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回族文化

摘 要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塑造了韩子奇、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和人生追求。其生活中语言、饮食、婚嫁和丧葬习俗等的描写让读者对披着面纱的回族有了进一步了解,更被他们深厚的民族感情所震撼。本文拟就对小说中所体现的回族文化做一番探析,从语言、饮食、婚嫁和丧葬习俗等方面探究其形成和传承的深层原因。 目 录
绪论 1
1 语言文化 2
2 饮食文化 4
2.1 崇尚洁净 4
2.2 饮食禁忌 4
3 婚丧习俗 6
3.1 婚礼习俗 6
3.2 丧葬习俗 7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绪论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一九八八年发行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居住在北京牛街的一个穆斯林家族的三代人在六十年间的历史变迁中各自命运的沉浮,向我们展示了伊斯兰文化与汉族文化撞击与融合的痛苦历程,使读者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共同接受生命的洗礼,堪称是一部恢弘壮丽的穆斯林史诗。
小说用五十余万的文字,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解释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下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追求。该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文艺界的好评,一致认为它是新时期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第一部成功表现回族民众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地位。冰心将其称为“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一朵齐卉异花,挺然独立。”[1]P1
回族文化历史悠久,绚丽多彩,沉淀丰厚。根植于古老而科学的伊斯兰文明,其发展变化和多种形态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地域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的影响。延续至今,回族文化已经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虽然已经不具有纯粹伊斯兰文化的气息,但它信仰的核心却没有分毫改变。作者在结构上前有序曲,后有尾声,巨大的结构体系中涉及到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透过他们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回族民众生活的习俗,包括节日、葬礼、生育、婚礼等各个方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久,绚丽多彩,沉淀丰厚。根植于古老而科学的伊斯兰文明,其发展变化和多种形态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地域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的影响。延续至今,回族文化已经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虽然已经不具有纯粹伊斯兰文化的气息,但它信仰的核心却没有分毫改变。作者在结构上前有序曲,后有尾声,巨大的结构体系中涉及到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透过他们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回族民众生活的习俗,包括节日、葬礼、生育、婚礼等各个方面。正是因为这些具体的生活细节,让其他民族的读者耳目一新,对充满了神秘色彩,犹如披着面纱的回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被他们深厚的民族感情所震撼。笔者拟就小说中所体现的回族文化做一番探析,从语言、饮食、婚嫁和丧葬习俗等方面探究其形成、传承的深层原因。
1 语言文化
爱德华萨王尔认为,语言就像是“一件看不见的外衣,披挂在我们的精神上,预先决定了精神的一切符号表达形式。当这种表达非常有意思的时候,我们就管它叫文学。”[2]P197这说明,语言和人类的精神具有紧密的关系,它们都是文学的重要成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民族语言不仅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形成的交际工具,更是本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由于历史的原因,回族长期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没有集中的共同地域,广大穆斯林基本上接受和使用了汉语言文字,但又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回族在使用汉语的同时又受到自身习惯和潜意识的影响而带有独特的宗教色彩,这就形成了回族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反映了回族人民特定的生活内容和情感。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具有浓郁的回族民族特色的小说,其中有很多描写穆斯林生活礼仪的语言,它们有的来自宗教语言,有的是兼有民族词汇和宗教词汇双重性质的特殊语言。如作品中出现的“耶梯目”(孤儿),“口唤”(许诺),“堵施蛮”(仇人),“依玛尼”(信仰),“水溜子”(尸床),“达旦”(愿嫁),“盖毕尔图”(愿娶),“古瓦西”(媒人)等。对于文中多次提到的“卡斐尔”,作者更是做了详细的解释:“是《古兰经》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那些亲眼看见穆罕默德的圣行、亲耳听见穆罕默德的劝谏,而不信奉伊斯兰教,昧真背道的人,这些人都是恶人,他们的归宿是火狱!”[1]P532细心的作者用这样的形式在文中对不熟悉穆斯林的读者进行转述,让读者体会到作品中人物独特的民族心理。此外,作品中还有一些阿拉伯语或波斯语夹杂使用的穆斯林语言,也富有民族特色。例如,吐罗耶定与梁亦清见面时互道“按赛俩目而来坤!”(求真主赐给您安宁!)和“吾而来坤闷赛俩目!”(求真主也赐安宁给您!)“安拉胡艾克拜尔”(真主至大!)等,这些其他语言不能替代的宗教语言将一个友好的穆斯林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另一方面,作品中还不时穿插了回族人民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总结出的俗语和谚语,内容丰富,民族特色鲜明。例如“天下回回是一家”,“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卖切糕”,“亡人入土如奔金”等等,“历史毕竟是难以遗忘的,语言也是难以遗忘的。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只有两样东西根深蒂固、一脉相传,一个是遗传代码,一个是语言。”[3]P3这些与回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将回族同胞亲密团结、回族主要的传统行业以及回族主张速葬的丧葬习俗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鲜明的回族生活烙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回族的生活、文化习俗。
2 饮食文化
2.1 崇尚洁净
提起回族的饮食习俗,首先就会让人想到“清真”二字。清真,原为纯洁质朴之意,回族学者王岱舆和马注等在翻译伊斯兰教教义时指出:“盖教本清则净,本真则正,清净则无垢不污,真正则不偏不倚。”“纯洁无杂谓之清,真诚不二谓之真”。曾用“清净无杂”“真乃独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颂称该教所崇奉的真主。[4]P34随后,“清真”一词为社会所广泛使用,清真教成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正式译称。“礼拜寺”改为“清真寺”,清真菜名也取代了“回回菜肴”的旧名称。同时,人们把凡是按照伊斯兰教习俗制作的食品及制作这些食品的饭馆,皆冠以“清真”二字。如“清真食品”“清真小吃”“清真糕点”“清真饭庄”等,清真食品由于在选料、工艺、烹调技法、宴席等方面皆各有特色,所以深得各族人民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穆斯林的葬礼》中也多次出现“清真”字样,如“偌大的燕园,到处都是学生食堂和教工食堂,而清真食堂却只有这一个,藏在勺园之南、燕南园之北的‘二院,背后,既小且旧,供占全校人数极小比例的穆斯林就食。”[1]P146《古兰经》中明确规定:“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5]P78因此,穆斯林认为猪肉是污秽不洁之物,在梁亦清看到女儿买的樱桃时,就特意强调是汉人的东西,不让吃。而当韩子奇来到亨特家时,亨特太太也强调了没有火腿、猪排之类的东西,以示尊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