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入词辛词的一大特色(附件)
摘 要“数字入词”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特色。从“数字”的角度解读辛词,可知辛词运用数字的原因,不仅是受到了前人的影响,与其自身人生经历和独特个性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辛词中运用数字,采用了单用、对用、连用等方法,对作者情感的表达、语言的描述、思想的深化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大大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目 录
1 绪论 1
2 数字入词的原因 2
2.1 坎坷的人生 2
2.2 独特的个性 2
2.3 前人的影响 4
3 数字入词的方法 5
3.1 数字单用 6
3.2 数字对用 7
3.2.1 句中对用 7
3.2.2 句间对用 7
3.3 数字连用 8
3.3.1 递增法 8
3.3.2 递减法 9
3.3.3 重叠法 9
4 数字入词的效果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绪论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其词作数量据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统计,共有629首,居两宋词人之冠。在辛弃疾的词作中,运用数字的词多达485首,占总数的77.1%。可见,数字入词是辛词的一大特色。而将数字入诗词并非辛弃疾首创,辛词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
中国古代的士人并非都是文弱书生,但从总体来看,毕竟是以文弱者居多。辛弃疾有词人的气质,也有军人的豪情。他与一般的文士不同,自幼渴望成为沙场点兵的将帅,为民族雪耻复仇,收复中原失地。作为爱国志士,他主战和保卫山河社稷的政治主张、积极进取的精神、刚正不屈的军人豪情,在其词作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作为官员,他的一生宦海浮沉,“三仕三已”(《哨遍》)[1]P439,他的词作中便透露出了壮志未酬的满腹情怀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作为词人,他更是写下了两宋其他词人所不能比拟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词坛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数字与诗词看似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它们的关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辛弃疾将数字入词,使得其思想体现得更为深刻,内容更为饱满丰富。他很多词作中都出现了数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辛词中的数字,或表现战斗场面的激烈,或描绘闲居时周遭的景色,通过数字入词表现其愤懑、喜爱、豁达等情绪。有些数字入词,采用对比、用典等手法,这使词的语言凝炼简洁,利落干净;有些数字入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展现出词人真挚情感;有些数字入词,豁显题旨,使题文融为一体。数字入词,可起到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增添艺术感染力的好处。
虽然学界对辛弃疾词已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数字角度进行研究的论著还十分有限。关于辛词与数字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研究专著付之阙如,专文仅有毛冰与吴静涛的《数字与辛词》一篇。另有一些论文,对辛词中的数字运用偶一提及。正因如此,本文试从数字角度来解读辛弃疾的词,以期深化辛词研究。
2 数字入词的原因
数字入词,作为辛词的一大特色,其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的。根据收集的资料,本文认为辛弃疾将数字入词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坎坷的人生、独特的个性,以及受到了前人的影响。
2.1 坎坷的人生
辛弃疾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接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将南宋作为自己的祖国,立下为民族雪耻复仇、收复中原失地的决心。南归之后,作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无法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担任过不少官职,但都是在地方任职,任期时间短且调动频繁,使得他在职任上无法有很大的建树和作为。
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词人的满腔热血、对南宋朝廷的赤子之心,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却无处可施。人生坎坷,壮志难酬,使得词人将自己生平所经历之事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更是通过在词中使用数字满腹情怀表现得恰如其分。如《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少年时事,戏作》写道: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籙,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1]P500
这首词乃辛弃疾闲居于飘泉时所写。词的上阕写年轻时聚众起义,奋勇杀敌突击的情景,写得气势恢宏,铿锵有力。更甚的是开头以“拥万夫”便将词人率领千军万马时的威风与起义军的声威表现了出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中一个“万”字,可见“平戎策”花费了词人多少心血和精力,如今却无法发挥作用,一位驰骋沙场的战士、渴望收复失地的英雄,如今落得闲居农村靠栽花种树打发时间的结局!作者淡淡说来,却让我们不禁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与悲怆。可见,辛弃疾的坎坷人生,影响着词人的创作。
2.2 独特的个性
辛弃疾首先是一位爱国志士,然后才是一位词人。他平生所历之事,不同于一般的文人,造就了词人独特的个性。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中这样写道:
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刀功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2]P130
由此可见,他的词与自身的命运和人格、现实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辛弃疾志向高远,亲历抗金战争,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英气勃勃的将帅天才,他的词中充满了豪迈的英雄之气,慷慨昂扬,不同凡响,正如范开《稼轩词序》中所说:“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3]P49,这正是辛弃疾不同于其他词人的地方。辛弃疾从北方投奔到南方,作为“归正人”时时受到歧视与防范,特别是因他力主抗战,更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排挤,且他的过人才干也引起了一些宵小之辈的嫉妒,令他的处境极为艰难。这些让词人有一种孤危感,加之为民族雪耻复仇、收复中原失地的志向难以实现,使得他的词往往压抑着满腹的激愤,读之而觉苍凉沉郁,如陈廷焯先生《白雨斋词话》中说:“气魄极大,意境却沉郁”[3]P370。得不到重用的辛弃疾,一度闲居于农村,也曾寄情于山水田园,写下了许多表现农村生活和歌咏田园风光的词作,亦不乏婉约清丽之风。但词人不管处于何种处境,始终不忘收复中原失地的志向。
辛词中展现出来的形象,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英雄形象,他的独特个性,透过辛词中的数字,我们也是可以感受与体会到的。如从“布被秋霄梦觉,眼前万里江山”[1]P176中可以看到,词人身处“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1]P176的破屋里,人虽落魄,当“布被秋宵梦觉”时,思念的仍是“万里江山”。破屋与“万里江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词人的壮志,即使在仕途失意逆境中仍然保持着他的积极进取精神。“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1]P17虽是化用了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的典故,但词人却用数字“千里”写的是空间上的远隔,突显出了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老家济南距离自己如此遥远,“三更”写出了时间上的晚,显示出词人心心念念祖国大事,表现出作者虽南归却不忘祖国山河统一的抱负。由此可知,词人将数字入词来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自身的情感,正因其独特的个性,对词作中数字的使用也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目 录
1 绪论 1
2 数字入词的原因 2
2.1 坎坷的人生 2
2.2 独特的个性 2
2.3 前人的影响 4
3 数字入词的方法 5
3.1 数字单用 6
3.2 数字对用 7
3.2.1 句中对用 7
3.2.2 句间对用 7
3.3 数字连用 8
3.3.1 递增法 8
3.3.2 递减法 9
3.3.3 重叠法 9
4 数字入词的效果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绪论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其词作数量据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统计,共有629首,居两宋词人之冠。在辛弃疾的词作中,运用数字的词多达485首,占总数的77.1%。可见,数字入词是辛词的一大特色。而将数字入诗词并非辛弃疾首创,辛词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
中国古代的士人并非都是文弱书生,但从总体来看,毕竟是以文弱者居多。辛弃疾有词人的气质,也有军人的豪情。他与一般的文士不同,自幼渴望成为沙场点兵的将帅,为民族雪耻复仇,收复中原失地。作为爱国志士,他主战和保卫山河社稷的政治主张、积极进取的精神、刚正不屈的军人豪情,在其词作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作为官员,他的一生宦海浮沉,“三仕三已”(《哨遍》)[1]P439,他的词作中便透露出了壮志未酬的满腹情怀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作为词人,他更是写下了两宋其他词人所不能比拟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词坛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数字与诗词看似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它们的关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辛弃疾将数字入词,使得其思想体现得更为深刻,内容更为饱满丰富。他很多词作中都出现了数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辛词中的数字,或表现战斗场面的激烈,或描绘闲居时周遭的景色,通过数字入词表现其愤懑、喜爱、豁达等情绪。有些数字入词,采用对比、用典等手法,这使词的语言凝炼简洁,利落干净;有些数字入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展现出词人真挚情感;有些数字入词,豁显题旨,使题文融为一体。数字入词,可起到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增添艺术感染力的好处。
虽然学界对辛弃疾词已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数字角度进行研究的论著还十分有限。关于辛词与数字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研究专著付之阙如,专文仅有毛冰与吴静涛的《数字与辛词》一篇。另有一些论文,对辛词中的数字运用偶一提及。正因如此,本文试从数字角度来解读辛弃疾的词,以期深化辛词研究。
2 数字入词的原因
数字入词,作为辛词的一大特色,其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的。根据收集的资料,本文认为辛弃疾将数字入词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坎坷的人生、独特的个性,以及受到了前人的影响。
2.1 坎坷的人生
辛弃疾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接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将南宋作为自己的祖国,立下为民族雪耻复仇、收复中原失地的决心。南归之后,作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无法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担任过不少官职,但都是在地方任职,任期时间短且调动频繁,使得他在职任上无法有很大的建树和作为。
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词人的满腔热血、对南宋朝廷的赤子之心,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却无处可施。人生坎坷,壮志难酬,使得词人将自己生平所经历之事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更是通过在词中使用数字满腹情怀表现得恰如其分。如《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少年时事,戏作》写道: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籙,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1]P500
这首词乃辛弃疾闲居于飘泉时所写。词的上阕写年轻时聚众起义,奋勇杀敌突击的情景,写得气势恢宏,铿锵有力。更甚的是开头以“拥万夫”便将词人率领千军万马时的威风与起义军的声威表现了出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中一个“万”字,可见“平戎策”花费了词人多少心血和精力,如今却无法发挥作用,一位驰骋沙场的战士、渴望收复失地的英雄,如今落得闲居农村靠栽花种树打发时间的结局!作者淡淡说来,却让我们不禁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与悲怆。可见,辛弃疾的坎坷人生,影响着词人的创作。
2.2 独特的个性
辛弃疾首先是一位爱国志士,然后才是一位词人。他平生所历之事,不同于一般的文人,造就了词人独特的个性。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中这样写道:
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刀功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2]P130
由此可见,他的词与自身的命运和人格、现实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辛弃疾志向高远,亲历抗金战争,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英气勃勃的将帅天才,他的词中充满了豪迈的英雄之气,慷慨昂扬,不同凡响,正如范开《稼轩词序》中所说:“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3]P49,这正是辛弃疾不同于其他词人的地方。辛弃疾从北方投奔到南方,作为“归正人”时时受到歧视与防范,特别是因他力主抗战,更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排挤,且他的过人才干也引起了一些宵小之辈的嫉妒,令他的处境极为艰难。这些让词人有一种孤危感,加之为民族雪耻复仇、收复中原失地的志向难以实现,使得他的词往往压抑着满腹的激愤,读之而觉苍凉沉郁,如陈廷焯先生《白雨斋词话》中说:“气魄极大,意境却沉郁”[3]P370。得不到重用的辛弃疾,一度闲居于农村,也曾寄情于山水田园,写下了许多表现农村生活和歌咏田园风光的词作,亦不乏婉约清丽之风。但词人不管处于何种处境,始终不忘收复中原失地的志向。
辛词中展现出来的形象,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英雄形象,他的独特个性,透过辛词中的数字,我们也是可以感受与体会到的。如从“布被秋霄梦觉,眼前万里江山”[1]P176中可以看到,词人身处“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1]P176的破屋里,人虽落魄,当“布被秋宵梦觉”时,思念的仍是“万里江山”。破屋与“万里江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词人的壮志,即使在仕途失意逆境中仍然保持着他的积极进取精神。“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1]P17虽是化用了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的典故,但词人却用数字“千里”写的是空间上的远隔,突显出了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老家济南距离自己如此遥远,“三更”写出了时间上的晚,显示出词人心心念念祖国大事,表现出作者虽南归却不忘祖国山河统一的抱负。由此可知,词人将数字入词来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自身的情感,正因其独特的个性,对词作中数字的使用也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