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阈下的中韩面子”文化比较(附件)
摘 要面子文化存在于各国之间,当然中国也具有这种文化现象。它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影响着中国人。但是面子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因素,近邻韩国同样存在着“面子”文化。两国在文化要素上的理解是否存在差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探究了“面子”文化在两国中的差异,最后探讨了两国在文化交流领域应该处理好双方的“面子”问题,,以达到更好地跨文化交流效果。
目 录
1 引言 1
2 中韩两国“面子”比较 2
2.1 相同点 2
2.2 不同点 3
3 中韩“面子”文化形成的原因 5
3.1 文化因素 5
3.2 心理因素 5
3.3 社会因素 6
4 应对“面子”文化差异的策略和建议 8
4.1 正视“面子”的作用 8
4.2 注重“面子”的文化差异 8
4.3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言
在《中国人的素质》这本书中,最早涉及到关于中国人“面子”论述的问题,他总结了中国人的许多性格特征。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认为“面子”的含义很广泛,尤其是对于中国人。在《吾国与吾民》这本书当中,作者林语堂写出了有关中国文化的 “三位女神”,它们分别是“面子、命运和恩典”,“面子”则在“三位女神”当中是最重要的。
对于“面子”,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在中国受儒家影响形成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并且它是一个中立、没有褒贬之分的概念,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比如年纪、社会地位和性别等等,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被它们深深影响着。
跨文化冲突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不能容忍对方的部分交流或处事行为而产生的冲突。跨文化交流只要存在,交流者存在,冲突就存在。由于各国之间民族和文化不同,因此冲突在很早之前就存在着,并且涉及很多方面,比如信仰、价值观念、需求等。这些冲突有四种,第一,个体和个体之间,第二,个体和集体之间,第三集体,也就是群体内部之间,第四,就是集体和集体之间,即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以上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点,本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中韩两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面子”冲突。
2 中韩两国“面子”比较
中国和韩国都属于东亚文化圈,都受到儒家思想深深的影响,同时儒家思想中的等级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中韩两国人民的“面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韩国又受到美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倡导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这就造成了中国和韩国在“面子”比较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下面主要详细分析一下中韩两国“面子”相同和不同的原因。
2.1 相同点
在每一种文化里都有某种用于协商的“面子”,比如中韩文化中的“面子”。消极和积极这两方的面,可以说是把“面子”平分了。在“面子”中“给面子”和“挽回面子”是十分消极的。而积极面子有给别人“面子”[1]P14。两类面子的不同揭示出面子是个体在集体生活中符号资源,它联系着个体的心灵人格结构、关于安全和恐惧的潜意识,还联系着人与人之间建立的权力支配关系、礼仪交换关系[2]P38。“面子”自己要争取,也需要别人给,不是想有就有这说明“面子”具有相互性。不管韩国还是中国,“面子”约束了人们之间的交际。
“面子”在中韩两国是普遍存在的,它与人情、等级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中国人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晚辈必须尊敬长辈,学生必须尊敬老师,如:在路上遇见亲戚长辈,都要进行问候,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走在校园里,学生要向老师问好,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这时长辈和老师认为是有“面子”。众所周知韩国是礼仪大国,晚辈对长辈十分尊敬,而在学校里他们不止对老师尊敬,对他们的学长也怀有敬畏之心,称呼学长为前辈并且对他们十分有礼貌,如果不尊敬前辈或对前辈大呼小叫,前辈会认为是很没有“面子”的。
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也可以说是熟人的社会。人与人在交往中,如果你被熟人拒绝了,就会认为很没有“面子”,所以中国有句俗语“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日后也许会让拒绝你的人更没有“面子”,为了避免让他人难堪,不给他人“面子”,人们这时会选择留人情给他人。而在韩国也是如此,在于熟人的交往中,通常不会直言拒绝他人,为了给对方“面子”,会选择其他的方式,如同学之间在交往中,你要拒绝对方,会采用婉转的语言。
由此看来,中国与韩国在“面子”文化体现上为对在社会中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表示尊重与尊敬,以及在人与人交往之间为他人留情面。
2.2 不同点
礼貌存在于中韩交际中,礼貌是“面子”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国人在交际中很热情,韩国人在交际中注重保护他人隐私。比如:注重工资、年龄等个人空间方面的隐私。个人能在表达内心情感上有选择。但是中国在交际中很少因为隐私而产生问题,中国对于隐私更多偏向于“利己主义”。在维护隐私方面,有很多实例可以反映出来,对于年纪最敏感的就属韩国了,他们基本不会告诉别人他们真正的年纪,不愿意承认自己年纪大了;而中国人比较喜欢在称呼前加“老”,感觉很亲热或者对方经历丰富。比如中国人请客,喜欢气氛很热闹,排场比较重要,酒菜得丰盛。在吃饭前大家相互问好,如:“长辈们身体怎么样?”、“你儿子怎么样?”、“结婚啥时候?”等等问题,吃饭的时候喜欢聊家常,还会给对方夹好吃可口菜,一旦主人因为客观原因或者其他原因,没有照顾好客人,客人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很没有“面子”。而韩国吃饭时比较冷清,人们在同一张餐桌上吃饭时,会按照等级就坐,让客人坐在离主人较近的位置,主人如果给客人夹菜,客人拒绝了,主人以尊重客人为主就不夹菜了。韩国受美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尊重个人自由,所以当客人拒绝,就说明他们不喜欢吃这个菜,而主人在这时尊重客人的选择,也不会因为没夹菜而觉得没有“面子”。
在“面子”文化下,中国看重心理上的满足,但这种满足来自他人的眼光,就是他人给的“面子”。比如在消费行为上,中国认为出国旅游是很有面子的行为,因为中国人在消费上注重形式,也注重外表和炫耀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展示给他人的看的,在用途上面并没有很高的要求[3]p168。所以中国人很关注包装和文化寓意,忽略了内在。中国有许多人喜欢随大流,别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因为这种文化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人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从众心理”。由此看来,中国的“面子”源于他人,这里的他人指陌生人或者朋友亲属。
而在韩国文化中,面子只存在于冲突双方的直接时间和地点中。在韩国人看来,“面子”关键点和社会基本没有太大的关系,重点在于个人问题,即个人成就,所以在韩国人的眼中,韩国人看待面“面子”,个人表现十分重要。例如,购买汽车时,中国消费者普遍选择长轴距车型,因为后排比较宽敞,整个车看起来有“面子”,开出去有“面子”[4]p6972。而并不考虑其它问题,比如油耗,停车难度,实用性等。由于韩国国土资源非常有限,人口密度较大,如何停车,如何更好地利用空间,是他们在开车时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所以对于韩国人来说在购买汽车时所考虑的更多是实用性。
目 录
1 引言 1
2 中韩两国“面子”比较 2
2.1 相同点 2
2.2 不同点 3
3 中韩“面子”文化形成的原因 5
3.1 文化因素 5
3.2 心理因素 5
3.3 社会因素 6
4 应对“面子”文化差异的策略和建议 8
4.1 正视“面子”的作用 8
4.2 注重“面子”的文化差异 8
4.3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言
在《中国人的素质》这本书中,最早涉及到关于中国人“面子”论述的问题,他总结了中国人的许多性格特征。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认为“面子”的含义很广泛,尤其是对于中国人。在《吾国与吾民》这本书当中,作者林语堂写出了有关中国文化的 “三位女神”,它们分别是“面子、命运和恩典”,“面子”则在“三位女神”当中是最重要的。
对于“面子”,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在中国受儒家影响形成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并且它是一个中立、没有褒贬之分的概念,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比如年纪、社会地位和性别等等,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被它们深深影响着。
跨文化冲突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不能容忍对方的部分交流或处事行为而产生的冲突。跨文化交流只要存在,交流者存在,冲突就存在。由于各国之间民族和文化不同,因此冲突在很早之前就存在着,并且涉及很多方面,比如信仰、价值观念、需求等。这些冲突有四种,第一,个体和个体之间,第二,个体和集体之间,第三集体,也就是群体内部之间,第四,就是集体和集体之间,即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以上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点,本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中韩两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面子”冲突。
2 中韩两国“面子”比较
中国和韩国都属于东亚文化圈,都受到儒家思想深深的影响,同时儒家思想中的等级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中韩两国人民的“面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韩国又受到美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倡导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这就造成了中国和韩国在“面子”比较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下面主要详细分析一下中韩两国“面子”相同和不同的原因。
2.1 相同点
在每一种文化里都有某种用于协商的“面子”,比如中韩文化中的“面子”。消极和积极这两方的面,可以说是把“面子”平分了。在“面子”中“给面子”和“挽回面子”是十分消极的。而积极面子有给别人“面子”[1]P14。两类面子的不同揭示出面子是个体在集体生活中符号资源,它联系着个体的心灵人格结构、关于安全和恐惧的潜意识,还联系着人与人之间建立的权力支配关系、礼仪交换关系[2]P38。“面子”自己要争取,也需要别人给,不是想有就有这说明“面子”具有相互性。不管韩国还是中国,“面子”约束了人们之间的交际。
“面子”在中韩两国是普遍存在的,它与人情、等级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中国人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晚辈必须尊敬长辈,学生必须尊敬老师,如:在路上遇见亲戚长辈,都要进行问候,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走在校园里,学生要向老师问好,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这时长辈和老师认为是有“面子”。众所周知韩国是礼仪大国,晚辈对长辈十分尊敬,而在学校里他们不止对老师尊敬,对他们的学长也怀有敬畏之心,称呼学长为前辈并且对他们十分有礼貌,如果不尊敬前辈或对前辈大呼小叫,前辈会认为是很没有“面子”的。
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也可以说是熟人的社会。人与人在交往中,如果你被熟人拒绝了,就会认为很没有“面子”,所以中国有句俗语“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日后也许会让拒绝你的人更没有“面子”,为了避免让他人难堪,不给他人“面子”,人们这时会选择留人情给他人。而在韩国也是如此,在于熟人的交往中,通常不会直言拒绝他人,为了给对方“面子”,会选择其他的方式,如同学之间在交往中,你要拒绝对方,会采用婉转的语言。
由此看来,中国与韩国在“面子”文化体现上为对在社会中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表示尊重与尊敬,以及在人与人交往之间为他人留情面。
2.2 不同点
礼貌存在于中韩交际中,礼貌是“面子”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国人在交际中很热情,韩国人在交际中注重保护他人隐私。比如:注重工资、年龄等个人空间方面的隐私。个人能在表达内心情感上有选择。但是中国在交际中很少因为隐私而产生问题,中国对于隐私更多偏向于“利己主义”。在维护隐私方面,有很多实例可以反映出来,对于年纪最敏感的就属韩国了,他们基本不会告诉别人他们真正的年纪,不愿意承认自己年纪大了;而中国人比较喜欢在称呼前加“老”,感觉很亲热或者对方经历丰富。比如中国人请客,喜欢气氛很热闹,排场比较重要,酒菜得丰盛。在吃饭前大家相互问好,如:“长辈们身体怎么样?”、“你儿子怎么样?”、“结婚啥时候?”等等问题,吃饭的时候喜欢聊家常,还会给对方夹好吃可口菜,一旦主人因为客观原因或者其他原因,没有照顾好客人,客人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很没有“面子”。而韩国吃饭时比较冷清,人们在同一张餐桌上吃饭时,会按照等级就坐,让客人坐在离主人较近的位置,主人如果给客人夹菜,客人拒绝了,主人以尊重客人为主就不夹菜了。韩国受美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尊重个人自由,所以当客人拒绝,就说明他们不喜欢吃这个菜,而主人在这时尊重客人的选择,也不会因为没夹菜而觉得没有“面子”。
在“面子”文化下,中国看重心理上的满足,但这种满足来自他人的眼光,就是他人给的“面子”。比如在消费行为上,中国认为出国旅游是很有面子的行为,因为中国人在消费上注重形式,也注重外表和炫耀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展示给他人的看的,在用途上面并没有很高的要求[3]p168。所以中国人很关注包装和文化寓意,忽略了内在。中国有许多人喜欢随大流,别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因为这种文化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人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从众心理”。由此看来,中国的“面子”源于他人,这里的他人指陌生人或者朋友亲属。
而在韩国文化中,面子只存在于冲突双方的直接时间和地点中。在韩国人看来,“面子”关键点和社会基本没有太大的关系,重点在于个人问题,即个人成就,所以在韩国人的眼中,韩国人看待面“面子”,个人表现十分重要。例如,购买汽车时,中国消费者普遍选择长轴距车型,因为后排比较宽敞,整个车看起来有“面子”,开出去有“面子”[4]p6972。而并不考虑其它问题,比如油耗,停车难度,实用性等。由于韩国国土资源非常有限,人口密度较大,如何停车,如何更好地利用空间,是他们在开车时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所以对于韩国人来说在购买汽车时所考虑的更多是实用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