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阿q正传中阿q形象的复杂性(附件)

摘 要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中篇小说,《阿Q正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被封建愚民政策严重迫害的贫苦农民的复杂形象——阿Q,旨在表现国民劣根性。阿Q是一个拼凑起来的形象,其形象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自强与自贱的冲突、强者与弱者的矛盾、质朴与狡猾的结合。而造成阿Q形象具有复杂性的缘由主要有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这一复杂形象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今天仍值得我们不断探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阿Q的形象复杂性的表现 2
2.1 自尊与自贱的冲突 2
2.2 强者与弱者的矛盾 3
2.3 质朴与狡猾的结合 4
3 阿Q的形象复杂产生的缘由 6
3.1 阿Q的复杂形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6
3.2 阿Q的复杂形象产生的个人原因 6
4 阿Q形象复杂性的社会意义 8
4.1 横向角度上,反映了国民劣根性 8
4.2 纵向角度上,给予警示,催人自新 9
5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1 引言
“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名著。”[1]p53阿Q这个在旧社会被凌辱、被迫害的贫苦农民,早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不朽的文学形象。
自《阿Q正传》发表以来,不仅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甚至在国外学者中也有所探讨。罗曼罗兰就曾说过自己永远不会忘记阿Q那副熟悉的脸孔。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鲁迅的《呐喊》《彷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他创作了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2]p37
鲁迅曾经在《伪自由书再谈保留》之中提到过阿Q是“暴露国民弱点”的艺术形象。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典型环境,运用典型化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落后的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揭露了封建主义愚民政策对人民群众严重的精神损害。一个中篇小说的主人公,为何具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本文将通过细节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复杂性和造成阿Q形象复杂的原因,并且指出阿Q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
2 阿Q的形象复杂性的表现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世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学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部书也成为了鲁迅先生所有作品中被翻译、研究、评论最多,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作品。同时这部作品也是鲁迅所有小说中构思时间最长,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就如鲁迅在《阿Q正传序》中说的“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3]P512最重要的是这部小说是鲁迅所有创作中立意最为深广的:“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3]p81不得不承认,这是鲁迅创作上的一个创举,也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
鲁迅说过:“是把阿Q当做被封建主义统治所摧毁和奴役的国民灵魂的典型来创作的。”[4]p96因为要反映所有国民的灵魂和劣根性,因此阿Q的形象、性格是拼凑在一起的,他不是某甲、某乙、某丙但是有些地方又像某甲、某乙或某丙。鲁迅在创作中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在他创造的人物身上概括了许多人的特征,同时这也就造成了作为这部小说主人公的阿Q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其形象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自尊与自贱的冲突、强者与弱者的矛盾、质朴与狡猾的结合三个方面。
2.1 自尊与自贱的冲突
通读《阿Q正传》全文,阿Q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经常性的由十分自尊自大变为自轻自贱。在小说的第一章节,鲁迅先生提到为什么给阿Q立传时说到阿Q似乎是姓赵。阿Q为了光彩,为了让别人对他尊敬,便提到自己和赵太爷是本家。但是当被赵太爷叫到家里训斥辱骂时,阿Q却不敢和老太爷去抗辩,只能用手摸着被打的脸颊退出了赵府。对于被赵太爷打他嘴巴,他很是忿忿不平,却只能想成“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3]p498一想到赵太爷成了他儿子,自己便渐渐地得意起来,仿佛自己瞬间又变得高贵起来,之前别人辱骂也是过眼云烟了。瞬间由自尊变为自贱,又突然从自贱变为自尊,这是阿Q形象的一大特色。
自己因为穷苦被别人轻贱,但是却自认为高人一等,转眼间却又去轻贱别的穷苦农民。阿Q瞧不起未庄的所有居民,认为他们没有进过城,是见不得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加之自己进过几回城,便有着一种优越感。但同时却又鄙视城里人,认为在油煎大头鱼上加上切细的葱丝是错误的。这些都是阿Q的优越感,是 阿Q的自尊。但是这种自尊可以瞬间变为自贱。当阿Q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墙壁上 碰响头时,他只能歪着头喊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5]p71此时的阿Q已经将自己的自尊抛到九霄云外,把自己贬到低贱的地位。作为一个受压迫的农民,阿Q渴望获得自尊,获得胜利,但是面对强权,他只能自贱来获得逃脱的机会。他用精神上的胜利安慰自己,可是一切终究是活在幻想世界中。
2.2 强者与弱者的矛盾
在强者面前甘为弱者,在弱者面前充当强者。“正是阿Q这种性格的特殊性,才导致在众多读者当中总觉得阿Q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物。”[6]p255这也是阿Q复杂形象的第二大看点。《阿Q正传》描写是清朝末期未庄的生活场景,里面塑造的人物有两种,即强者和弱者。赵太爷、钱太爷等是强者的代表,而小D、王胡、尼姑等则是弱者的代表。我们的阿Q先生呢,大概是徘徊于这两者之间的吧。
首先说说阿Q的弱者身份,阿Q是农民,是被压迫阶级。因此在赵太爷等强者面前,他只能甘当弱者。在阿Q得罪了赵太爷之后,他要去给赵太爷赔罪,满足赵太爷开出的五个条件:一斤重的红烛一对,香一封;请道士为赵府祓除鬼怪;从此不准踏入赵府门槛;吴妈有事唯阿Q是问;阿Q不准索取工钱和布衫。面对如此强势的条件,阿Q没有反抗,却满口答应下来,不仅对自己的工钱不计较,还抵押了自己的棉被,去满足赵太爷和地保。其弱者的嘴脸可见一斑。阿Q与钱太爷大儿子的事情也能很好的印证阿Q的弱者身份。钱太爷的大儿子因为去国外留学,所以剪了辫子。阿Q便将他称为假洋鬼子,在阿Q遇见他时,他骂其秃驴。但是钱太爷的大儿子却用阿Q所谓的哭丧棒来打阿Q,阿Q赶忙指着近旁的孩子解释道他是骂小孩的。鲁迅先生写的这一段可谓是让读者捧腹不禁。钱太爷的儿子要拿棍子打阿Q,阿Q此时的心理却还是在自我安慰,何谓哭丧棒?这是儿子在为父母送殡时手里拿的孝仗。阿Q此时正把钱太爷的儿子当做是自己的儿子,抽紧筋骨耸耸肩膀等着挨打,但是当真正打到自己头上之时,他才赶忙露出那丑恶的弱者嘴脸,向他人解释,真是又可笑又可悲。阿Q在强者面前受尽了屈辱很快将屈辱忘得一干二净,并借着凌辱小尼姑重新获取胜利的快感和虚荣感。
在阿Q被钱太爷的儿子侮辱之后,他遇见了尼姑,便将自己的屈辱转移到尼姑身上,原来自己之所以晦气是因为遇到了尼姑。于是他便朝着尼姑吐唾沫,调戏尼姑。周边的人大肆起哄,阿Q便觉得自己的功勋得到了赏识,更是放肆起来,觉得十分得意。此时的阿Q哪里还能记得之前的屈辱,自己在尼姑面前便是强者,在别人那所受的屈辱在他人身上早都报仇了。介于小说中描写了很多类似的事情, 笔者才将阿Q说成是处于强者和弱者之间,是强者和弱者的矛盾结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9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