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妻妾成群中的意象设定看颂莲的悲剧命运

摘 要《妻妾成群》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五四时期新女性颂莲成为旧式婚姻牺牲品的悲剧故事。本文从《妻妾成群》中的意象设定出发,与主人公颂莲的悲剧命运相结合,以中心意象、自然意象和时空意象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每种意象设定的隐喻中所蕴含的颂莲人物悲剧命运色彩,及其在塑造颂莲悲剧命运中的作用。
目 录
引言 1
1贯穿始终的中心意象 2
1.1“井”在《妻妾成群》中的体现 2
1.2“井”与颂莲命运的联系 3
2推波助澜的自然意象 5
2.1颂莲盛衰的转变——“紫藤”、“枯叶” 5
2.2颂莲心境的变化——“秋雨”、“雪” 7
3承载悲剧的时空意象 9
3.1封闭压抑的牢笼——“陈家大宅” 9
3.2颂莲命运的浮沉——“四季流转” 9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妻妾成群》是作家苏童于20世纪80年代末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五四时期受过新文化教育的女学生颂莲,因家道中落选择嫁入富裕的封建大家庭城府,在封建礼教和男权主义的阴影笼罩下,以及高墙深院中妻妾之间的勾心斗角中逐渐走向精神崩溃的过程。
近几年来,《妻妾成群》受到的关注比较广泛,有关研究也日益增加,但基本分为女性形象分析、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对比研究、颂莲悲剧成因等方面,从意象角度分析颂莲悲剧命运却显得有些寂寥,将多个意象分类研究更是鲜有人提及意象。意象,“象”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意”为作者对“象”寓以的主观情感。苏童在小说《妻妾成群》中营造了许多意象,以一种独特的手法使小说充满意蕴氛围。如葛红兵教授所说的,“读苏童的小说,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唐诗宋词的意境,苏童的小说是以意境取胜的,苏童的小说,使用的是一种意向性的语言,一种在唐诗、宋词、元曲中流传着的具有汉语言特殊情韵的语言方式。”[2]苏童在《妻妾成群》中使用的意象描写紧扣主题,凸显人性,用哀婉绵长的叙事语言展现一个被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摧残的残酷凄凉的女性世界。
《妻妾成群》出现的意象中,“井”作为贯穿始终的中心意象,是颂莲因恐惧导致精神崩溃的根源,暗示着颂莲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命运,也为小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增添了封闭、阴郁、恐怖的氛围。“紫藤”、“枯叶”、“秋雨”、“雪”这些物质被赋予了灵性,成为了与颂莲命运盛衰和进入陈府后心境的变化相关的自然意象符号。“陈家大宅”不仅象征着封闭压抑的牢笼还是整个故事得以上演的舞台,而“四季流转”在陈府这个高墙深院中不仅体现着一种虚幻的时间更替,同时与颂莲命运盛衰有着联系。
1贯穿始终的中心意象
1.1“井”在《妻妾成群》中的体现
从古至今,“井”不仅在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以井的深度和牢固象征家族的根脉;用井比喻通向极乐美好世界远离现实苦难的通道;又如象征着人们聚井而居在长期生活中积淀的文化底蕴。《妻妾成群》中“井”同样不再是只有物质作用的,而是作为一种意象有着丰富的意蕴。首先,从“井”的构造来看,圆形筒壁狭小幽长,井内潮湿昏暗,象征着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锢和压迫,女性所处的环境压抑束缚。其次,井水冰凉彻骨深不可测,象征陈府深似海,妻妾之间同为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却为争宠勾心斗角感情凉薄,同时,水为阴性,通常用水比喻女人。最后,从“井”的位置来看,它位置固定不可移动,象征着封建世俗与男权礼教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陈府的井与颂莲有着紧密的联系,“井”在文中一共出现过十次。颂莲被抬进陈府一出场第一件事就是走到井边洗脸,并结识了后来被她间接致死的仆人雁儿,此时的并虽然不是那口“死人井”,却预示着颂莲从此与陈府的井结下不可言说的缘分。颂莲第一次接触“死人井”是在秋天,颂莲因被后花园的紫藤花吸引而注意到紫藤架下的那口井,“走到井边,井台石壁上长满了青苔,颂莲弯腰朝井中看,井水是蓝黑色的,水面上也浮着陈年的落叶,颂莲看见自己的脸在水中闪烁不定,听见自己的喘息声被吸入井中放大了,沉闷而微弱。”[1]一阵秋风吹来,颂莲感到一种凉意,而且是坚硬的,她带着心中的疑惑飞快地走回去。颂莲回屋后从卓云口中得知那口井因死过三个上代女眷被称为“死人井”,但具体死因却是大家避而不谈的。这是颂莲第一次接触“死人井”,她感到恐惧又充满好奇。颂莲再次提到“死人井”是在一个阴雨天和陈佐千的交谈中,颂莲说“我走到那口井边,一眼就看见两个女人浮在井底里,一个像我,另一个还是像我。”[1]这句话意味深长,一方面,颂莲明明是个接受过五四时期新教育的女性,却自甘在陈府做一只井底之蛙,以她的聪慧足以看得出这个封建家庭的丑陋面,但她却像温水煮青蛙难以跳出这个圈子,另一方面,颂莲在井中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增加了她对“死人井”的恐惧,是导致颂莲精神崩溃的源头。后来颂莲因被仆人雁儿扎布人诅咒事件以及与飞浦的暧昧情感而发生了心理变化,导致颂莲第二次正面接触“死人井”加速了她的精神崩溃,甚至产生了幻想,“有一只手托住紫藤叶遮盖了她的眼睛,这样想着她似乎就真切地看见一只苍白的湿漉漉的手,它从深不可测的井底升起来,遮盖她的眼睛。”[1]颂莲还产生幻听,有人呼唤着“颂莲,你下来。颂莲,你下来。”[1]这使小说的惊悚气息更加浓郁。
小说结尾颂莲在一个夜里看见已故仆人雁儿的幻像,第二日梅珊因与医生的私情败露被人扔进“死人井”,这一系列事件导致颂莲彻底精神失常,整日绕着“死人井”转并说着“我不跳井”,这与颂莲之前在井边产生幻听“颂莲,你下来。”相呼应,小说达到高潮。颂莲的悲剧命运从井边开始,也以井为最终的归宿。
1.2“井”与颂莲命运的联系
“井”作为意象在《妻妾成群》中被运用出一种“作为文眼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功能。”[3]
首先,从井的结构和井中之物来看。一方面,井与墓穴同源,二者都为穴,皆为“井空间”结构,并且井与墓穴都需要在其周围种树,小说中“死人井”上的紫藤架就像是墓穴之上的遮阴树,这口废井就像一个挖好的墓穴静静等待下一位女性的到来,颂莲说在井中看到了自己可以理解为她很清楚自己最终的命运归宿将和井中的妾们一样,永远被禁锢在黑暗冰冷发臭的井中无法挣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女性为“阴”,通常将女性比作水,小说中的女性被井禁锢的同时其自身也是一口愚昧无知目光狭隘的井,为争宠机关算尽,而颂莲作为一个受过新教育的女性,思想认识相对其他陈府女性较高,但面对“做工”与“嫁人”、“做妻”与“做妾”的选择时,她迫于现实主动选择失去尊严的旧式婚姻家庭,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主动跳入陈府这口封建桎梏的“井”,麻木接受封建世俗的禁锢,这正是颂莲命运悲剧性的一点。另一方面,小说中在描写颂莲第一次直接接触废井时写到井台石壁上长满青苔,增添了一份凄凉潮湿的氛围。在中国文学意象文化里常将苔藓意象与尸骨意象结合,如杜甫的《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所写“忽忆雨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4]苔藓生命力的顽强与人生命的脆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中的废井悄无声息吞噬了女性的生命,井中落满了枯叶和灰尘,而在这样肮脏潮湿的环境下青苔不受影响正常生长,是井中唯一的生命力,是所有悲剧的见证者,而颂莲也如青苔一般,在高墙深院的封建陈府的夹缝中努力生存着,直到最后精神崩溃也清楚地知道要活下去,不能跳井。青苔喜潮湿的生长环境,就如颂莲在阴雨天的强烈性欲,也象征着颂莲内心因与飞浦的暧昧情感而感到潮湿,水勾起颂莲的欲望,而“死人井”里淹没的正是欲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17.html

好棒文