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的恐怖情境

摘 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文学地位不言而喻。同时它描绘的恐怖情境也较多,其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1]其所营造的恐怖情境内涵丰富,有研究的价值。本文以《聊斋志异》中营造的恐怖情境为切入点,意在通过社会环境的动乱、畏惧鬼怪的心理以及个体对生命的的忧虑,阐释《聊斋志异》中恐怖情境的产生原因,进一步归纳分析恐怖情境的类型,从而探究其恐怖情境的呈现模式。试图探究《聊斋志异》中营造恐怖情境的意义,既折射了愤懑压抑的情感、反映了清代混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劝人向善的理念,在当时以及后代社会都有一定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目 录
引言 1
1 《聊斋志异》中恐怖情境的产生原因 2
1.1 社会环境的动乱 2
1.2 畏惧鬼怪的心理 3
1.3 个体对生命的忧虑 3
2 恐怖情境的类型 5
2.1 夜宿遇害的困境 5
2.2 堆尸城山的惧境 6
2.3 恐怖地狱的险境 7
2.4 财色惑人的诱境 8
3 恐怖情境的呈现模式 9
3.1 鬼怪的恐怖狰狞 9
3.2 时间的夜间倾向 10
3.3 空间的陌生偏远 10
4 营造恐怖情境的意义 12
4.1 折射愤懑压抑的情感 12
4.2 反映清代社会的混乱 12
4.3 宣扬劝人向善的理念 13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言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继魏晋南北朝志怪、唐传奇之后的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的代表作。恐怖情境是利用环境营造悬疑氛围,描绘神秘的惊悚故事,利用揭示社会的现实。
有关《聊斋志异》的研究非常之多,大多集中在思想内容、创作动机、比较研究、人物形象分析、人鬼恋等角度。但是把其营造的恐怖情境作为专题研究的还是较少,主要侧重于艺术特征、审美价值、发展脉络、恐怖主题、故事结构和娱乐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以此为论点,通过解析恐怖情境的产生、类型、呈现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式来探究营造恐怖情境的意义,力图对《聊斋志异》中的恐怖情境进行深入分析。
1 《聊斋志异》中恐怖情境的产生原因
每部作品的产生都与其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联系,清代动乱的社会环境、畏惧鬼怪的心理以及个体对生命的忧虑为《聊斋志异》中的恐怖情境创作了契机。
1.1 社会环境的动乱
每部小说故事的塑造都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清代的社会内忧外患,内部战乱不断,外族入侵。清兵南下,大肆杀戮无辜汉人,遭到了晚明抗清义军的顽强抵抗,朝代与社会的频繁更迭会伤及更多无辜的人们。这种残暴的社会现实,人们无辜被残害的恐怖,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更加容易诱发“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恐怖情境。加之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科场蹭蹬不幸的遭遇,对《聊斋志异》的创作非常有利。[2]他将笔锋直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并将其视为封建统治黑暗的最终根源。蒲松龄长期居住在淄川的乡村中,他不仅是明末清初黑暗社会的见证者,同时也是经历者,由于自身的感同身受,更加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形成了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而他那充满鬼怪的奇幻世界,正是对黑暗社会的影射。
如《公孙九娘》中“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3]清顺治五年在莱阳、栖霞等县揭竿而起,反抗清廷统治。这也就是于七抗清事件。在如此残暴、血腥、惊悚而又阴气逼人的的社会场景下,结果令人惨不忍睹。倘若社会环境安定、和平,血流成河、白骨如山的惨象。在莱阳生折回去再去寻找与公孙九娘幽情缱绻的村落时,竟发现“千坟累累,竟迷村路。”活生生的人已然成为地上的坟墓,地面被坟墓占领,一时间竟然迷了路。最后“但见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骇人心目。”社会的动荡不安,让无辜的人们尸横遍野、白骨满天,透过莱阳生和公孙九娘这一段凄美的人鬼之恋,让人们更加觉得这场战争的残酷。社会动乱的后果由无辜的人们来承担,在这残酷的战争中,他们成为战争的牺牲品。类似的情境在《鬼哭》、《野狗》、《江中》、《韩方》等作品中都是对当时社会动乱的真实反映。[4]p63
1.2 畏惧鬼怪的心理
人类在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限制。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甚至因为医学的落后难以掌握生老病死的生长规律。封建社会认为,鬼是脱离了人的独立存在,是人类灵魂的一种物质表现。在人们看来,人的肉体会随着生命的消失而消失,但是灵魂和鬼怪却可以不死不灭。由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幻想,这种永生的概念便产生于人的主观意识中。[1]
最初的恐怖故事也从这恐惧中来,并且最初的作者也来源于民间。他们把人们内心的恐惧写入恐怖故事中,向人们传播宇宙中有股强大的超自然力量,我们应对此害怕。这种恐惧感被人们铭记在心,代代相传。在传播的过程中,这种由内心发出的的恐惧被鬼魂、骷髅、鬼魂、死尸等符号所取代。在这些符号的背后,又暗含着残忍而又痛苦的经历,后世的人可以引以为鉴,从中汲取经验,降低此类事情的发生。[5]如《山魈》中“张巨口如盆,齿疏疏长三寸许;舌动喉鸣,呵喇之声,响连四壁。”[3]p6孙公在夜里睡觉时,房间里突然出现一个这样的与房梁相齐的大怪物,还在他的房间巡视一下。张开像盆一样的大口,露出利齿长牙,再加上舌头震动,喉咙鸣叫的声音,再加之它那虎视眈眈的眼睛紧盯着他,仿佛告诉他,我想吃掉你。并且以自己的能力又无法打败它,面对这样的场景,想想都是很恐惧的。未知的自然或者是这种未知的独立存在身体之外物质的强大,让人们无法掌控,神秘莫测,可危及人们的性命,于是就对其产生深深的畏惧。
恐怖故事包括着生活的各种恐怖因素,并且将这些因素变换成令人害怕的、无法抵抗的形式,通过对其超自然力量、魔鬼化的描写,直击人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恐惧。千百年形成的惧鬼意识,正是为《聊斋志异》鬼怪的描写提供了素材和理论依据,在故事中,大量描写鬼怪形象,激发了人们潜意识中对恶鬼的恐惧,使得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1.3 个体对生命的忧虑
人的本能欲望,精神和社会的追求都是构成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恐怖不仅来源于外部的环境,也有来自人本身的恐惧。对于传统道德的挑战和社会秩序的破坏也能够引起人们的惊恐。在人们开始关注自我生命的时代,恐怖故事不仅仅能反映出现实世界的恐怖,而且也有警示世人的作用,开始警告人们要收敛自己的个性,遵守道德法律,以确保社会秩序。[5]恐怖故事带有一定的道德训诫作用,通过恐吓人们,从而达到来警示人们的目的。《聊斋志异》通过大量鬼魂的描写,从人们惧怕恶鬼的描写中,衬托出人类本身对死亡的恐惧。[6]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也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成为一种道德控制的手段。通过各种恐怖情境的描绘达到威慑人的效果,让人们对这点清楚明了,通过对鬼怪的畏惧达到保存生命安全的目的。
《画皮》中“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3]P34
恶鬼人皮上画上美女的模样,将人皮披在身上化成美女来诱惑王生。“睹此状,大惧,兽伏而出。”[3]P35目睹到这一系列动作的王生,感到非常恐惧,读者也不禁颤栗。想到自己天天与之相对的美女竟然是一个披着人皮的恶鬼,不禁后背发凉,仓惶逃走。王生发现女鬼后,便慌慌张张找道士求救,遂遭女鬼报复。女鬼“径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当个体的生命遭受危险或者危险接近的时刻,人对自己的生命更为在意,也就更加忧虑自己的生命。对待一切危及自己生命的物种,能逃离的尽量逃离。《聊斋志异》将存在在潜意识中的生命意识激发了出来,通过使人恐惧的故事情节,引导读者对其生命状态的反思。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9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