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小说中的雨雪意象解析
摘 要路遥迷恋雪中散步和雨中沉思的宁静,他频频以雨雪入文,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读路遥的小说常常给人心灵的震撼。本论文以《路遥全集》中涉及到“雨雪”意象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路遥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两方面入手,深挖路遥小说中“雨雪”意象频现的原因,针对文本中的具体情节来解读作品中苦难和人性的美两种情感,结合人物心理、情节发展、小说氛围三方面来论述“雨雪”意象在小说中的作用。通过对路遥小说中“雨雪”意象的解读,深入探索路遥的心灵世界,真正去体味生活中的苦难和人性的美。
目 录
引 言 1
1 路遥独恋“雨雪”意象的缘由 2
1.1 雨雪之涩与悲苦的经历 2
1.2 雨雪之泽与贫瘠的陕北 3
2 路遥小说中“雨雪”意象的情感寄喻 4
2.1 借“雨雪”书苦难之歌 4
2.2 借“雨雪”喻人性之美 5
3 路遥小说中“雨雪”意象的艺术功能 7
3.1 人物方面——雨雪意象搭建沟通桥梁 7
3.2 情节方面——雨雪意象推动情节发展 8
3.3 环境方面——雨雪意象渲染凄凉氛围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引 言
路遥作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其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灵魂和情感融入作品,其中以小说的成就最高。他的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意象,如:桥、牛、黄土地、雨和雪等等。众多的文学意象中,他对“雨”和“雪”意象情有独钟。路遥在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描写重要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展示故事情节的时候,常用“雨雪”意象来表达。他自己也曾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的一文里道出自己与雨雪的关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雨天,雪天,常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我最爱在这样的日子里工作:灵感、诗意和创造的活力能尽情喷涌”[1]P43。雨和雪奠定了路遥小说整体的情感基调。但是,纵观当代文学史对路遥的研究大都偏向于研究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城乡交差地带、黄土地情结、人物形象、悲剧爱情、苦难意识等,而对于其作品中的“雨雪”意象分析研究的则比较少。
本论文以《路遥全集》中涉及到“雨雪”意象的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说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些小说的具体文本进行研究,深入分析路遥独恋“雨雪”意象的缘由和“雨雪”意象在路遥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以及“雨雪”意象在路遥小说中作用。对路遥作品中“雨雪”意象的研究有利于我们真正走进路遥的内心世界,去深入地解读路遥作品及其创作心理,领会他给我们带来的精神财富,这不但肯定了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地位,而且为未来学者研究路遥小说中的意象积累了资料。
路遥独恋“雨雪”意象的缘由
《路遥全集》共收录了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二十三部,在他的小说中选用较多的文学意象就是“雨雪”意象。其中不同程度涉及到“雨雪”意象的小说占《路遥全集》的70%,在这70%的小说中,雨雪构成了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一个作家、一部作品的决定性因素有三: 种族、环境、时代”[2]P2730。路遥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他出生在贫瘠的陕北地区,生活在文革时期,农民们食不果腹的年代。这些宝贵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的情感波折,都是他文学创作的财富,更是造就他成为中国文学天宇中一颗璀灿明星的基石。
雨雪之涩与悲苦的经历
路遥幼年遭父母“遗弃”,生活在困难时期,求学生涯常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有着一段浪漫的,超越门第观念的,最终以悲剧收尾的初恋。这些悲苦的经历造成了他孤独、忧郁的性格。下雨或下雪时的情境切合了路遥当时的心境,他可以在雪中漫步,雨中沉思。那漫天的飞雪、如丝的细雨敲打在大地上宛如天籁之音,抚慰着他躁动不安的心灵,指点他走出生活的迷津,去寻找艺术殿堂中从未涉足过的新境界。
路遥于1949年12月3日降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七岁那年一个飘雪的早晨被父亲带到大伯家。第二天早上,幼小的路遥早早的起来躲在一棵老树背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亲胳膊下夹着一个包袱,踩着朦胧的晨雾,偷偷的从大伯家溜出来走了。他伤心极了,觉得自己如同一件物品被父亲亲手给“卖了”,但是为了上学他忍住了。然而,伯父家也并不是非常富裕,勉强供他上完了小学。到了初中就供不起了,路遥硬是靠着几个要好同学的接济才把初中上完。路遥在成年以后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困扰,随着经济的发展,他那微薄的稿酬已经无法满足日益上涨的物价,常常入不敷出。但那些困扰并没有把他压倒,反而加深了他对生活中各种磨难的体会。他在写《平凡的世界》前就曾说过,他抱定了吃苦牺牲的精神来创作,只有经历过暴风雨的雏鸟才有可能豪迈地飞翔。路遥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中国传统里最小的孩子总是享受最优厚的待遇。他本应有着快乐的童年、父母的疼爱、兄妹的关爱。但因为贫穷,被过继给伯父家后,这一切本该属于他的快乐都被剥夺,这些幼年的经历对路遥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另外,在爱情方面,路遥在记忆深处还保留着与第一段恋情有关的雪天记忆:“我永远记着那个遥远的大雪纷飞的夜晚,我有生第一次握住我初恋女朋友的手,那美好的感受至今如初”[1]P43。最终,这段浪漫的爱情被距离浇灭了熊熊燃烧的热情。而后,他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娶了一位北京来的女知青林达,这样超越了门第观念的婚姻注定走向破裂。这些感情上的挫折也犹如一场场狂风暴雨冲荡着他的内心。这些悲苦的经历,使得路遥在同龄人中产生一种孤独与自卑的情绪,也促使他形成了一种忧郁孤寂的内向性格。这种内向的性格和缠绵的雨丝、漂泊的雪花相糅合,雨雪也成为了最能表达他内心孤独忧郁的意象。
1.2 雨雪之泽与贫瘠的陕北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雨和雪的适时降落与农作物丰收息息相关,在这里的每一场雨或雪都关系着他们的生存与生命。雨和雪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风调雨顺、瑞雪兆丰年历来都是农民伯伯们最大的祈盼。
路遥生活在陕北地区,那里的土地干旱贫瘠、沟壑纵横,萧瑟、荒凉是它独有的景观。在那里雨和雪就是水的化身,是万物之源。它们能够缓解旱情,是丰收的前兆。换句话说,雨和雪就是粮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的一文里路遥说到:“小时候无论下雨还是下雪,便会看见父母及所有的农人,脸上都不由自主地露出喜悦的笑容。要是长时间没有雨雪,人们就陷入愁苦,到处是一片叹息声,整个生活都变得十分的灰暗”[1]P43。可见雨和雪对于这个贫瘠干旱的黄土高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人们对雨雪的渴望胜于一切。在路遥的认知里,文学创作基本等同于父亲的田间耕作,要带着普通劳动者心态,以普通劳动人民的眼光去审美整个社会生活。因而,他作为作家却也像农民一样关注天气。陕北贫瘠干旱的地域环境让路遥对雨雪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这种情愫将他的生命与这片黄土地深深地联系在一起。
路遥小说中“雨雪”意象的情感寄喻
自古以来,无论是草木山石还是风雨雷电,一旦沾染文人的笔墨,无不成为诗人感情的寄托,心灵的归宿。身为自然现象的雨雪,自然更受文人骚客的喜爱。“雨和雪一旦进入诗人的情感范围,它就不是原先的纯自然景物,而是被赋予了多种意义,融汇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内涵的意象”[3]P6768。现代作家路遥就钟情“雨雪”意象,他常常在自己的小说中用雨雪抒情言志,在他的小说中“雨雪”意象寄喻着丰富的情感。
目 录
引 言 1
1 路遥独恋“雨雪”意象的缘由 2
1.1 雨雪之涩与悲苦的经历 2
1.2 雨雪之泽与贫瘠的陕北 3
2 路遥小说中“雨雪”意象的情感寄喻 4
2.1 借“雨雪”书苦难之歌 4
2.2 借“雨雪”喻人性之美 5
3 路遥小说中“雨雪”意象的艺术功能 7
3.1 人物方面——雨雪意象搭建沟通桥梁 7
3.2 情节方面——雨雪意象推动情节发展 8
3.3 环境方面——雨雪意象渲染凄凉氛围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引 言
路遥作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其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灵魂和情感融入作品,其中以小说的成就最高。他的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意象,如:桥、牛、黄土地、雨和雪等等。众多的文学意象中,他对“雨”和“雪”意象情有独钟。路遥在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描写重要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展示故事情节的时候,常用“雨雪”意象来表达。他自己也曾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的一文里道出自己与雨雪的关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雨天,雪天,常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我最爱在这样的日子里工作:灵感、诗意和创造的活力能尽情喷涌”[1]P43。雨和雪奠定了路遥小说整体的情感基调。但是,纵观当代文学史对路遥的研究大都偏向于研究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城乡交差地带、黄土地情结、人物形象、悲剧爱情、苦难意识等,而对于其作品中的“雨雪”意象分析研究的则比较少。
本论文以《路遥全集》中涉及到“雨雪”意象的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说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些小说的具体文本进行研究,深入分析路遥独恋“雨雪”意象的缘由和“雨雪”意象在路遥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以及“雨雪”意象在路遥小说中作用。对路遥作品中“雨雪”意象的研究有利于我们真正走进路遥的内心世界,去深入地解读路遥作品及其创作心理,领会他给我们带来的精神财富,这不但肯定了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地位,而且为未来学者研究路遥小说中的意象积累了资料。
路遥独恋“雨雪”意象的缘由
《路遥全集》共收录了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二十三部,在他的小说中选用较多的文学意象就是“雨雪”意象。其中不同程度涉及到“雨雪”意象的小说占《路遥全集》的70%,在这70%的小说中,雨雪构成了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一个作家、一部作品的决定性因素有三: 种族、环境、时代”[2]P2730。路遥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他出生在贫瘠的陕北地区,生活在文革时期,农民们食不果腹的年代。这些宝贵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的情感波折,都是他文学创作的财富,更是造就他成为中国文学天宇中一颗璀灿明星的基石。
雨雪之涩与悲苦的经历
路遥幼年遭父母“遗弃”,生活在困难时期,求学生涯常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有着一段浪漫的,超越门第观念的,最终以悲剧收尾的初恋。这些悲苦的经历造成了他孤独、忧郁的性格。下雨或下雪时的情境切合了路遥当时的心境,他可以在雪中漫步,雨中沉思。那漫天的飞雪、如丝的细雨敲打在大地上宛如天籁之音,抚慰着他躁动不安的心灵,指点他走出生活的迷津,去寻找艺术殿堂中从未涉足过的新境界。
路遥于1949年12月3日降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七岁那年一个飘雪的早晨被父亲带到大伯家。第二天早上,幼小的路遥早早的起来躲在一棵老树背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亲胳膊下夹着一个包袱,踩着朦胧的晨雾,偷偷的从大伯家溜出来走了。他伤心极了,觉得自己如同一件物品被父亲亲手给“卖了”,但是为了上学他忍住了。然而,伯父家也并不是非常富裕,勉强供他上完了小学。到了初中就供不起了,路遥硬是靠着几个要好同学的接济才把初中上完。路遥在成年以后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困扰,随着经济的发展,他那微薄的稿酬已经无法满足日益上涨的物价,常常入不敷出。但那些困扰并没有把他压倒,反而加深了他对生活中各种磨难的体会。他在写《平凡的世界》前就曾说过,他抱定了吃苦牺牲的精神来创作,只有经历过暴风雨的雏鸟才有可能豪迈地飞翔。路遥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中国传统里最小的孩子总是享受最优厚的待遇。他本应有着快乐的童年、父母的疼爱、兄妹的关爱。但因为贫穷,被过继给伯父家后,这一切本该属于他的快乐都被剥夺,这些幼年的经历对路遥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另外,在爱情方面,路遥在记忆深处还保留着与第一段恋情有关的雪天记忆:“我永远记着那个遥远的大雪纷飞的夜晚,我有生第一次握住我初恋女朋友的手,那美好的感受至今如初”[1]P43。最终,这段浪漫的爱情被距离浇灭了熊熊燃烧的热情。而后,他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娶了一位北京来的女知青林达,这样超越了门第观念的婚姻注定走向破裂。这些感情上的挫折也犹如一场场狂风暴雨冲荡着他的内心。这些悲苦的经历,使得路遥在同龄人中产生一种孤独与自卑的情绪,也促使他形成了一种忧郁孤寂的内向性格。这种内向的性格和缠绵的雨丝、漂泊的雪花相糅合,雨雪也成为了最能表达他内心孤独忧郁的意象。
1.2 雨雪之泽与贫瘠的陕北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雨和雪的适时降落与农作物丰收息息相关,在这里的每一场雨或雪都关系着他们的生存与生命。雨和雪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风调雨顺、瑞雪兆丰年历来都是农民伯伯们最大的祈盼。
路遥生活在陕北地区,那里的土地干旱贫瘠、沟壑纵横,萧瑟、荒凉是它独有的景观。在那里雨和雪就是水的化身,是万物之源。它们能够缓解旱情,是丰收的前兆。换句话说,雨和雪就是粮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的一文里路遥说到:“小时候无论下雨还是下雪,便会看见父母及所有的农人,脸上都不由自主地露出喜悦的笑容。要是长时间没有雨雪,人们就陷入愁苦,到处是一片叹息声,整个生活都变得十分的灰暗”[1]P43。可见雨和雪对于这个贫瘠干旱的黄土高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人们对雨雪的渴望胜于一切。在路遥的认知里,文学创作基本等同于父亲的田间耕作,要带着普通劳动者心态,以普通劳动人民的眼光去审美整个社会生活。因而,他作为作家却也像农民一样关注天气。陕北贫瘠干旱的地域环境让路遥对雨雪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这种情愫将他的生命与这片黄土地深深地联系在一起。
路遥小说中“雨雪”意象的情感寄喻
自古以来,无论是草木山石还是风雨雷电,一旦沾染文人的笔墨,无不成为诗人感情的寄托,心灵的归宿。身为自然现象的雨雪,自然更受文人骚客的喜爱。“雨和雪一旦进入诗人的情感范围,它就不是原先的纯自然景物,而是被赋予了多种意义,融汇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内涵的意象”[3]P6768。现代作家路遥就钟情“雨雪”意象,他常常在自己的小说中用雨雪抒情言志,在他的小说中“雨雪”意象寄喻着丰富的情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