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方言来字用法分析(附件)

摘 要宿州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城市。宿州方言是徐淮区的代表,属于中原官话。“来”是宿州方言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口语词,经常出现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宿州方言中的“来”,不仅有与普通话用法十分相似的动词用法,而且还有特殊的助词、语气词和方位名词的用法,十分复杂,且各种用法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宿州方言中的“来”从具有实在意义的动词变成语气词或者助词有特定的演化路径,论文从“来”的动词用法着手,重点解析“来”的助词、语气词、方位名词的用法,并在描写的过程中推测“来”的语法化路径,同时将其同相邻片区方言中“来”的用法、语法化路径进行对比,从共时对比的角度来最终确定宿州方言中“来”字的语法化过程以及该过程最终是否完成。
目 录
前 言 1
(一) 宿州市基本情况概述 1
(二) 宿州方言简说 1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四) 研究方法 2
一、宿州方言中“来”的动词用法 3
(一)一般动词 3
(二)趋向动词 4
二、宿州方言中“来”的特殊用法 5
(一) 宿州方言中“来”的助词用法 5
(二) 宿州方言中“来”的语气词用法 7
(三)宿州方言中“来”的方位词用法 10
三、宿州方言中“来”的语法化过程 12
(一) 语法化的概念及特点 12
(二) 宿州方言中“来”的语法化 12
四、相邻方言中“来”的用法 14
(一)蒙城方言中的语气词 14
(二)凤台方言中的时、体标记符号 14
(三)濉溪方言中的判断语气词 15
结 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前 言
宿州市基本情况概述
宿州市,又称宿县、蕲城、宿城,地级市,隶属于安徽省,位于安徽省东部偏北,左接河南信阳、周口,右接江苏宿迁、徐州,北部同山东临沂、菏泽、济宁相对,南部依靠蚌埠、淮北,总面积9787平方千米。据2018年最新数据统计,常住总人口为568.14万人。
宿州市历史悠久。在距今约2000年前的春秋时期,便出现了宿国。后经千年更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直到1998年,宿州市行政区划正式建立。宿州地区由四个县:灵璧、泗、砀山、萧和一个埇桥区组成。其中,埇桥区是中国最大的县。
宿州市同样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自秦始,陈胜吴广、刘伶嵇康、朱元璋等历史人物纷纷登场,到近代,赛珍珠在此地传播教会文化。古今对话,中西交流,形成了宿州独特的文化气质。
宿州方言简说
根据学者贺巍于2005年发表的《中原官话分区(稿)》,将属于中原官话的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进行了重新分区,这三个省划出了八个新的片区,徐淮片和信蚌片便是其中之二。论文中还明确标出砀山县、萧县、宿州市、灵璧县属于徐淮片,泗县属于信蚌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宿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徐淮片方言。
宿州方言分新老方言。老方言接近江淮方言。而新一代宿州人(指80年代以后出生)使用的是新宿州方言。新方言同普通话的差异大多表现在语音系统上,而在词汇系统中经常使用有许多有音义而无字形的词,以语气词居多;在语法方面,习惯把时间副词放在语气词后,如:“你吃饱了吗就?”(就音jiū表示“已经”)。本文以新方言为研究对象。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徐淮片区方言中“来”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1)语气词。以祁庆倩《关于淮南话中语气词“来”的考察为代表。(2)事态助词和语气词。主要以陆侠的蒙城方言为代表,“来”既可作语气词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末表达不同的语气,也可用于动词后表示某时曾经发生过。(3)时、体标记。侯超《皖北方言中的助词“来”及其时体表达》和孙竞《安徽凤台官话方言语气词“来”的时体用法》对“来”标记进行体、完成体和过去时、进行时、将来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写。
学者梁银峰对“来”的考察从源头开始,认为“来”虚化成事态助词,是从“V+(NP)+来”的趋向动词发展而来。祁庆倩通过对“来”的句末用法2描写,指出淮南话中的“来”是由及物动词向普通话中的趋向动词靠拢而后又慢慢虚化成语气词的。
以上是从历时角度综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来”的用法分歧和语法化过程的不同观点。
在国外没有这样的研究。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方法是本文采用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杂志、文件档案、书籍、以及搜集互联网的有效信息,整理出国内现有的关于此论题的研究成果,作为本篇论文的研究依据。
二、个案调查法:宿州市下辖四县一区。埇桥区是中国最大的县级区,宿州市政府也位于此。因此笔者最终把宿州方言的调查范围限定于宿州市埇桥区,以埇桥区为典例来探讨宿州方言中的“来”。
三、田野调查法:采用访谈以及笔录的方法,将受访人群定位在年龄1550不等,在宿州市生活时间超过十年以上,并且至少掌握一种方言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调查资料的价值。

一、宿州方言中“来”的动词用法
(一)一般动词
用法
具体用法
例句
1.表示到来、出现,主语多是人或实物,后多加“了”、“过”,中性义,不含褒贬。
1.1时间、处所名词+“来”+施事宾语。实为存在句中隐现句的一种,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以省略,宾语前一般有数量短语修饰。
前几天家里来了几位客人。
屋檐上来了两只燕子。
1.2施事主语+“来”+受事宾语。宾语前一般也有数量短语修饰。
(3)每次开学,学校都会通知每个班级至少来两名同学参加班代会。
1.3施事主语+“来”+处所宾语,表示主语从某个地方到宾语所表示的地方,具有位移性质。宾语所表示的位置也是说话者当时所处的位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