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中的女性角色形象

摘 要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塑造的"我奶奶"形象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也吸引着众多读者。一方面她充满野性,做事风格明显打破了传统道德的约束,不在意古板的封建礼教。另一方面,她又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女性,为这片土地作出无畏的牺牲。本文首先论述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的出现背景,然后将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她们奇异的生命形式解读其独特的生存形式,挖掘出戴凤莲一方面具有反传统的野性生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宽容善良、反抗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传统气节与美德。最后再将纸质版与影视剧版进行对比。从而引出不同版本九儿的异同。
目 录
第一章 《红高粱》创作背景 1
1.1寻根文学思潮 1
1.2 作者本身因素 1
第二章 《红高粱家族》女性形象与意义 3
2.1 戴凤莲形象与意义 3
2.2其他女性形象与戴凤莲形象的比较 6
第三章 与影视剧《红高粱》的比较 8
3.1电影版《红高粱》九儿与戴凤莲的异同 8
3.2电视剧版《红高粱》九儿与戴凤莲的异同 9
结束语 10
致 谢 11
参考文献 12
第一章 《红高粱》创作背景
1.1寻根文学思潮
在80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出现了另外一些潮流,比较重要的有发生于中期的“文学寻根”和80年代末的“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等。其实文学的各个流派,各种创作倾向之间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作家的写作也就很难按照这样的划分准确归类。实际的情形往往就是,在各个创作倾向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在寻根文学和先锋派文学之间活跃着的莫言,或者可以说是和这两者联系最为密切的莫言,以某种角度来说,他可以被定位成是一位用先锋文学的技法包裹了寻根文学的内涵的当代作家。莫言出现在文坛的时候,除了上面的背景之外,如火如荼地向乡土和文化边缘寻找“文化之根”的运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背景
《红高粱》的创作时间在85年左右,“文学寻根”就是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是寻找民族文学之根,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莫言的东西就是“原始”的,比一切讲究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工和智慧的创作更有“原始的情景”以及“原始的灵性”,更有民间的,生机勃勃的,粗蛮的,莽撞的气质,而就是这些最终超越了人工,超越了思想层面的东西。
1.2 作者本身因素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创作的众多长篇小说中的一部,也绝对是莫言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一部《红高粱》完成于1984年的冬天,当时的莫言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他曾在一次讲话中说过,创作这部小说的最初灵感是带有一些偶然性的。在一次文学创作讨论会上,一些老作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有28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老一辈作家们亲身经历过战争,拥有很多素材,但是他们已经没有精力创作了,因为他们最美好的青春都耽搁在“文革”当中;而年轻一代有精力却没有亲身体验,那么他们应该怎样通过文学来更好地反映战争反映历史呢?莫言当时就站起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没有听过放枪放炮但我们听过放鞭炮;没有见过杀人但我见过杀猪甚至亲手杀过鸡;没有亲手跟鬼子拼过刺刀但我在电影上见过。因为小说家的创作不是要复制历史,小说家是要写战争。莫言发言以后,当场就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莫言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当即下定决心一定得写一部战争小说。他想到的首先是自己小时候的家乡,每到秋天,一出村庄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缘的高粱地。“在‘我爷爷’和‘我奶奶’那个年代,雨水更大,人口更少,高粱更多,许多高粱秆儿冬天也不收割,为绿林好汉们提供了屏障。”[]在这样一种纯真的儿时美好记忆的内在推动和渲染下,莫言终于决定了把高粱地作为创作的舞台,将抗日的故事和爱情的故事放在这里上演。极具创作激情的莫言确定了这个框架后,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在新时期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的作品。
《红高粱》诞生之后,许多评论家认为,在莫言的小说里,红高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且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象征了我们的民族精神。《红高粱》之所以引起轰动,其原因就在于它有独创性。二十多年过去了,广大的读者现在对《红高粱》仍然满意的地方就是小说的叙述视角。以往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奶奶”、“我爷爷”,既是第一人称的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了“我奶奶”的角度,她的所有的内心世界都可以很直接的表达出来,作者叙述起来就非常方便。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得多开阔得多,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创新。还有比如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就不仅仅是采用了鲁迅的视角,而且还获得了一个“反进化论”的视野,就像他对于更早先的中国文化的理解就不单单是“吃人”,而是有旺盛的生命力,有“结构性活力”的一种文化。在《红高粱家族》中,他所展现的“爷爷奶奶”的生活就是这样,他们出入于红高粱大地,“既杀人放火,又精忠报国”的性格,就是在被主流与正统文化规训前的状态,而莫言这种对历史的想象,其实就是对“将来好过现在,现在好于过去”的简单进化论的历史观的一种反动,这就是莫言更现代的地方。从“爷爷奶奶”到“父亲母亲”再到最后的“我”,文中描述的历史却并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进步,而是可怕的倒退,是一种生命的衰变和文化的颓废。这一点,虽然不能说是莫言的独创,却是对中国当代的革命作家们所描写的进步论神话的一个反驳与补正,同时也是对于那些优秀作家所体现出来的反思精神的深化与延续。为什么《红高粱》这样一部写历史写战争的小说在当时会引起巨大的反响?我个人认为,这部作品恰好表达了当时中国人一种共同的心态——在长期的个人自由受到压抑之后,《红高粱》张扬了个性解放的精神——敢说、敢想、敢做。根据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本质,我们可以推测出,莫言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这一创作的社会意义,也没有想到广大的读者会需要这样一种东西。如果现在谁再写一篇《红高粱》,哪怕写得再“野”几倍,也不会是有什么反响的。现在的读者,还有什么样的小说没有读过呢?由此看来,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一样,每部作品也都是有自己的命运的!
第二章 《红高粱家族》女性形象与意义
2.1 戴凤莲形象与意义
《红高粱家族》是以乡土小说家著称的莫言的代表作,他如今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用自己的语言将乡土大地原始的野性直白的呈现在纸上,让读者感受到原始大地的蛮力。在莫言心中,这里没有任何道德礼教的束缚,这是一个非道德,非法律的生机盎然的法外之地。山东的大高密,广袤狂野的高粱地,这也使得作品可以有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后面激越狂放,波澜壮阔,酣畅淋漓的叙述提供了适当的自然背景。作者并不想制作逼真的革命战争的画面,也极少从如何处理战争题材的角度去构思,他只想复活那些游荡在他的故乡,红高粱地里的英雄的灵魂,只想通过自己的文笔涂绘出一种浸透着历史意识的感觉情绪,一种民族的生命意志,让如今的读者呼吸感受。于是,投身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广大群众化为罗汉、余占鳌、奶奶等个性奇异的人物,而这些高于民族精神的人格,又融汇到一种特殊的氛围中,就是那些无边无际散发着血的甜腥气息的红高粱地里,成为神圣,悲壮,永恒的象征,这透露出来的是怎样的深沉浩荡的历史感。莫言作品里的女性形象,特别是年轻少妇形象,往往是莫言着墨最多的人物。在莫言创作的众多富有个性的女性人物中,《红高粱家族》中的“我奶奶”——戴凤莲,个人觉得是他笔下饱满而成熟的女性形象中的一个典型。她充满了生命张力,像一个勇于打破一切困难的女战士。主要描写的是以“我”的奶奶戴凤莲为主要人物形象的英雄先辈们在红高粱这一片原始之地所演绎的他们的悲壮的故事。文中主要描写了“我”的奶奶这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来表现乡土女性的伟大精神,突出乡土大地女性的伟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5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