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虞山陈璧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初论
清初虞山陈璧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初论[20191216202200]
内容摘要:陈璧在明末清初声名很高,然而久被忽视,他的诗歌是遗民诗的代表,反映明清史实,关注民生,表达爱国情怀,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记录了遗民诗人的一代心史。在艺术特质上以象写意,以典写情,运用隐喻双关等表现手法,风格纵横恣肆,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陈璧诗所显示出的遗民精神和遗民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明末清初士人心态和当时整个社会文化,都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陈璧诗思想情感艺术特质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陈璧诗歌的思想情感 2
(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
1.失国之痛 3
2.故国之念 4
3.复国之志 5
(二)壮志难酬的苦闷 7
1.孤独的心境 7
2.“隐”与“不隐”的矛盾 8
三、陈璧诗歌的艺术特质 9
(一)以象写意 9
(二)以典写情 11
(三)隐喻双关 12
(四)纵横恣肆的诗风 13
四、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清初虞山诗人陈璧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初论
一、引言
明末清初虞山诗人陈璧是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其诗歌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状况和时代特点,其诗歌中有大量与著名明清遗民如顾炎武、钱谦益、冯舒等人的唱和诗,表达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记载了遗民诗人抗清复国的斗争,对于研究遗民诗人和遗民精神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于陈璧其人,历史上所载甚少,对其诗歌,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最早的如清卓尔堪《明四百家遗民诗》、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及近人邓之城编的《清诗记事初编》等史料中,均未收录他的诗,他的诗歌中虽有不少和顾炎武、钱谦益、归庄、陈瑚等人的唱和诗,但由于清初社会的动乱以及文字狱,大部分已经遗失,部分残稿中也难寻觅。尽管文献资料极少,却也并非无迹可寻。
在一些史料和地方志中有简单的介绍陈璧其人。《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对陈璧有这样的记载:“陈璧(1605—?),字昆良,号雪峰道人,常熟人。明昆山籍诸生,官兵部司务,年56尚在世。”《唐市镇志》(常熟市政府1997年出版)载:“陈璧,字昆良。明唐市人,崇祯年末史阁部可法荐授兵部司务,三上书论事,不赧,乃归隐。”《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中记载:“万三三—?(1605—?),昆良,雪峰道人,江南常熟,《陈璧诗文残稿笺证·甲午五十年除夕》(江村等笺证)。”由上述文献可知陈璧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卒年不详,常熟人,字昆良,号雪峰道人,曾担任明朝兵部司务,后归隐于唐市,著有《诗文残稿》,后人将其诗歌编撰成《陈璧诗文残稿笺证》(江村,瞿冕良:《陈璧诗文残稿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据推断,陈璧写诗时应为50岁。
在陈璧的诗歌中发现不少与遗民诗人的唱和赠答诗,对于研究陈璧诗歌很有参考价值。
明末陈瑚《离忧集》对陈璧立了一篇小传,记载了他的生平经历,抗清斗争和抗清失败亡命江海的苦闷心情,以及愿终身致力于抗清斗争的志向。《离忧集》载:“早年婴家难,游学于李懋明总督、范质公相国、徐虞求冢宰之门”,《陈璧诗文残稿笺证》五卷第一百四十八页《答费参蔚庵和梅花诗并询徐文忠师诗稿》中有自注“璧与蔚庵同学於徐冢虞求先生,相后先者几二十年”,可知陈璧早年求学于徐石麒、范景文、李邦华等人,这些人属于东林人物,以气节著称,陈璧和这些人交往,难免受其影响,陈璧又是复社成员,都有种复国思想和爱国情缘。师东林而友复社的政治态度也决定了他今后的政治动向。
“南都陷,贼大锁朝臣,昆良伏匿数日,乘间逃归。抵金陵,拜三疏,陈救时八策,执政以当局出之南都破,昆良携其子猷亡命江海,间关万里,知时事之不可为,乃归隐故园”陈璧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南都破,陈璧以救国为己任,提出救国之策,欲实现抗清救国的壮志,然当时权政被反动派控制,壮志难酬,想必陈璧定是一番苦闷。桂林陷,陈璧亡命江海,知无法改变时局,不得不归隐。
由于清朝的文字狱以及动乱的社会状况,现今留存下来的《诗文残稿》残缺不全,仅存四、五两卷,自清顺治十一年甲午年(一六五四)至清顺治十三年丙申(一六五六)三年不到时间的作品,共有残存诗歌384篇,其余诗歌已遗失。而清顺治甲申至己丑诗稿“兒惧祸胎,俱付火”(《湖上再哭张玉笥老师》),由于家人惧怕祸患,均已被焚毁。现今对陈璧诗歌研究最具参考价值的是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江村、瞿冕良所著的《陈璧诗文残稿笺证》。
目前国内除了《陈璧诗文残稿笺证》之一原始文献外,在我查阅的大量研究文献中,只有苏州大学文学院罗时进教授在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三期发表了一篇关于陈璧的研究论文《陈璧诗在清初的特殊意义——解读一位被遗忘的遗民诗人》,这是我所发现的唯一一篇研究论文,然该论文主要研究陈璧诗的意义,未曾深入研究陈璧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虽有对陈璧及其诗歌的研究,但是研究极少,并且没有深入研究陈璧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本毕业论文从这一方面切入,深入研究陈璧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以期引起学界对陈璧诗的关注。
二、陈璧诗歌的思想情感
(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明清易代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伤痛,也催生了大批的遗民群体。他们拒不入仕,眷恋故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对故国的忠贞,展现其守望与气节。明清易代的遗民陈璧竭尽平生之力,欲报反清复明之志,他的诗歌中处处表达其爱国情感。陈璧诗歌残存四、五两卷,共有384首诗歌,其中爱国诗占了很大一部分。诗歌表现了陈璧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反清复明”的斗志,展现其“宁为冻饿殉,不受侮辱名”,“只恐秦封五大夫”的忠君气节。陈璧诗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失国之痛
明末清初,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清军已入关,明朝覆灭,清王朝坐拥江山,然一大批爱国志士展开抗清的斗争,欲复大明江山。陈璧亦积极参与其中,然抗争失败,亡国之臣,奔走江海,每每思起,痛心疾首。
国亡对陈璧内心的冲击是深刻且痛楚的,想到政权的更迭,想到自己成为明清遗民,亡命江海、孤单飘零,想到亲友离散,这些情感凝聚在失国之痛中,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
如《顾石父乙酉七月不髠髪自沉其弟梁甫于甲午年二月索挽诗二首》云:
其一
十年泪尽哭孤忠,不道忠臣尚有公。索马战魂撕夜梦,骑鲸竖发动秋风。
江潭思在行吟里,金甲神应助阵中。惭愧同心身未死,空余碧血泣飞蓬。
其二
辫发披靡天亦徒,布衣何事抗孤踪。忠肝水抱西山石,热血风吹东岭松。
宿草烟花悲鸟雀,寒涛鳞甲怒鱼龙。谁怜白骨坚如铁,雪冻香残土未封。
这组诗作于清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顺治二年乙酉(一六四五),多铎下江南,弘光被执,南都亡。“辫发披靡天亦徒,布衣何事抗孤踪”清政府下剃发令,命十天之内,全国百姓一律剃头,当时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说,明遗民大多拒之,纷纷起义抗清,“民风柔弱”的江南百姓的反抗怒火在江阴、嘉定、松江等地熊熊燃烧。《顾石父乙酉七月不髠髪自沉其弟梁甫于甲午年二月索挽诗二首》其一“十年泪尽哭孤忠”从南都亡至今已有十年,当年因剃发令而发起的抗清斗争仍历历在目,索马战魂,骑鲸竖发,硝烟弥漫,金鼓连天,乌鸢啄人肠,野战格斗死,战争之惨烈让人难以忘怀。然末尾“惭愧同心身位死,空余碧血泣飞蓬”,多铎统军,占领南京,明战败,南都亡,起义終以失败告终,“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诗人就如同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的蓬草,失去了国家,亦如同断了根,一生漂泊,悲痛之情油然而生。
再如其《题雪巢二首》其二云:
鸟倦知还雪正高,翛翛予尾避风饕。玉楼灰尽空珠树,阿阁催崩落凤巢。
巧雀棲枝先择木,拙鸠借宿亦诛茅。拮据竭尽平生力,洗髓从兹更伐毛。
此诗引用了《诗经﹒豳风·鸱鸮》之典故。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东方安定后,周公回报成王,作诗《鸱鸮》赠之,以象征的手法,写辛勤建巣养育孩子之事,隐喻自己的心迹,表达对周天子的忠诚。诗人借此典故,作诗以表自己对明朝的忠贞,失国的痛楚。“鸟倦知还雪正高,翛翛予尾避风饕”,诗人以归鸟自喻,漂泊许久,孤苦伶仃,想回到自己温暖的巣,然大雪纷纷,尾羽枯槁,归途如此之艰难。望明朝,玉楼灰尽,只剩下那一棵棵孤独的珠树,看尽风云变化,朝代变更,物是人非。最后两联“巧雀棲枝先择木,拙鸠借宿亦诛茅。拮据竭尽平生力,洗髓从兹更伐毛”,巧雀筑巢善于择木而棲,而拙鸠欲借宿雀巢,亦须诛茅而剪棘,才能结庐安居。诗人隐喻明亡后,奔波于反清复明之路,而这条道路是万分艰难的,良禽择木而棲,然自己却愿做一只拙鸠,以孤单却坚毅的身姿,竭尽平生之力,洗髓伐毛,对明朝的忠贞以另一种姿态表达其失国之痛。陈璧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其一,即是对失国的痛楚,对明朝的忠贞。
由于正统的忠君爱国思想根植于他的意识中,明亡后,“拜三疏,陈救时八策”他满腔的爱国情怀在明亡后以更加悲恸而又倔强不屈的姿态表现出来,“忠孝吾家世象贤,年来史诗许同编。死生万里天朝隔,义气千秋正统传。南望昆明思汉武,北游丰镐梦周宜。凭君采入遗民录,郑谢行中第一笺。”陈璧以悲恸而又倔强的身姿面对明清朝代的易主,痛国之覆,仇清执政。
2.故国之念
当野蛮的满族铁蹄踏入大明的国土,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明清易代,心系故国的陈璧踏上漂泊之旅,黍离之悲,故国之念,友人之思,今昔之慨交织在一起,抒写着一个遗民诗人复杂而厚重的情感,“无处话凄凉”的哀伤。如《花朝载松赋得新松恨不高千尺二律》写思念故国,坚守明朝,拒不入仕之情。
手种新松三百株,放锄叉手独踌躇。盘桓虽不凭孤树,箕踞何堪盖老夫。
内容摘要:陈璧在明末清初声名很高,然而久被忽视,他的诗歌是遗民诗的代表,反映明清史实,关注民生,表达爱国情怀,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记录了遗民诗人的一代心史。在艺术特质上以象写意,以典写情,运用隐喻双关等表现手法,风格纵横恣肆,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陈璧诗所显示出的遗民精神和遗民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明末清初士人心态和当时整个社会文化,都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陈璧诗思想情感艺术特质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陈璧诗歌的思想情感 2
(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
1.失国之痛 3
2.故国之念 4
3.复国之志 5
(二)壮志难酬的苦闷 7
1.孤独的心境 7
2.“隐”与“不隐”的矛盾 8
三、陈璧诗歌的艺术特质 9
(一)以象写意 9
(二)以典写情 11
(三)隐喻双关 12
(四)纵横恣肆的诗风 13
四、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清初虞山诗人陈璧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初论
一、引言
明末清初虞山诗人陈璧是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其诗歌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状况和时代特点,其诗歌中有大量与著名明清遗民如顾炎武、钱谦益、冯舒等人的唱和诗,表达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记载了遗民诗人抗清复国的斗争,对于研究遗民诗人和遗民精神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于陈璧其人,历史上所载甚少,对其诗歌,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最早的如清卓尔堪《明四百家遗民诗》、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及近人邓之城编的《清诗记事初编》等史料中,均未收录他的诗,他的诗歌中虽有不少和顾炎武、钱谦益、归庄、陈瑚等人的唱和诗,但由于清初社会的动乱以及文字狱,大部分已经遗失,部分残稿中也难寻觅。尽管文献资料极少,却也并非无迹可寻。
在一些史料和地方志中有简单的介绍陈璧其人。《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对陈璧有这样的记载:“陈璧(1605—?),字昆良,号雪峰道人,常熟人。明昆山籍诸生,官兵部司务,年56尚在世。”《唐市镇志》(常熟市政府1997年出版)载:“陈璧,字昆良。明唐市人,崇祯年末史阁部可法荐授兵部司务,三上书论事,不赧,乃归隐。”《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中记载:“万三三—?(1605—?),昆良,雪峰道人,江南常熟,《陈璧诗文残稿笺证·甲午五十年除夕》(江村等笺证)。”由上述文献可知陈璧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卒年不详,常熟人,字昆良,号雪峰道人,曾担任明朝兵部司务,后归隐于唐市,著有《诗文残稿》,后人将其诗歌编撰成《陈璧诗文残稿笺证》(江村,瞿冕良:《陈璧诗文残稿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据推断,陈璧写诗时应为50岁。
在陈璧的诗歌中发现不少与遗民诗人的唱和赠答诗,对于研究陈璧诗歌很有参考价值。
明末陈瑚《离忧集》对陈璧立了一篇小传,记载了他的生平经历,抗清斗争和抗清失败亡命江海的苦闷心情,以及愿终身致力于抗清斗争的志向。《离忧集》载:“早年婴家难,游学于李懋明总督、范质公相国、徐虞求冢宰之门”,《陈璧诗文残稿笺证》五卷第一百四十八页《答费参蔚庵和梅花诗并询徐文忠师诗稿》中有自注“璧与蔚庵同学於徐冢虞求先生,相后先者几二十年”,可知陈璧早年求学于徐石麒、范景文、李邦华等人,这些人属于东林人物,以气节著称,陈璧和这些人交往,难免受其影响,陈璧又是复社成员,都有种复国思想和爱国情缘。师东林而友复社的政治态度也决定了他今后的政治动向。
“南都陷,贼大锁朝臣,昆良伏匿数日,乘间逃归。抵金陵,拜三疏,陈救时八策,执政以当局出之南都破,昆良携其子猷亡命江海,间关万里,知时事之不可为,乃归隐故园”陈璧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南都破,陈璧以救国为己任,提出救国之策,欲实现抗清救国的壮志,然当时权政被反动派控制,壮志难酬,想必陈璧定是一番苦闷。桂林陷,陈璧亡命江海,知无法改变时局,不得不归隐。
由于清朝的文字狱以及动乱的社会状况,现今留存下来的《诗文残稿》残缺不全,仅存四、五两卷,自清顺治十一年甲午年(一六五四)至清顺治十三年丙申(一六五六)三年不到时间的作品,共有残存诗歌384篇,其余诗歌已遗失。而清顺治甲申至己丑诗稿“兒惧祸胎,俱付火”(《湖上再哭张玉笥老师》),由于家人惧怕祸患,均已被焚毁。现今对陈璧诗歌研究最具参考价值的是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江村、瞿冕良所著的《陈璧诗文残稿笺证》。
目前国内除了《陈璧诗文残稿笺证》之一原始文献外,在我查阅的大量研究文献中,只有苏州大学文学院罗时进教授在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三期发表了一篇关于陈璧的研究论文《陈璧诗在清初的特殊意义——解读一位被遗忘的遗民诗人》,这是我所发现的唯一一篇研究论文,然该论文主要研究陈璧诗的意义,未曾深入研究陈璧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虽有对陈璧及其诗歌的研究,但是研究极少,并且没有深入研究陈璧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本毕业论文从这一方面切入,深入研究陈璧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质,以期引起学界对陈璧诗的关注。
二、陈璧诗歌的思想情感
(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明清易代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伤痛,也催生了大批的遗民群体。他们拒不入仕,眷恋故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对故国的忠贞,展现其守望与气节。明清易代的遗民陈璧竭尽平生之力,欲报反清复明之志,他的诗歌中处处表达其爱国情感。陈璧诗歌残存四、五两卷,共有384首诗歌,其中爱国诗占了很大一部分。诗歌表现了陈璧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反清复明”的斗志,展现其“宁为冻饿殉,不受侮辱名”,“只恐秦封五大夫”的忠君气节。陈璧诗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失国之痛
明末清初,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清军已入关,明朝覆灭,清王朝坐拥江山,然一大批爱国志士展开抗清的斗争,欲复大明江山。陈璧亦积极参与其中,然抗争失败,亡国之臣,奔走江海,每每思起,痛心疾首。
国亡对陈璧内心的冲击是深刻且痛楚的,想到政权的更迭,想到自己成为明清遗民,亡命江海、孤单飘零,想到亲友离散,这些情感凝聚在失国之痛中,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
如《顾石父乙酉七月不髠髪自沉其弟梁甫于甲午年二月索挽诗二首》云:
其一
十年泪尽哭孤忠,不道忠臣尚有公。索马战魂撕夜梦,骑鲸竖发动秋风。
江潭思在行吟里,金甲神应助阵中。惭愧同心身未死,空余碧血泣飞蓬。
其二
辫发披靡天亦徒,布衣何事抗孤踪。忠肝水抱西山石,热血风吹东岭松。
宿草烟花悲鸟雀,寒涛鳞甲怒鱼龙。谁怜白骨坚如铁,雪冻香残土未封。
这组诗作于清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顺治二年乙酉(一六四五),多铎下江南,弘光被执,南都亡。“辫发披靡天亦徒,布衣何事抗孤踪”清政府下剃发令,命十天之内,全国百姓一律剃头,当时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说,明遗民大多拒之,纷纷起义抗清,“民风柔弱”的江南百姓的反抗怒火在江阴、嘉定、松江等地熊熊燃烧。《顾石父乙酉七月不髠髪自沉其弟梁甫于甲午年二月索挽诗二首》其一“十年泪尽哭孤忠”从南都亡至今已有十年,当年因剃发令而发起的抗清斗争仍历历在目,索马战魂,骑鲸竖发,硝烟弥漫,金鼓连天,乌鸢啄人肠,野战格斗死,战争之惨烈让人难以忘怀。然末尾“惭愧同心身位死,空余碧血泣飞蓬”,多铎统军,占领南京,明战败,南都亡,起义終以失败告终,“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诗人就如同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的蓬草,失去了国家,亦如同断了根,一生漂泊,悲痛之情油然而生。
再如其《题雪巢二首》其二云:
鸟倦知还雪正高,翛翛予尾避风饕。玉楼灰尽空珠树,阿阁催崩落凤巢。
巧雀棲枝先择木,拙鸠借宿亦诛茅。拮据竭尽平生力,洗髓从兹更伐毛。
此诗引用了《诗经﹒豳风·鸱鸮》之典故。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东方安定后,周公回报成王,作诗《鸱鸮》赠之,以象征的手法,写辛勤建巣养育孩子之事,隐喻自己的心迹,表达对周天子的忠诚。诗人借此典故,作诗以表自己对明朝的忠贞,失国的痛楚。“鸟倦知还雪正高,翛翛予尾避风饕”,诗人以归鸟自喻,漂泊许久,孤苦伶仃,想回到自己温暖的巣,然大雪纷纷,尾羽枯槁,归途如此之艰难。望明朝,玉楼灰尽,只剩下那一棵棵孤独的珠树,看尽风云变化,朝代变更,物是人非。最后两联“巧雀棲枝先择木,拙鸠借宿亦诛茅。拮据竭尽平生力,洗髓从兹更伐毛”,巧雀筑巢善于择木而棲,而拙鸠欲借宿雀巢,亦须诛茅而剪棘,才能结庐安居。诗人隐喻明亡后,奔波于反清复明之路,而这条道路是万分艰难的,良禽择木而棲,然自己却愿做一只拙鸠,以孤单却坚毅的身姿,竭尽平生之力,洗髓伐毛,对明朝的忠贞以另一种姿态表达其失国之痛。陈璧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其一,即是对失国的痛楚,对明朝的忠贞。
由于正统的忠君爱国思想根植于他的意识中,明亡后,“拜三疏,陈救时八策”他满腔的爱国情怀在明亡后以更加悲恸而又倔强不屈的姿态表现出来,“忠孝吾家世象贤,年来史诗许同编。死生万里天朝隔,义气千秋正统传。南望昆明思汉武,北游丰镐梦周宜。凭君采入遗民录,郑谢行中第一笺。”陈璧以悲恸而又倔强的身姿面对明清朝代的易主,痛国之覆,仇清执政。
2.故国之念
当野蛮的满族铁蹄踏入大明的国土,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明清易代,心系故国的陈璧踏上漂泊之旅,黍离之悲,故国之念,友人之思,今昔之慨交织在一起,抒写着一个遗民诗人复杂而厚重的情感,“无处话凄凉”的哀伤。如《花朝载松赋得新松恨不高千尺二律》写思念故国,坚守明朝,拒不入仕之情。
手种新松三百株,放锄叉手独踌躇。盘桓虽不凭孤树,箕踞何堪盖老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