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结构形态和对外汉字教学
摘 要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基本单位是笔画和部件,有着不同于拼音文字的结构特点。因此,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汉字教学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教材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对汉字教学造成了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其情况不容乐观。本文重在解释汉字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对汉字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运用汉字的形符来进行汉字学习,同时分析了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学习汉字的不同情况,以及针对这些情况做的教学设计。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对外汉字教学概说 2
1.1对外汉字教学的概念 2
1.2对外汉字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2
1.2.1对外汉字教学的历史 2
1.2.2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 3
第二章 汉字的结构特点 5
2.1汉字的构造 5
2.1.1象形 5
2.1.2指事 5
2.1.3会意 6
2.1.4形声 6
2.2汉字的结构 6
2.2.1笔画 6
2.2.2部件 7
2.2.3整字 7
2.3汉字形体的演变 8
2.3.1甲骨文 8
2.3.2金文 8
2.3.3篆书 8
2.3.4隶书 9
2.3.5楷书 9
第三章 对外汉字教学 10
3.1因材施教 10
3.1.1汉字文化圈的学生 10
3.1.2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 11
3.2利用结构特点进行教学 11
3.2.1独体字教学方法 12
3.2.2合体字教学方法 12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表意文字的唯一代表,作为形音义相结合的文字,汉字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文字。然而,长期以来,对外汉字教学困难重重,外国学生对学习汉字有着畏难情绪,汉字难学难记的观念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甚至想要在汉语学习过程中跳过汉字学习,想要用拼音来代替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字。因此,汉字教学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其实,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外国学生了解汉字的内在理据,引导他们克服对汉字的畏惧,汉字的学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在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的偏误分析、汉字的认知规律、汉字的习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仍有一些不足。大多数的研究还是按照传统汉字的研究方法,从字形、字音或形声字声旁和形旁的角度研究,提出“随文识字”“语文一体”“系联法”“字本位”等观点。本文基于上述的研究,计划从汉字结构形态的演变入手,从而探讨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章 对外汉字教学概说
1.1对外汉字教学的概念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1958年兴起至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指的是针对以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为对象进行的汉字教学。对外汉字教学的概念由卞觉非先生第一个提出,他认为“对外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让目的语为汉语的学生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它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组成部分,汉字文化教学不是对外汉字教学的主要任务。其根本目的是讲清汉字的音、形、义,帮助学生读写汉字,学习和掌握汉语”。[]
1.2对外汉字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1.2.1对外汉字教学的历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和汉字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载体,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魅力。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汉代就有不少外族人在长安学习汉语汉字和汉族文化,也有一些国家派遣了留学生长期在我国学习。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教育、文化发达,是我国培养外国留学生的鼎盛时期,新罗人崔志远就是杰出的代表人物。宋、元、明、清各代也接受了不少外国留学生,如在明代末期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建国以前,关于对外汉字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我们所讲的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一般从建国后开始。
从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算起,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这五十多年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到1980年为第一个阶段,那时对外汉语教学刚刚起步,一切都还处在摸索的阶段,所以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对外汉字的重要性,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语言的教学上面。
1981年到1996为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对外汉字的地位慢慢凸显出来,一些教育者开始从事汉字教学法的探索。但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规模小、成果少,与语法、 词汇、语音教学相比相对滞后,与蓬勃发展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显得极不相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为第三个阶段,对外汉字教学受到了教师和学者的重视,他们逐渐认识到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要性,人们积极从事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与研究,所以汉字和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2.2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
目前,对外汉字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之内仍然属于薄弱环节,处于附属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设置方面,在目前的对外汉语发展中,过多地注重了语音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口语、综合课、听力、视听说、阅读、写作等课程比较多,相对而言,专门的学习汉字的课程较少,即使设置,也大都是选修课程,或者在精读课和综合课中体现,随文识字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学习汉字的方式,而这些课程又有其他的教学任务,所以学生在这些课中只能接受一些零散的汉字知识,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课时没有得到保证,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充分地学习汉字,对于汉字的认知比较薄弱,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汉字的难度。
教师方面的问题,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安排上往往忽视汉字的教学,在教授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带而过的情况,不重视学生在学习汉字中遇到的困难,达不到汉字教学的要求和目的。另外,目前拥有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有不少,但是对于庞大的需求量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师资在一定程度得不到保证,有些对外汉语老师就是华侨或者是中国留学生,由于教师不是专业出身,缺少专业素养,水平不够,关于汉字的知识知之甚少,教学方法也往往不得当,因此,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留学生方面的问题,由于受母语文字负迁移的影响,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会遇到诸多困难。他们首先没有意识到汉字属于副脑文字,在识字的时候需要左右脑同时运行,而外国留学生习惯单脑模式认读文字,一下子难以适应汉字复杂的笔画和笔形,常常增笔画或者少笔画。其次,汉字笔画横平竖直,而留学生受字母文字的影响,笔画常常会写成弯曲的。再次,留学生不了解汉字的笔顺和结构,常常感觉不知从何下笔、搞不清笔顺、对处理汉字各部分的大小、方位平衡有困难。在刚开始学习汉字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笔顺,一笔一画地书写,而留学生大部分都是成年人,由于多年的书写习惯,经常笔画粘连,结构混乱,书写不规则。最后,留学生对汉字的畏难心理使得他们缺少学习汉字的兴趣,机械记忆,学不得法,觉得汉字难学,长时间的努力没有回报,看到那么多的汉字就会头疼,以致排斥汉字的学习,长期以往,恶性循环,留学生的汉字学习进步缓慢,甚至最终会放弃汉字学习的。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对外汉字教学概说 2
1.1对外汉字教学的概念 2
1.2对外汉字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2
1.2.1对外汉字教学的历史 2
1.2.2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 3
第二章 汉字的结构特点 5
2.1汉字的构造 5
2.1.1象形 5
2.1.2指事 5
2.1.3会意 6
2.1.4形声 6
2.2汉字的结构 6
2.2.1笔画 6
2.2.2部件 7
2.2.3整字 7
2.3汉字形体的演变 8
2.3.1甲骨文 8
2.3.2金文 8
2.3.3篆书 8
2.3.4隶书 9
2.3.5楷书 9
第三章 对外汉字教学 10
3.1因材施教 10
3.1.1汉字文化圈的学生 10
3.1.2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 11
3.2利用结构特点进行教学 11
3.2.1独体字教学方法 12
3.2.2合体字教学方法 12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表意文字的唯一代表,作为形音义相结合的文字,汉字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文字。然而,长期以来,对外汉字教学困难重重,外国学生对学习汉字有着畏难情绪,汉字难学难记的观念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甚至想要在汉语学习过程中跳过汉字学习,想要用拼音来代替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字。因此,汉字教学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其实,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外国学生了解汉字的内在理据,引导他们克服对汉字的畏惧,汉字的学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在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的偏误分析、汉字的认知规律、汉字的习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仍有一些不足。大多数的研究还是按照传统汉字的研究方法,从字形、字音或形声字声旁和形旁的角度研究,提出“随文识字”“语文一体”“系联法”“字本位”等观点。本文基于上述的研究,计划从汉字结构形态的演变入手,从而探讨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章 对外汉字教学概说
1.1对外汉字教学的概念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1958年兴起至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指的是针对以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为对象进行的汉字教学。对外汉字教学的概念由卞觉非先生第一个提出,他认为“对外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让目的语为汉语的学生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它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组成部分,汉字文化教学不是对外汉字教学的主要任务。其根本目的是讲清汉字的音、形、义,帮助学生读写汉字,学习和掌握汉语”。[]
1.2对外汉字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1.2.1对外汉字教学的历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和汉字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载体,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魅力。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汉代就有不少外族人在长安学习汉语汉字和汉族文化,也有一些国家派遣了留学生长期在我国学习。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教育、文化发达,是我国培养外国留学生的鼎盛时期,新罗人崔志远就是杰出的代表人物。宋、元、明、清各代也接受了不少外国留学生,如在明代末期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建国以前,关于对外汉字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我们所讲的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一般从建国后开始。
从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算起,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这五十多年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到1980年为第一个阶段,那时对外汉语教学刚刚起步,一切都还处在摸索的阶段,所以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对外汉字的重要性,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语言的教学上面。
1981年到1996为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对外汉字的地位慢慢凸显出来,一些教育者开始从事汉字教学法的探索。但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规模小、成果少,与语法、 词汇、语音教学相比相对滞后,与蓬勃发展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显得极不相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为第三个阶段,对外汉字教学受到了教师和学者的重视,他们逐渐认识到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要性,人们积极从事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与研究,所以汉字和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2.2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
目前,对外汉字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之内仍然属于薄弱环节,处于附属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设置方面,在目前的对外汉语发展中,过多地注重了语音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口语、综合课、听力、视听说、阅读、写作等课程比较多,相对而言,专门的学习汉字的课程较少,即使设置,也大都是选修课程,或者在精读课和综合课中体现,随文识字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学习汉字的方式,而这些课程又有其他的教学任务,所以学生在这些课中只能接受一些零散的汉字知识,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课时没有得到保证,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充分地学习汉字,对于汉字的认知比较薄弱,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汉字的难度。
教师方面的问题,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安排上往往忽视汉字的教学,在教授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带而过的情况,不重视学生在学习汉字中遇到的困难,达不到汉字教学的要求和目的。另外,目前拥有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有不少,但是对于庞大的需求量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师资在一定程度得不到保证,有些对外汉语老师就是华侨或者是中国留学生,由于教师不是专业出身,缺少专业素养,水平不够,关于汉字的知识知之甚少,教学方法也往往不得当,因此,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留学生方面的问题,由于受母语文字负迁移的影响,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会遇到诸多困难。他们首先没有意识到汉字属于副脑文字,在识字的时候需要左右脑同时运行,而外国留学生习惯单脑模式认读文字,一下子难以适应汉字复杂的笔画和笔形,常常增笔画或者少笔画。其次,汉字笔画横平竖直,而留学生受字母文字的影响,笔画常常会写成弯曲的。再次,留学生不了解汉字的笔顺和结构,常常感觉不知从何下笔、搞不清笔顺、对处理汉字各部分的大小、方位平衡有困难。在刚开始学习汉字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笔顺,一笔一画地书写,而留学生大部分都是成年人,由于多年的书写习惯,经常笔画粘连,结构混乱,书写不规则。最后,留学生对汉字的畏难心理使得他们缺少学习汉字的兴趣,机械记忆,学不得法,觉得汉字难学,长时间的努力没有回报,看到那么多的汉字就会头疼,以致排斥汉字的学习,长期以往,恶性循环,留学生的汉字学习进步缓慢,甚至最终会放弃汉字学习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