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反义词的研究(附件)
摘 要《论语》是先秦典籍中具有浓郁口语色彩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涉及广泛,词汇丰富,运用方式灵活多样,极具语言研究的价值。本文以《论语》中的反义词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对《论语》中的反义词进行统计、分类和说明。反义词是对某客观事物、现象对立统一特性的反映,体现着词汇的丰富性、鲜明性与表现力,通过研究反义词,能够更为准确的解释、辨析词义,阐明同义词词义与异同,明确多义词的多种词义,并了解词义发展演变过程,掌握某个时期词汇的特点,并能够直接反映出《论语》中反义词的特点。
目 录
1 绪论 1
2 《论语》中反义词统计与分类 3
2.1 《论语》中反义词的判定与统计方法 3
2.2 《论语》中反义词的分类 4
3 《论语》中反义词的特点 6
3.1 数量多 6
3.2 结构整齐 6
3.3 相对性 7
3.4 出现方式灵活 7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绪论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内容是孔子与弟子教学、谈论的对话,充斥着大量口语,口语色彩浓郁,涉及内容、词汇范围都十分广泛,词语运用的方式也十分丰富,体现着先秦时期语言特点。本文旨在研究《论语》中反义词的判定与统计方法,得出结论,总结《论语》中反义词的特点,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论语》反义词运用情况,能够更好了解在我国先秦时期,人们所讲词汇,无论是书面还是口语存在的特征,针对这种特征做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也能够推动我国古汉语词汇的研究。《论语》中反义词运用较多,直接体现出我国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对《论语》中存在的反义词进行分析时,主要有两种研究方法,第一种是系联法,能够对反义词的词性系联的方法有一个深刻认识;参照法是根据前人注解、词语在前后文含义和具体语境来判定是否构成反义关系。”[2]P176
反义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非常常见,但在古代并没形成相应理论体系,主要被应用于训诂与解经当中,随着近些年对汉语史的深入研究,古汉语反义词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本身反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词就是一对对立的名词,能够对客观的事物进行一种辩证的解释,具有鲜明的表现力。”[3]P6在对《论语》中的反义词进行深入分析以后,能够更为准确的解释、辨析词义,阐明同义词词义与异同,明确多义词的多种词义,并了解词义发展演变过程,掌握某个时期词汇的特点,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有力帮助。
学术界在针对反义词进行分析的时候,本身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最终针对反义词的定义也存在较大差异性,本文在博采众长以后,针对反义词做出如下定义:反义词指的是其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相反关系的两个及其以上的名词。在本文针对反义词的词性进行定义时,强调的是其相反性,这里的相反性主要指代这一组词汇本身在描绘事物时其对立的一种关系。“强调反义词的相对性时,主要指的是这两个词语中间实质上还存在一种中间状态,对立关系有的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对立的自然事物,有的是主观认识形成的,比如人们的行为。”[4]P3这里的义则主要指的是在词语中的一种语义的单位,“在实际语言环境中,部分次拥有义位实质上是可以单独在语境中使用的,部分词语之间即使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也会将这组词语判定为反义词,但是部分词语必须在部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能够被判定为反义词,这一组词,在这样毫无背景的情况下来谈,实际上看不出二者之间有任何的关系。”[5]P109在《宪问第十四?39》的“深则厉,浅则揭”语境下,构成明显的对立,是反义词;词是语言中能单独运用的最小单位,实际上,这两个反义词之间已经无法再加入任何的状词或定词。在《论语》中这对反义词就有一定的相对性,是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来进行分析、看待,而不是直接来看是否存在反义的关系。
在本文中针对反义词主要需要从以下几点来作出判断:第一,本身反义词的语义基础并不存在区别,其词汇系统保持相对一致;第二,本身反义词之间,无论其义位处于何种状态,其关系有两种,分别是相对的和相反的;第三,反义词尽管意思相反,但是其语言的性质以及功能存在较大区别。本文就主要是从上述三个角度来针对《论语》中存在的反义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出这些反义词之间的相关性。所以本文把《论语》中的反义词作为研究对象,列出反义词的判断标准和方法,据此对文中的反义词进行整理和考察,对统计出的反义词进行细致地分类和说明,归纳《论语》反义词的特点和作用。通过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论语》一书中反义词的使用情况,可以为汉语词汇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2 《论语》中反义词统计与分类
反义词是客观现实中对立统一的事物或现象在词汇中的反映,确定《论语》中的反义词时,需要靠“系联法”和“参照法”。“系联法”就是利用专书中对文、连文的形式以及否定结构系联相关词语来确定反义关系,但是并不是书中所有的反义词都有这种形式并且被系联在一起,如果联系法行不通时,这时就要借助于“参照法”,参照词语在前后文意或整本书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前人的注解,结合具体语境来确定它们是否具有反义关系。根据上述判定标准与统计方法,把《论语》中反义词分为三类,(1)单音节反义词有256对;(2)双音节反义词有8对;(3)不对称音节反义词5对。在《论语》中反义词分类时,按照词性来分类,可以分成五类,(1)名词类反义词;(2)动词类反义词;(3)形容词类反义词;(4)代词类反义词;(5)副词类反义词。下面我将会阐述在《论语》中反义词的统计与分类情况。
2.1 《论语》中反义词的判定与统计方法
在对《论语》中存在的反义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般性况下都存在两种分析方法:第一种,是系联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一组反义词存在的对文或连文的情况的系联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参照法是根据前人注解、词语在前后文含义和具体语境来判定是否构成反义关系。其中,对文指的是在相似结构句子相同位置的字词,有句内相对和句间相对两种,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或词。在古汉语中,特别是上古汉语中,一对反义词常常成对地出现,或同时出现在分句中,或一起出现在单句中,或分别出现在复句中,从而形成反义关系,这为我们确定词与词的反义关系提供了方便。前者比如“温故而知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等,后者比如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等;连文指的是连在一起使用的两个相反或相对意义词,表示的是两种相反的情况下,比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长幼之节,不可废也”等;否定结构指的是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否定形式有同义、近义,则此两词就有反义关系,表达反义关系的词语有则、而、若等,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当上述三种方式都无法系联判定的时候,需要通过参照法,比较词语的含义来确定是否构成反义关系,比如取/舍,“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与“鼓瑟希,铿而,舍瑟而作”,在/终,“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两者注释分别为活着、老死,构成反义词。
目 录
1 绪论 1
2 《论语》中反义词统计与分类 3
2.1 《论语》中反义词的判定与统计方法 3
2.2 《论语》中反义词的分类 4
3 《论语》中反义词的特点 6
3.1 数量多 6
3.2 结构整齐 6
3.3 相对性 7
3.4 出现方式灵活 7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绪论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内容是孔子与弟子教学、谈论的对话,充斥着大量口语,口语色彩浓郁,涉及内容、词汇范围都十分广泛,词语运用的方式也十分丰富,体现着先秦时期语言特点。本文旨在研究《论语》中反义词的判定与统计方法,得出结论,总结《论语》中反义词的特点,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论语》反义词运用情况,能够更好了解在我国先秦时期,人们所讲词汇,无论是书面还是口语存在的特征,针对这种特征做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也能够推动我国古汉语词汇的研究。《论语》中反义词运用较多,直接体现出我国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对《论语》中存在的反义词进行分析时,主要有两种研究方法,第一种是系联法,能够对反义词的词性系联的方法有一个深刻认识;参照法是根据前人注解、词语在前后文含义和具体语境来判定是否构成反义关系。”[2]P176
反义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非常常见,但在古代并没形成相应理论体系,主要被应用于训诂与解经当中,随着近些年对汉语史的深入研究,古汉语反义词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本身反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词就是一对对立的名词,能够对客观的事物进行一种辩证的解释,具有鲜明的表现力。”[3]P6在对《论语》中的反义词进行深入分析以后,能够更为准确的解释、辨析词义,阐明同义词词义与异同,明确多义词的多种词义,并了解词义发展演变过程,掌握某个时期词汇的特点,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有力帮助。
学术界在针对反义词进行分析的时候,本身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最终针对反义词的定义也存在较大差异性,本文在博采众长以后,针对反义词做出如下定义:反义词指的是其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相反关系的两个及其以上的名词。在本文针对反义词的词性进行定义时,强调的是其相反性,这里的相反性主要指代这一组词汇本身在描绘事物时其对立的一种关系。“强调反义词的相对性时,主要指的是这两个词语中间实质上还存在一种中间状态,对立关系有的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对立的自然事物,有的是主观认识形成的,比如人们的行为。”[4]P3这里的义则主要指的是在词语中的一种语义的单位,“在实际语言环境中,部分次拥有义位实质上是可以单独在语境中使用的,部分词语之间即使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也会将这组词语判定为反义词,但是部分词语必须在部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能够被判定为反义词,这一组词,在这样毫无背景的情况下来谈,实际上看不出二者之间有任何的关系。”[5]P109在《宪问第十四?39》的“深则厉,浅则揭”语境下,构成明显的对立,是反义词;词是语言中能单独运用的最小单位,实际上,这两个反义词之间已经无法再加入任何的状词或定词。在《论语》中这对反义词就有一定的相对性,是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来进行分析、看待,而不是直接来看是否存在反义的关系。
在本文中针对反义词主要需要从以下几点来作出判断:第一,本身反义词的语义基础并不存在区别,其词汇系统保持相对一致;第二,本身反义词之间,无论其义位处于何种状态,其关系有两种,分别是相对的和相反的;第三,反义词尽管意思相反,但是其语言的性质以及功能存在较大区别。本文就主要是从上述三个角度来针对《论语》中存在的反义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出这些反义词之间的相关性。所以本文把《论语》中的反义词作为研究对象,列出反义词的判断标准和方法,据此对文中的反义词进行整理和考察,对统计出的反义词进行细致地分类和说明,归纳《论语》反义词的特点和作用。通过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论语》一书中反义词的使用情况,可以为汉语词汇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2 《论语》中反义词统计与分类
反义词是客观现实中对立统一的事物或现象在词汇中的反映,确定《论语》中的反义词时,需要靠“系联法”和“参照法”。“系联法”就是利用专书中对文、连文的形式以及否定结构系联相关词语来确定反义关系,但是并不是书中所有的反义词都有这种形式并且被系联在一起,如果联系法行不通时,这时就要借助于“参照法”,参照词语在前后文意或整本书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前人的注解,结合具体语境来确定它们是否具有反义关系。根据上述判定标准与统计方法,把《论语》中反义词分为三类,(1)单音节反义词有256对;(2)双音节反义词有8对;(3)不对称音节反义词5对。在《论语》中反义词分类时,按照词性来分类,可以分成五类,(1)名词类反义词;(2)动词类反义词;(3)形容词类反义词;(4)代词类反义词;(5)副词类反义词。下面我将会阐述在《论语》中反义词的统计与分类情况。
2.1 《论语》中反义词的判定与统计方法
在对《论语》中存在的反义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般性况下都存在两种分析方法:第一种,是系联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一组反义词存在的对文或连文的情况的系联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参照法是根据前人注解、词语在前后文含义和具体语境来判定是否构成反义关系。其中,对文指的是在相似结构句子相同位置的字词,有句内相对和句间相对两种,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或词。在古汉语中,特别是上古汉语中,一对反义词常常成对地出现,或同时出现在分句中,或一起出现在单句中,或分别出现在复句中,从而形成反义关系,这为我们确定词与词的反义关系提供了方便。前者比如“温故而知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等,后者比如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等;连文指的是连在一起使用的两个相反或相对意义词,表示的是两种相反的情况下,比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长幼之节,不可废也”等;否定结构指的是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否定形式有同义、近义,则此两词就有反义关系,表达反义关系的词语有则、而、若等,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当上述三种方式都无法系联判定的时候,需要通过参照法,比较词语的含义来确定是否构成反义关系,比如取/舍,“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与“鼓瑟希,铿而,舍瑟而作”,在/终,“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两者注释分别为活着、老死,构成反义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