暮,与词中‘衰草’‘寒鸦’等景象恰相符合。该诗复云‘月下清歌盛小丛’‘回首蓬莱梦寐中’,则可证词中所谓‘蓬莱旧事’者,乃与一歌伎之恋情也。盛小丛系唐时越地歌伎,少游借指‘席上有所悦’之人。故知此词作于元丰二年岁暮。”[5]37从上述考证中得知,词人当时浪迹天涯、坎坷落魄。“词人把自己的身世漂零孤苦无依之感融入到与青楼红粉佳人的情爱之中,这应该是少游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初始尝试,尚有些青涩,仍旧未能摆脱艳词的束缚。”[6]p268。
目 录
绪论 1
1 秦观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2
1.1 时代背景 2
2 秦观词中女性化特征的表现 3
2.1 语言上的女性化特征 4
2.2内容上的女性化特征 6
2.2.1 歌姬形象 6
2.2.2 民女形象 7
2.2.3 其他类型的女性形象 9
3 对秦观词女性化特征的评价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绪论
作为北宋词坛婉约词的代表人物,秦观现存的111首词中涉及女性形象的有 80 余首,占总数的 80%以上。这些女性题材的词作大都抒发自己仕途的失意以及对男女之间含蓄之情的描述。他的词哀怨、仇情居多,情感丰富而且敏感脆弱。他以深闺之情寄托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愁苦与愤懑,将彼此之间的情感融会贯通,令人难分彼此。
他的词中写了很多的女性形象,然而不同时期又呈现着不同的姿态,词中女性形象的流变折射出了秦观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的变化,反映出了人生的遭际对秦观各个方面的影响。秦观词中的女性形象从亮丽活泼到隐忍幽怨再到悲愤呼告,这就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从豪杰才子到正统儒士再到悲愤贬官的经历相对应。本文拟对秦观词中的女性化题材、女性化的风格进行研究。
1 秦观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北宋时期,词的创作虽流行但却难登大雅之堂,秦观在这种思想下创作自己的词作,逐渐形成自己的主题风格,慢慢的其词在词坛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秦观处于北宋时期纵观秦观的一生,前半生处于蹉跎于科考,后半生颠沛于流放的路途。理解秦观的苦难人生和扭曲性格才能理解他词中的女性化性格。
1.1 时代背景
北宋中叶时期,词的体制已经臻于成熟。体裁、语言、表现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法、结构形式上都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路数与格局,显示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初步构筑了自己的审美体系。随着人们对词的熟悉,导致作者也越来越多,写起来也得心应手,词逐渐成为了社会上最常用的表达情谊的工具。
“当时,上至名公巨卿、鸿儒耆宿,下至浮浪子弟、落拓文人,纷纷染指于词,但是词的地位仍十分低下,‘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词多用于娱宾遣兴、析酲解愠。”[1]p45士流既不敢公然鼓吹作词,也不屑于像品藻诗、文那样评论词。在这样的环境中秦观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将诗、词截然分开。从体裁上来说他不把诗的内容混入词中。秦观是有意把词看成与诗迥然不同的文体进行创作的,尽力拉开词与诗之间的距离,借以保持词的独立性。在这样的背景中秦观的词形成的自身独有的特点。
1.2 秦观个人经历
秦观虽饱腹诗书但却仕途坎坷,他两次科考都以落榜告终,这无疑给他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后来经苏轼王安石的举荐,于元丰8年(1085)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太学博士,国子院编修等职位,并经常于馆阁名流诗词唱和。但是入仕不久就遭逢元佑党争元佑年间旧党持政,朝廷内部斗争激烈。
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客观公正的评价新旧两党之间的争论。但最后苏轼被贬,秦观无法摆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击,无端受到牵连,被一贬再贬。秦观内心充满恐惧和惶恐,笼罩在危机四伏的党祸阴影之中。面对政治的恐惧和生命的忧虑,秦观与苏轼的反映截然不同,苏轼的生性旷达,能够随遇而安调整自己的心态。而秦观却在悲苦的心态中无法自拔,在精神上一蹶不振。党争之后屡遭贬谪,四处流放,凄怆哀愁成了他情感中的“心结”,“伤心”与悲哀成了他生命与创作的主旋律。这种愁苦哀怨结在秦观的心中,挥之不去,拂之不来,导致秦观觉得生活无望,万念俱灰。正是因为这种命运悲剧的不断升级,秦观的词作也逐渐走向了艺术巅峰。
“王国维定论:古人伤心人也,‘此为淮海足以当之’。”[2]p23可以说,这是秦观词作具有女性风格的个人经历因素。
2 秦观词中女性化特征的表现
北宋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并且统治者也鼓励臣民享受男女之乐。宋太宗曾经对大臣们说“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3]p7朝廷还专门设立“教坊”作为专门管理官妓的机构,在天子开放的政策下,许多大臣都蓄有私妓。这也导致了许多描写女性作品的词作流传出来,然而也并不例外秦观也有许多描写这类女子的作品。秦观不仅在词中描写女性,其本身的语言也带有着女性化的味道,这就让我们不免联想到了他的生世和遭遇,壮志难酬、抱负难以实现导致处处彰显这自己哀愁的心思
2.1 语言上的女性化特征
秦观的词作具有女性化细腻敏感,缺少一种男子应具有的阳刚之气。他以类似于女性的口吻,以一种女子哀怨婉弱的姿态,把自己的爱情体验以及仕途坎坷融注在小词之中,倾诉自己内心的悲愤与凄凉。秦观女性化的细腻造就了他“婉美”的词学风貌,他的词始终具有着一种女性化的特征,表现为一种“阴柔”之美,无处不透露着自身的身世之感。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4]P92
这首诗给人一种悲凉无奈的感觉,他也是他把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词中的典型之作。这是他被贬时期对家乡的思念,他以富有特色的景物来描写难以抑制的哀愁。开头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明为写景,实则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的迷茫,看不清以后;“桃源望断”这是词人迫切的想要寻找人生归处的心情;“可堪”两句更是悲凉无奈,无处不透露这凄楚。下片开头的“砌”字更是悲楚,饱含离恨的封封书信沉甸甸地压在词人的心头,压抑窒息。结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因景设问,融入了秦观自身的悲凉心境,沉痛地表达了词人远离朝廷、流放天涯的无奈和悲愤。
秦观还于花前月下的艳词中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表现着社会不公以及人生不平的深刻体验。如《满庭芳》词: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蔼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襄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染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4]P51
据徐培均先生考证:“少游于元丰二年己未(1079)五月如越,《别程公辟给事》诗又云:‘裘敝黑貂霜正急,书传黄犬岁将穷。’可见他离越时已届岁暮,与词中‘衰草’‘寒鸦’等景象恰相符合。该诗复云‘月下清歌盛小丛’‘回首蓬莱梦寐中’,则可证词中所谓‘蓬莱旧事’者,乃与一歌伎之恋情也。盛小丛系唐时越地歌伎,少游借指‘席上有所悦’之人。故知此词作于元丰二年岁暮。”[5]37从上述考证中得知,词人当时浪迹天涯、坎坷落魄。“词人把自己的身世漂零孤苦无依之感融入到与青楼红粉佳人的情爱之中,这应该是少游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初始尝试,尚有些青涩,仍旧未能摆脱艳词的束缚。”[6]p26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