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菊花诗研究
摘 要对《红楼梦》诗歌的研究主要是指第三十八回海棠诗社联诗时吟咏的十二首菊花诗,对菊花诗表现人物目的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从文艺学的角度对这些菊花诗进行了研究分析,第一章从创作主体即写菊花诗的人物的角度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述分析如这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客体的裁剪加工,意象的变形整合,不同诗歌之间的对比分析以及他们在作诗时选取的典故是否符合曹雪芹在刻画人物时给出的人物定位。第二章则着重分析了诗歌丰富人物形象的细节和作用,从诗歌文本出发,论述诗歌能够反映出的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以及诗歌丰满了人物形象的情趣,特别是通过诗来提升女性形象,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
目 录
引 言1
第一章 菊花诗的主体性研究1
1.1菊花诗创作中的艺术思维1
1.2菊花诗创作中的变形2
1.3菊花诗对比研究3
1.4菊花诗中的典故4
第二章 菊花诗的个性思维表现6
2.1艺术技巧与表现手法6
2.2以诗映衬女子的高贵7
结束语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引 言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塑造人、激励人,它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可以源源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学作品则是由文字遣词造句成篇,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研究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红露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人情小说,更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永远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学习。本文选取第三十八回菊花诗做研究,从文艺学的角度,论述诗歌的内涵和作者创作的多样化表现,以及曹雪芹通过诗歌描摹人物的高超技艺并且通过诗歌来提升女性形象以此来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
第一章 菊花诗的主体性研究
根据叶嘉莹先生的观点[1],《红楼梦》诗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作为一种暗示,预先介绍小说里的人物,如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一类是诗社组织集体吟咏,如咏海棠咏菊花的诗;还有一类在诗中用拆字谐音等做预言。本文中选取的研究对象菊花诗是诗社组织的集体吟咏的产物,作者为诗社的几位重要成员: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和贾探春等五人,他们五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作诗十二首,其中薛宝钗作诗两首分别为《忆菊》、《画菊》,贾宝玉作诗两首分别为《访菊》、《种菊》,林黛玉作诗三首分别为《咏菊》、《问菊》和《菊梦》,贾探春作诗两首分别为《簪菊》和《残菊》,史湘云作诗三首分别为《对菊》、《供菊》和《菊影》。
《红楼梦》三十八回十二首菊花诗,叙述了大观园众人集结成“海棠诗社”后的一次集体吟咏活动。宝钗提议“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按照一定的顺序做事,遂得菊花诗十二首本文所辑录的菊花诗主要以《红楼梦》(乙卯本)[2]和《红楼梦》(庚辰本)[3]原著为参考对象。
1.1菊花诗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勒尔夫认为:“所有地方和景观都是人不可避免的经历,我们在特定的位置,通过我们态度、经历以及决策的棱镜,审视着环境和景观。”[4]作者在审美创造中的情感活动是十分丰富且又细腻的。
首先,这种情感活动包含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反应,比如宝钗的《忆菊》,全诗围绕“忆”字展开,首联“怅望西风”简简单单四个字不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惆怅苦闷的思绪,“西风”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意象,在暗示秋天的萧肃环境的同时更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蓼红苇白”点明时间是夏秋之交,诗人在思念的煎熬中度日如年,首联在情感和时空上的铺垫,为整首诗的抒情奠定了合适的感情基调;其次,这种情感活动也包含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比如,宝玉的《种菊》,全诗围绕“种”字,写了移菊、栽菊,以及菊花成活后的欣喜之情,诗人外出访菊遇到喜欢的菊花,格外地高兴,遂亲自移植到自家门前,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喜出望外的诗人细心呵护菊花,耐心照料菊花的场景,虽是存在于假想之中,但是诗人对菊花的热情是真实的,这样一来,诗人的情感体验在就在一定程度长推动了形象创造的丰富和完成,写出了这么一首充满真挚而又热烈的诗。
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也这样深有体会地指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5]这种情感活动还包含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美感的产生是欣赏主体把自己的情感外射、转移到客观对象后的结果,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积累和构思时主体普遍会把情感移入他所描绘的具体对象之中,使无情感的客观存在在作品中成为情感的物化对象,比如黛玉的《菊梦》,充满感伤与怀旧的情愫,黛玉不仅是在写菊花,更是在写自己,黛玉在赋予菊花人的感情的同时也与菊花合而为一,诗人对梦境的刻画可谓是独居匠心,全诗不仅写梦境过程,还写了梦境之外的现实,以及对现实的感受,用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愫,全诗意境优雅清新,透着一股淡淡的凄凉与忧伤,“和云伴月”不仅写出了美好纯洁的女子形象,还透露出些许忧伤与落寞,带有较为明显的谶语的味道,颔联化用典故倾诉诗人的感伤与怀旧,颈联写梦的破碎,甜美的梦境终究是虚幻,尾联写醒来时的感受,对现实冰冷无情的幽怨,对衰草寒烟的一片怜惜,这首诗对原著的情节也做出了一些暗示,黛玉和宝玉终究是要分离的,黛玉本是宝玉梦中的主角,让黛玉来写这一场红楼之梦,不禁让人感到格外的凄凉与悲伤。
1.2菊花诗创作中的变形
在创造诗歌的过程之中,人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对物象进行描摹,进行调动,在这之后又会对这些物象裁剪组合,既要考虑到整体性又要考虑到局部的个性,一边挑选、一边搭配、一边整合,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构造出新意象、营造出新意境。我们之所以会营造出意境,是因为需要创造出一种艺术意义上的“境”,而不是只是单纯的给景物构造出形象或者是只是为了对人物本身构形,这种“境”即是王国维先生所推崇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空间。物象并不等于意象、意象也不同于意境,这些概念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象”即是具体的物象,通常指一个单独的事物形象[7]。生活是文学的创作之源泉,文学不仅需要构造生活之态,也要变生活之形,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非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被创造出来供人们观照。这些变形,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都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因为做出了一些对客观对象的形态性质的改变才应运而生。
目 录
引 言1
第一章 菊花诗的主体性研究1
1.1菊花诗创作中的艺术思维1
1.2菊花诗创作中的变形2
1.3菊花诗对比研究3
1.4菊花诗中的典故4
第二章 菊花诗的个性思维表现6
2.1艺术技巧与表现手法6
2.2以诗映衬女子的高贵7
结束语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引 言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塑造人、激励人,它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可以源源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学作品则是由文字遣词造句成篇,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研究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红露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人情小说,更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永远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学习。本文选取第三十八回菊花诗做研究,从文艺学的角度,论述诗歌的内涵和作者创作的多样化表现,以及曹雪芹通过诗歌描摹人物的高超技艺并且通过诗歌来提升女性形象以此来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
第一章 菊花诗的主体性研究
根据叶嘉莹先生的观点[1],《红楼梦》诗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作为一种暗示,预先介绍小说里的人物,如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一类是诗社组织集体吟咏,如咏海棠咏菊花的诗;还有一类在诗中用拆字谐音等做预言。本文中选取的研究对象菊花诗是诗社组织的集体吟咏的产物,作者为诗社的几位重要成员: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和贾探春等五人,他们五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作诗十二首,其中薛宝钗作诗两首分别为《忆菊》、《画菊》,贾宝玉作诗两首分别为《访菊》、《种菊》,林黛玉作诗三首分别为《咏菊》、《问菊》和《菊梦》,贾探春作诗两首分别为《簪菊》和《残菊》,史湘云作诗三首分别为《对菊》、《供菊》和《菊影》。
《红楼梦》三十八回十二首菊花诗,叙述了大观园众人集结成“海棠诗社”后的一次集体吟咏活动。宝钗提议“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按照一定的顺序做事,遂得菊花诗十二首本文所辑录的菊花诗主要以《红楼梦》(乙卯本)[2]和《红楼梦》(庚辰本)[3]原著为参考对象。
1.1菊花诗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勒尔夫认为:“所有地方和景观都是人不可避免的经历,我们在特定的位置,通过我们态度、经历以及决策的棱镜,审视着环境和景观。”[4]作者在审美创造中的情感活动是十分丰富且又细腻的。
首先,这种情感活动包含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反应,比如宝钗的《忆菊》,全诗围绕“忆”字展开,首联“怅望西风”简简单单四个字不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惆怅苦闷的思绪,“西风”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意象,在暗示秋天的萧肃环境的同时更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蓼红苇白”点明时间是夏秋之交,诗人在思念的煎熬中度日如年,首联在情感和时空上的铺垫,为整首诗的抒情奠定了合适的感情基调;其次,这种情感活动也包含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比如,宝玉的《种菊》,全诗围绕“种”字,写了移菊、栽菊,以及菊花成活后的欣喜之情,诗人外出访菊遇到喜欢的菊花,格外地高兴,遂亲自移植到自家门前,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喜出望外的诗人细心呵护菊花,耐心照料菊花的场景,虽是存在于假想之中,但是诗人对菊花的热情是真实的,这样一来,诗人的情感体验在就在一定程度长推动了形象创造的丰富和完成,写出了这么一首充满真挚而又热烈的诗。
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也这样深有体会地指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5]这种情感活动还包含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美感的产生是欣赏主体把自己的情感外射、转移到客观对象后的结果,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积累和构思时主体普遍会把情感移入他所描绘的具体对象之中,使无情感的客观存在在作品中成为情感的物化对象,比如黛玉的《菊梦》,充满感伤与怀旧的情愫,黛玉不仅是在写菊花,更是在写自己,黛玉在赋予菊花人的感情的同时也与菊花合而为一,诗人对梦境的刻画可谓是独居匠心,全诗不仅写梦境过程,还写了梦境之外的现实,以及对现实的感受,用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愫,全诗意境优雅清新,透着一股淡淡的凄凉与忧伤,“和云伴月”不仅写出了美好纯洁的女子形象,还透露出些许忧伤与落寞,带有较为明显的谶语的味道,颔联化用典故倾诉诗人的感伤与怀旧,颈联写梦的破碎,甜美的梦境终究是虚幻,尾联写醒来时的感受,对现实冰冷无情的幽怨,对衰草寒烟的一片怜惜,这首诗对原著的情节也做出了一些暗示,黛玉和宝玉终究是要分离的,黛玉本是宝玉梦中的主角,让黛玉来写这一场红楼之梦,不禁让人感到格外的凄凉与悲伤。
1.2菊花诗创作中的变形
在创造诗歌的过程之中,人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对物象进行描摹,进行调动,在这之后又会对这些物象裁剪组合,既要考虑到整体性又要考虑到局部的个性,一边挑选、一边搭配、一边整合,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构造出新意象、营造出新意境。我们之所以会营造出意境,是因为需要创造出一种艺术意义上的“境”,而不是只是单纯的给景物构造出形象或者是只是为了对人物本身构形,这种“境”即是王国维先生所推崇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空间。物象并不等于意象、意象也不同于意境,这些概念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象”即是具体的物象,通常指一个单独的事物形象[7]。生活是文学的创作之源泉,文学不仅需要构造生活之态,也要变生活之形,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非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被创造出来供人们观照。这些变形,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都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因为做出了一些对客观对象的形态性质的改变才应运而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