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赋关系浅论以咏松为例(附件)
摘 要在唐代文学研究中,诗歌研究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对唐代辞赋的研究则相对不足,至于唐代诗、赋关系的研究则更为稀少,更鲜少有人注意到唐代诗歌与辞赋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唐代诗歌与辞赋是相互交融、渗透的,表现为彼此向对方的转化。本文通过分析咏松诗赋的不同特点来探讨唐代诗歌与辞赋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三大方面,首先本文追溯了汉魏六朝诗歌与辞赋的关系,为探讨唐代诗赋关系奠基;其次,本文的主体是论述唐代的诗赋互化现象,包括诗歌的赋化现象以及辞赋的诗化现象,本文分别从形式、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论述了唐代诗赋互化的表现及其原因;再次,针对唐代诗赋关系的表现形式本文阐述了其产生的影响。分析唐代诗歌与辞赋的互动关系对唐代文体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 录
前言 1
一、 诗赋关系之寻踪 2
二、 唐诗的赋化与唐赋的诗化 4
(一) 唐代诗歌的赋化现象 4
(二) 唐代辞赋的诗化现象 6
三、诗赋互化的影响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前 言
唐代被公认为是文学体裁皆备的时期,其中唐诗尤为繁盛,唐代诗歌创作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关于唐赋的研究却略显不足。而实际上,唐代文人吸取了汉魏六朝辞赋创作的丰富经验,加之唐代文人独特的气质与才华,创作出的许多辞赋都堪称佳品。唐代诗歌与辞赋这两种文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唐代辞赋从语言、表现手法、内容等多方面吸收了诗歌的优长,从而表现出不同于前代赋作的特点;同时唐诗也受到辞赋的文体特点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表现出独特的唐代文学风貌。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文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咏松向来是历代文人喜爱的主题。咏松诗赋发展到唐代进入了新阶段,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创作特点。唐代咏松诗赋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可以从多方面代表唐诗与唐赋的基本特点。通过咏松诗赋探究唐代诗歌与辞赋的关系对于唐诗与唐赋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唐代诗歌与辞赋关系的著作目前比较少见,余恕诚与吴怀东先生合著的《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中华书局2012年版)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唐诗与散文、辞赋、传奇等体裁的互动关系,观点新颖,对于这一问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学术论文中,徐公持先生的《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两汉魏晋诗赋关系之寻踪》(《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他从诗赋源流出发,简要论述了诗赋从汉朝到南北朝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诗赋关系的历史变化,指出此阶段赋化与诗化的特点。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陈天添的论文《李白以赋为诗表现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中,探究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赋学观念和以赋为诗的具体表现。唐代代表诗人的创作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整个朝代的创作观念,但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在诸多学术论文中,未见有全面、系统地论述唐代诗歌与辞赋关系的作品。
本文立足于对唐代诗赋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笔者拟在前人提出的六朝诗赋关系的观点之基础上,对唐代诗赋关系做进一步的寻踪,吸收前人优秀学术成果,并以咏松诗赋为例对其互化原因和表现进行探讨,深入分析唐代诗赋关系的新变化,以期对唐代文体研究有所贡献。
诗赋关系之寻踪
“赋”作为一种文体而大兴在于汉代,然而其源流则要一直追溯到先秦时期。班固在《两都赋序》中称赋为“古诗之流也”,刘勰也认为“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这都证明了诗与赋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这些说法是将赋这种文体的源头追溯到《诗经》中“赋”的表现手法及诗的讽喻政治的社会功用,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然而既是一种独立文体,赋与诗仍是有质的区别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一整章来论述“赋”这种文体,认为赋的文体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而认为诗则是“持人性情”。两者一为状物,一为抒情。在陆机的《文赋》当中,首次将诗与赋的区别做了对照,认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是再次对诗与赋文体特点的阐述。唐代的诗赋互化现象已然很明显了,这时期诗与赋走向了互渗互融又各自独立发展的新阶段,但纵观文学史中的诗赋关系,却有着漫长的演变历史。
诗与赋在汉代一直是保持着疏离的状态的。从西汉汉大赋的兴起开始,赋就一直是士大夫的文学,这种极适合歌功颂德的文体颇受皇家的青睐,向皇帝献赋成为文人之间的潮流,一时间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赋作。而与此同时诗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西汉的诗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看作是《诗经》的代称,与经学密切相关,真正的汉代诗歌作品却鲜少见到。现存的西汉诗歌主要以乐府歌辞为主,诗人身份冗杂,赋作家很少兼为诗人,并且诗人大多身处下层,文学修养与赋家相差甚远,因此西汉诗歌不仅零散、不成体系,而且艺术成就也不高。既然这一时期诗歌仍处于潜伏期,而辞赋则已达到收获期,那么两者必定是无法交流的,彼此关系的进展只能由以后的朝代来进行。
东汉以后,诗与赋的疏离状态有所改变。如果说西汉的诗歌作品仅仅局限于乐府歌辞那种似诗而非诗的境况中,那么东汉就是真正的诗歌成长之地。东汉的诗歌数量大幅增加,不仅有相当数量的乐府歌辞,而且出现了被钟嵘赞为“惊心动魄”的《古诗十九首》,文人诗的数量有所增多。赋家兼作诗的情况的出现更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张衡、傅毅、蔡邕等汉赋名家也作诗,班固的《咏史》被看做是第一首成熟的五言诗,论其是否为第一首仍有争议,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表明诗歌的地位有所提升,诗人与赋家不再是不兼容的身份。由此我们认为,东汉的诗歌与辞赋关系不再像西汉那样疏远,它们在逐渐靠拢,但更多的是诗歌外在地位上与汉赋的靠近。尽管有观点将东汉末年抒情小赋的兴起归结为诗歌的影响,但证明两者之间真正相互作用仍然还很勉强,直到魏晋南北朝诗歌与辞赋进一步发展之后,诗与赋之间的互动才真正显现出来。
魏晋时期是诗歌首个大放光彩的时代,文人诗的数量基本与辞赋达到均衡,而且出现了一大批著名诗人,以建安时期为例,这时期五言诗高度成熟,七言诗经过曹丕的发展也以成熟的体式进入了诗坛,“三曹”、“七子”、蔡琰等都有自己专擅的诗体。在诗歌美学风格方面,身处动荡时代的这批作家以其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人生悲剧性的抒发与个性化的人格展现铸造了“建安风骨”。其后的左思、陶渊明、谢灵运与鲍照等诗人都在不同方面对魏晋诗坛有着重要的贡献。突出的诗歌成就意味着文学中心的天秤已经开始由辞赋向诗歌倾斜,为唐代诗国的绽放准备了充分的养料。与此同时,辞赋的创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魏晋时期的大多数作家既是诗人又是辞赋名家,抒情小赋取代汉大赋成为辞赋的主流,诗赋交流的外部条件已经完备。魏晋诗歌作为一个新兴起的文学体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从已相当成熟的辞赋中汲取营养。且看曹植的《仙人篇》:
目 录
前言 1
一、 诗赋关系之寻踪 2
二、 唐诗的赋化与唐赋的诗化 4
(一) 唐代诗歌的赋化现象 4
(二) 唐代辞赋的诗化现象 6
三、诗赋互化的影响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前 言
唐代被公认为是文学体裁皆备的时期,其中唐诗尤为繁盛,唐代诗歌创作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关于唐赋的研究却略显不足。而实际上,唐代文人吸取了汉魏六朝辞赋创作的丰富经验,加之唐代文人独特的气质与才华,创作出的许多辞赋都堪称佳品。唐代诗歌与辞赋这两种文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唐代辞赋从语言、表现手法、内容等多方面吸收了诗歌的优长,从而表现出不同于前代赋作的特点;同时唐诗也受到辞赋的文体特点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表现出独特的唐代文学风貌。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文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咏松向来是历代文人喜爱的主题。咏松诗赋发展到唐代进入了新阶段,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创作特点。唐代咏松诗赋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可以从多方面代表唐诗与唐赋的基本特点。通过咏松诗赋探究唐代诗歌与辞赋的关系对于唐诗与唐赋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唐代诗歌与辞赋关系的著作目前比较少见,余恕诚与吴怀东先生合著的《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中华书局2012年版)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唐诗与散文、辞赋、传奇等体裁的互动关系,观点新颖,对于这一问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学术论文中,徐公持先生的《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两汉魏晋诗赋关系之寻踪》(《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他从诗赋源流出发,简要论述了诗赋从汉朝到南北朝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诗赋关系的历史变化,指出此阶段赋化与诗化的特点。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陈天添的论文《李白以赋为诗表现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中,探究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赋学观念和以赋为诗的具体表现。唐代代表诗人的创作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整个朝代的创作观念,但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在诸多学术论文中,未见有全面、系统地论述唐代诗歌与辞赋关系的作品。
本文立足于对唐代诗赋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笔者拟在前人提出的六朝诗赋关系的观点之基础上,对唐代诗赋关系做进一步的寻踪,吸收前人优秀学术成果,并以咏松诗赋为例对其互化原因和表现进行探讨,深入分析唐代诗赋关系的新变化,以期对唐代文体研究有所贡献。
诗赋关系之寻踪
“赋”作为一种文体而大兴在于汉代,然而其源流则要一直追溯到先秦时期。班固在《两都赋序》中称赋为“古诗之流也”,刘勰也认为“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这都证明了诗与赋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这些说法是将赋这种文体的源头追溯到《诗经》中“赋”的表现手法及诗的讽喻政治的社会功用,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然而既是一种独立文体,赋与诗仍是有质的区别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一整章来论述“赋”这种文体,认为赋的文体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而认为诗则是“持人性情”。两者一为状物,一为抒情。在陆机的《文赋》当中,首次将诗与赋的区别做了对照,认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是再次对诗与赋文体特点的阐述。唐代的诗赋互化现象已然很明显了,这时期诗与赋走向了互渗互融又各自独立发展的新阶段,但纵观文学史中的诗赋关系,却有着漫长的演变历史。
诗与赋在汉代一直是保持着疏离的状态的。从西汉汉大赋的兴起开始,赋就一直是士大夫的文学,这种极适合歌功颂德的文体颇受皇家的青睐,向皇帝献赋成为文人之间的潮流,一时间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赋作。而与此同时诗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西汉的诗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看作是《诗经》的代称,与经学密切相关,真正的汉代诗歌作品却鲜少见到。现存的西汉诗歌主要以乐府歌辞为主,诗人身份冗杂,赋作家很少兼为诗人,并且诗人大多身处下层,文学修养与赋家相差甚远,因此西汉诗歌不仅零散、不成体系,而且艺术成就也不高。既然这一时期诗歌仍处于潜伏期,而辞赋则已达到收获期,那么两者必定是无法交流的,彼此关系的进展只能由以后的朝代来进行。
东汉以后,诗与赋的疏离状态有所改变。如果说西汉的诗歌作品仅仅局限于乐府歌辞那种似诗而非诗的境况中,那么东汉就是真正的诗歌成长之地。东汉的诗歌数量大幅增加,不仅有相当数量的乐府歌辞,而且出现了被钟嵘赞为“惊心动魄”的《古诗十九首》,文人诗的数量有所增多。赋家兼作诗的情况的出现更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张衡、傅毅、蔡邕等汉赋名家也作诗,班固的《咏史》被看做是第一首成熟的五言诗,论其是否为第一首仍有争议,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表明诗歌的地位有所提升,诗人与赋家不再是不兼容的身份。由此我们认为,东汉的诗歌与辞赋关系不再像西汉那样疏远,它们在逐渐靠拢,但更多的是诗歌外在地位上与汉赋的靠近。尽管有观点将东汉末年抒情小赋的兴起归结为诗歌的影响,但证明两者之间真正相互作用仍然还很勉强,直到魏晋南北朝诗歌与辞赋进一步发展之后,诗与赋之间的互动才真正显现出来。
魏晋时期是诗歌首个大放光彩的时代,文人诗的数量基本与辞赋达到均衡,而且出现了一大批著名诗人,以建安时期为例,这时期五言诗高度成熟,七言诗经过曹丕的发展也以成熟的体式进入了诗坛,“三曹”、“七子”、蔡琰等都有自己专擅的诗体。在诗歌美学风格方面,身处动荡时代的这批作家以其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人生悲剧性的抒发与个性化的人格展现铸造了“建安风骨”。其后的左思、陶渊明、谢灵运与鲍照等诗人都在不同方面对魏晋诗坛有着重要的贡献。突出的诗歌成就意味着文学中心的天秤已经开始由辞赋向诗歌倾斜,为唐代诗国的绽放准备了充分的养料。与此同时,辞赋的创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魏晋时期的大多数作家既是诗人又是辞赋名家,抒情小赋取代汉大赋成为辞赋的主流,诗赋交流的外部条件已经完备。魏晋诗歌作为一个新兴起的文学体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从已相当成熟的辞赋中汲取营养。且看曹植的《仙人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