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符字”源义素研究(附件)

摘 要本文主要以《汉语同源字词丛考》、《同源字典》、《故训汇纂》为考查范围,对声符为“共”的字的义素及其源义素进行研究,试图在探索声符为“共”的字所具有的义素的基础上,按照声符所带义素与“共”字源义素的来源(直接来源、引用)进行归类,将带有“共”符字的源义素分为“供奉、供给”义;“共、和、向上”义;“交合、共同”义;“茂盛、衬托”义;“孝敬”义;“大”义;“国名、地名”义共七项。本文对所研究的“共”符字义素进行了分析论证,最终发现有些字直接源自“共”字义素的引申义,还有些源自“共”字义素的语源义。
目 录
引 言 1
1 “共”的义素 2
2 “‘共’符字”源义素表语源义 3
2.1 源义素表“供奉,供给”义 3
2.2 源义素表“共,和,向上”义 4
2.3 源义素表“交合,共同”义 5
2.4 源义素表“茂盛、衬托”义 6
3 “‘共’符字”源义素表引申义 7
3.1 源义素表“恭敬”义 7
3.2 源义素表“大”义 8
3.3 源义素表“国名、地名” 9
4 与“共”义无关的字 11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言
形声字的声符兼表义始源于宋代王圣美所创造的“右文说”,提出: “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1]P13所谓“右文说”,就是在形声字声符中求义的学说,通过右文说使我们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汉字的形声字不仅形旁表示意义,它的声旁也表示意义,
据此,本文在选取《汉语同源字词丛考》《故训汇纂》中所有的以“共”为声符的字,对其字义素以及源义素进行研究。殷寄明的《汉语同源字词丛考》一书中分析了“恭、供、拲(敬)”的“孝敬义”,“珙、洪、輂、哄、恭、?、谼(宏)”的“大”义,“拲、拱、閧、哄(公)”的“共同”义,但在收字方面不全,意义分析不够细致,例证也不够丰富。鉴于此本文对这些字的义素进行分析,梳理,归纳,结合传世文献进行证明,然后再考察归纳这些“共”符字的字义且对以“共”为声符字的义素进行分析, 发现有“供给,供奉”义、“国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名”义、“茂盛,衬托”义、“共,和,向上”义。 1 “共”的义素
“共”字的本义是“共同,恭敬”。《说文》:“共,同也。”[2]P1321。共,也有一起,总共的意思,篆文所表示的意义是从“廿”,从“卄”。“廿”为二十,是人的手脚指的总数,人的手指有十个,脚趾有十个,加起来一共是二十个,包含“总共”的意思;“卄”表示的是双手,我们几乎每只手有十个手指,两只脚也有十英尺,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一样多。所以许慎说:“同也。”虽然许多时候把“共同”连用,但“共”不是“同”的意思。
“共”作为动词是“共有,同有”,《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敞之而无憾。”[3]P316这句话中,“共”就是“共有、共享”的意思。“共”作为副词有三个意思;①“共同,一起”,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和自己的亲人一起团聚,彻夜长谈;②“总共”,指的是银子、钱财等总共加起来是多少,主要用来表示一个物体或者是一个整体总共的量;③“共”也有“同样,一样”之义。林则徐《塞外杂咏》:“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4]P316 “共”作为介词是“跟,与”的意思。
所以,凡以“共”为声符的字多有“共同,一起”、“恭敬”、“总共”、“供奉,供给”等义,当“共”作为声符构造出一个新的汉字时,“共”字的义素也就是这个新的汉字的义素,即源义素。
2 “‘共’符字”源义素表语源义
古代人造字,通过字的意义和字的音来表示汉字,最后在其形状上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常常说音义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而文字的笔墨只是起到了一个记音的作用。因此,一个声符除了其原有的意义和延伸的意义之外,还包括一些隐藏的话语,也就是语源义。语源义是汉民族在文字产生前原始语言和后世口头语言中的语词,通过已有的笔墨记录,曲折地呈现在书面语言词汇实词系统中的一种隐性语义。[4]P9 语源义是根据声系联的,因此有语源联系的词族间据声通之理而不拘形异。依据这个理论,以下就是用“声通”来系联“共”声字的同族词。
2.1 源义素表“供奉,供给”义
“供”,形声字,从人,共声,本义为“供给、供应”,《说文》;“共,设也。又曰供给。”[2]P1324也就是摆设,陈设,因此引申出供奉、供述、供职、供事等。古文中“供”与“共”常通用,如“共酒食,具资用”,共即供也,供应,供给。供,供奉,奉献,多指在祭礼时摆设的祭品,表示供奉;在神佛、先辈的像位或是墓碑前供奉的时候所陈设的物品。古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旋转,在新的一年里农民专心筹备农事,贵族们也在忙着大大小小的供奉,来供给上天及社稷之神。又如:供应行旅宴饮所需之物;拿出物资,钱财等给所需要的人;一人之食供十人已不够,况且供百个人呢?供都是用来提供某种条件或东西给别人使用,父母供你读书不容易,也是提供条件,多设些路椅供行人休息,也是给行人提供方便。
“龚”,形声字。“供”的古字。从龙,共声。本义是“供给”。后作“供”,许慎在《说文共部》中:“龚,给也。”[2]P1514段玉裁注:《系部》曰:“给,相足也。”[6]P1316所表示的与《人部》供音义同,今供广而龚废也。
“恭”,供也,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道,因为道可以使万事万物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恭”作为动词是“奉行”。夏代统治者称自己是统治世界的“天堂”,颁布各种法律,也追求“神”。又如:恭承(敬奉)。
所以, 以“共”为声符的字都是从共声,如“供”, “龚”, “恭”都表示的是供奉,供给之义 。
2.2 源义素表“共,和,向上”义
通过甲骨文的考察可知,“共”的本义是“双手共举”,所以有向上的特点,也可以根据声符示源功能,选择原字或者原字的声符作为其声符。同一个不同的的字选择同一个声符,并创建一个新的汉字时,便产生了一个同声符的字。从语音系统的角度来说,这个词可以是同源词也可以是不同的来源词。“恭”,以下敬上。敬上,尊重语,在现代社会中是尊敬,礼貌的送上,也表示恭敬谨慎的呈上。这是古代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表示下属尊重上级,年轻一代尊重长者; 在社交场合,那就是文字交流背后的文字签名,表示敬重;在正式信件中,信件结尾使用了尊贵或谦虚敬重的语言。我们平常也说“敬上接下”、“敬上爱下”。如;《隶释汉金乡长侯成碑》:“安贫乐道,忽于时荣。敬上接下,温故知新。”[4]P3177还有一种表示自己的东西,诚心诚意的奉上或者是献上,古代最初用在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比如说,过年过节时发短信送上祝福时的署名,用以表示崇拜和敬重;平常送礼时,也用敬上,表示对受礼人的尊重。
“供”,以下事上,源自:“事上以敬,事下以宽”。简单来说,就是要用尊敬、敬重的态度来对待上级和长辈,用宽容的态度包容下属和晚辈,说白了也就是,对领导毕恭毕敬,对下属宽宏大。
“烘”,燎也,即向上祭天。在中国,祭天是华夏民族最为隆重的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们都对此非常的重视。明永乐以后,一年一度的冬至,第一个月,皇帝必须在天坛举行祷告仪式。如果遇到干旱,皇帝将在天坛上进行祈祷。在古代,仪式之前,通常需要禁食;牺牲,除了献祭之外,皇帝也会领导民族和军事的百官朝圣进行祷告,祈求上帝的慈爱。天坛的主要设计思想是突出天空的浩瀚,展现“天”的至高无上。“?”,战慄,就是提心吊胆。“战栗,颤栗”,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抖、哆嗦。《论语八佾》:“使民战栗。” [3]P3188说的就是百姓会因为看到栗木而感到恐惧、害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7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