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本文通过参阅文献资料,首先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研究背景入手,详细阐释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以工具性、人文性二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偏重成因分析作为研究本选题的突破口,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为阅读和写作;在写作教学中,聚焦于作文准备、作文话语两个教学环节。作文准备以语言技巧、写作知识、素材为内涵,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于突出工具性知识,并辅以案例;作文话语以回归生活、升华“工具性”知识为内涵,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于给学生创作空间,还原真实,让学生自选表达方式,用所掌握的方法、技巧来抒写真性情。在阅读教学中,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两大教学理念为聚焦点实现二者的统一。主体参与一方面是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章内容的精华,以此来学习知识,陶冶自身,从而实现教学的统一;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知识与情感方面的分歧,进行顺学而导,以此来实现统一。合作学习则从合作方式的选择、优化来实现教学工具与人文的统一。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占据主位,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追求符合当今时代的课程改革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的实施。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希望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所参考。
目 录
引言 1
1 工具性与人文性研究的背景 2
1.1 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内涵 2
1.2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3
2 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体现 5
2.1 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 5
2.1.1 以“生”为本的理念 5
2.1.2 人文精神的挖掘 5
2.1.3 大语文的人文价值 6
2.2 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体现 6
2.2.1 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 6
2.2.2 教学中渗透其它学科知识 7
2.3 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阐释 7
3 教学中的误区——两种极端表现 8
3.1 语文教学偏重人文性 8
3.2 语文教学偏重工具性 9
4 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文性统一的措施 14
4.1 写作教学中的两性统一 14
4.1.1 作文准备——“工具性”先入为主,辅以案例 14
4.1.2 作文话语——回归生活,升华“工具性” 15
4.2 阅读教学中的两性统一 17
4.2.1 “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 18
4.2.2 合作学习的教学观 20
结 语 23
参考文献 24
致 谢 25
引言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与人文的学科,工具性体现在学科基础的培养,人文性则体现在学科的文化功能。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的特点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将这两个属性统一起来,而非对立或不相关。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我们侧重于知识技能教学目标的追求,重视基础,为学习而学习。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对语文课程的理念定义是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不仅仅是追求工具性知识,也应追求情感价值的教学目标。正是由于新课改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使得语文教学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出现一种偏向,语文教育或过度追求人文性,或滞于追求工具性,没有权衡语文教学的两种属性,使得教学存在误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作为语文学科的两大主流:阅读、写作,既要满足情感的需要,又要注重“工具”功能的发挥,只有结合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学才能够充分尊重新课改对于语文的学科定位。但是,如何真正落实“工具”与“人文”的统一,仍然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课题。
语文的工具性好比花,人文性则可视作花的芳香。鲜花再美丽,如果没有芳香的味道,总会让人感叹、怜惜。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需要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此,本文将从阅读、写作两大内容着手,分析和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工具性与人文性研究的背景
1.1 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内涵
语文是我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是进行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
第一,语文是我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
倪文锦提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表征问题,其中表征之一就是语文的审美移情性。语言是工具,是人们交际时交流思想与感情的工具,要想掌握好这一工具,就需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作品也就是教材内容去感悟。”[1]P55语文的移情作用在于从教材内容中摄取文化因素,从而提高理解力与认知力,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展开思维活动的工具。另一方面,语文充当思维的工具主要体现在句与段的概括、语法知识与规则等方面的学习,只有在具备语言知识的基础之上,以语言为媒介和载体,我们的思维才能借以表达。语言表达的过程也对思维进行了加工整改的过程,使得思维活动不断被完善。
第二,语文是交流信息和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言因人际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它是人们用来交流信息和传递文化的一种载体。语文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一方面是说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包括对字词的认读、对语义的理解等,完成这些学习,才能具备与人沟通的条件。另一方面是说信息的传播需要借助于语言这一形式,语言的掌握与运用使得我们的思想、情感得以表达和交流。语言传递文化是说语文教材的文化传播功能。文化是社会的意识产物,文化如若不借以文字来呈现,不借以文字来传达,不借以文字来储存,那么文化只能是空有其物,而不会被人们所表达和交流,它也不会流传于世为后人所传承;文化中往往蕴含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人们交流和学习文化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传递民族精神与品格的过程,是我们进行精神洗礼的过程;语文课程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是以教材的形式来呈现的,我国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专家们精心挑选的内容中涵盖社会科学文化、自然科学文化,更多的是一些人文社科类文化,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传递文化的过程。
第三,语文是学习和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语文是学习和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这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倪文锦对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表征做了论述,表征之一是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他认为“语文能力的学习与应用随处可见,这是一种‘大语文’的学习,但是要想增强语文的应用性,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定向规范的语文实践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一种“小语文”的学习,只有兼顾两种学习,才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性,才能做到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当中学习。[1]P56他也提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问题,他认为语文教学的中心不应脱离语文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走向社会的工具,语文的实践应以基础应用为主。我们学习的各门课程均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借助听说读写而展开,其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需要凭借文字来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传道、授业、解疑答惑均需借以文字,学生如若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就很难去消化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于他在学习中具备的字词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解释能力。语文正是培养这些理解能力的关键。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通过语文的学习来进一步提升自我的语言功底,提高理解力,以此来更好的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
1.2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第一,教材内容本身的人文性。
语文教材选文中涵盖着精神文明、物质文化,这些文化中囊括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人格、思维、理想、民风习俗、精神文化等等丰富的人文内涵。汉语言文字作为这一人文内涵的载体,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已将这些人文内涵积淀于文字中。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理解来进行形象、抽象的思维活动。以这些思维活动来吸收教材当中所积淀的人文精神,学习其中的精神文化,提高个人的文化涵养,树立高尚情操。继承其中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积累知识,提高思想认识高度,健全人格,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目 录
引言 1
1 工具性与人文性研究的背景 2
1.1 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内涵 2
1.2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3
2 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体现 5
2.1 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 5
2.1.1 以“生”为本的理念 5
2.1.2 人文精神的挖掘 5
2.1.3 大语文的人文价值 6
2.2 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体现 6
2.2.1 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 6
2.2.2 教学中渗透其它学科知识 7
2.3 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阐释 7
3 教学中的误区——两种极端表现 8
3.1 语文教学偏重人文性 8
3.2 语文教学偏重工具性 9
4 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文性统一的措施 14
4.1 写作教学中的两性统一 14
4.1.1 作文准备——“工具性”先入为主,辅以案例 14
4.1.2 作文话语——回归生活,升华“工具性” 15
4.2 阅读教学中的两性统一 17
4.2.1 “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 18
4.2.2 合作学习的教学观 20
结 语 23
参考文献 24
致 谢 25
引言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与人文的学科,工具性体现在学科基础的培养,人文性则体现在学科的文化功能。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的特点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将这两个属性统一起来,而非对立或不相关。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我们侧重于知识技能教学目标的追求,重视基础,为学习而学习。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对语文课程的理念定义是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不仅仅是追求工具性知识,也应追求情感价值的教学目标。正是由于新课改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使得语文教学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出现一种偏向,语文教育或过度追求人文性,或滞于追求工具性,没有权衡语文教学的两种属性,使得教学存在误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作为语文学科的两大主流:阅读、写作,既要满足情感的需要,又要注重“工具”功能的发挥,只有结合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学才能够充分尊重新课改对于语文的学科定位。但是,如何真正落实“工具”与“人文”的统一,仍然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课题。
语文的工具性好比花,人文性则可视作花的芳香。鲜花再美丽,如果没有芳香的味道,总会让人感叹、怜惜。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需要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此,本文将从阅读、写作两大内容着手,分析和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工具性与人文性研究的背景
1.1 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内涵
语文是我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是进行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
第一,语文是我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
倪文锦提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表征问题,其中表征之一就是语文的审美移情性。语言是工具,是人们交际时交流思想与感情的工具,要想掌握好这一工具,就需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作品也就是教材内容去感悟。”[1]P55语文的移情作用在于从教材内容中摄取文化因素,从而提高理解力与认知力,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展开思维活动的工具。另一方面,语文充当思维的工具主要体现在句与段的概括、语法知识与规则等方面的学习,只有在具备语言知识的基础之上,以语言为媒介和载体,我们的思维才能借以表达。语言表达的过程也对思维进行了加工整改的过程,使得思维活动不断被完善。
第二,语文是交流信息和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言因人际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它是人们用来交流信息和传递文化的一种载体。语文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一方面是说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包括对字词的认读、对语义的理解等,完成这些学习,才能具备与人沟通的条件。另一方面是说信息的传播需要借助于语言这一形式,语言的掌握与运用使得我们的思想、情感得以表达和交流。语言传递文化是说语文教材的文化传播功能。文化是社会的意识产物,文化如若不借以文字来呈现,不借以文字来传达,不借以文字来储存,那么文化只能是空有其物,而不会被人们所表达和交流,它也不会流传于世为后人所传承;文化中往往蕴含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人们交流和学习文化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传递民族精神与品格的过程,是我们进行精神洗礼的过程;语文课程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是以教材的形式来呈现的,我国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专家们精心挑选的内容中涵盖社会科学文化、自然科学文化,更多的是一些人文社科类文化,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传递文化的过程。
第三,语文是学习和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语文是学习和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这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倪文锦对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表征做了论述,表征之一是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他认为“语文能力的学习与应用随处可见,这是一种‘大语文’的学习,但是要想增强语文的应用性,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定向规范的语文实践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一种“小语文”的学习,只有兼顾两种学习,才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性,才能做到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当中学习。[1]P56他也提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问题,他认为语文教学的中心不应脱离语文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走向社会的工具,语文的实践应以基础应用为主。我们学习的各门课程均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借助听说读写而展开,其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需要凭借文字来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传道、授业、解疑答惑均需借以文字,学生如若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就很难去消化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于他在学习中具备的字词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解释能力。语文正是培养这些理解能力的关键。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通过语文的学习来进一步提升自我的语言功底,提高理解力,以此来更好的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
1.2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第一,教材内容本身的人文性。
语文教材选文中涵盖着精神文明、物质文化,这些文化中囊括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人格、思维、理想、民风习俗、精神文化等等丰富的人文内涵。汉语言文字作为这一人文内涵的载体,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已将这些人文内涵积淀于文字中。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理解来进行形象、抽象的思维活动。以这些思维活动来吸收教材当中所积淀的人文精神,学习其中的精神文化,提高个人的文化涵养,树立高尚情操。继承其中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积累知识,提高思想认识高度,健全人格,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