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人物论之男性人物分析

摘 要 《聊斋志异》中的男性人物形象种类多种多样,他们所具备的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在研究男性人物形象时,可将其根据阶级特征划分为书生、商人、官吏和平民,对其进行分类探究。男性人物形象的研究涉及了当时的政治背景、经济情况以及蒲松龄个人的生活经历,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使男性人物形象呈现出更加丰盈之态。就如在男性人物中占比较重的书生,都存在着一种“性别倒错”的现象,这对于男性形象而言,无论是在中国传统历史上,还是当今现实社会中,都是一种新鲜的存在。蒲松龄在书中对男性人物的描写和刻画,其用心程度绝不亚于对女性形象的设计。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书生人物形象 1
1.1畸形的男性形象 1
1.2“性别倒错”现象及其原因 1
第二章 官吏人物形象 3
2.1贪官污吏和黑暗的封建官僚主义 3
2.2刺贪刺虐的现实意义 3
第三章 男性商人形象 5
3.1经商应是一种“自食其力” 5
3.2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6
第四章 主要男性儿童形象 8
4.1机智勇敢的儿童形象 8
4.2明大义知孝悌的儿童形象 8
4.3身怀绝技的儿童形象 9
结束语 10
致 谢 11
参考文献 12
引 言
在《聊斋志异》中,主人公大多为女性,可以大致分为人、鬼、妖、狐仙、精灵等,所以关于女性形象的研究也是举不胜举,但关于男性形象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匮乏和浅显的。纵观《聊斋志异》全书500多篇故事,男主人公数量也相当可观,并且身份多种多样,如书生、商人、官吏、农民和一些神仙精怪,书生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在对男性人物的描写上,蒲松龄先生运用了巧妙的手法,生动的刻画,使生活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男性所具有的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能够充分表露出来,这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起到了很大的现实作用。
第一章 书生人物形象
蒲松龄的一生是不断奋斗的一生,少年得志,一生求索却终生未中举,所以他笔下的书生都有着和他类似的生活环境,经济上清贫寡淡,政治上久不得志,却偏偏又学富五车,才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横溢。蒲松龄将自己带入了每一个书生的奇幻生活里,利用手中的笔墨去过理想中的人生,那里有忠贞,有富贵,有永恒。
1.1畸形的男性形象
我们不难发现,蒲松龄笔下的书生所用的程式化用语几乎都是“唇红齿白”、“美如妇女”之类,如《白于玉》中“(白于玉)白皙短须,细腰长爪”,《胭脂》中“(秋隼)白服裙帽,事采甚都”,《云萝公主》中“(安大业)既长,韶秀,顾影无俦,又慧而能读”,《黄九郎》中“(九郎)温若处子,而词射游戏,便含羞,面向壁饰女装,作天魔舞,宛然美女”等。他们性格又多软弱无能,多情浪漫,如《香玉》中“日日临穴涕夷”的黄生,当他的爱人香玉被姓蓝的人抢走,他不知道夺回,却写了五十首哭花诗;又如《红玉》中的冯相如,他只知读书不问世事,从来不经营家庭;类似的人物还有《书痴》中的郎玉柱,《阿宝》中的孙子楚等等。偏是这样的男人,过上了不乏温香软玉和锦衣玉食的生活。难道在蒲松龄生活的年代,对这样的男人不责其有失担当,反而认为被美若天仙的女人“豢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吗?
1.2“性别倒错”现象及其原因
追其究竟,笔者总结出两方面的原因来解释这样的“性别倒错”现象:一是蒲松龄本身穷困潦倒,竟其一生都不能考中举人,但他从不放弃能改变自己人生的任何一种可能性,他想要事业和爱情双丰收,当人为力量无法扭转现实的时候,意识就有了发挥作用的余地。他杜撰了许许多多能够幻化古今的神仙精怪来帮助笔下的书生,去过上想要的生活。在那样的生活里,书生不用再为生计奔波,一切都有娇妻艳妾为他们打理。二是蒲松龄作为传统文人,其价值观与现代人有着根本上的差别——八股取士下的文人审美价值观一般都存在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他们推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金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认为读书是获得一切的唯一途径,王子安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这也是绝大部分书生懦弱无能、缺乏责任心的原因之一。
清代诗人黄景仁曾在《杂感》中写道:“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当时读书人虽然满腹经纶却无处发挥的现象。这句话用来形容蒲松龄笔下的书生再合适不过。书生形象是对当时科举制度的一种讽刺和控诉:是什么让原本血气方刚的男人变成了畏首畏尾的“伪娘”书生?又是什么让这样的书生形象成为一种审美风气使之流行?是八股取士!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古代文人人格上的由强衰弱趋势是相当明显的。“中国科举制度取人之法,由诗词转为制艺,由制艺转为八股,蹂躏尽了知识分子的人格,闭塞尽了知识分子的心灵,使一般知识分子变成了麻木不仁的软体动物”[1]。
总的看来,书生形象在小说中的特点除了“唇红齿白”、“美如妇女”之外,还别具浪漫情调,饱读诗书的他们爱江山也爱美人,不少书生参与的爱情故事更是流传至今家喻户晓,就如《聂小倩》中的宁采臣,又如《阿宝》中的孙子楚。但现代的很多人并不认为聊斋故事中有符合现在价值判断标准的“痴情男”,他们很多都是早有妻室却又再娶。由于封建社会允许一夫多妻,这在现代根本上是不被接受的,于是产生了两种不一样的判断。
书生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寄托了蒲松龄对人生的理想,也不仅仅是他为了揭穿文人的现状故意刻画,在这里笔者反而认为,耿直如他,在人格被八股取士蹂躏的时候,除了脆弱和无奈,他也希望能够通过书生偶尔的正直和阳刚来进行反抗,如《辛十四娘》中的冯生,《青凤》中的耿去病,《小谢》中的陶望三等等。蒲松龄自己也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在八股横行的时代,他已经意识到改变文人地位和价值观的必要性,在当时,这应该算是一种“超前意识”。
第二章 官吏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中四分之一的篇幅涉及到了官场、官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旨在揭露黑暗的官场,虽说康熙在位时,清朝出现了难得的“康熙盛世”,但是官场贪污腐败和官官相护的局面是任何统治者都无法扭转和改变的。郭沫若曾经给蒲松龄故居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说的就是《聊斋志异》在当时具有深刻的讽刺鞭挞贪官污吏和黑暗的封建社会官僚主义的现实意义。
2.1贪官污吏和黑暗的封建官僚主义
蒲松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他曾经在《夜叉国》对“官”这样描述过:“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这段话就将当时官僚虚荣卖弄的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蒲松龄从小接受的就是系统的儒家教育,在他眼里入朝为官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也因挂念科举考试,结束了他在孙蕙府中一年多的幕僚生活。然而也就是这一年多的幕僚生活,让他在《聊斋志异》官场创作中有了更加切实的灵感。
“官虎吏狼”是蒲松龄在《梦狼》中的措辞,原句是“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2]。《梦狼》所讲的就是典型的官场黑暗的故事。白翁的儿子白甲在外做官,有一天白翁梦见能在阴阳间行走的丁某带着自己去到儿子做官的衙门探望,官衙门口全是巨狼看守,大堂内外守护的也全是狼。这些狼食人无数,以至于官衙堆满了人的白骨。白甲下令给父亲准备饭菜,只见一只狼叼了一个人来给他吃,白翁惊惧问“此胡为者?”白甲说:“聊充庖厨(用来当饭吃)。”正在白翁进退两难之际,狼群突然嗷嗷叫着藏起来,出现了两个金甲猛士。金甲猛士拿出黑色的绳索困住白甲,白甲趴在地上化身为猛虎,一个金甲猛士要砍掉白甲的脑袋,另一个制止了,说让白甲死是明年四月时的事情,姑且先敲掉他的牙齿。白翁惊醒后遣小儿子去白甲那儿看看,顺便写了封信让他带去。小儿子到了官衙,看到哥哥的门牙全掉了,便问哥哥,白甲说是骑马摔的。再问日期,惊觉和父亲做梦是同一天。小儿子将父亲的信拿给哥哥,劝说哥哥为官清廉,却没有任何效果,还发现前来贿赂白甲的人日夜不绝。不久白甲升了高官,却在上任途中被曾经搜刮过的百姓所雇的强盗砍掉了脑袋,过了一会儿有人认出他是白翁的儿子就将他救起,为了惩罚他把他的脑袋反着装起来了。白甲复活后“目能自顾其背,不复齿人数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