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散文风格论

摘 要 杨绛先生是近代众多的女性学者中极为特别的存在。她凭借学贯中西的知识素养,在文学创作、戏剧,翻译等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个横跨中国现当代的学者型知识分子,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处世态度和文学观念诠释她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杨绛的文学创作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至今仍旧没有停止笔耕,延续着现代中国女性的叙述话语。杨绛先生以一个智者的身份,为读者们创建了一个文学的平台去共同感悟,共同思考。本论文将重点探讨杨绛散文的风格艺术,希望通过对其散文的创作情况以及风格的研究,能对杨绛先生的散文有进一步的了解,并总结出杨绛先生的作品具有其风格烙印的原因。
目 录
第一章 杨绛散文的创作情况
1.1回忆往事类文章
1.2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章
1.3怀人记人类文章
第二章 杨绛散文的风格
2.1语言风格平实且幽默
2.2质朴的语言下饱含哲理
第三章 杨绛散文风格的形成原因
3.1家庭环境、教育经历与性情
3.2道家思想的熏陶
3.3人生经历的坎坷:幽默、达观的态度
3.4丈夫钱钟书的影响:幽默、反讽、睿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杨绛散文的创作情况
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与戏剧家。她对于散文的贡献也十分卓越,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散文,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又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981年问世的散文《干校六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其他国家出版。散文《老王》被选入初中教材。于96岁高龄完成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如今杨绛先生已经104岁了,可是她依旧勤于笔辍,乐观豁达。
杨绛生性淡泊,温和宽厚,幽默风趣,这种性格也体现在她的作品当中,杨绛先生的散文没有多余的矫饰,也不故作崇高深奥,用平实的笔调叙事忆人。她的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但题材不尽相同。她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题材:
1.1回忆往事类文章
比如《“遇仙”记》,《客气的日本人》,《大王庙》等,题材都是取自杨绛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日常故事。这一系列的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品讲述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抗战时期,尽管相对于时代背景来说,大多是柴米油盐的小事,但通过杨绛的描绘这些故事立即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生活情调,就像《客气的日本人》里,杨绛描绘了抗战后期她遇到日本人审讯的事情,虽然后来证实日本人找错人了,可这样的情况在当时也是足以令人害怕不安。但杨绛用平淡的语气,诙谐的方式讲述出来后,本该充斥着紧迫感的故事竟然变得有些诙谐盎然。
1.2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独特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杨绛先生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想必受到了无法想象的欺辱。《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等杨绛先生颇具盛名的代表作便是描绘了那一时期的故事。
参加批判大会,成为控诉对象,从受人尊敬的学者成为被人鄙夷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段岁月于她的一生而言应该是无法磨灭的回忆,可在这些作品中,没有义愤填膺的批判,没有声泪俱下的诉苦,杨绛先生皆用平实淡泊的语言缓缓道来。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
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想这有何难,就难倒了我?况且知识分子不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吗?叫又何妨!
就是这样毫不张扬的、冷静叙述着的,笑中含泪的故事,让读者身临其境体味着作者心中的辛酸与悲凉。而这样的经历显然不足以压垮杨绛,即使是读来令人心酸难忍的字里行间,她依然表达了自己的乐观豁达与宽和之心:
可是我虽然每天胸前挂着罪犯的牌子,甚至在群众愤怒而严厉的呵骂声中,认真相信自己是亏负了人民、亏负了党,但我却觉得,即使那是事实,我还是问心无愧,因为——什么理由就不必细诉了,我也懒得表白,反正“我自巍然不动”。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至于天天吃窝窝头咸菜的生活,又何足以折磨我呢。我只反复自慰:假如我短寿,我的一辈子早完了,也不能再责望自己做这样那样的事;我不能像莎士比亚《暴风雨》里的米兰达,惊呼“人类多美呀。啊,美丽的新世界!”我却见到了好个新奇的世界。
1.3,怀人记人类文章
杨绛对于记自己身边亲人好友的作品,如《回忆我的父亲》 《回忆我的姑母》 《记钱锺书与〈围城〉》 《纪傅雷》等散文,大多表现的感情真诚,朴实无华,让人读来既感动又觉得饶有趣味,杨绛笔下的大多数亲人好友,都是颇有名气实力的人物,可在杨绛的描述下,这些人物都还原成了实实在在的普通人,杨绛从自己的视角来审视这些亲近的人,她笔下的父亲,姑母,默存等,都是生活平淡的普通人,不是革命家、大律师、才子,只是杨绛生活中的人,每天做着大家都会做的事,喜怒哀愁,有自己的缺点,可谓是大人物的小生活。
杨绛先生还有一类作品,是专门描绘市井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嬉笑怒骂,《老王》 《林奶奶》 《顺姐的“自由恋爱”》,《阿福和阿灵》等,在这些故事中,杨绛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士的关心和理解,因为杨绛从来未曾站在高人一等的角度对待他们,他们是平等的。杨绛看来,他们都是十分善良的好人,只是经历着比自己更为困难的生活,比大多数人更值得帮助和扶持。杨绛擅于利用这些人物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他们善良的本质,但对于某些人性的缺点也会毫不避讳的指出。因此,杨绛的记人散文更像是笔下人物的生活记录,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综上,杨绛的散文大多数成型于其晚年,以回忆类型为主,表现了杨绛一生的坎坷经历和人生体悟,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杨绛散文的风格
杨绛先生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富有情趣且十分幽默。在淡淡如兰的文字下却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智慧的结晶与满满的哲思。
2.1语言风格平实且幽默
杨绛先生作品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她能用温润、平实的笔调客观地描述事实,同时又能以幽默讽刺的方式拂去了这故事背后的紧张和痛苦。
2.1.1平实自然
杨绛的散文基本上都是使用白描手法来呈现出冷静平实的效果,廖廖几笔便能勾勒出事物的大致轮廓。无论是记人忆事,抑或抒情随感,杨绛都用最自然平淡的语调向我们讲述,可却能让读者感到在这样的文字之下,有最澎湃的情感在涌动。《下放别记》中有这样的叙述:
“我和啊园,得一送行。候车室里闹嚷嚷,乱哄哄人来人往。先遣队的领队人忙的只恨分身无术,而随放心里太多的,只恨少生了几双手。得一忙放下自己的东西,去帮助随身行李多的无法百步的人。默存和我看他热心为旁人效力,不禁赞许新社会的好风尚,同时又互相安慰说:得一忠厚和善阿圆和他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心。”
“我们连是一九七零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
在那样混乱的年代,失去如亲人一般喜爱的女婿该是怎样的难以承受,对失去爱人的女儿又该是怎样的心疼与担心。如此重大的家庭变故,杨绛只用了淡淡的一句话描述,而在文字面前的读者,却被深深的震撼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