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林海音小说的写作风格
内容林海音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刻画社会百态,投入女性的柔情和温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她聚焦于女性的婚姻困境,关注弱势群体,极具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同时她的小说充满了人情世故味,借用疏淡的散文化笔体构筑诗境美感。小说人物形象饱满,语言亲切自然,结构形式精巧,从多个角度呈现了林海音独特的写作风格。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林海音写作风格的形成 1
(一)文化氛围的熏陶 2
(二)时代历史的影响 3
(三)独特的女性意识 3
三、林海音小说整体写作风格及特点 4
(一)聚焦于女性婚姻困境 5
1.旧制度下的悲剧婚姻 5
2.新式女性的婚恋问题 5
(二)人道主义悲悯温情 6
1.浓烈的人情世故味 6
2.同情关注弱势群体人物 7
(三)疏淡的散文化笔体 7
1.构筑诗境美感 8
2.巧用山水画手法 8
四、林海音小说风格的具体呈现 8
(一)人物:形象饱满 9
1.传神的形象勾勒 9
2.细腻的心理刻画 9
3.多角度的性格描摹 10
(二)语言:亲切自然 10
1.温馨平和的气氛渲染 11
2.清新淡雅的诗意表达 11
3.生动个性的话语表述 11
(三)结构:环环相扣 12
1.多样的结构形式 12
2.巧妙的开头和结尾 13
3.留有余地的冲突与悬念 13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浅论林海音小说的写作风格
一、引言
林海音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享有盛誉的女作家,她生在日本,成长于北平,她的创作融合了两岸的文化精粹,笔下有诸多令人称道的作品。林海音一生经历颇丰,幼年丧父而过早肩负了家庭重担,曾在多家杂志担任过记者、编辑,后来结识夏承楹并与之完婚,是为北平文界的美谈。来到台湾之后,她创办了纯文学出版社,主编《纯文学月刊》,培养了无数的新人作家。她一生勤于创作,写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众多反映妇女婚姻、儿童问题与家庭伦理的优秀作品。台湾作家七等生赞美林海音,称其为“林先生”,因为她有独特豁达的胸襟,虽是女性,成就却堪比男人,能够赢得普遍爱慕与敬仰。
林海音经历过大家庭生活,所以她将焦点集中到新旧社会更迭中受苦的女性身上,揭示了她们变态的人格、扭曲的心理以及向往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命途多舛的女性形象。她的作品之所以意蕴深刻、内涵丰富,是因为她善于抓住人物内心,将中、西方小说的心理叙事技巧两相结合来刻画人物性格。林海音对事物艺术的把握和描述让傅光明赞美其集众家的精华,却又不失自身的独特。如高阳先生所说:“海音的作品的风格,是我们所熟悉的,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淫,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有特长。”林海音的小说已不能算作是哀怨绮丽的闺阁文学,也不是冷静委婉的问题小说,她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充满着温情与真实。
近来对于林海音小说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其作品中女性的解读和两岸怀乡主题的探究,关于林海音小说的写作风格关注度并不高。因此,这篇论文首先从林海音写作风格的形成入手,指出其小说的总体写作特点,再从林海音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和结构三方面分析这种独特的风格是如何呈现的。
二、林海音写作风格的形成
文学写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被称为“风格”。何西来在《文格与人格》的自序中指出:“我对风格认识的深化是和我对人生认识的深化同步发展的。”作家的写作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的生活经历,林海音少时与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经历了新旧时代的交替,受过新文化运动的熏陶。随后又定居台湾,两岸文化交融,加之林海音天生的人道主义情怀,抓住时机,在台湾的文学天下,创造了一个人文关怀为本的温馨文学环境,形成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一)文化氛围的熏陶
儿童是形成个性的一个阶段,而作家的个性影响其写作风格。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先生可以说是林海音的童年启蒙老师。他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立的生活行为。在林海音上小学时,父亲要求她自己走路去上学,在每天上学的途中,她能亲眼见到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各种活动如何在社会中操作和运作,印象深刻的事件便成为其日后创作的资本。
何凡指出:“良好的人生是被爱所鼓舞,并受知识的指导。”丧父之后,快乐的童年生活不再,林海音成为家中顶梁,在独立成长的人生路上,16岁进入新闻专科,通过高级知识分子成舍我,认识到西方为民办报的民主思想;17岁当上记者,结识命中的有缘人北大外文系专栏作家夏承楹,21岁与其结婚,嫁入传统书香大家庭,又见识了古典文学史家,一生创作无数的家翁“枝巢老人”夏仁虎。在《林海音自传——城南旧影》、《生命的风铃》、《英子的乡恋》三部作品中同时林海音撰写了相同的自序《文字生涯半世纪》,旨在告诉读者:“从这些领悟人生的多端变化中,我逐渐孕育作家的气质,而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和想象力驱使我走上作家之路。”丰富的人生经历成为林海音日后写作的素材,《城南旧事》可以说是她的自传,林海音化身小英子记录下她幼时发生的一件件难忘的事,而婚后书香门第的熏陶也对林海音日后的写作影响颇多。
同时身处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在一个人口众多,历史生活画面丰富的古都,使林海音经历了各种人情。在《英子的乡恋》中,琉璃厂、厂甸和海王村公园是小英子成长的重要地方,对这三处的景致、人事如数家珍。她在北平的生活,狭小的范围日子却过得非常精细,即使迁台后对北平的风土人情还是那么熟稔,在她众多的作品中都描绘了最真实的老北京。
作为文化中心,新旧交替时代的北平当时正在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女权意识进入中国,林海音一开始就接受了开明的新式教育。刘晓华在《林海音研究》中指出林海音婚后通过夫婿夏承楹,结识了京派文人,深受京派文人的影响。林海音的偶像是京派女作家凌叔华,她自称“凌迷”;而对于沈从文,林海音更是崇敬,她认为沈倾注于自己的湘西风俗、儿女情长,是一个纯纯粹粹的写作人,追随其文学观,这也是影响林海音日后写作风格的一个原因。最让人称道的便是那疏淡的散文化笔体,同那湘西风情一样在读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属于林海音独特的风格——在写实的基础上处处有情。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林海音写作风格的形成 1
(一)文化氛围的熏陶 2
(二)时代历史的影响 3
(三)独特的女性意识 3
三、林海音小说整体写作风格及特点 4
(一)聚焦于女性婚姻困境 5
1.旧制度下的悲剧婚姻 5
2.新式女性的婚恋问题 5
(二)人道主义悲悯温情 6
1.浓烈的人情世故味 6
2.同情关注弱势群体人物 7
(三)疏淡的散文化笔体 7
1.构筑诗境美感 8
2.巧用山水画手法 8
四、林海音小说风格的具体呈现 8
(一)人物:形象饱满 9
1.传神的形象勾勒 9
2.细腻的心理刻画 9
3.多角度的性格描摹 10
(二)语言:亲切自然 10
1.温馨平和的气氛渲染 11
2.清新淡雅的诗意表达 11
3.生动个性的话语表述 11
(三)结构:环环相扣 12
1.多样的结构形式 12
2.巧妙的开头和结尾 13
3.留有余地的冲突与悬念 13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浅论林海音小说的写作风格
一、引言
林海音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享有盛誉的女作家,她生在日本,成长于北平,她的创作融合了两岸的文化精粹,笔下有诸多令人称道的作品。林海音一生经历颇丰,幼年丧父而过早肩负了家庭重担,曾在多家杂志担任过记者、编辑,后来结识夏承楹并与之完婚,是为北平文界的美谈。来到台湾之后,她创办了纯文学出版社,主编《纯文学月刊》,培养了无数的新人作家。她一生勤于创作,写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众多反映妇女婚姻、儿童问题与家庭伦理的优秀作品。台湾作家七等生赞美林海音,称其为“林先生”,因为她有独特豁达的胸襟,虽是女性,成就却堪比男人,能够赢得普遍爱慕与敬仰。
林海音经历过大家庭生活,所以她将焦点集中到新旧社会更迭中受苦的女性身上,揭示了她们变态的人格、扭曲的心理以及向往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命途多舛的女性形象。她的作品之所以意蕴深刻、内涵丰富,是因为她善于抓住人物内心,将中、西方小说的心理叙事技巧两相结合来刻画人物性格。林海音对事物艺术的把握和描述让傅光明赞美其集众家的精华,却又不失自身的独特。如高阳先生所说:“海音的作品的风格,是我们所熟悉的,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淫,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有特长。”林海音的小说已不能算作是哀怨绮丽的闺阁文学,也不是冷静委婉的问题小说,她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充满着温情与真实。
近来对于林海音小说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其作品中女性的解读和两岸怀乡主题的探究,关于林海音小说的写作风格关注度并不高。因此,这篇论文首先从林海音写作风格的形成入手,指出其小说的总体写作特点,再从林海音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和结构三方面分析这种独特的风格是如何呈现的。
二、林海音写作风格的形成
文学写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被称为“风格”。何西来在《文格与人格》的自序中指出:“我对风格认识的深化是和我对人生认识的深化同步发展的。”作家的写作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的生活经历,林海音少时与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经历了新旧时代的交替,受过新文化运动的熏陶。随后又定居台湾,两岸文化交融,加之林海音天生的人道主义情怀,抓住时机,在台湾的文学天下,创造了一个人文关怀为本的温馨文学环境,形成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一)文化氛围的熏陶
儿童是形成个性的一个阶段,而作家的个性影响其写作风格。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先生可以说是林海音的童年启蒙老师。他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立的生活行为。在林海音上小学时,父亲要求她自己走路去上学,在每天上学的途中,她能亲眼见到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各种活动如何在社会中操作和运作,印象深刻的事件便成为其日后创作的资本。
何凡指出:“良好的人生是被爱所鼓舞,并受知识的指导。”丧父之后,快乐的童年生活不再,林海音成为家中顶梁,在独立成长的人生路上,16岁进入新闻专科,通过高级知识分子成舍我,认识到西方为民办报的民主思想;17岁当上记者,结识命中的有缘人北大外文系专栏作家夏承楹,21岁与其结婚,嫁入传统书香大家庭,又见识了古典文学史家,一生创作无数的家翁“枝巢老人”夏仁虎。在《林海音自传——城南旧影》、《生命的风铃》、《英子的乡恋》三部作品中同时林海音撰写了相同的自序《文字生涯半世纪》,旨在告诉读者:“从这些领悟人生的多端变化中,我逐渐孕育作家的气质,而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和想象力驱使我走上作家之路。”丰富的人生经历成为林海音日后写作的素材,《城南旧事》可以说是她的自传,林海音化身小英子记录下她幼时发生的一件件难忘的事,而婚后书香门第的熏陶也对林海音日后的写作影响颇多。
同时身处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在一个人口众多,历史生活画面丰富的古都,使林海音经历了各种人情。在《英子的乡恋》中,琉璃厂、厂甸和海王村公园是小英子成长的重要地方,对这三处的景致、人事如数家珍。她在北平的生活,狭小的范围日子却过得非常精细,即使迁台后对北平的风土人情还是那么熟稔,在她众多的作品中都描绘了最真实的老北京。
作为文化中心,新旧交替时代的北平当时正在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女权意识进入中国,林海音一开始就接受了开明的新式教育。刘晓华在《林海音研究》中指出林海音婚后通过夫婿夏承楹,结识了京派文人,深受京派文人的影响。林海音的偶像是京派女作家凌叔华,她自称“凌迷”;而对于沈从文,林海音更是崇敬,她认为沈倾注于自己的湘西风俗、儿女情长,是一个纯纯粹粹的写作人,追随其文学观,这也是影响林海音日后写作风格的一个原因。最让人称道的便是那疏淡的散文化笔体,同那湘西风情一样在读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属于林海音独特的风格——在写实的基础上处处有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