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的艺术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为例
内容《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产生的社会影响都广受关注,评价一般也多从社会性出发,但其艺术性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语言表达都值得肯定和研究。同时,作者林奕含通过对“文学”的描述而叩问的问题文学是否只是巧言令色。在一定层面上,也可以看做她对文艺作品的艺术审美作用和社会教化作用二者该如何取舍和衡量的思考。作为文艺作品,小说必定同时具有艺术性和社会性,即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审美功能是社会功能的核心,不具备艺术性的小说难以产生社会影响,而缺乏社会性的小说则难以引起读者共鸣。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文学符号 1
(一)文学的角色担当 1
(二)文学的角色意义 2
三、《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艺术性 4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4
(二)陌生化的表达方式 5
(三)审美的语言艺术 6
四、《房思琪初恋乐园》的社会性 7
(一)文本反映的社会问题 7
(二)文本的思想主题 8
(三)文本带来的社会影响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4
浅谈小说的艺术性和社会性的关系
——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为例
一、引言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文艺作品的功能做了全面的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文艺作品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这一说法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本文“艺术性”与“社会性”两者关系探讨的立足点。
用以作例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一文本,从台湾繁体版出版到大陆简体版译介一直广受关注,又因其“改编自真人真事”与作者所经历的性暴力产生联结,以及出版书目不久后作者自杀的事件而极具话题性。但首先这本小说是一部文学作品,抛开话题热度,文本本身是有很多艺术性的、社会性的问题值得研究的。
孔子在“兴观群怨”里将“兴”放在第一位,充分肯定了艺术表达的感发作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一文本因为题材,和作者表达的主观化,读者阅读时的情绪化,其艺术性被极大的淡化忽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就小说而言,其艺术性和社会性究竟哪个更为重要,作者书写和读者阅读时更应该看重哪一方面,本文将通过对《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的分析进行探讨。
二、《房思琪初恋乐园》中的文学符号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从人物和情节来看似乎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少女房思琪“爱”上了诱奸自己的补习班老师李国华的故事。房思琪是受害者,李国华是加害者。同时还有另外一组对应的受害者和加害者:许伊纹和钱一维。以及幸存者刘怡婷。主要人物和主线故事也就仅此而已,并不难分析,然而文本中藏着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特殊的、非人的角色:文学。
(一)文学的角色担当
林奕含在采访时说“文学是线索”,的确,文学像线一样贯穿《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整个文本。房思琪和刘怡婷都是喜爱文学阅读的少女,李国华是语文老师,许伊纹是比较学博士,四个最主要的人物,其身份都与文学紧密联系。
书里写房思琪刘怡婷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在于“第一次知道砒霜是因为包法利夫人而不是九品芝麻官”,此外李国华去拜访房家刘家时,首先注意到的都是一整面墙摆满了书的书架——从这两处细节可以看出,文学对于房思琪和刘怡婷而言,是认识世界的渠道也是最好的陪伴。对许伊纹而言,文学则是她曾经的梦想和骄傲,当房思琪和刘怡婷赞叹她家书籍众多时,她笑着说自己肚子里装的更多。很长一段时间房思琪和刘怡婷系统了解文学的桥梁和媒介就是许伊纹——她们的“文学保姆”——她们一起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讨论村上春树,讨论一切文学上可以讨论的。很容易看出她们三个人的立足点都是“文学”,文学的世界在她们心中根深蒂固。她们都曾拥有一个“文学梦”,然而这一切都被外在的力量所打断。
许伊纹的文学梦想因为婚姻而夭折,林奕含是这样描述的:“学业被婚姻打断,打死了。”很刻薄很悲凉的感觉。而房思琪曾经想成为另一个许伊纹的梦想则被李国华打断,他利用文学言辞将自己对房思琪的施暴巧妙置换为一种人本主义意义上,事件双方平等自愿接受的“爱情”,在身体强暴后又对其进行文化强暴。这时候,文学成为李国华利用的工具和伪装的手段,房思琪不断说服自己去“爱”李国华,但看清他在文学上的俗气和对文学的利用背叛时,她还是无法接受这样错误的不洁的“爱情”。少女内心那个文学“乐园”烟消云散,换来的是“失乐园”的惆怅。
故事最后房思琪疯了,许伊纹走了,刘怡婷披着皮囊庸庸活着。大楼里的人们生活一如既往,没有任何改变,李国华仍旧是被人尊敬的老师,钱一维被同情丢了老婆,没人在意那些女孩子,甚至将许伊纹的脱逃和房思琪的疯癫归咎于是读了太多文学上。这些热爱文学的女孩子都曾经觉得文学是神明是一切,是能拯救她们的。可文学既不能替人挡住恶意,也没办法纾解伤痛。甚至到头来,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施害者们(诸如李国华)利用文学,将文学变成了伤害她们的利刃毒箭。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里,“文学”不仅在结构上作为线索贯穿文本,在内容上这个非人格化的重要角色也从头到尾笼罩着整个故事,它既是房思琪、刘怡婷和许伊纹三人的神明和救赎,又是李国华的工具和帮凶,这样矛盾的角色担当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故意而为之,是作者的一种试探和提问:文学到底是什么?
(二)文学的角色意义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一个情节十分值得玩味,李国华搬进大楼前,许伊纹一直担任着房思琪和刘怡婷的文学引路人、文学保姆,在李国华主动送房思琪、刘怡婷辅导书籍和提出帮她们补习作文后,许伊纹逐渐失去与两个女生一起谈论文学的机会。许伊纹当时的反应是“总不好跟邻居抢另一个邻居”,这个“抢”字用的特别精妙。许伊纹通常被看做另一个房思琪,但其实她与李国华的角色也相对应,同样握着文学的权柄以保护或伤害尚且稚嫩的少女。表面上看这争抢似乎只是邻里关系的问题,可深入探究会发现这是女性和男性争夺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战争。可惜的是,这场争夺仗最后以许伊纹失败告终,李国华得到少女的掌控权,轻而易举对房思琪实施了暴行。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文学符号 1
(一)文学的角色担当 1
(二)文学的角色意义 2
三、《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艺术性 4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4
(二)陌生化的表达方式 5
(三)审美的语言艺术 6
四、《房思琪初恋乐园》的社会性 7
(一)文本反映的社会问题 7
(二)文本的思想主题 8
(三)文本带来的社会影响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4
浅谈小说的艺术性和社会性的关系
——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为例
一、引言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文艺作品的功能做了全面的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文艺作品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这一说法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本文“艺术性”与“社会性”两者关系探讨的立足点。
用以作例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一文本,从台湾繁体版出版到大陆简体版译介一直广受关注,又因其“改编自真人真事”与作者所经历的性暴力产生联结,以及出版书目不久后作者自杀的事件而极具话题性。但首先这本小说是一部文学作品,抛开话题热度,文本本身是有很多艺术性的、社会性的问题值得研究的。
孔子在“兴观群怨”里将“兴”放在第一位,充分肯定了艺术表达的感发作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一文本因为题材,和作者表达的主观化,读者阅读时的情绪化,其艺术性被极大的淡化忽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就小说而言,其艺术性和社会性究竟哪个更为重要,作者书写和读者阅读时更应该看重哪一方面,本文将通过对《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的分析进行探讨。
二、《房思琪初恋乐园》中的文学符号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从人物和情节来看似乎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少女房思琪“爱”上了诱奸自己的补习班老师李国华的故事。房思琪是受害者,李国华是加害者。同时还有另外一组对应的受害者和加害者:许伊纹和钱一维。以及幸存者刘怡婷。主要人物和主线故事也就仅此而已,并不难分析,然而文本中藏着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特殊的、非人的角色:文学。
(一)文学的角色担当
林奕含在采访时说“文学是线索”,的确,文学像线一样贯穿《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整个文本。房思琪和刘怡婷都是喜爱文学阅读的少女,李国华是语文老师,许伊纹是比较学博士,四个最主要的人物,其身份都与文学紧密联系。
书里写房思琪刘怡婷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在于“第一次知道砒霜是因为包法利夫人而不是九品芝麻官”,此外李国华去拜访房家刘家时,首先注意到的都是一整面墙摆满了书的书架——从这两处细节可以看出,文学对于房思琪和刘怡婷而言,是认识世界的渠道也是最好的陪伴。对许伊纹而言,文学则是她曾经的梦想和骄傲,当房思琪和刘怡婷赞叹她家书籍众多时,她笑着说自己肚子里装的更多。很长一段时间房思琪和刘怡婷系统了解文学的桥梁和媒介就是许伊纹——她们的“文学保姆”——她们一起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讨论村上春树,讨论一切文学上可以讨论的。很容易看出她们三个人的立足点都是“文学”,文学的世界在她们心中根深蒂固。她们都曾拥有一个“文学梦”,然而这一切都被外在的力量所打断。
许伊纹的文学梦想因为婚姻而夭折,林奕含是这样描述的:“学业被婚姻打断,打死了。”很刻薄很悲凉的感觉。而房思琪曾经想成为另一个许伊纹的梦想则被李国华打断,他利用文学言辞将自己对房思琪的施暴巧妙置换为一种人本主义意义上,事件双方平等自愿接受的“爱情”,在身体强暴后又对其进行文化强暴。这时候,文学成为李国华利用的工具和伪装的手段,房思琪不断说服自己去“爱”李国华,但看清他在文学上的俗气和对文学的利用背叛时,她还是无法接受这样错误的不洁的“爱情”。少女内心那个文学“乐园”烟消云散,换来的是“失乐园”的惆怅。
故事最后房思琪疯了,许伊纹走了,刘怡婷披着皮囊庸庸活着。大楼里的人们生活一如既往,没有任何改变,李国华仍旧是被人尊敬的老师,钱一维被同情丢了老婆,没人在意那些女孩子,甚至将许伊纹的脱逃和房思琪的疯癫归咎于是读了太多文学上。这些热爱文学的女孩子都曾经觉得文学是神明是一切,是能拯救她们的。可文学既不能替人挡住恶意,也没办法纾解伤痛。甚至到头来,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施害者们(诸如李国华)利用文学,将文学变成了伤害她们的利刃毒箭。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里,“文学”不仅在结构上作为线索贯穿文本,在内容上这个非人格化的重要角色也从头到尾笼罩着整个故事,它既是房思琪、刘怡婷和许伊纹三人的神明和救赎,又是李国华的工具和帮凶,这样矛盾的角色担当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故意而为之,是作者的一种试探和提问:文学到底是什么?
(二)文学的角色意义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一个情节十分值得玩味,李国华搬进大楼前,许伊纹一直担任着房思琪和刘怡婷的文学引路人、文学保姆,在李国华主动送房思琪、刘怡婷辅导书籍和提出帮她们补习作文后,许伊纹逐渐失去与两个女生一起谈论文学的机会。许伊纹当时的反应是“总不好跟邻居抢另一个邻居”,这个“抢”字用的特别精妙。许伊纹通常被看做另一个房思琪,但其实她与李国华的角色也相对应,同样握着文学的权柄以保护或伤害尚且稚嫩的少女。表面上看这争抢似乎只是邻里关系的问题,可深入探究会发现这是女性和男性争夺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战争。可惜的是,这场争夺仗最后以许伊纹失败告终,李国华得到少女的掌控权,轻而易举对房思琪实施了暴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