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席慕容爱情诗中意象所表现的女性意识
本人签名 日期 席慕蓉的爱情诗多表现女性内心对爱情真挚热烈的渴求,在诗中意象的运用多赋予微旨和弦外之音。她的爱情诗极具浪漫抒情色调,将古典爱情诗婉约动人与现代女性真诚热烈的个性融为一体。她的爱情诗超越了前辈们的闺怨书写,有了新的思想维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她的女性意识是基于“传统”之上的女性意识,虽有一定突破,但又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即使她的女性意识不尽完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之后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目录
引言 1
1.爱情诗中的意象 2
1.1依附之花 2
1.2坚毅之树 3
1.3美好之月 4
1.4回忆之山 5
2.意象表现的女性意识 7
2.1基于“传统”之上的女性意识 7
2.2缺憾的现代女性意识 8
3.席慕容爱情诗中女性意识的价值 11
3.1自身意识的觉醒 11
3.2席慕容爱情诗对于当下的意义 11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女性主义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它又称妇女解放、性别平权主义,指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和思想运动。
在法国工业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中,一大批女性为了争取自身的权益时写下了很多发人深省的宣言,而这些宣言就为后来的女性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权主义运动渗透到文化领域的结果。
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弗吉尼亚?伍尔夫、西蒙?波伏等。在1929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了《一间自己的屋子》。她以讥刺的口吻,提出了许多关于女性社会经济地位与其成就的关系问题。她以“金钱”和“一间屋子”作为象征,揭露出了女性没有金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的现实状况。在父权压制的情况下,男性价值标准渐渐的成为了女性内在的价值取向。“《一间自己的房子》以‘女性’和‘小说’为主题,对女性主义文学进行寻根,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女性应该有勇气、有理智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1]1949年,法国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名女作家西蒙波伏娃出版了《第二性》。在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西方的女权主义已经成长为中国的女性主义,从80年代起在中国产生了持续的巨大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如杨小云、龙应台、简媜等。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之下,她们的作品当中展现出了现代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宿命的拷问。席慕容作为台湾第四代女性作家,她沿袭的是中国传统女性写作路子,所以她诗歌当中的女性意识与西方的女性意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而这与她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有一定的关系。
席慕容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家人迁往台湾,之后她又前往海外留学,在此期间她接触到了西方的女性主义。所处的环境和幸福美满的爱情使其衍生出的传统的女性意识与西方的女性意识产生了碰撞。传统的女性意识使她所关注的重点是两性和谐相处的性别经验,这让她的爱情诗一方面超越了前辈们的闺怨书写,另一方面也超越了在西方女性主义影响下所产生的性别对抗。这致使她的爱情诗中既有现代女性的独立坚强又有传统女性的温婉动人,同时让她爱情诗中所呈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具有独特性。席慕蓉爱情诗中的女性意识多通过意象来彰显,本文欲从花、树、月等意象进行论证。1.爱情诗中的意象
意象是中国文学理论一个术语,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因素。它正式作为文论用语而直接施于诗歌形象的表述,则自前引刘勰的《文心雕龙》之《神思篇》始[2]。其书《神思篇》说:“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一说自刘勰提出之后,对后世美学特别是诗歌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乃至近代,以‘意象’论诗者,代不乏人。”[2]由此可见,意象对与中国诗歌来说影响深远。在席慕容的爱情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量意象的运用。
在她的爱情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花、树、月、山等等。她用这些意象来表达那些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同时又为我们构建了许多美妙醉人的意境,表达出她对于情感的真实体验。
1.依附之花
娇美动人的花,向来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爱。陶渊明喜爱菊花,陆游喜爱梅花,周敦颐喜爱莲花,黄庭坚喜爱水仙。他们在诗中对于花的描写也是各不相同。陶渊明诗中的菊花给人一种悠远宁静之感,陆游诗中的梅花给人高洁傲人之感。不同的人对于花有不同的感受和描写。在席慕容的爱情诗中,也有很多的花意象。作者通过用花这个意象来表现诗中女子对于爱情的虔诚以及渴求。自古以来,爱情对于人,尤其是女人来说是个永恒的主题。弗洛伊德认为:对女人而言,“被爱比起爱人,乃是更强大的需要。因为她们注定会把她们的迷人魅力作较高的评价,以作为她们之原本性自卑的晚期补偿作用。”[3]换句话来说,对于女性而言,比起爱人她们更渴望被爱。因为女性先天主体的缺陷导致她们在爱情中依附或者是遵从着男性,以男性为中心。所以她们不断强化自身的魅力,期望得到男性的关爱。这种依附男性的心理,在爱情诗歌中的表现则是将自己比拟成被动的植物,尤其是“花”,所谓“香草以喻美人”。其实花是被欣赏的,女性以花自喻也有这样的含义。比如在《一棵开花的树》中的花,《千年的愿望》中的玫瑰花,《暮色》中的百合花,《莲的心事》中的莲花,《短歌》中的桃花,《结局》中的野百合,《昙花的秘密》中的昙花等等。
在她的诗歌《莲的心事》中,女子化身为莲,希望心爱的男子在自己风霜未曾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已远去的时候遇见,渴望在自己最美的时刻遇到心爱的男子。诗中的“我”只是静静的待在自己的园中,化作美丽的莲花,期望通过自己的美貌来赢得男子的关注。这从侧面反映出其对于男子依附的心理。而结尾的这句:“无缘的你啊/不是来的太早/就是/太迟”[4]诗中的“你”来去自由,而“我”只能在这里等待“你”的出现。诗中的“我”处于附属位置。这句诗不光体现了诗中女子对于爱情的错过深深的叹息,也显现出诗中女子对男子的寄生心理。
在《千年的愿望》里那被插入瓶中的玫瑰更是暗喻为等待被摘取的女子。诗中的女子是那被插入瓶中的玫瑰,她没有主动的去追求爱情,而是静静的等待着,渴望被发现被爱。在爱情当中她并没有处于主体地位,她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这表现出来的也是上文所说的对男性的依附心理。而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却用一支没有任何思想的玫瑰来隐喻。这显现出诗人并没有将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
在《他》里,“他将我栽成一株/恣意生长的蔷薇”,[4]诗人以花自喻,“我”变成了“他”栽种的一株蔷薇,以“他”喜欢的形式出现。“我”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只是将自己变成“他”所喜欢的模样。“他”变成了“我”生命的主宰,“我”不再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这表露出诗中女子并没有没有将自己与“他”放在同一个位置上,展现出女子对男子从心理上的一种依附或者说归属。
目录
引言 1
1.爱情诗中的意象 2
1.1依附之花 2
1.2坚毅之树 3
1.3美好之月 4
1.4回忆之山 5
2.意象表现的女性意识 7
2.1基于“传统”之上的女性意识 7
2.2缺憾的现代女性意识 8
3.席慕容爱情诗中女性意识的价值 11
3.1自身意识的觉醒 11
3.2席慕容爱情诗对于当下的意义 11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女性主义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它又称妇女解放、性别平权主义,指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和思想运动。
在法国工业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中,一大批女性为了争取自身的权益时写下了很多发人深省的宣言,而这些宣言就为后来的女性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权主义运动渗透到文化领域的结果。
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弗吉尼亚?伍尔夫、西蒙?波伏等。在1929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了《一间自己的屋子》。她以讥刺的口吻,提出了许多关于女性社会经济地位与其成就的关系问题。她以“金钱”和“一间屋子”作为象征,揭露出了女性没有金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的现实状况。在父权压制的情况下,男性价值标准渐渐的成为了女性内在的价值取向。“《一间自己的房子》以‘女性’和‘小说’为主题,对女性主义文学进行寻根,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女性应该有勇气、有理智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1]1949年,法国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名女作家西蒙波伏娃出版了《第二性》。在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西方的女权主义已经成长为中国的女性主义,从80年代起在中国产生了持续的巨大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如杨小云、龙应台、简媜等。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之下,她们的作品当中展现出了现代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宿命的拷问。席慕容作为台湾第四代女性作家,她沿袭的是中国传统女性写作路子,所以她诗歌当中的女性意识与西方的女性意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而这与她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有一定的关系。
席慕容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家人迁往台湾,之后她又前往海外留学,在此期间她接触到了西方的女性主义。所处的环境和幸福美满的爱情使其衍生出的传统的女性意识与西方的女性意识产生了碰撞。传统的女性意识使她所关注的重点是两性和谐相处的性别经验,这让她的爱情诗一方面超越了前辈们的闺怨书写,另一方面也超越了在西方女性主义影响下所产生的性别对抗。这致使她的爱情诗中既有现代女性的独立坚强又有传统女性的温婉动人,同时让她爱情诗中所呈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具有独特性。席慕蓉爱情诗中的女性意识多通过意象来彰显,本文欲从花、树、月等意象进行论证。1.爱情诗中的意象
意象是中国文学理论一个术语,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因素。它正式作为文论用语而直接施于诗歌形象的表述,则自前引刘勰的《文心雕龙》之《神思篇》始[2]。其书《神思篇》说:“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一说自刘勰提出之后,对后世美学特别是诗歌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乃至近代,以‘意象’论诗者,代不乏人。”[2]由此可见,意象对与中国诗歌来说影响深远。在席慕容的爱情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量意象的运用。
在她的爱情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花、树、月、山等等。她用这些意象来表达那些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同时又为我们构建了许多美妙醉人的意境,表达出她对于情感的真实体验。
1.依附之花
娇美动人的花,向来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爱。陶渊明喜爱菊花,陆游喜爱梅花,周敦颐喜爱莲花,黄庭坚喜爱水仙。他们在诗中对于花的描写也是各不相同。陶渊明诗中的菊花给人一种悠远宁静之感,陆游诗中的梅花给人高洁傲人之感。不同的人对于花有不同的感受和描写。在席慕容的爱情诗中,也有很多的花意象。作者通过用花这个意象来表现诗中女子对于爱情的虔诚以及渴求。自古以来,爱情对于人,尤其是女人来说是个永恒的主题。弗洛伊德认为:对女人而言,“被爱比起爱人,乃是更强大的需要。因为她们注定会把她们的迷人魅力作较高的评价,以作为她们之原本性自卑的晚期补偿作用。”[3]换句话来说,对于女性而言,比起爱人她们更渴望被爱。因为女性先天主体的缺陷导致她们在爱情中依附或者是遵从着男性,以男性为中心。所以她们不断强化自身的魅力,期望得到男性的关爱。这种依附男性的心理,在爱情诗歌中的表现则是将自己比拟成被动的植物,尤其是“花”,所谓“香草以喻美人”。其实花是被欣赏的,女性以花自喻也有这样的含义。比如在《一棵开花的树》中的花,《千年的愿望》中的玫瑰花,《暮色》中的百合花,《莲的心事》中的莲花,《短歌》中的桃花,《结局》中的野百合,《昙花的秘密》中的昙花等等。
在她的诗歌《莲的心事》中,女子化身为莲,希望心爱的男子在自己风霜未曾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已远去的时候遇见,渴望在自己最美的时刻遇到心爱的男子。诗中的“我”只是静静的待在自己的园中,化作美丽的莲花,期望通过自己的美貌来赢得男子的关注。这从侧面反映出其对于男子依附的心理。而结尾的这句:“无缘的你啊/不是来的太早/就是/太迟”[4]诗中的“你”来去自由,而“我”只能在这里等待“你”的出现。诗中的“我”处于附属位置。这句诗不光体现了诗中女子对于爱情的错过深深的叹息,也显现出诗中女子对男子的寄生心理。
在《千年的愿望》里那被插入瓶中的玫瑰更是暗喻为等待被摘取的女子。诗中的女子是那被插入瓶中的玫瑰,她没有主动的去追求爱情,而是静静的等待着,渴望被发现被爱。在爱情当中她并没有处于主体地位,她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这表现出来的也是上文所说的对男性的依附心理。而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却用一支没有任何思想的玫瑰来隐喻。这显现出诗人并没有将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
在《他》里,“他将我栽成一株/恣意生长的蔷薇”,[4]诗人以花自喻,“我”变成了“他”栽种的一株蔷薇,以“他”喜欢的形式出现。“我”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只是将自己变成“他”所喜欢的模样。“他”变成了“我”生命的主宰,“我”不再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这表露出诗中女子并没有没有将自己与“他”放在同一个位置上,展现出女子对男子从心理上的一种依附或者说归属。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