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孽子的空间叙事(附件)
摘 要本文拟以白先勇小说《孽子》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等方法,结合空间叙事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与阐释,对《孽子》中涉及到的有关空间叙事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论文写作总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总共三部分。第一章是关于白先勇童年经验和当时台湾文学潮流的分析。经分析得出疾病和漂泊的童年经验使得白先勇在文学创作时流露出强烈的空间意识,而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旗手,白先勇的小说实践自觉运用现代主义文学技巧,强烈的空间意识与深厚的空间叙事技巧为《孽子》出现空间叙事奠定了可能性。第二章是针对白先勇在实现《孽子》空间叙事时所运用的对时间去中心化手段进行分析。白先勇通过运用“自由联想”、回忆、梦境等手段来放大瞬时的感觉以实现叙述时间流的中止;重复情节的书写使故事呈现回环往复的特点;不断变换叙述视角,过去与现在两个空间并置,单一的线性叙事方式被打破。第三章则就《孽子》实现空间叙事的第二种手段空间的场景化进行探讨,白先勇赋予房屋、街道、公园符号的意味,使其形成了象征隐喻空间,既指向小说的主题意蕴呈现,又对小说叙事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目 录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现状 1
1.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1
2.《孽子》的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2
(四)初步设想 2
一、空间感形成缘由 4
(一)童年经验与空间意识 4
(二)现代主义空间叙事技巧的自觉实践 4
二、时间的去中心化 5
(一)叙述时间流的中止 5
(二)重复情节的书写 6
(三)多重叙事视角的变换 7
三、场景化空间叙事的构建 8
(一)房屋——夫权、父权的极致呈现者 8
(二)道路——道德的信奉者 9
(三)公园——欲望的桃园春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前言
(一)研究背景
1977年,《孽子》这部小说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的第一期,它在白先勇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难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忽视的地位与意义。首先,这是白先勇创作的第一部同时也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如果说《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与《纽约客》奠定了白先勇“当代短篇小说家少见的奇才”这一地位,那么《孽子》的问世,则向读者证明了白先勇具有驾驭长篇小说的深厚文学功底。其次,白先勇藉由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建构了“最后的贵族”文学史形象,《纽约客》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的生活,《孽子》则是与他此前创作经验截然不同的,小说呈现了台湾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最后是选材的特殊性,《孽子》聚焦于社会的边缘群体——同性恋者,讲述了被逐出家门的李青和他的伙伴彷徨于街头以性交易为生,最后与象征社会伦理道德的“父亲”傅老爷子和解,获得救赎的故事。
(二)研究意义
首先,空间叙事理论为研究《孽子》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通过对《孽子》小说文本内在空间意蕴的发掘有助于理清空间因素在叙事过程中如何打破时间叙事一统天下的局面的,把握白先勇“容中西方技巧为一炉”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美学风格,同时有利于在宏观层面上把握空间权利话语下小说人物命运走向以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体味作家寄寓其中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其次,多角度看待问题有助于构建自身多元文化价值体系,而面对同性恋群体,将他们妖魔化实在是不够公平,当下社会生活中,应以多元价值观为导向,面对同性恋群体时,用一种开放、兼容的心态去面对,给予他们平等和尊重,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研究现状
1.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叙事学的研究,事实上是既存在着一个时间维度,又存在着一个空间维度,然而在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中,往往是进行时间维度上的探讨,而后者,也就是空间被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掉了。瓦尔特本雅明以现代都市作为论述的主要对象,挖掘出人们现实生活的物质空间以及心灵寄托的精神空间和在这两个空间影响之下的文学艺术空间;1945年,约翰弗兰克提出了“小说空间形式”这一理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以列斐伏尔为开端,福柯为旗手,学界涌现出“空间转向”的潮流,空间问题日益得到凸显,巴赫金在论文《小说中的时间与时空体形式》中首次提出了“时空体”的概念,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通过对“家宅”、“柜子”、“鸟巢”、“贝壳”、“角落”、“缩影”、“圆”等一系列具体意象的诗意观照建构起出“栖居的诗学”观。与此同时,国内有关空间叙事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前进,首以张世君教授探讨了空间在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起到的功能和作用,但同时她也指出了对空间的重视并不意味着要忽视、遗忘时间;此后,江西社科院的龙迪勇先生结集出版了《空间叙事研究》,他对国外的现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系统、全面、深刻地探索了在小说创作中空间这一元素的叙事功能以及叙事空间形式的问题,为国内的空间叙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孽子》的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孽子》,此前已有几篇论文涉及到,余雯《疼痛的父子——<孽子>身体叙事研究》、郑冬英《<孽子>的死亡叙事修辞》、钱孟悦《<孽子>边缘性叙事解读》;涉及到引入“空间”这一元素的,有裴萱《另类人生的诗意彰显——<孽子>的空间美学与现代性回望》,论文以主人公李青的空间经历为线索、以家园的找寻为基点主要进行了和美学方面有关的讨论;此外《论白先勇的空间形式写作》、《白先勇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空间焦虑的书写——白先勇小说论》几篇论文对于白先勇的创作作品涵盖甚广,因而对《孽子》有关空间叙事方面的论述很难做到系统全面。
(四)初步设想
本文拟以白先勇小说《孽子》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等方法,结合空间叙事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与阐释,对《孽子》中涉及到的有关空间叙事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论文写作总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
关于正文部分,总共有三章。
第一章是关于白先勇童年经验和当时台湾文学潮流的分析。白先勇文学创作深受童年经验影响,疾病使他形成了孤独敏感的性格,从而在童年漂泊流离的逃难生活中对不同的地域空间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认,强烈的空间意识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另外作为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中坚力量,白先勇在小说实践中自觉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表现手法来挖掘人物的心理空间,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等拓深文本意蕴。强烈的空间意识与深厚的空间叙事技巧为《孽子》出现空间叙事奠定了可能性。
第二章是针对白先勇在实现《孽子》空间叙事时所运用的对时间去中心化手段进行分析。白先勇通过运用“自由联想”、回忆、梦境等手段来放大瞬时的感觉以实现叙述时间流的中止;重复情节的书写使故事呈现回环往复的特点;不断变换叙述视角,过去与现在两个空间并置,单一的线性叙事方式被打破。
第三章则就《孽子》实现空间叙事的第二种手段空间的场景化进行探讨,白先勇赋予房屋、街道、公园符号的意味,使其形成了象征隐喻空间,既指向小说的主题意蕴呈现,又对小说叙事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目 录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现状 1
1.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1
2.《孽子》的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2
(四)初步设想 2
一、空间感形成缘由 4
(一)童年经验与空间意识 4
(二)现代主义空间叙事技巧的自觉实践 4
二、时间的去中心化 5
(一)叙述时间流的中止 5
(二)重复情节的书写 6
(三)多重叙事视角的变换 7
三、场景化空间叙事的构建 8
(一)房屋——夫权、父权的极致呈现者 8
(二)道路——道德的信奉者 9
(三)公园——欲望的桃园春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前言
(一)研究背景
1977年,《孽子》这部小说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的第一期,它在白先勇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难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忽视的地位与意义。首先,这是白先勇创作的第一部同时也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如果说《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与《纽约客》奠定了白先勇“当代短篇小说家少见的奇才”这一地位,那么《孽子》的问世,则向读者证明了白先勇具有驾驭长篇小说的深厚文学功底。其次,白先勇藉由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建构了“最后的贵族”文学史形象,《纽约客》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的生活,《孽子》则是与他此前创作经验截然不同的,小说呈现了台湾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最后是选材的特殊性,《孽子》聚焦于社会的边缘群体——同性恋者,讲述了被逐出家门的李青和他的伙伴彷徨于街头以性交易为生,最后与象征社会伦理道德的“父亲”傅老爷子和解,获得救赎的故事。
(二)研究意义
首先,空间叙事理论为研究《孽子》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通过对《孽子》小说文本内在空间意蕴的发掘有助于理清空间因素在叙事过程中如何打破时间叙事一统天下的局面的,把握白先勇“容中西方技巧为一炉”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美学风格,同时有利于在宏观层面上把握空间权利话语下小说人物命运走向以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体味作家寄寓其中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其次,多角度看待问题有助于构建自身多元文化价值体系,而面对同性恋群体,将他们妖魔化实在是不够公平,当下社会生活中,应以多元价值观为导向,面对同性恋群体时,用一种开放、兼容的心态去面对,给予他们平等和尊重,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研究现状
1.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叙事学的研究,事实上是既存在着一个时间维度,又存在着一个空间维度,然而在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中,往往是进行时间维度上的探讨,而后者,也就是空间被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掉了。瓦尔特本雅明以现代都市作为论述的主要对象,挖掘出人们现实生活的物质空间以及心灵寄托的精神空间和在这两个空间影响之下的文学艺术空间;1945年,约翰弗兰克提出了“小说空间形式”这一理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以列斐伏尔为开端,福柯为旗手,学界涌现出“空间转向”的潮流,空间问题日益得到凸显,巴赫金在论文《小说中的时间与时空体形式》中首次提出了“时空体”的概念,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通过对“家宅”、“柜子”、“鸟巢”、“贝壳”、“角落”、“缩影”、“圆”等一系列具体意象的诗意观照建构起出“栖居的诗学”观。与此同时,国内有关空间叙事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前进,首以张世君教授探讨了空间在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起到的功能和作用,但同时她也指出了对空间的重视并不意味着要忽视、遗忘时间;此后,江西社科院的龙迪勇先生结集出版了《空间叙事研究》,他对国外的现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系统、全面、深刻地探索了在小说创作中空间这一元素的叙事功能以及叙事空间形式的问题,为国内的空间叙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孽子》的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孽子》,此前已有几篇论文涉及到,余雯《疼痛的父子——<孽子>身体叙事研究》、郑冬英《<孽子>的死亡叙事修辞》、钱孟悦《<孽子>边缘性叙事解读》;涉及到引入“空间”这一元素的,有裴萱《另类人生的诗意彰显——<孽子>的空间美学与现代性回望》,论文以主人公李青的空间经历为线索、以家园的找寻为基点主要进行了和美学方面有关的讨论;此外《论白先勇的空间形式写作》、《白先勇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空间焦虑的书写——白先勇小说论》几篇论文对于白先勇的创作作品涵盖甚广,因而对《孽子》有关空间叙事方面的论述很难做到系统全面。
(四)初步设想
本文拟以白先勇小说《孽子》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等方法,结合空间叙事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与阐释,对《孽子》中涉及到的有关空间叙事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论文写作总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
关于正文部分,总共有三章。
第一章是关于白先勇童年经验和当时台湾文学潮流的分析。白先勇文学创作深受童年经验影响,疾病使他形成了孤独敏感的性格,从而在童年漂泊流离的逃难生活中对不同的地域空间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认,强烈的空间意识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另外作为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中坚力量,白先勇在小说实践中自觉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表现手法来挖掘人物的心理空间,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等拓深文本意蕴。强烈的空间意识与深厚的空间叙事技巧为《孽子》出现空间叙事奠定了可能性。
第二章是针对白先勇在实现《孽子》空间叙事时所运用的对时间去中心化手段进行分析。白先勇通过运用“自由联想”、回忆、梦境等手段来放大瞬时的感觉以实现叙述时间流的中止;重复情节的书写使故事呈现回环往复的特点;不断变换叙述视角,过去与现在两个空间并置,单一的线性叙事方式被打破。
第三章则就《孽子》实现空间叙事的第二种手段空间的场景化进行探讨,白先勇赋予房屋、街道、公园符号的意味,使其形成了象征隐喻空间,既指向小说的主题意蕴呈现,又对小说叙事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