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情感表现(附件)
摘 要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是绽放在我国古代词坛上一朵凄美的花。其词凄婉入骨,充满了生者对逝者的深深眷恋,读来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本文主要论述了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创作背景,审美意象及其艺术风格。在词中纳兰性德把生活的不如意与对爱妻的怀念之情相结合,展示了人性的纯洁与美好,也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爱情永恒的魅力。目 录
引言 1
1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创作背景 2
1.1 家庭背景 2
1.2 情感背景 2
1.2.1 为情所困的一生 2
1.2.2 对亡妻卢氏的悼念 3
2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审美意象 6
2.1 “月” 6
2.2 “泪” 7
3 纳兰性德悼亡词哀感顽艳的艺术风格 9
3.1 感伤幽怨的情愫 9
3.2 情真意切的语言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早可溯源至《诗经》中的《绿衣》篇;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以善述哀情著称,成为古代文学史上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更是脍炙人口的悼亡之作;宋代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与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闾门万事非》堪称悼亡领域中的双壁;而至清代,纳兰性德可以说是悼亡词的集大成者,他的悼亡词不仅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哀思,还渗入了“人间无味”的感悟,这使得他的悼亡词表现出了超凡脱俗的更高层次。
纳兰性德是诗文艺术的奇才,晚清词作家况周颐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1]P121他在24岁时编选《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世人将两部词集拾遗补缺合为《纳兰词》,包含词作348首。其中悼亡词约占全词集的六分之一,词题标有“悼亡”二字的有7首:《青衫湿悼亡》、《青衫湿悼亡》、《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沁园春代悼亡》、《沁园春瞬息浮生》、《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未标明“悼亡”却实写追忆旧情、悼念亡妇的,有46首。悼亡词发展至纳兰性德其数量实属罕见,纳兰性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未有半分放浪轻狂的习气,反倒是文武兼备,养成了一种清高通透,细腻多愁的性情,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词集的六分之一,词题标有“悼亡”二字的有7首:《青衫湿悼亡》、《青衫湿悼亡》、《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沁园春代悼亡》、《沁园春瞬息浮生》、《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未标明“悼亡”却实写追忆旧情、悼念亡妇的,有46首。悼亡词发展至纳兰性德其数量实属罕见,纳兰性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未有半分放浪轻狂的习气,反倒是文武兼备,养成了一种清高通透,细腻多愁的性情,是封建社会中难得的翩翩公子。
在纳兰性德五十多首的悼亡词中,“月”、“泪”、“梦”、“雨”、“回廊”、“斜阳”这些意象常为出现。其中“月”字出现了23次,有“剩月”、“湿月”、“新月”、“淡月”、“微月”、“烟月”、“旧时月”,“泪”字出现了13次,有“清泪”、“红泪”。从这些意象可以看出,它们在纳兰容若的心中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正如他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所以,看似完美的景物到了他的笔下也变成了一种残缺的凄凉之美。这种残缺不但没有影响到纳兰词所表达的情感,相反,这些凄美、伤感的意象把他对亡妻的深切悼念非常突兀的呈现出来。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2]P56又融入婉约词派的词风特色,呈现出一种冷落萧条、悲哀凄凉、扑朔飘渺、逸群绝俗的艺术风格。沉浸在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氛围中,总是会被他至情至性的语言打动,会被那残破、缠绵的意象所吸引,更会再次同他思考苦闷、压抑的生命。纳兰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感染着每一个后世读者,也达到了中国悼亡文学的顶峰。
1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是从爱情出发的,早年未能在一起的恋人和后来的发妻卢氏都是他的痛和他的爱。这使得他在之后的悼亡词创作中投入了大量情感与心血。
1.1 家庭背景
纳兰性德,父亲是康熙朝重臣明珠之子,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之女。其家族隶属正黄旗,是当时最显贵的八大姓氏之一。他自幼饱读诗书,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中举人,十九岁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出身,官至一等侍卫,深得皇上喜爱,多次受到恩赏并随康熙出巡。如此达官显贵的相门公子在前途上自是不可限量,在婚姻上也必然要有一位门当户对的官家小姐与之相配,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他的婚姻,自己无法做主。这也造就了纳兰性德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的性格和情感上的波折坎坷。最终,在家人的安排下,他与卢氏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1.2 情感背景
纳兰性德的一生尽管短暂,却有四个女子真正陪他走过:颜氏、卢氏、官氏、沈宛。颜氏虽为他生下长子,却长期别居于海淀双榆树,二人之间少于交流,容若对她也甚少眷顾,善解人意的卢氏与他度过甘苦相随的三年留下爱子便阖然长逝,继娶官氏也并非他所愿,后在友人顾贞观的帮助下纳娶江南才女沈宛,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最终也因为纳兰性德家庭原因而以悲剧结束。
1.2.1 为情所困的一生
一个俊雅风流的才子,必然有着几段刻骨的爱情。而纳兰容若正是如此。青梅竹马的恋人还未与他好好享受这美好的幸福时光,便又被迫分离,而失去恋人使他十分痛心,至此便寄情诗词以表达对这段恋情的追忆。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如梦令正是轱辘金井》)[3]P13想起初时相逢的两人,捉摸不定对方的心思,这种欣喜并伴着绵绵不尽的疑惑净增少年的风流。“欹角枕,掩红窗。梦到江南,伊家博山沉水香。浣裙归晚坐思量。轻烟笼浅黛,月茫茫。”(《遐方怨欹角枕》)[3]P144在慵懒倦怠是相思伊人,希望在梦中能够与伊人相会,把他的一往情深表达得极为细腻动人。“怕听啼鴂出帘迟。恰到年年今日两相思。凄凉满地红心草,此恨谁知道。待将幽忆寄新词。分付风定芭蕉月斜时”(《虞美人绿荫帘外梧桐影》)[3]P204整首词都是怀念意中人的,词境空美凄婉、哀伤幽怨、情意绵绵。
他一生遇到过四个女子,在这四个女子之间,他有爱情、有怀念、有愧疚,可以说纳兰性德的一生就是为情所困的一生。
1.2.2 对亡妻卢氏的悼念
纳兰性德二十岁时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但却也不得不遵循家人安排娶了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年方十八的卢氏“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明珰珮月,即如淑女之章。”[4]P556纵然有诸多不愿的纳兰在见到如此知书达理、端庄贤惠的妻子时也怦然心动了。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夫妻二人感情颇深。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旷世持久,红颜薄命的卢氏三年后不幸死于难产,便离开了容若,据清人叶舒崇云:“(卢氏)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卒,春秋二十有一”[4]P556纳兰本身就是至情至性之人,他在《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一词中写道
引言 1
1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创作背景 2
1.1 家庭背景 2
1.2 情感背景 2
1.2.1 为情所困的一生 2
1.2.2 对亡妻卢氏的悼念 3
2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审美意象 6
2.1 “月” 6
2.2 “泪” 7
3 纳兰性德悼亡词哀感顽艳的艺术风格 9
3.1 感伤幽怨的情愫 9
3.2 情真意切的语言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早可溯源至《诗经》中的《绿衣》篇;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以善述哀情著称,成为古代文学史上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更是脍炙人口的悼亡之作;宋代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与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闾门万事非》堪称悼亡领域中的双壁;而至清代,纳兰性德可以说是悼亡词的集大成者,他的悼亡词不仅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哀思,还渗入了“人间无味”的感悟,这使得他的悼亡词表现出了超凡脱俗的更高层次。
纳兰性德是诗文艺术的奇才,晚清词作家况周颐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1]P121他在24岁时编选《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世人将两部词集拾遗补缺合为《纳兰词》,包含词作348首。其中悼亡词约占全词集的六分之一,词题标有“悼亡”二字的有7首:《青衫湿悼亡》、《青衫湿悼亡》、《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沁园春代悼亡》、《沁园春瞬息浮生》、《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未标明“悼亡”却实写追忆旧情、悼念亡妇的,有46首。悼亡词发展至纳兰性德其数量实属罕见,纳兰性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未有半分放浪轻狂的习气,反倒是文武兼备,养成了一种清高通透,细腻多愁的性情,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词集的六分之一,词题标有“悼亡”二字的有7首:《青衫湿悼亡》、《青衫湿悼亡》、《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沁园春代悼亡》、《沁园春瞬息浮生》、《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未标明“悼亡”却实写追忆旧情、悼念亡妇的,有46首。悼亡词发展至纳兰性德其数量实属罕见,纳兰性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未有半分放浪轻狂的习气,反倒是文武兼备,养成了一种清高通透,细腻多愁的性情,是封建社会中难得的翩翩公子。
在纳兰性德五十多首的悼亡词中,“月”、“泪”、“梦”、“雨”、“回廊”、“斜阳”这些意象常为出现。其中“月”字出现了23次,有“剩月”、“湿月”、“新月”、“淡月”、“微月”、“烟月”、“旧时月”,“泪”字出现了13次,有“清泪”、“红泪”。从这些意象可以看出,它们在纳兰容若的心中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正如他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所以,看似完美的景物到了他的笔下也变成了一种残缺的凄凉之美。这种残缺不但没有影响到纳兰词所表达的情感,相反,这些凄美、伤感的意象把他对亡妻的深切悼念非常突兀的呈现出来。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2]P56又融入婉约词派的词风特色,呈现出一种冷落萧条、悲哀凄凉、扑朔飘渺、逸群绝俗的艺术风格。沉浸在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氛围中,总是会被他至情至性的语言打动,会被那残破、缠绵的意象所吸引,更会再次同他思考苦闷、压抑的生命。纳兰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感染着每一个后世读者,也达到了中国悼亡文学的顶峰。
1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是从爱情出发的,早年未能在一起的恋人和后来的发妻卢氏都是他的痛和他的爱。这使得他在之后的悼亡词创作中投入了大量情感与心血。
1.1 家庭背景
纳兰性德,父亲是康熙朝重臣明珠之子,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之女。其家族隶属正黄旗,是当时最显贵的八大姓氏之一。他自幼饱读诗书,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中举人,十九岁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出身,官至一等侍卫,深得皇上喜爱,多次受到恩赏并随康熙出巡。如此达官显贵的相门公子在前途上自是不可限量,在婚姻上也必然要有一位门当户对的官家小姐与之相配,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他的婚姻,自己无法做主。这也造就了纳兰性德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的性格和情感上的波折坎坷。最终,在家人的安排下,他与卢氏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1.2 情感背景
纳兰性德的一生尽管短暂,却有四个女子真正陪他走过:颜氏、卢氏、官氏、沈宛。颜氏虽为他生下长子,却长期别居于海淀双榆树,二人之间少于交流,容若对她也甚少眷顾,善解人意的卢氏与他度过甘苦相随的三年留下爱子便阖然长逝,继娶官氏也并非他所愿,后在友人顾贞观的帮助下纳娶江南才女沈宛,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最终也因为纳兰性德家庭原因而以悲剧结束。
1.2.1 为情所困的一生
一个俊雅风流的才子,必然有着几段刻骨的爱情。而纳兰容若正是如此。青梅竹马的恋人还未与他好好享受这美好的幸福时光,便又被迫分离,而失去恋人使他十分痛心,至此便寄情诗词以表达对这段恋情的追忆。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如梦令正是轱辘金井》)[3]P13想起初时相逢的两人,捉摸不定对方的心思,这种欣喜并伴着绵绵不尽的疑惑净增少年的风流。“欹角枕,掩红窗。梦到江南,伊家博山沉水香。浣裙归晚坐思量。轻烟笼浅黛,月茫茫。”(《遐方怨欹角枕》)[3]P144在慵懒倦怠是相思伊人,希望在梦中能够与伊人相会,把他的一往情深表达得极为细腻动人。“怕听啼鴂出帘迟。恰到年年今日两相思。凄凉满地红心草,此恨谁知道。待将幽忆寄新词。分付风定芭蕉月斜时”(《虞美人绿荫帘外梧桐影》)[3]P204整首词都是怀念意中人的,词境空美凄婉、哀伤幽怨、情意绵绵。
他一生遇到过四个女子,在这四个女子之间,他有爱情、有怀念、有愧疚,可以说纳兰性德的一生就是为情所困的一生。
1.2.2 对亡妻卢氏的悼念
纳兰性德二十岁时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但却也不得不遵循家人安排娶了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年方十八的卢氏“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明珰珮月,即如淑女之章。”[4]P556纵然有诸多不愿的纳兰在见到如此知书达理、端庄贤惠的妻子时也怦然心动了。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夫妻二人感情颇深。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旷世持久,红颜薄命的卢氏三年后不幸死于难产,便离开了容若,据清人叶舒崇云:“(卢氏)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卒,春秋二十有一”[4]P556纳兰本身就是至情至性之人,他在《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一词中写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